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天下兄弟 >

第13章

天下兄弟-第13章

小说: 天下兄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兵连,每个班都有一份军区报纸,刘栋是读报最认真的,别人读报都是一目十行,或者是只看一眼标题,他却是每个字都要读到。报纸上登载的都是军区各部队的新鲜事,由此他就联想到了自己的新兵连。新兵连发生的许多事并不比报纸上登的那些差,为什么不写一写呢?于是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定为《新兵班长教我们进步》。事迹是真实的,每到周末,关班长总是要把他们三班带到操场上,大家围坐一圈,让每个人发言,找一找自己一周来有哪些进步。这么找来找去的,许多人都发现了自己的进步,自卑的新兵也都挺起了胸。刘栋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还有感悟,然后就按报纸上的地址,给军区报社寄去了。
  大约十几天后,军区报纸突然就把刘栋的文章发表了,署名是某某部队新兵连战士刘栋。一下子,新兵连就轰动了,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了刘栋的名字,还有许多新兵在背后指着他说:他就是刘栋,三班的。
  在新兵连点名的时候,连长拿着发表刘栋文章的报纸,狠狠地把三班表扬了一通,当然最后也把刘栋表扬了。关班长和刘栋一样高兴,那天,班长把刘栋约到操场上,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走着聊了很长时间。关班长的中心主题是,鼓励刘栋不断地写下去,他强调了部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让刘栋再接再厉,说不定以后还能当个新闻干事什么的。新闻干事当然是干部了,就像记者一样,到部队去采访,把采访到的事情写成文章,然后拿到报纸上去发表。新闻干事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干部战士的欢迎。
  刘栋第一次从关班长口中得知新闻干事这个词,从那一刻起,当新闻干事就成了他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刘栋果然再接再厉,把新兵连训练中的一些小故事又写成了文章,寄给了军区报纸,接着就又有两篇文章发表了。如果刘栋只发表一篇文章的话,也许过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可刘栋又发了两篇,这就不是一种偶然了。在当时,别说一个新兵在短时间内能在军区报纸上发表三篇文章,就是专职的新闻干事,在一个季度中能在军区报纸上连发三篇,也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刘栋(2)
一天下午,一辆吉普车飞速地开到了新兵连的院里。车上下来两个军官,他们径直进了连部。不一会儿,连长亲自到训练场上,把刘栋叫到了连部。刘栋到了连部,才知道来人是师机关宣传科长和新闻干事。宣传科长姓魏,年近四十的样子,副团职干部,这是刘栋到部队后面对面见过的级别最高的领导。刘栋脸涨得通红地给魏科长和新闻干事敬过礼后,就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魏科长抓住刘栋的手道:你叫刘栋?
  是!
  魏科长说:不错,你写的稿子我都看了,点子抓得很准。
  魏科长又和他说了几句话,连长就让刘栋回去训练了。
  那一下午,刘栋都恍恍惚惚的,一遍遍地回忆着和魏科长见面的情形。
  魏科长走前和新兵连的李连长交代:这个新兵是搞新闻的苗子,以后宣传科要重点培养,希望新兵分配时把刘栋留在师机关,便于以后培养。
  宣传科长交代的事情,新兵连长自然会认真地对待,况且在连长的眼里,刘栋也真是个人才。
  不久,新兵连训练就结束了。
  刘栋被分到了师机关的警通连,和他一起分到警通连的,还有田村。
  警通连是师机关的直属连队,负责机关的通讯和警卫工作。就在师机关的眼皮底下,每天都能看到师首长的专车在营门前出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栋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田村(1)
分到警通连工作的田村,有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在内心里不承认经过三个月新兵连的训练,像刘栋这样的兵就是合格的军人了,不仅刘栋不合格,许多人在他的眼里都不够格,包括那些老兵和干部。田村在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农民特征,比如他们吸那种自卷的纸烟,上衣口袋变成了烟荷包,左面口袋里装揉碎的烟叶子,右口袋装裁好的卷烟纸,裤子口袋则装火柴。一有空就蹲在墙根或者树下,三三两两地卷烟,还经常随地吐痰,不分场合地点,很响地把痰吐到地上后,又用脚去蹭来蹭去的。那身军装穿在身上,怎么看也不像个军人,倒像是穿着军装的农民。总之,这一切在田村的眼里,都不是标准军人的特征。
  刘栋的身上也有种种劣迹,比如刘栋每次写信还用那种小学生练字的方格纸,贴邮票时不用胶水,而用舌头去舔邮票上的胶,然后冲着信封又拍又打的。每个月发下的那七块钱津贴费,要缝到枕头里五块钱。刘栋的枕头在每个月发津贴后,都被小心地拆开,然后再费劲巴力地缝上。剩下的那两块钱,他也不会揣在一个兜里,而是左兜里揣一块,右兜里再揣一块,买东西时总是东掏西掏的,样子非常的农民。刘栋的这些行为让田村感到很羞耻。
  于是,田村就感到很孤独,他第一次感到以前所了解的军部大院和基层连队有着多么大的差距。田村一想起这些,心里就疙疙瘩瘩的,很不舒畅。
  刘栋写的通讯稿子登在了军区报纸上,文章田村也看了,没看出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觉得刘栋这是投机,或者说是哗众取宠。在他的眼里,他和刘栋完全是两种人。
  在新兵连,他是临时的副班长,分到警通连后他和刘栋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了。在新兵连时的那种优越感,也一点点地消失了。田村强烈地感觉到与这些人为伍,让他从心里感到自己被埋没了。
  田村分到警通连不久,杨佩佩来了一次十三师。十三师是全军最偏远的一个师,条件也最差,杨佩佩坐火车又坐汽车辗转了几次,才到达十三师。她被安排住在师部的招待所里。
  田村出现在母亲面前时,她已经跑到门口张望儿子几次了。当儿子的身影出现在她的视线里,她的眼泪流了下来,和田村才分开几个月,但感觉仿佛分开了一个世纪。田村还在新兵连那会儿,她就想来看他,田辽沈不让,她才忍着没来;现在新兵连训练结束了,她就迫不及待地来了。
  她把儿子拥在怀里,伏在他的肩上喃喃着:儿子,你让妈想死了。然后又前后左右地端详着儿子,一会儿说他瘦了,一会儿又说黑了,仿佛儿子这几个月的部队生活受尽了苦难和磨砺。
  田村没有像母亲那么激动,他坐在招待所的椅子上,望着母亲说:妈,我爸还好吗?
  你爸也想你,他嘴上不说,但我看得出来。你爸当初就不该让你来十三师,这个地方离军部这么远,又这么偏,来看你一趟都不容易。
  田村就趁机说:妈,你回去跟我爸说说,让他帮我换一个单位吧,我不习惯在这里。
  听了田村的话,杨佩佩有些着急:怎么了儿子?是这里的伙食不好,还是领导对你有成见?
  田村摇摇头,一脸不屑地说:那倒不是。我觉得这里的军人根本就不像军人,简直是一群农民。我不想和农民在一起。
  杨佩佩听了田村的话,怔了怔,似乎松了口气:慢慢来,你要真的不适应,我和你爸爸再想办法。
  杨佩佩那次在十三师住了两天,在这两天时间里,田村陪着母亲在师机关转了转。他们来到警通连时,连长、指导员都前呼后拥地陪着,他们知道田村的母亲是军部门诊部的主任,田村的父亲是田副军长。田村的母亲能来警通连视察工作,那是警通连的荣耀。她先是看了连部,又看了田村的宿舍,他们来到宿舍时,刘栋正在宿舍里打扫卫生。
  刘栋起立,向杨佩佩和连长、指导员报告:报告首长,警通连一排五班战士刘栋正在整理内务。
  连长就挥挥手:忙吧,忙吧,这是田村的母亲,来宿舍看看。
  刘栋认真地看了一眼杨佩佩,这是位中年女军人,白白净净,气度不凡。在这之前,刘栋只知道田村的父母都是军部的大干部,但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并不清楚。这次有幸见到了田村的母亲,他还是怔了一下,他又说了一声:首长好。
   。 想看书来

田村(2)
杨佩佩也仔细地看了眼刘栋,又下意识地看了眼田村,她似乎想冲刘栋说点什么,田村说:妈,你也累了,回招待所休息吧。
  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杨佩佩似乎有了心事,小心地看着田村。
  田村就说:妈,你老看我干吗?
  杨佩佩盯着他说:你那个战友的家是哪里的?
  好像是大柳树县的。
  杨佩佩又问:那他姓什么呀?
  妈你问这个干什么?田村略显不快地说,他可是典型的农民,一个月就七块钱津贴费,人家还要把五块缝到枕头里。
  杨佩佩没再说什么,她见到刘栋的瞬间,心里竟咯噔了一下。虽说刘栋长得又黑又瘦,但她看刘栋的眉眼时有一种很熟悉的东西,这种熟悉的东西她似乎在田村的身上看到过。待问清刘栋是大柳树县人时,她的心里又动了一下,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呢,她还想再问问刘栋是哪个公社、哪个大队的人。
  田村就说:那我没记住,你要是对他感兴趣,就问我们连长、指导员去吧。
  杨佩佩自然也不好再往下深问了。
  两天后,杨佩佩要走了,她走时师里派了吉普车,一直把她送到了火车站。
  田辽沈是在杨佩佩走后一个多月的时候,来到了十三师。他来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检查组,有副参谋长,还有一些处长、参谋什么的,田辽沈是以副军长的身份来检查、落实十三师的训练工作的。
  他并没有急于见田村,而是在工作检查完后,让人通知田村来招待所见他。
  田村出现在田辽沈面前时,田辽沈没有像杨佩佩那么激动,他坐在沙发上动也没动,直愣愣地望着走进来的田村。和田村分别几个月了,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穿上军装、有了几个月兵龄的儿子,儿子似乎比以前长大了,这让他感到既陌生又亲切。
  田村显得有些激动,他哽着声音叫了声:爸……
  父亲挥挥手说:坐吧。
  他的目光仍没有离开田村,就那么慈祥、充满爱意地看着眼前的儿子。
  爸,你都来三天了,怎么才想起见我啊?
  田辽沈略微皱了一下眉后,很快地说:爸这次来不是专门来看你的,爸是来检查工作的,工作完了,顺便看看你。爸爸下午就走。
  田村的表情有些失望,他把头低了下去。
  田辽沈说:听你妈说,你不想在十三师干了,想调走?说说你的想法。
  田村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抬起头,眼睛盯着父亲说:爸,这里哪是部队呀,简直是一些农民,他们太不像军人了。
  田辽沈站了起来,声音陡然高了,他制止田村道:胡说!这是十三师,是咱们的王牌师,从抗日战争到朝鲜战争,十三师从没给部队抹过黑,它是一支功勋师,我不允许你这么说十三师!
  田村有些委屈,他小声地说:爸,我说的都是实情。
  田辽沈有些激动了:什么实情?那我告诉你,中国的军队就是以农民为主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才最能吃苦耐劳,敢于牺牲,战无不胜。你爸以前也是农民,是头顶高粱花子当的兵。你现在瞧不起农民了,农民军人有啥不好?爸把你放在这里,就是让你在这里接受艰苦的锻炼,让你知道什么是中国的部队和军人。
  田村怔怔地望着动怒的父亲,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
  最后,父亲挥挥手说:你回连里值勤去吧。
  父亲一行走的时候,正轮到田村在师部大门口站岗。父亲的车队在他眼前驶出去,他像一个普通哨兵一样,向首长的车队敬礼,父亲坐在车上还了礼。
  父亲的车队驶过去了,田村的眼泪仍在眼里含着。
   。 想看书来

刘栋的阶梯(1)
刘栋参加了师宣传科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大部分都是战士,由魏科长和新闻干事给他们上课,从新闻的六要素讲起,这时,刘栋才意识到搞新闻报道还有那么大的学问。刘栋是新闻培训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因为这个培训班是在师机关搞的,参加培训的这些战士,也大都是机关直属连队的士兵,他们只是不参加连队的正常训练和工作了,但吃住还在原来的连队。
  连队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熄灯号吹响的时候,刘栋就拿着《新闻学》跑到水房里。水房里的灯是不熄的,他手里提着马扎和脸盆,脸盆倒扣在腿上,可以当桌子用。这一招他是跟一个老兵学的,经过试用,效果还不错。别人都休息了,只有他坐在水房里看书,写文章。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