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 >

第12章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第12章

小说: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下午,斯科特对留下来的员工说:“我常说,当我觉得做苹果CEO不再快乐的时候,我就会离开。但现在,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当这项工作不再快乐的时候,我会解雇你们中的一些人,直到这工作重新快乐起来为止。”

在留下的员工听来,斯科特的话阴森恐怖,让人不寒而栗。没人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在公司刚刚上市,情况一片大好的时候,尚且有这么多人被解雇,那又何谈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呢?员工对斯科特的粗暴做法极为不满,他们把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三”。

对这样的结局,马库拉和乔布斯也十分沮丧。有员工当面问乔布斯:“怎么会这样?公司是这么开的吗?”

乔布斯面无表情地反问他:“那你说,公司应该怎么开?”

“黑色星期三”让斯科特在员工心里丧失了威信,也让乔布斯和马库拉对斯科特的看法产生了根本转变。马库拉觉得,斯科特的管理作风越来越简陋、笨拙,这和斯科特刚来时的谨慎、细致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许,斯科特只适合在小公司当CEO。好在,与斯科特签订的4年合同即将到期。在找到合适的CEO之前,马库拉决定自己出山,先带领苹果走过一段过渡期。

7月,自掘坟墓的斯科特黯然离职。马库拉临时出任苹果CEO,同时开始物色新的CEO人选。

马库拉决定不再留任斯科特的时候,乔布斯就向他提出,自己想当CEO,想管理整个公司。在马库拉和其他董事会成员眼里,乔布斯还是个大孩子,如果有经验的斯科特都玩不转,一向在管理中简单、粗暴的乔布斯,还不把公司搞成幼儿园?马库拉没给乔布斯任何机会,就自己揽过了CEO大权,但同时也让乔布斯兼任董事会主席,算是给乔布斯的一个补偿。

尽管没得到CEO的职位,乔布斯还是有自己的盘算。如果董事会不让他出任CEO,那么,他希望寻找一位能跟他默契配合,受他影响的CEO。他希望自己关于产品和公司未来的想法,能毫无障碍地贯彻到公司日常运营中。反复比较后,乔布斯相中了斯卡利。因为几次接触下来,乔布斯感觉到,斯卡利不但和自己优势互补,而且可以成为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老师,将自己培养成真正有资格管理苹果的人。

显然,乔布斯和斯卡利那时都高估了两人之间的互补和默契程度。从根本上说,斯卡利和斯科特一样,都是注重流程、尊重制度的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斯卡利当然要远远高过斯科特,但斯卡利同样不可能真正懂得乔布斯关于技术与未来的宏伟理想,乔布斯也不可能真正学会斯卡利严谨、务实的思维方式。

1983年4月,与苹果谈妥一切待遇条件的斯卡利来到库比蒂诺,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苹果CEO生涯。为了乔布斯一句“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的话,踌躇满志的斯卡利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到来,竟是苹果创始人与CEO之间最大矛盾冲突的开始。

第十章 从Lisa到Macintosh

斯卡利来到苹果的时候,苹果内部按产品分为4个主要的团队:Apple II团队、Apple III团队、Lisa团队和Macintosh团队。

除了Apple II面向家庭、教育市场,是苹果当时主要利润来源外,其他三个产品居然都是面向商务市场的。此前说过,Apple III在市场上一败涂地。那么,Lisa和Macintosh又是怎么回事呢?斯卡利来到苹果时,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产品格局呢?这一切,还要从1979年乔布斯拜访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说起。

1979年夏天,马库拉和乔布斯开始为快速发展的苹果募集外部投资,这也是苹果上市前第一轮对外融资。通过马库拉和瓦伦丁的关系,总共有16家美国知名的风投公司以每股10。5美元购买了苹果的股份。这个名单上,有一个股东尤为特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施乐公司。

为了洽谈投资,乔布斯专程到施乐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XDC拜访。对于风险投资,施乐的想法和其他风投公司不大一样。施乐希望,XDC不仅能帮助创业公司成长并获取投资回报,同时也可以成为施乐对外的一个“窗口”,帮助母公司更好地了解产业环境、市场需求、技术应用等。而且,施乐更加看重这个“窗口”作用。

乔布斯来到施乐的那一天,有一位名叫李宗南的华裔中年人刚加入施乐XDC,那也是李宗南第一天到施乐上班。李宗南是硅谷最早跻身风投行业的华人,可称得上华人里的“创投教父”。本书作者采访李宗南时,他愉快地回忆起当天见到乔布斯的情景。

那天,乔布斯穿着T恤、仔裤和球鞋,头发梳理得整齐、光亮,浑身上下透着帅气。

谈到苹果的融资计划,李宗南问乔布斯:“你想做什么?”

乔布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改变世界。”

与会的施乐投资经理们非常惊讶,他们将信将疑地问乔布斯:“那么,你打算如何改变世界呢?”

乔布斯说:“你们知道吗,我在印度,在亚洲,看到那么多穷人还在使用几个世纪前的原始工具辛勤劳作时,我告诉自己说,人们需要高效的工具。”乔布斯一边说一边转向李宗南,“你来自亚洲,你肯定理解我当时的感受。工具革新是改变人们生活的最重要手段。在美国,无论是家庭还是办公室,人人都需要计算机。但以前的计算机要么太大太贵,要么太难用。苹果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个梦想,让人人拥有一台好用的电脑。”

乔布斯的话给李宗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乔布斯一行离开后,李宗南便强烈建议施乐投资苹果。最终,施乐购买了苹果10万股股份,总价约合100万美元。这次融资给了施乐入股苹果的机会,也给了施乐将苹果当做“窗口”,观察个人电脑产业发展的机会。作为交换条件,施乐允许苹果技术人员参观施乐公司里最神秘也最奇幻的地方——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简直就是一个技术圣地。中心里研究人员的水平甚至要超过AT&T公司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研究中心拥有的专利难以计数。许多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比如激光打印机、以太网、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等,都诞生在这里。但说来有趣,拥有顶级研究中心的施乐,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些顶尖的专利技术变成可以卖钱的产品。

1979年年底,乔布斯和苹果的技术人员一起,走进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里,乔布斯像个孩子一样东看西看,打量着各种新奇的技术,欣喜若狂。

最吸引乔布斯的是一台名为Alto的个人电脑。与Apple II相比,这台电脑简直就是一个全新的梦境。Alto使用了施乐发明、外界无人知晓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电脑的屏幕上显示的是窗口、菜单和按钮,用户操作电脑时,除了键盘外,还要使用一个拖着根长尾巴,像老鼠的小玩意儿——现场负责演示的施乐工程师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告诉乔布斯,这个小玩意儿叫做“鼠标”。

乔布斯一下子惊呆了,这电脑完全是外星科技!电脑居然可以这样操作!而且,这台电脑居然在1973年就已经问世,比Apple I还早了3年。乔布斯和沃兹在人机界面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与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伙比起来,就像武林中称雄多年的高手突然在少林寺遇到扫地神僧,在一招内就被制伏一样。

特斯勒回忆说:“乔布斯当时非常兴奋。当他看我在屏幕上操作时,大约只看了一分钟,就在屋子里跳着嚷道:‘你们为什么不拿这么酷的技术做点儿什么?这是最棒的东西,这是革命呀!’”

也难怪,这么好的技术和思想,居然就生生躲在实验室里,施乐竟然不知道如何把它变成可以卖钱的产品!

在Alto电脑身上,乔布斯看到的不仅仅是惊艳的人机交互技术,他看到的,是一种永远追求用户友好的设计理念。从那时起,这种理念就深深印在乔布斯脑海深处。回到苹果,乔布斯认定,下一代个人电脑一定是以图形用户界面为基础的,Apple II所代表的字符操作界面终有一天会落伍。

当时,苹果公司内部除了Apple III以外,已经启动了另一个面向高端商务用户的Lisa电脑项目。Lisa最开始是乔布斯的主意。乔布斯甚至用自己当时拒绝承认的非婚生女儿丽莎(Lisa)的名字来命名这款电脑。

一方面,乔布斯竭力推动在Lisa电脑中使用施乐发明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另一方面,乔布斯也一心想把整个Lisa部门控制在自己手中,亲自指挥工程师们打造一款惊世骇俗的电脑。但马库拉和斯科特觉得,乔布斯还不适合管理大的开发团队。他们小心地控制乔布斯的权力,不让他过多地干预Lisa事务。Lisa项目最早由肯·罗斯穆勒(Ken Rothmuller)负责,很快就交给约翰·柯奇掌管。

心有不甘的乔布斯时不时对Lisa项目指手画脚,并经常越过柯奇,直接向工程师提出要求。没过多久,忍无可忍的约翰·柯奇就明白地对乔布斯说,他不想让乔布斯再插手Lisa了。马库拉和斯科特坚定地站在柯奇一边,他们一起把乔布斯“赶出”了Lisa团队。

赶走了乔布斯的Lisa虽然使用了图形用户界面,却悲剧地成为了继Apple III之后的第二款失败的产品。1983年1月19日,Lisa正式发布,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的商业产品。但Lisa太贵了,要卖到1万美元上下!这样的价格和当时的IBM PC机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而且,Lisa上可用的软件非常有限,只有可怜的几款办公软件。Lisa与Apple II以及后来的Macintosh也互不兼容。更要命的是,Lisa把自己定位于纯粹的办公电脑,除了提供自己开发的几款办公软件外,完全无视第三方开发者的要求。最终,Lisa在市场上彻底失败了。1984年2月,业绩持续低迷的Lisa团队被部分裁员后并入Macintosh团队。1989年9月,苹果销毁了库存中最后积压的大约2700台Lisa电脑,这标志着Lisa项目的最后终结。

被赶出Lisa团队的乔布斯愤恨不已,他想尽快找一个项目,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没用几天,到处闲逛的乔布斯发现,计算机科学家杰夫·拉斯金(Jeff Raskin)正在秘密研发一款新的电脑。这是一款拥有和Lisa类似的图形用户界面,但便宜得多,价格足以打动普通人的电脑。拉斯金找了几名工程师,在1979年圣诞节前就设计出了电脑原型。拉斯金根据自己喜欢吃的一种苹果的名字,把这台电脑命名为Macintosh,简称Mac。

流行的说法是,拉斯金当时把这个单词拼错了,苹果的名字本应是McIntosh,却错写成了Macintosh。但拉斯金自己说,他是故意把名字拼成这样的,以免和当时一家制造音响设备的公司McIntosh实验室重名。即便如此,苹果1982年注册Macintosh商标时,还是因为和那家音响设备公司的名字发音相像,引出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一直拖到1983年才获得批准。

拉斯金的Macintosh只是个小项目。1981年年初,乔布斯很容易就把项目从拉斯金手里抢了过来,自己当上了Macintosh团队的总经理。乔布斯迅速从其他团队,包括Apple II团队抽调人手,组建了一支空前强大的队伍。

一开始,拉斯金还如履薄冰地与乔布斯合作,但他内心里并不认可乔布斯抢走Macintosh项目的行为。两人之间经常争夺Macintosh项目的控制权。有一次,乔布斯居然竭力破坏拉斯金已经准备好的内部讲座,告诉参会者讲座已经取消了。拉斯金则跑到斯科特那里告乔布斯的状,列举了十几条乔布斯不适合管理Macintosh部门的理由。马库拉试图调解,但未能成功。最终,失望的拉斯金于1982年离开了苹果。

为了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乔布斯和柯齐打赌5000美元,赌Macintosh比Lisa更早发布。很不幸,乔布斯输掉了赌局。Macintosh的进度一拖再拖,最终发布时间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直到1984年1月才正式亮相。

无疑,Macintosh是一台杰出的电脑。漂亮的外观,低廉的价格,第一次在大家买得起的电脑上出现的图形用户界面,还有强大的广告攻势,这一切都让苹果的忠实用户如痴如狂。虽然面临IBM PC的严峻威胁,Macintosh还是在上市初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除了产品和初期销售上的成功,Macintosh对于苹果还有另外一层意义。Macintosh的研发、发布和销售,几乎就是斯卡利与乔布斯两人从密切合作走向分歧、决裂的全过程。乔布斯在Macintosh团队里大权独揽、任性肆意的管理方式,为他失去众多员工的信任埋下了伏笔,也成了他与斯卡利之间管理理念冲突的关键所在。

更重要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