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579章

调教大明-第579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西四部不大老实,在上次北征时就曾经有过一些不轨之事,辽阳镇的高层都是知道,只是碍于大局不便怎样,这一年来因为辽阳在边墙外大肆扩张,虽然收复的全部是野人女真和北虏的地盘,但对海西四部来说,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肥肉被别人抢走,虽然没有明军出塞北伐这些地也不是他们的,但对四部的首领来说,所见所思当然不会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大明向来对边墙外的土地没有要求,这些地盘要越过边墙一带的长白山脉,地形险峻翻越困难,道路也不易兴修,是天生赐给四部的财富,明军在打败北虏之后,很应该把地盘分给向来恭顺大明的他们,而他们寸土未得,心中自然就充满怨恨之情了。
  四部之中,犹以哈达和乌拉两部的心思最为热切,叶赫部因为两个大贝勒被杀而困于内斗,又因为和建州卫的世仇,与努尔哈赤多次起摩擦,心思用不到这样的事上头,这些部落头人的心思又被下头的部民所知,这一年来多次的摩擦不断,就是惟功前一阵还在南十七堡遇到过一次,如果不是山娃子处置的果断坚决,会不会酿成大祸,谁能知道?
  从那时起,尽管女真退兵,并且汉民这边确实良莠不齐导致女真暴起,但惟功还是下定了决心,在不能奈何北虏的这几年里,要适当的敲打一下女真人了。
  惟功的眼神深处,露出一抹欢喜的神采。
  他看着郭宇,重重在对方肩膀上一锤,笑道:“你这厮,没有叫我失望,还真是一员猛将,虎将!”
  “大人,给俺军令吧!”
  郭宇将胸膛挺得笔直,在他身后不远处的参随人员和护兵们,也是与有荣焉,一个个都是挺直胸脯和腰杆,一副不可一世的骄傲模样。
  “嗯,吉林就不要你操心了,那是熟透了的果子,一碰就下来。”看着郭宇,惟功沉思着道:“你从长春一路沿江南下,经奚官,纳丹府城,到费尔忽站,到弗出站,到南京,然后是随州县,秃鲁,最后抵达散三站。”
  惟功说的南京当然不是大明的陪都,而是金末时建立的东夏国的南京,只是一个方圆不到三里的小土城而已。
  这个线路,一说出来郭宇就明白了,当下便道:“大人说的这是建州左卫的朝贡故道,是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
  “嗯,对的。”惟功点头道:“从坊州出发是开原旧城,这是当年大明立国之初时女真人的贡道,现在这些地方,有一半在建州左卫各部之下,一半在海西四部和野人女真各部之下,你以打通往朝鲜贡道名义前往,若遇刁难阻挡,一律以所属兵马将其荡平!”
  “是,大人!”
  郭宇十分高兴,立刻大声答应下来。
  只是应了之后,还是有点儿不大明白,这建州左卫的朝贡故道其实早就无用,现在是属于女真鸭绿江部的地盘,和长白山部的朱舍里部和纳殷部相连,东南边是栋鄂部,而西边除了极少地方属于海西四部的辉发部的地盘,九成的土地原本是属于哲陈部和完颜部等各部,现在据辽阳军情所通传的那样,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得到辽镇的强力支持,在与哲陈部苦战多年之后终于攻下其城寨,灭其部,后来苏完部,雅尔古部归附努尔哈赤,只有栋鄂部还保持相对独立,万历十五年后努尔哈赤开始攻打完颜部,十六年将完颜部征服,把贵族斩杀干尽,将此真正的女真部落收服在自己麾下。
  至此,原本的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已经大半落在努尔哈赤手中,此人的实力当然也是极具膨胀,在起兵之初的记录上,经常是努尔哈赤和舒儿哈齐,穆儿哈齐披坚执锐亲自上阵,率领的人数也是从“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到拥众万丁,可出兵数千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了。
  数年之后的壬辰倭乱的第一阶段,由于是李如松出兵为主帅,努尔哈赤为了表现忠枕之心上书朝廷,表示愿意率部出兵,并且是扬言“三万众”。当然,把当时的他卖了也凑不出三万兵马来,一直得到万历四十年以后,彻底平服叶赫部之后,八旗成型,那时候女真才有六万以上丁,平时可用的战兵也就两万多人,估计万历二十年时的“三万”,是努尔哈赤把老弱妇孺全部给算上了的结果了。
  努尔哈赤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期,统一了完颜部之后建州各部除了栋鄂已经全部伏首,其实对这个青年的女真英雄,特别是建州卫出身的英雄,栋鄂部也是首鼠两端,态度起伏不定了,何和礼的祖父王杲堂早就去世,现在换了一个当家人,对明朝的恭顺和向心早就不如以前,只是辽阳在宽甸一线经营日久,很多重要的战略点有驻兵,平时是军情司和参谋人员往来不绝,而且这些联络点都是建成军堡形式,就象是抚顺关等边墙处绵延不绝的军台堡垒一样,坚固难攻,加上宽甸六堡和驻军在后,栋鄂部想易帜投顺努尔哈赤也得考虑一上,没有这个万人部落的投靠,努尔哈赤的人丁数量一时半会就上不去,但此人性格坚毅,已经开始攻打长白山诸部,再叫他收服了,再拿下东海各部,往老林中搜索那些索伦和鄂伦春猎户充实八旗,历史的走向又大致和以前相同,接下来就是努尔哈赤和海西四部攻伐战,然后收服科尔沁蒙古,最终再走向征伐大明的道路。
  对努尔哈赤的存在,老实说惟功并没有太在意,如果真的害怕这个敌人,现在的辽阳镇一出兵,对手铁定在三个月内彻底灰灰,虽然没有借口,但打赢了就是最好的借口,朝廷其实对女真是很忌惮的,从明朝二百多年的辽东都司的记录来看,和女真各部的战事是几乎没有停止过,时有发生,只要惟功能将建州部彻底打服扫平,朝廷只会视为功劳,不会视为边将擅起边衅。
  但惟功并没有此打算,努尔哈赤在未来可能会反叛,就在他反叛时彻底征服他,对这个人,现在养着比宰了他好。
  不过养着也不能放着不管不顾,最少在现阶段,随着移民到来屯堡增多,也确实是到了敲打一下女真人的时候了。
  既然如此,给努尔哈赤捣一捣乱,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郭宇不明白这样的战略层面的考量,当下放下心中不解,又行了个军礼,便是兴高采烈的离开去准备了,惟功决定给他再配两个千总部的轻骑兵,五千多明军骑兵浩浩荡荡一路扫到图们江,想想也真是带感啊……


第816章 巡边
  辽阳意气风发,辽镇却是一团乱麻。
  自朝廷谕令辽阳镇退兵,将大宁都司故地交给辽镇之后,总兵杨绍先知道这是自己坐稳总兵官位子的一大机会……在李成梁的光芒之下,他这个现任的辽镇总兵地位十分的尴尬。对上,朝廷其实只认李成梁和李家子弟,在李成梁之前,辽东在短短几年历任十任总兵,或是战败被抓,或是在战场上战死,辽东一时成为危地,论起对明朝的影响程度来说,当时的辽东危局其实是远在倭寇之上的。
  倭寇再凶,最多是抢掠民财,纵横的地方不过长江之北,而且也没有什么攻城的能力,对明朝的统治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若是辽东当时的危局再继续下去,那就真的是悬了,搞不好山海关之外不复为明朝所有也不是不可能的,想想连总兵都接连战死,情形当然是坏到不可再坏了。李成梁从中下层一路厮杀上来,为总兵官之后更是屡建奇勋,做了三十年辽东总兵,不论对上或是对下,李成梁的权威暂且还是无可动摇,就算是杨勋先自己也是知道不立下大功和时间推移,自己这个总兵权力也实在有限得很,威望当然不必多提,就拿实际的权力来说,李如柏李如桐李如梅李如桢诸兄弟要么是副将要么是参将,而且都是实职将领,麾下领的兵马都是辽镇的精兵强将,辽镇的主要战斗力量还是倚仗着李宁等人率领的李府家丁,虽然上次板升之败令得李家伤筋动骨,但李府实力犹存,最少还有五六千随时可用的精锐家丁,光是这一股力量,任何一任总兵都得对李家充满敬畏,加上李成梁经营多年,辽镇上下都是其门生故旧,就是杨绍先自己也是李成梁一手提拔上来的,身为辽镇将门的一员,很多事情和李家也是声气相连,杨绍先也是越发觉得凡事难以施为了。
  这样的情形之下,辽镇进退失距,上下失衡,表面上锐意进取,派出兵马将收复的失地接管回来,实质上却是一团混乱,将士们也是无所适从,整个情形,其实混乱不堪。
  ……
  ……
  戴朝弁,任职游击两年,是个胆大心细的优秀将领,与普通辽镇将领不同的就是他特别讲究军令,他的部队经过哪里,一般都是秋毫无犯,军纪肃然,不仅与同僚不同,与李成梁这个上位总兵也是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虽然他擅长带兵,是一个优秀的好将军,可目前任职仍然是辽镇游击将军,一时半会仍然没有机会使自己的任职升迁,参将副将都不可得,总兵一职,更是遥遥无期。
  好在他擅长带兵,这一点李成梁也不愿浪费了,拨给他骑兵一千人,加上他的近百家丁,组成了一支很是精悍的骑兵力量。
  此时他奉命巡行的是大宁卫附近地方,给他的命令是以东至西三百一十里地,每二十里巡行一回,肃清边境,查察北虏动向,防止敌军突袭。
  收复这些失地之后,因为没有边墙和成片的堡垒区的掩护,辽镇军人的压力和将领的担子一下子就重了起来。
  在边墙地区,一般是几十里地的范围,特别是容易被破口的地方,沿边墙修筑大量的敌台和军堡,多则驻军上千人,少则三二百人,有储粮,水井,就算被围也不必慌,北虏能攻破堡垒的记录实在是屈指可数。
  如果后人看地图就会明白了,在那些边墙关隘的内部,一个个军堡就象是一个个小红点一样,密布在蜿蜒曲折的边墙之内,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那些以为中国的边境防御就是一条长城的想法,也实在是太过幼稚,也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防范草原民族的决心和为之付出的物资与累累血汗。
  没有边墙掩护,只能多出动骑兵巡逻防范,同时不停的征伐打仗,与北虏划定一个双方能接受的距离……为着这个距离,辽镇出动了大量兵马,消耗了历年积储,也是好不容易从大宁卫东西划定了七百多里的距离出来,在这一段距离里,北虏的牧人不过来放牧,零星的少量北虏游骑也不过来骚扰,双方也是已经有几个月时间相安无事。
  对这样的结果杨绍先在内的辽镇高层当然是十分欣喜,只是戴朝弁不以为然,此前北虏的退让并不是没有力量,虽然福余部被消灭,泰宁被打残,但插汉部受损不大,朵颜和土默特部并没有受损,辽镇当面仍然有相当强的力量,而蓟镇自戚继光走后对土默特失去威胁,很难说就可以相安无事,而且此前几个月是秋冬之际,原本也不是北虏用兵之时,就算这样,小规模的摩擦和战斗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可想而知,待春夏之时,辽镇将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了。
  可惜他这个观点根本不被赞同,辽镇上来,暮气渐生,若非如此,李平胡也不会与北虏暗通款曲,也无非是想多留一个退步,辽镇真的不行了,到北虏部落当一个贵族也是不错的选择。上下暮气渐生,进取心也是不足,特别是杨绍先不得众将拥戴,就算有心做什么也是根本无能为力。
  辽镇上下,现在等候的就是李如松了。
  可惜朝廷似乎一时还没有下定决心,或是想等候一个恰当的时机,现在这个样子,将李如松调任意义也不大,这件事就这么十分尴尬的拖延了下来。
  “前方应该是镇新堡所在,怎么根本不见巡逻兵马?”看着空荡荡的前方,戴朝弁皱着眉问身边的人,按例,前方应该出现接应的巡逻兵马了。
  戴朝弁这一千多骑兵有两千多匹战马,几百个辅兵照料着多出来的马群跟在大队之后行进,每个骑兵都有七石的随行军粮和豆料,这些也是由战马背负着,这样尽可能的减少补给的时间,可以增加巡逻的时间。
  也就是戴朝弁所部才会这样做,别的将领接受了巡逻任务后恨不得只巡一半地方,也恨不得每天都回后方补给,而且每次接到战斗或是巡逻任务时,毫无例外的都会痛骂张惟功和辽阳镇。
  毫无疑问,这阵子辽镇上下最恨的就是惟功和他的部下们。
  原因也是十分简单,若不是这些人在惟功的带领下收复了这几百里的故地,朝廷又要好看,虚火上来,下令辽镇出尽全力出塞守边,并由工部拨给钱粮,雇佣工人,在这四百多里的突出地域修筑军堡和火路墩,务必要将这胜利成果一口吞下来。
  其实大宁旧地的重要性朝廷也早就知道,失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