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299章

调教大明-第299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恺阳兄知道江南人是怎么种地的?西北又是怎样种的?辽东这里又如何?”
  孙承宗道:“大人的意思是要深耕细作?”
  在当时的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种地的条件也是根据地域来进行,象西北特别是陕北地方,水土流失严重,一亩平均亩产不到一石的时候很多,所谓越穷愈穷,农民的困苦后世人很难想象,不仅没有牛和马这样的牧畜,连象样的农具都十分缺乏,在陕北和云南的很多地方仍然使用石犁犁地,这样一来,深耕细作就很难办的到,而且也缺乏理论知识支持……中国的士大夫,用心农事的极少,就算有少量古人的农书,没有大规模的推广普及也是白搭,只存在少量士大夫的书架上,农民种地的水平有时候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是退步了。
  就象是口口相传的匠技,唐人能打造的横刀和陌刀,在宋朝就失传了,因为大规模的战乱导致技艺的失传和退步,种地也是一样,可以说明朝西北的农业水平,从亩产到耕作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千年之前!


第421章 万世
  辽东这里土地的条件是远远超过西北,但因为军户贫苦,没有生产的欲望和扩大生产的能力,所以亩产来说,也不比西北强过太多。
  而真正值得一提的就是江南和湖广两地,在湖北,亩产最高能达到六石一亩,江南平均也有三四石的收成,不仅是如此,很多地方是一年两熟,除了自然条件优厚外,江南充裕的人力,水利资源充足,加上地方风气的勤勉才有这样的高产。
  每到秋季,不少江南农民自发的翻塘挖河,将淤泥挖出来盖在田亩之上,这样一年下来损失的地力又弥补了回去,不象辽东这里,有几十亩地也不能年年种,种一年歇一年的情形比比皆是。
  孙承宗对这些事情算是有一些研究,惟功一说他便明白过来,看来辽东的这些屯堡要走江南和湖广的道路,也就是高产之道。
  这样一来,用的农具当然要多,而且人力也要足,还有一点,孙承宗道:“大人,恐怕所需耕牛也是极多。”
  “屯堡不仅种地,也要养猪,建鸡舍,放羊,放牛,几年之后,牛就不少了,现在牛不够用,拿马先顶上。”
  “马?”
  “嗯,用马来耕地,开原和广宁马市,我们都会派人去买马。”
  不是所有的马匹都适合当战马,性格,体重,耐力,另外还有长期的训练,合格的当战马,不合格的就是杂马,挽马,不过马匹用来耕地的在大明还真是没有。
  这也是中国向来缺马的原因,在同时期的欧洲农民用马耕地正耕的欢实,马耕比起牛耕来丝毫不弱,甚至有不少长处,在欧洲很多地方,马耕其实比牛耕更受欢迎。
  不过这一层惟功不打算说明,否则太具冲击性,孙承宗不一定好消化。
  至于挽具,当然是赵士桢这厮的责任,否则惟功这些年岂不是白养他了。
  “这样一来,我们要准备近三万壮丁,养活六千户人,保守估计,最少也是三万人左右,大人,用诚,这真是大手笔啊。”
  惟功道:“恺阳,我们要叫全辽的军户看到希望……”
  辽东是不缺屯堡的,商屯,民屯,军屯,如果按以前的路走,给军户真正分田都很难叫辽民有种地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涉及到农具和牧畜使用的分配,水利灌溉的分配,肥料的分配等等……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象一个虚弱的胖子,千家万户积累起来的财富不如一个工业化的小国,在这个时代,西方已经开始大航海时代几十年,占领了整个南美,触角伸到了亚洲,菲律宾和印尼等国已经被殖民,在中国也占去了澳门和台湾,日本也有大量的葡萄牙商人,论及财富,西班牙人掌握集中利用的财富已经在大明之上,他们获得了海量的金币和白银,中国中央政府到目前为止一年的白银收入才三百万两,这对比欧洲已经很落后了。
  大航海时代徐徐开启,国力的竞争大明已经落在后头,还有内部的种种威胁,惟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在辽东这个合适的地方开展大农庄经济的地方,又何必拘泥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而不变?
  他可以夺取所有卫所武官的土地,重新分配,然后通过种种奖励政策,激发军户的热情……也不过就如此了。
  就算恢复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收入又如何?与他想做的事情相比,那么一点收入实在是不足挂齿啊……
  眼前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可能在五年到十年之间,他会在辽阳不挪窝,只要能顶住李成梁的压力,辽阳到海盖,宽甸,辽中和辽南这一大片地方,拥有千万亩以上的土地和天然良港,还有铁矿,盐池,一切物资应有俱有,一个穿越者还能抱怨什么,还应该抱怨什么呢?
  在大农庄之下,辽民被拧成一股绳,不以小农分散地块,统一水利,肥料,畜力,在这种模式下,畜牧业也肯定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更为可贵的是,也可以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
  仿佛是感受到惟功的决心和强烈的信心,孙承宗终于点头道:“既然大人信任,学生敢不从命?只是怕力有不及,还需大量的人才襄助才是。”
  “人才是重中之重。”惟功道:“我们回去后将成立教育局,设劝学处,小学处,中学处,职校处等几个部门,搭起台来好唱戏,农学,医学,将作,都将成立学堂,不过最要紧的就是小学和中学,那是根本,有了大量的小学生,才有相当的中学生,有中学生,才能有大量的职校生,相辅相成,少了哪一块也不成!”
  孙承宗会意道:“小学就是初等,中学就是中等水准?”
  “小学比我们的初等要强一些,毕竟学制有四年,挑六岁到八岁左右的小孩入学,毕业之后,应该识字在两千以上,算学要入门,略懂自然科学,到中学后,学几何,算学,统计学,还要学兵学,农学,不过职业方向的学问只要入门就可以了。学制为两年,毕业后可以授职就业,也可以到职校深造,职校传授专门知识,一旦能毕业,待遇自然非中学程度可比了。”
  当时的小孩成熟的早,四五岁就打猪草,六七岁下田干活的比比皆是,最不济也要学放牛,拾粪,劈柴,十四五岁就俨然成人了,十六七就成亲,成家立业,所以六到八岁入学,平均十三四岁毕业就可以出来做事,一般商铺的伙计十三四岁时已经学徒七八年以上了,所以这六年学制十分合理,如果再加上两年职校,一个学生从八岁入学,到毕业十六岁,已经掌握了一门真正的职业技能,可以当成一个真正的高级人才来使用了。
  “大人,这样的话,最少要等八年……”
  孙承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可能那会子大人已经奉调回京,或是去别的边镇了。”
  到惟功这样的地位,要么回京袭爵,在都督府当个闲职都督,要么就提督京营,没有别的路可走,连京营副将这个位子也不适合他了,或者就是在大明别的军镇里来回调动,以防在某镇驻扎久了,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不过惟功知道,孙承宗的担心最少在万历朝没有必要了,最少在辽东无此必要。
  李成梁镇辽四十年,蓟镇戚继光也有十年,旧有的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明中期之后,社会种种弊端出现,也就需要地方武装力量有稳定的表现,而不是事事仰赖中枢的调度,这和嘉靖以前的情形不同,英宗和宪宗到孝宗年间,大明大规模的战事是以朝廷调度为主,到嘉靖之后,就是以地方军镇为主了。
  所以只要惟功不主动要求回京袭爵,相信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会有主动调他回京的打算。
  不过这些话倒也不必说的太细,惟功只笑笑,随口道:“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就算我走了,人才也终究是有用的。”
  孙承宗眼中露出柔和的色彩,这一瞬间,他是被感动了。
  不过,他还是实话实说道:“大人这样体系之下出来的人才,恐怕只有大人才知道怎么去用,放在别人手中,也是……”
  他没说完,不过,大摇其头。
  这么一大通讨论下来,转眼就接近三更二刻,也就是快子夜时候,张用诚和孙承宗起身告辞,出门之际张用诚请示道:“大人预备在宽甸呆几天,我们好早做准备。”
  “原本打算六堡转一圈就走,”惟功沉吟道:“今日与傅某人一席长谈,倒是增长了我的见识,女真人的事情不是小事,东虏现在看似比北虏消停,其实强悍之处远在北虏之上……我打算到宽甸马市内外看看,最好能到一个女真部落,实地看看。”
  “既然这样,我会交代下面准备……”
  张用诚确实是一个很合格的部下,听了惟功的话,便向孙承宗抱歉的笑笑,请对方先回,他却是往保卫处的驻地而去,显然,他是要亲自督促一下保卫工作的安排,然后才能放心去休息。
  很快就是夜深人静,惟功洗漱过了,一时却不能入睡,遥望星空,心中有一种奇特的感觉萌生出来……脚下的大地,似乎是在一点一点的坚实起来,今晚所说的一切,就是他的万世之基。
  ……
  ……
  “东家,这马市好生热闹。”
  “确实,原本以为规模并不大,现在看来,还真热闹。”
  惟功谢绝了傅廷勋派人保护的好意,自己只带着张用诚和周晋材等人,当然,还有侍从室保卫处的护卫,一共同十一人,分成两批,装扮成购买土产的辽西客商,以商人的身份进入马马市之中,观察贸易情形。
  整个市场有二三里路长,人员已经超过千人,货物当然也是极多,而且有趣的是,汉货摆在街北,女真货摆在街南,朝鲜货物则摆在街南的一角,可怜巴巴,没有几样拿得出手的,那些戴着大帽子的朝鲜客商也是愁眉苦脸的,一脸苦相。
  汉人货物是以铁犁等农具为主,还有粮食,盐、布匹,令惟功吃惊的是,居然还有大量的耕牛出售。


第422章 叫场
  “辽中到辽南,军户百家也不一定有一头耕牛,怎么这市场居然有超过百头耕牛出售?”
  孙承宗博闻强记,对辽东之事也较为了解,当下答道:“军户没有牛是因为穷困,这些牛多半是各地武官叫人代养,然后拿到马市来出售,价格并不高,所以女真人十分爱买。”
  “原来如此。”惟功赞道:“恺阳你真是无所不知,佩服。”
  孙承宗颇为不好意思,挠了挠头,笑道:“辽东之事,一小半是看书看来的,一多半倒是青藤先生的教导。”
  惟功大有深意一笑,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观察着马市的动静。
  女真人果然特别喜欢农具和耕牛,就在惟功观看的这么一会儿功夫,大约卖了几百只铁犁,耕牛也卖了一百多头出去。
  还有铁锅,铁铲,只要是铁具,便是有不少穿着皮袍子的女真人过来购买,一部价,一买便是几十口。
  “辽镇有炒铁百户,出铁倒是蛮多。”周晋材神色冷峻地道:“可是自己军户用不起铁犁的还不少,这边却是大量的卖给夷人,怪不得辽人嘀咕什么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看起来,这些女真人日子比汉民好过的多了!”
  他说话虽难听,但也是不移的事实,汉民这边,多是给各级武官卖东西的军户,一个个面色不佳,身形瘦弱,也没有什么精气神,只有少量的商人,面团团的,起劲吆喝买卖。
  女真人那边,不管是部落头人模样的,还是普通的部民,都是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颇佳,而且,体形十分壮硕。
  孙承宗见惟功对这市场十分有兴趣,便跑到关吏那边,悄悄说明身份,取了税簿来看,一会儿之后,才回到惟功身边,悄声道:“这个月,开马市十七次,女真人买了四千八百四十八件铁犁,牛四百三十头,布匹五百匹,粮食过万石。”
  “嗯……看,有大人物来。”
  惟功没有说什么,眼神是一直跟着一伙女真人在打转。
  为首的是一个四十左右的女真贵人,穿着的是青蓝色的布袍,戴着圆笠大帽,脚下是鹿皮靴子,衣袍剪裁的十分合身,衣袖是惟功十分熟悉的那种箭袍式样,这种款式,原本是明军射箭校武时也会穿着的对襟棉甲的式样,后来平时也可以做成布袍穿着,下摆两边开岔,上下马方便,箭袖可以挽起来,袖袍紧缩,这样射箭和骑马都方便。
  女真人受了明军影响,这种袍服逐渐流传开来,已经成为他们整个民族最常见的服饰了。
  只有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也就是往北很远,不属于建州女真范围的更加野蛮的那些部落,或是密林深处的那些夷人小部落,仍然穿着皮袍子,或是用大马哈鱼的鱼皮制成的衣袍,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