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鬼婴 >

第121章

鬼婴-第121章

小说: 鬼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三得意的笑了笑,见麻依依朝着西边的山道急赶,张三纳闷道:“妹子,你去哪啊?干嘛走得这么急……”
麻依依也不回头,只是大声回应道:“三哥,我不想看你杀生,所以先走一步了,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说完这话,麻依依居然跑了起来,还越跑越快。
“这妹子,怎么回事?”
张三心中纳闷,麻依依本来不这样的,怎么一学会了卜卦之术,整个人顿时就变了味呢?张三寻思着,难不成妹子还算到了别的事情,害怕就先跑了?
这不能啊!妹子不是这种人啊!
什么叫不想看见我杀生?我杀谁?
“轰轰轰!”
一阵轰隆声传来,山地之间非常的幽静,有丝毫声响都能听的特别清楚,此刻张三却听到了轰隆声,心中甚是不解,转头朝着东边一看,张三顿时张大了嘴巴!
一群家畜正朝着自己这里疾奔而来,在前面的是十几条土狗,土狗后面紧跟着七八头黄牛,黄牛后面便是骡子和猪羊,最后面还有一群鸡鸭!!
“妈的!这次我真的要大开杀戒,好好开开荤了!”
张三随手在地上捡起两块石头,刚爬到树上,就见这群家畜身后,还跟来了上千个百姓,还有几十个警察……
“……”
张三见状,咽了咽唾沫,只得打消了开荤的念头,从树上跳下来,朝着西边山道狂奔,同时大喊:“妹子,我做回和尚了,不杀生了……”
聚兽术,真是名不虚传,张三就算不跑,这么多家畜赶过来,也够张三“吃一壶”的了。
一路向西跑了上前米,回头张望,发现那些个家畜停在了刚才的大树下,乱哄哄的趴了一地。
原来,这聚兽虽然能召来附近数十里的野兽,家畜,但其也有个距离限制,如果度劫之人跑到了千米之外,这聚兽术便失灵了。
张三刚好跑到了一千米外,停下脚步的地方,麻依依也在这里等着张三呢。
“三哥,我们还是想办法弄张地图来吧,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往哪走了。”
麻依依坐在大石上,看着无边无际的荒山,淡淡的说。
张三一皱眉头,“地图!这东西恐怕不好弄吧,这荒山野地的,也不知要走多远才能看到人住的地方啊!”
麻依依点了点头,“是啊!要是到了人住的地方,我们得先想办法换身当地人穿的衣服,我们两现在这身行头,简直就和傻子一样啊!”
“哎!不说了,你比我好,我现在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这么丁点高,穿的不男不女,不像和尚,更不像尼姑,都成四不像了……”
张三摇着头,无可奈何的说着。
“呵呵!三哥你别这么诋毁了自己了,我看你还不错啊!”
“还不错?那就好!只要妹子你不嫌弃三哥,三哥再怎么不错,也都认了。”
“哈哈,不说了,继续赶路。”
“好!”
————————————————————
当天晚上,张三和麻依依来到一个三阳关的地方。
三阳关,因被三座大山夹在其中,遮成三阴,每天又有三道阳光射进山谷之中而得名。三阳关,之所以说是关,因为这是一条向西的必经之路,不走这里,那就还要绕道几十里。
关上住着的是土族人,约有一百多人,除去老幼,也就只剩下三十多个状年男丁。因为是少数民族,又是久住此地的居民,政府特许他们设关收取养路费。山道崎岖,暴雨来时,山体滑坡,路道异常难行,政府无力管制荒野山地,令其自力更生,设关自给。
麻依依以前是苗族人,但麻依依对土族人也熟悉,土族话也会讲。
进入山阳关时,麻依依和张三说定,以姐弟相称,在这三阳关中找一户人家,渡过地煞劫再行离开。
之所以选择这三阳关避难渡劫,是因为三阳关体现出了三个阳字。
别看这三阳关被大山遮了荫,但其中还有玄机。三阳关前后都有山,前面三座大山,虽然遮阴,但也避外来之阴,三阳关后面却是一座巨山,此山名为阳山,又添一个阳字。背靠巨阳,以作靠山,此乃赤阳之兆。面前虽有三山遮阴,但亦有锁阳之善。故而,这三阳关中,阳气鼎盛,是张三藏身避难的最佳所在。
进了三阳关,张三方才感应到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大善之处,远比灵音寺强过十倍不止。
“妹子,没想到你是天才啊!早知道我早就把那八卦推算之术传授给你了。”张三说这番话,完全是因为这个三阳关是麻依依推算到,并带路引张三来的,要不是麻依依相助,张三做梦也不敢想,自己在渡地劫避难之时竟然还能遇到这么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绝佳所在。
关内一处篝巨大的火堆,围聚着关内所有人,男女老幼,皆在其中。不时,有歌唱声传来,仿佛在搞什么庆典。
“妹子,这群人在做什么?”相距五十余米,张三小声的问。
麻依依边走边说:“这是土族人的求雨祭祀,三哥你别乱说话。待会我来应付。”
“哦!知道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极佳的藏身避难之所,张三可不想得罪这里的原居民。相反,张三还想好好的巴结下这里的原居民,搞好关系,以求大家的人气相助。
见麻依依和张三,这两个陌生人深夜来访,土族人顿时围聚了过来,大祭师看了看麻依依,又看了看张三,顿时大喜过望,口中连声喊起张三听不懂的话,土族居民也跟着恭敬的大声喊叫。
张三扯了扯麻依依的衣服,小声的问:“妹子,怎么回事,他们叫喊什么?”
“三哥,别说话,大祭师把我们当成前来相助的神人了!”
“……”
一听这话,陈三先是吃惊了一下,随即这心里顿时乐了。看来这次是在三阳关落脚了,一切顺利啊!
接着,大祭师和麻依依用土族语谈论了起来……
张三在旁边一句也听不懂,干脆找个地方坐下,惹来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皮闹。
一小会儿之后,麻依依来到张三身边,小声对张三说:“三哥,大祭师让你帮忙求雨,你说怎么办?”
“求雨,如果只是求雨的话,当然没问题了。”张三以为,求雨就是跪在地上,或是上香拜求,如此简单而已。
谁知,麻依依解释道:“三哥,这事情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土族大祭师求雨是有期限的,十天求不来雨水,被他们认为神人的那个人就会被大火烧死。”
“啊!这么狠啊!那他们说的那个神人,不就是我张三了吗?”张三呼的站了起来,“哪有这样求雨的,这不是草菅人命吗?”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祈雨之术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2 15:17:41 本章字数:2839


张三忍不住的不叫了起来!
麻依依皱了皱眉头,说:“三哥,如果我们不答应,他们就不会让我们在这里久留,你看怎么办?要不然我们……我们还是走吧。”
张三抬头,朝着土族人看了看,男女老幼,都是瘦弱无比,一个个干的嘴唇都裂开了。
顿了下,张三突然心中一动,掐指一算,随即说道:“妹子,这样吧,让他们给我十八天时间,十八天时间一到,必然大雨倾盆。”
张三这身上几乎没什么法力,想求雨是万万求不到的,别说十八天,就算是二十八天,张三也不可能求到雨水。下雨的事,就算张三法力俱在,也决不可能求雨成功。
麻依依非常的困惑,不知道张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敢口出狂言。
“三哥,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
张三不以为然,轻轻一笑:“废话,我张三说话,自然不会有假。”
“呃!”
“三哥,你到底有什么好办法办法啊。”
“妹子,你啥也不要问,直接告诉他们,如果能等我十八天时间,我肯定老天爷会下雨的。”张三信誓旦旦的说着,麻依依听了之后却很是茫然。
……
无奈之下,麻依依只得原话照搬,告诉了大祭师张三要求十八天的时间。大祭师迟疑了一下,不过想想,觉得这事可以推延一些时日,有雨总有没有雨水来得好。
而张三此时,却在不远处一块石头上快速思索着,自己渡劫之后,到底该如何求雨的大事。
……
古时候,雨水是农牧生产的命脉,影响到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祭祀时,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龙王下跪、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
如山西,每逢岁旱,“设坛于城隍庙。先期,县公行二跪六叩首礼毕,复跪拈阄,请某处龙神取水。传示乡民洒扫街道,禁止屠杀活命,各铺户、家户门首,供设龙神牌位、香案。僧众、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龙神。知县率僚属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坛,行二跪六叩首礼。每日辰、申二时,行香二次,乡老、僧众轮流跪香,讽经、典史监坛,利房照料香烛。如是者,三日,得雨,谢降撤坛,派乡老送水;旱甚,率僚属斋戒,出祷风去,雷雨,山川坛,进遍祷群庙。”
而在民间,百姓们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求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其以山西为最。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神灵,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土族大祭师求雨,也是求的龙王爷,可是求了都快半年了,仍然是一滴雨也没下。
为此,土族大祭师非常的烦恼,几次想到动员大家离开三阳关,可一想到别的地方可能干旱的更严重,大祭师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今天,大祭师机缘巧合,瞎猫碰上死耗子,竟然遇上一个敢承诺在十八天内下雨的张三。
其实,张三本来是想,十七天内过了所有的地煞劫难,然后再想办法帮帮这些土族人,如果实在想不到,那自己的就趁早逃命。
……
关于求雨,张三并不会,也不知道求雨的法术。
不过,张三在小的时候,听村里的李大榔头讲过一个关于求雨的故事,所以这心里也有了一些打算。
相传古时候刘伯温求雨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
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
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其实,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人称刘半仙,他懂得七十二地煞术中的祈雨术,所以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
张三从这个故事中,联想到自己要经受七十二地煞星的劫难,这风雨煞自然也列在其中。所以张三想试试运气,如果下雨了,就是自己的造化。
但如果老天不下雨,张三觉得,自己也可以运用七十二地煞术中的祈雨术试试运气。
这七十二地煞术的事情,张三早些和杜子腾在灵镜中的时候,就已经将其烂记于心了。只是张三觉得用不上这祈雨术,所以也就没学。
但如果到了最后一天还是没下雨的话,张三暗暗决定,一定要试着祈雨,为百姓造福。
不过,这祈雨的器具,还有诸多事宜,张三觉得,必须要事先准备好才行。
按照地煞术中记载,祈雨之时,祭天求雨之处,必须设于高山之上。因为术中记载,祭台设在高处,越高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
祭夭求雨仪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