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沉默的羔羊 >

第1章

沉默的羔羊-第1章

小说: 沉默的羔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沉默的羔羊》,是美国通俗小说家汤玛士·哈里
斯的近期作品。汤玛士·哈里斯曾任美联社驻纽约记者兼编缉,专门从事刑
事案件的采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他先后出版了《黑色星期天》、《红
色龙》、《沉默的羔羊》等多部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其中以《沉默的羔羊》
影响最大,曾跃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进榜达数十周之久。根
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92 年第64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
5 项金像奖。

《沉默的羔羊》引人入胜之处,似乎不在于它的内容本身。因为就内容
而言,它并没有超出社会犯罪小说的范畴。绑架、杀人、越狱等等暴力描写,
在一般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中亦已司空见惯。《沉默的羔羊》的成功之处,
在于它选取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它不是写一般刑事犯杀人越货、谋财害
命等社会犯罪,而是专写心理变态犯罪,诸如由易性癖、杀人狂、食人狂所
引起的犯罪活动。犯罪者都带有明显的心理变态、生理变态的特征。因此,
小说除了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变态人的疯狂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而外,
还具有较高的医学心理学、病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认识价值。

作为全书关键人物的死刑囚犯汉尼巴·莱克特,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变
态者。他本是声名赫赫的心理学专家、博士,在一家心理治疗中心担任咨询
和医疗工作。但由于心理变态,他竟成为一个杀人狂。他杀死过他的病人、
护士以及逮捕他的警察,而且开膛破肚,像野兽一样吞食死者的内脏,手段
残忍恐怖之极。普通监狱无法收容他,警方干脆把他关押在专治疯狂犯罪的
巴尔的摩州立医院里。手铐、脚镣、橄榄球头盔,外加身强力壮的看守人员,
对他严加防范。可是,莱克特并非永远处于疯狂和精神变态之中,他也有头
脑清醒、恢复常态的时候。这时候他又俨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心理学博士,
他在囚牢里每天都要阅读大量书籍和杂志,回复来自全国各地有关心理咨询
的信件。对于联邦调查局和警方的调查、审讯,他一般都采取冷漠的、拒不
合作的态度。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故布疑阵,把你引入陷阱。即使是对于得
到他好感的年轻的实习情报员史达琳,他也不是爽朗、明快地回答每一个问
题,而是旁敲侧击、转弯抹角地给史达琳以种种暗示,似乎他的每句话里都
包含着一个谜语,都在试探和考验史达琳猜谜与解谜的能力。他既是罪犯,
又是知情者;他既想改善环境、提供线索,又要向敌视他的人进行戏弄和报
复。莱克特就是这样一个从精神、心理到行为都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神秘莫
测的人物。难怪联邦调查局的老特工柯劳佛说:“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怪物。”

至于这部小说里自始至终都在通缉捉拿的“野牛比尔”,更是一个杀人
不眨眼的性变态者。他连续杀死6 名年轻女子,将她们剥皮后弃尸河中,引
起社会的极大震动,以致新闻媒体称“野牛比尔”为“剥皮煞星”。这个杀
人狂为何专门找年轻女子?又为何要剥皮、弃尸?这一系列悬念紧紧地扣住
了读者的心弦。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个案件的调查侦破过程以及“野牛比尔”
与莱克特博士的种种纠葛,逐步展露了案件的真相以及罪犯的杀人动机和犯
罪原因。除了“野牛比尔”以外,作者还描绘了另两个关押在精神病院的囚
犯的变态行为,一个是将自己的舌头吞下去的色情狂密格斯,另一个是由宗
教狂热导致精神分裂,竟将母亲的头颅奉献给上帝的撒米。作者之所以要展
示这一系列变态人的疯狂行为,目的在于让读者看到现代西方社会一部分人


的精神堕落和人性扭曲。他们的疯狂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使得许多无辜者的
生命财产蒙受损失,酿成一个又一个家庭和个人的悲剧。作者似乎感觉到,
这种疯狂行为已经回复到原始蛮荒时代,表明了他对现代社会中某些“文明
人”返祖现象的忧虑和不安。

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克蕾瑞思·史达琳,作者对她的描写也是很
有特色的。因为一般侦探小说都喜欢用经验丰富、精明老练的探长(如柯南
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作为正面主人公形象,而本书
的主人公却选用了一个初出茅庐(甚至还未出茅庐)的黄毛丫头。老特工人
员柯劳佛,大胆地把史达琳推向第一线,让她与老奸巨滑的莱克特打交道,
让她参与十分棘手的“野牛比尔”凶杀案的侦破。史达琳边学边干,表现了
青年人特有的聪明、灵活和锐气。是她用真诚和温情感化了铁石心肠的莱克
特,在这两个敌对的人之间产生了信赖和对话,促使莱克特为侦破“野牛比
尔”提供了重要线索;是她顺藤摸瓜,找到了“野牛比尔”的老窝,并与这
个残忍的杀人犯展开殊死搏斗,单枪匹马在黑暗中击毙了“野牛比尔”,救
出了参议员的女儿凯瑟琳。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小说在结尾处安排了一
组电视屏幕上的采访镜头,摄像机在史达琳与“野牛比尔”枪战的现场作了
扫描,对史达琳既无特写亦无采访,只有一个侧身而过的镜头,而大量采访
镜头都对准了参议员和她的女儿。仿佛这场殊死斗争的英雄不是史达琳,而
是参议员。难怪柯劳佛看完电视后感到忿忿不平。小说末尾的这一笔是意味
深长的,因为参议员在整个破案过程中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她不信任联邦
调查局,更看不起史达琳,甚至当众羞辱史达琳,但最终救了她女儿性命的
恰恰就是史达琳。这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

由于《沉默的羔羊》主要是表现变态人的疯狂犯罪,因此作者在艺术上
大量采用了心理分析手法。作者可能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非常
重视变态人的潜意识对犯罪的驱动作用。比如莱克特认为“野牛比尔”是一
个“易性癖”患者。他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导致了他对女性的崇拜。他
以女性的皮缝制衣服来实现渴求成为女性的欲望。他杀人后将一颗虫蛹塞入
死者的咽喉,是因为成虫(飞蛾、蝴蝶)是人的婴儿期父母在潜意识中的形
象。昆虫由蛹变为成虫,恰恰暗示着“野牛比尔”想改变自己的性别。于是,
许多年轻女子成为他的牺牲品,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女子无异是蛾的蜕变。
他每杀死一个女人,似乎就朝女性化前进了一步,内心充满了欢乐和兴奋。
这种心理分析看起来很玄乎,很无稽,但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在西方却被很
多人所接受。甚至在医学界和法学界,弗洛伊德学说成为治疗疾病和侦破案
件的重要依据。

与心理分析相关联的是,作者还充分运用意识流、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
来增强人物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活动。例如史达琳在停尸间检查受害者尸
体时,眼前突然出现母亲冲洗父亲帽子上血迹的镜头;当她置身于阴森冷峻
的监狱或来到人迹罕至的废旧仓库时,她的眼前会出现童年时代经常看到的
一群乌鸦,耳际会响起那些小羔羊在即将被屠宰前发出的啼哭声。这些乌鸦
和羔羊曾经伴随她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成为她主观意念世界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与现实的经验世界交叉重叠,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
面。同时,羔羊和乌鸦成为弱小的受害者的精神象征。羔羊的啼哭,意味着
无辜的女子正遭到伤害,引起史达琳内心的骚动不安;而羔羊的沉默,则意
味着无辜受害者的解脱或死亡,带来了史达琳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另外,作者在叙述主人公活动过程中,还常常插入一些人物的心理独白,
看似与情节不相干,却恰到好处地显示了人的意识流动的规律。因为一个人
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思维不可能始终是有条有理的,头脑里总是会闪现一些
杂乱无章的、与本题无关的念头。比如小说第47 章描写史达琳从烘干机里拿
出衣服,把刚烘干的香喷喷的衣服抱在怀里,突然冒出一句“她妈妈抱着一
叠床单”。当史达琳穿好服装来到街上,小说又突然出现这样的句子:“汽
车转弯时,父亲习惯用手势来代替车灯”。这些插入句都是史达琳的心理独
白,是她思维和意识流动的一个轨迹。应该说,这种符合思维活动规律、贴
近人物性格的自由联想、心理独白运用得是很成功的。当然也无庸讳言,作
者在运用自由联想时也有过多过滥和不尽周密之处。例如,当莱克特越狱成
功,负责看守大楼的一名下士竟然立即联想到凯瑟琳的死亡,联想到“野牛
比尔”的行动。不要说一个刚刚接受看守任务的士兵不可能产生那么多联想,
就是负责这一案件的专业特工人员也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联想。这种自由联想
显然是不够真实的。

我十分钦佩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使用的叙述语调。他把一系列骇人听
闻、怵目惊心的故事讲得那么轻松,那么从容。写凶犯杀人、剥皮、宰割尸
体,就好像写一位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在解剖人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器官的构
造和功能。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客观而无动于衷的语调叙述骇人听闻的故
事,目的恐怕是为了尽量淡化和消融恐怖气氛。汤玛士·哈里斯与有些作家
不同。有些通俗小说家在作品里竭力描写恐怖、暴力、色情的镜头,渲染种
种细节,唯恐缺乏感官刺激的力度。而汤玛士·哈里斯却不喜欢渲染恐怖与
紧张,相反他要想方设法松驰读者的神经,让读者在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下
阅读他的作品。即使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令人震骇的情节,大都是通过第三者
的叙述,间接展示出来的,很少有对血淋淋恐怖场面的直接描写。气氛是松
弛的,节奏是缓慢的。当然,由此带来的结构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有
些章节写得比较松散,情节线索也不像罗宾·科克的“医学悬念小说”那样
分明、紧凑、有力。

最后,我想对根据小说《沉默的羔羊》改编的同名电影发表一点观感。
应该说,电影的改编是成功的。它基本上忠实于原著,突出了精神变态、精
神分裂者犯罪的待点。在展示社会生活画面方面,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
长。蒙太奇的变幻和运用,使故事情节变得集中紧凑,节奏加快,正好弥补
了小说在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应归功于扮演史达琳和
莱克特的两位演员。他们真实细腻的表演,使我们看到了警探和囚犯之间心
灵沟通的可能。影片结尾处,描写乔装打扮、准备外逃的莱克特给史达琳挂
了一个电话问她:“羔羊是不是停止了啼哭?”然后他便大摇大摆地消失在
茫茫人流之中。羔羊会不会永远沉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罪行累累的杀
人犯还逍遥法外,史达琳还要面临许许多多社会犯罪分子的挑战。羔羊的啼
叫声将要不断地在她耳边回响。

(李辰民)


译林版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篇丛书

内容简介

教父

'美国'马里奥·普佐著周汉林译

美国纽约五大黑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考利昂一家采用多种极端手段,
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团伙之间的
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浪;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
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

沉默的羔羊

'美国'汤玛士·哈里斯著吴安兰江慧君译
全美印行突破200 万册的畅销书,被誉为10 年来最感人的惊悚小说,同
名电影荣获第64 届奥斯卡5 项大奖。

主人公史达琳,年轻娇小,却冷静聪慧,意志坚定,她从上司那儿接受
了缉拿性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任务。为了了解案犯的心理,她向邪恶
的天才莱克特博士寻找线索,与这个残忍的杀人犯展开殊死搏斗。。

杀戮时刻

'美国'约翰·格里森姆著周明慧丁世佳译

这是近年来美国最为走红的法律小说作家格里森姆的又一部代表作。故
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一位黑人工人的10 岁女儿被两个白人青年流
氓殴打轮奸,抛弃荒野。事发后,那两个白人被捕受审,但在法院的楼梯上
被女孩的父亲开枪打死,于是这位父亲也被逮捕受审。围绕这位父亲是否犯
有谋杀罪,当地的白人和黑人在法庭内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和斗争。美
国的种族矛盾和看似完善的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及漏洞,也在这起
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暴露。

鹈鹕案卷

'美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