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 >

第94章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94章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他家只是一支不起眼的疏枝。

为了适应普遍存在的“人心思汉”“复汉兴刘”的社会思潮,或者说从政治的、实用的目的出发,刘秀认为汉室血统可用,就像民心可用一样。

他看得很准!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无论是早先的反莽武装,还是王莽灭亡后的割据势力,基本上都是把握了“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高高举起“复汉兴刘”的大旗,这样搞起阴谋和阳谋来都屡试不爽。

那些反抗王莽的宗室贵族和地方干部,往往一扯起“拥刘复汉”的旗帜,立即就一呼百应。

刘秀、刘縯兄弟的舂陵子弟兵本来并不强大,但他们很快实现了跟绿林军的联合,并且建立了由本家兄弟刘玄当名义上一哥的更始政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刘汉宗室血统。

此间,宗室后裔称雄要打刘汉的旗号,如刘永;外姓人竞争一哥的位子要跟刘汉扯上关系,如河北的王郎诈称是西汉成帝的私生子刘子舆;横扫大半个中国的赤眉军一般是见谁砍谁,但知道刘玄的更始王朝移都洛阳时,其高级首领二十多人便风尘仆仆地赶去归顺,他们不久建立自己的王朝时,赶鸭子上架也要找一个姓刘的放牛娃来当一哥;即使巴蜀的公孙述想自立,最初盗用的名号也是叫“辅汉将军”。

公元27年初,赤眉军投降,刘秀在洛水列兵吓唬他们,赤眉的丞相徐宣说,他们现在归顺是“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

这都说明,思汉复汉、拥刘兴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参加的社会运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政治工具,也是一种社会时尚。这样,谁拥有汉室正统身份,当然是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本来身上就有点刘汉宗室血统,自己也吃了不少这方面的甜头儿,刘秀为什么不好好地彰显这种血统呢?

但是,刘秀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血统而已,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喝,说它有用,它有用得要命,说它没用,它其实就是个工具。

这种宗室血统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是没戏的,而要是掌握在英雄手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刘秀在河北跟刘氏宗室赝品王郎斗法时,王郎想谈判。

刘秀觉得自己已经胜券在握,就对王郎的使者杜威说:“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

这就是说,即使西汉成帝从坟墓里重新活起来,天下也不可能是他的了,何况王郎是宗室赝品。

刘氏宗室,刘汉皇室血统是工具,用来打天下才是正经的。这是刘秀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说出来的是实话。

但是,刘秀很少这样说,而总是非常虔诚地标榜:自己就是刘汉宗室正统!

刘秀称帝时,新莽之后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已经不少了。

绿林军立的更始帝,赤眉军立的刘盆子,都是被当做刘氏宗室硬扶上去的。而在睢阳,梁王刘永的称帝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而刘秀不顾重名、盗版之嫌,毅然决然地使用“汉朝”名号,看中的就是刘汉宗室这块招牌的巨大的政治效益。

登基之后,刘秀大力塑造自己作为刘汉宗室,大汉皇帝继承人的形象。

他对自己这种形象的塑造和设计,除了见诸日常的工作、政令、措施,还集中表现在他的祭祖活动中。

比如,公元25年8月,登基才两个月,他就为刘邦等列祖列宗建立祠堂,虔诚地祭祀。

公元26年1月,他在洛阳城南正式建立皇家高庙,以及一系列的社稷祭祀设施。

同年12月,他专门下诏,为刘氏宗室落实政策,说:“室列侯被王莽所废,祖灵无所依归,现实生活困难,朕非常同情。现在宣布,恢复宗室列侯的封国,如果列侯本身逝世,当地立即把其子孙的名单及有关情况报告中央有关部门,给予封拜。”

公元27年2月,他在宗室高庙举行祭祀仪式,正式接受传国玉玺。

刘秀在祭祖仪式上接受传国玉玺,显然形式大于内容,是在向世人表态:朕一定要把刘汉国脉很好地继承下去。

公元29年7月,刘秀御驾亲征董宪,在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中,他亲临沛县,祭祀高庙。

公元30年4月,他巡幸长安,拜谒高庙,祭扫西汉从高祖刘邦到平帝刘衍共11位皇帝的陵墓。

公元34年,在隗嚣已灭、隗纯在逃、征伐公孙述在即的重要时候,他专门下诏安排整修长安高庙。同年8月,他利用亲征隗纯之机,来到长安,再次拜谒高庙,祭扫西汉十一帝的陵墓。

这样,刘秀通过一系列的祭祖等举措,不断彰显自己的刘氏宗室血统,把自己塑造一个西汉国脉的虔诚继承人,为自己雄主天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藏弓,杀狗——祖先刘邦的前车之鉴

一篇小说里有这样的话:如果你参与了别人的阴谋,乐观的角度说,你是他的心腹,但从悲观的角度看,你也是他的心腹之患。

古语说:功高,高不过救主;罪大,大不过谋反。还有个成语也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古往今来,诸如此类的话很多。

在成功之后,如何对待跟着自己打拼的哥们儿,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不少人做得不厚道。

当一哥的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如何对待功臣,往往集中反映出他的人文素质和治国理念。

这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能够打天下的人不一定能够治理天下。也就是说,在打天下、治理天下这两种不同的工作面前,对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问题在于,人家跟着你把天下打下来了,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血汗,现在天下太平了,你让人家干什么去?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同的一哥有不同的方法,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刘秀一定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过。

外姓人不说了,刘秀的先祖刘邦的做法就很简单:藏弓,杀狗。

当年刘邦登基称一哥之后,对功臣们的封赏工作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刘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由一个村民组长起于乡间草野,完全靠自己拎着脑袋打拼,成为汉王,成为一哥。在那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上,他对人的各种欲望,对人的生死荣辱有着极其深刻而且独到的认识。

所以,他登基后,沿袭了历史上“打天下者坐天下”的原则来对待和处置功臣们。

是啊,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活儿,我今天能坐上一哥的位子,是一大群弟兄们捧场的结果,是弟兄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弟兄们冒着生命危险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在经过无数困难,死去无数弟兄之后,我才有今天的位置和荣耀。所以,天下打下来了,就应该论功行赏,共同分肥。

强盗抢东西还知道论功分赃,何况咱弟兄们都是场面上的人!来吧弟兄们,分红!

刘邦早年连家里买面买盐的钱都能拿来请哥们儿喝酒,他现在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正位之后,他对功臣大肆封赏,不仅给他们封王封侯,赏给他们金银财宝,还让他们担任上至朝廷核心领导班子成员,下至地方郡县官吏的各种公职。总之,他不仅让功臣们有面子,还让他们有里子,有实权。

起初,刘邦封英布等七个功劳特别大的功臣,及赵佗等三个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由于这哥儿几个都不姓刘,史称“异姓王”。

他封的列侯较多,有的称达143人,有的称达153人。在王侯之下,他设19个爵位级别,按照功劳大小分别授予那些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将士们。

按照《汉书》的统计,刘邦时期,从丞相以下至县衙工作人员,共有官、吏职位120285个,而上述王、侯及19个爵级的受封者达数十万之多。

这也就是说,国家的各级各类干部、职员岗位,全部被大大小小的功臣占据了。

客观地说,论功行赏对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很有作用的,但关键在于赏什么,反正赏官职官位是不科学的。

特别在开国之初,让大批擅长攻城略地的将士来治理国家,是很悬乎的。

道理也很简单,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就好比砍人跟造就人,捣毁一座城市跟管理一座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更何况,人的欲望往往像潮水一般,是汹涌澎湃的。当人的实力积累到一定时候,对一哥的宝座多看几眼,甚至产生想上去坐坐的念头,都是难免的。

这样,刘邦的封赏让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想法:我能够有今天,是自己拼命流血换来的,如果再拼命再流血,还可以换来更大的荣华,运气好的话到一哥位子上坐坐也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建国之初,刘邦逐渐感到这些功臣有点尾大不掉,特别是那些功高位重的老朋友,觉得难以驾驭。

于是,七个因功受封的异姓王有六个(除长沙王吴芮外)先后反叛,也被刘邦先后摆平。

刘邦痛感自己分封失策,跟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不久,他再分封就只分封刘家爷们儿为王了。

但是,刘家爷们儿也不是都靠得住的。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的“推恩令”,就是明证。刘邦最初的分封带来的政治问题,他的子孙几代一哥才逐渐解决。

退功臣而进文吏——东汉版“杯酒释兵权”?

刘秀在这方面的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退功臣而进文吏。

具体地说,他的这种做法就是,让一些长期纵横疆场的功臣们退出一线工作岗位,交出权力,同时,大力提拔重用一批知识分子和学者型干部,让他们来跟着自己治理国家。

后者很好办,当皇帝的想提拔人,特别是刘秀这样驾驭能力超强的皇帝,只要看准了,想用谁是很简单的事。

问题在于前者,功臣们多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而且扁人和抗扁的能力也很强,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但是,刘秀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举行了几次酒会,热情招待自己的这些功臣,给他们封侯加爵,赏赐财帛,同时让他们交出军权。

他的思路和做法是大方地,大量地赏赐这些功臣们爵位、荣誉和财物,同时,收回他们的实际权力,并且对他们的政治生活严格管理。

天下是哥们儿一起打下来的,大家都来好好享受吧!

大家也都累了,工作就让文人们干去吧!

大家都还要给朕面子,谁要是胡来,可别怪我不客气!

在妥善处置功臣上,如果说刘秀大肆封爵是把他们高高举起,剥夺实权是把他们轻轻拿下的话,进一步对他们严加管束,则为自己推行“退功臣进文吏”的干部政策上了一道保险。

刘秀认真吸取刘邦的教训,分封的同时就考虑到了要加强对功臣们的管理。

宋代有人做了个未被公认的统计,说刘秀一朝共封了同姓王侯28人,异姓侯107人,加之继承祖上、父兄爵位的,合计174人。

当然,刘秀是开国之君、定鼎帝王,多封几个王侯也没有什么,反正王位侯爵也没什么编制,封赏谁,拿下谁,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但是,把数以百计的王侯撒向各地,谁要是组织个大型活动在社会上忽悠,搞个什么动作在政治上搅和,并不是个小事情。所以,刘秀自始至终非常注重加强对王侯们的管理。

大约是在公元36年底到37年初,随着平定巴蜀,全国统一,刘秀荡平四方的战略战术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由主要打天下转为主要治天下。

同时,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帝国的战略转型和自己战略战术思想的根本转变,刘秀对待功臣的方法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大家当然还是弟兄,但现在太平了,就要有太平的活法儿!

如果说在此之前刘秀对大家封赏爵位,同时授予军政实权,主要是要激励大家拼命打天下,那么现在,大规模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他继续对大家高封重赏,取回实权,则主要是要大家安享太平,给文臣让位。

当然,功臣们的威望以及爵位也都是很有号召力的,鉴于前朝的是是非非,大家还是必须遵守一些规矩的。

这样,刘秀从加强管理,确保政治稳定出发,采取了几个措施,完全把王侯们管理得老老实实。

其一,他所册封的诸侯王国领地十分狭小,小则一两个县,大则三四个县,最大的不会超过一个小郡。

也就是说,刘秀册封的一个王侯在自己的领地所能掌握和调动的资源,充其量不会超过一个地委书记,这跟刘邦当年所封的王侯动不动拥有数十座城池就不是一回事儿了。

其二,即便这样,他还把这些王侯的封国,特别是较大的封国放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分散穿插在朝廷直属的郡县之间。这些封国不仅处于朝廷伸伸鞭子就能抽到的地方,而且完全处于地方郡县干部的监督之下,谁想搞点动作,甚至有点风吹草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