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182章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182章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剩下二三十个人,而且平日这个时候。也到了用膳的时间,而如今却不见炊烟四起的情形,的确有些反常,心中迷惑,楚质就要招衙役问个究竟时,却发现在远处的河道旁边聚集了一群百姓,大约有二百来人,团团围绕着一个由木头搭造而成的台型建筑,离得有些远,看不清楚,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

见到知道大人停住了步伐,目光看向什么地方,身为下属,有个书吏立即机灵的为其解惑说道:“大人,他们在求雨。”

求雨?眨了下眼睛,楚质心里也有些明了,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不足,相信神佛仙人的存在,这点楚质也是知道的,不过平日里接触的都是些文人大儒,因为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的训言,所以他们很少言及这方面的事情,差点忘记自己已经身处于万恶的封建迷信社会之中。

如果向上天求雨有用,那天下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旱灾,不过楚质也没有兴趣当一回革命先驱者,为破除迷信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下微微调转步伐,向另外一边走去,打算待百姓结束求雨仪式之后,再找他们了解下近日来的情况。

其实楚质主要是想知道,城中的传言对于流民有没有影响,要知道因官仓无粮的消息满天飞,连城里的百姓都纷纷抢购粮食以防万一,而流民皆是逃难而来,情绪本来就不怎么安定,若是再因流言而引起恐慌。那麻烦就大了。

不过楚质有心避开,可是准备求雨的百姓听闻县官前来巡视,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从祭台前站起,匆匆走来,看见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过来行礼,楚质却也没有怠慢,在他们盛情的礼请下,楚质更加不好拒绝,慢步来到求雨祭坛旁边。

说是祭坛,其实也就是用些木材建筑而成,祭拜的是中国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雨神龙王,让楚质感到惊奇的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流民还依靠官衙定期派放的米粮度日,但是龙王身上不仅披红持绿的,还涂上了一层金漆(铜的),让楚质不知要感叹他们姓的虔诚,还是应该觉得悲哀。

其实楚质也有些理解众人的心理,现在才入秋不久,如果天上下几场雨的话,不仅能缓解干旱的情况,说不定还能保住地里的收成,这固然是有些微的痴心妄想,但只有一线的希望,百姓也不会死心的。

不死心是好事,有希望才能生活下去的动力,楚质心中轻叹,微笑婉拒百姓请他主持祭祀的请求,带着几个衙役书吏退到河道的旁边。

看着百姓对着金光灿灿的龙王祭坛顶礼膜拜时,楚质也说不出自己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滋味,反正不怎么好受。

楚质当然不会责怪百姓的愚昧落后,也不会觉得他们无知,相信神灵的存在,心中一阵酸楚,楚质知道,如果民众们过着生活安定、衣食无忧的话,什么宗教、仙佛之类的根本没有多少市场,一旦灾难降临,虚无飘渺的神灵自然成为百姓心中的寄托。

或者是受到前世的教育影响,潜移默化之下,楚质心中根本不可能忽略那种以民为本的观念,以前没有那个能力和权力,或者还能淡然置之,装做什么也不知道,而如今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

不管是出于知县守民安邦的职责,还是因为天性中的那丝悯人之情,楚质根本不能做到对百姓的疾苦艰辛视若无睹,不然以楚质以前表现出来的惫懒性子,早就对连日来的奔波劳累叫苦连天,怎么会时时不忘体察民情,想来,在不知不觉中,楚质已经更加彻底的融入宋朝社会,而且也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承担。

刘仁之与衙役书吏自然不知道楚质在想些什么,不过也识趣的保持沉默,免得打扰了知县大人的兴致,然而就在这时,河道尽头突然驶来一艘商船,河风无风,波澜不起,只有靠一帮船工高声整齐的喊着号子,卖力的摇晃着橹浆来划着商船前行。

听到河道上的动静,楚质从沉思中恍然回过神来,望着渐行渐近的商船,脑海中突然灵光闪烁,仿佛拨开了层层迷雾,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嘴角悄然浮现灿烂的笑容。

……

莫名的感到厌倦了,从09年9月份开始写书,10月份上传,11月份上架,到现在已经有小半年,记得上本明臣也是这样,突然之间,没有任何感觉,像是到了一个周期,感觉特别的累,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心灵上的,懒洋洋的提不写书的劲来,请教过写书的朋友,他说这是一种病态(状态?),非有大毅力者不能摆脱,熬不过去就等着太监吧。

幸好我也是被吓大的,我还年轻,连女朋友还没有,怎么能背负这个称呼,要坚持。

第二百七十二章 本末倒置

“我们回去吧。”心中似有所得。楚质满面春风,转身挥手说道。

“大人……”刘仁之与一帮书吏衙役顿时一阵迷惑,以为是自己听差了,怎么才来就要走,要知道以前楚质前来巡视的时候,不仅是随意走两步那么简单,而是细致的打听流民们的情况,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而如今不要说打听,连看都没有看几眼就要走,怎么能不让他们心生疑惑。

“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没有想到我也犯下同样的错误。”楚质轻笑说道,也没有理会众人,转身轻步离去,步履却有些急切。

流民百姓还在虔诚的膜拜着龙王,祈求上下降下甘露,没有发现这边的动静,而书吏衙役见到县官大人离去,亦步亦趋跟随恭送还来不及。哪里有心情提醒他们。

走了几步,发现楚质表情喜悦,没有了刚才的忧愁之色,刘仁之忍不住心中的好奇,轻声问道:“大人……”还没有等他询问明白,迎面匆匆忙忙的奔来一个衙役,气喘吁吁,看见楚质等人,顾不上抹去额头上的汗珠,疾步而来,深深吸了口气,重声道:“大人,太守有请。”

“何事?”楚质下意识的问道。

“职下不知。”悄悄的舒缓几口气,疾步而来的衙役喘息说道。

“莫非城中又出了什么变故?”刘仁之喃喃自语,脸色不怎么自然,似乎有些心有余悸之意。

“既然不知所为何事,那就不必妄加猜测了。”楚质挥了挥手,轻声说道:“正好我也有事情向范公汇报,不用多说,回吧。”

刘仁之明了的点头,知道现在已经是人心浮动不已,除非是好消息,不然官员模棱两可的只言片语,也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安。

走到轿舆前,楚质淡瞄了眼还在求雨的百姓,忍不住微微摇头,躬身入了轿子坐好。放下轿帘,在衙役书吏们的礼送下,悠悠而去。

不久之后,轿舆到了州衙,楚质从轿内走了出来,吩咐刘仁之先行返回县衙处理其他公事,自己只身走了进去,在衙役的引请下,楚质来到议事厅,发现这里已经有几个官员在默默等待着,与他们微微行礼示意,几个官员回礼,也没有说话。

楚质自然不会在意,静静的坐在张元善旁边坐下,与众人一样,默默的等待着,过了片刻,陆续有官员前来,不过正主却没有到,人一多,而且不知范仲淹召见的原因。大家都感觉厅中气氛有些压抑,相互之间,忍不住微声的询问打听起来。

谈论了几句,发现对方也不知情,众人不由得胡乱猜测,无非是灾情、缺粮的情况又比之前严重了之类的话,一时之间,厅中尽是一片嗡嗡然之音,还好官员们还知道要保持克制,声音也不算太大,只是在厅中回响,没有引起厅外闲杂人等的注意。

而楚质并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安静的听着他们的猜测分析,心中也在揣测,突然间听到旁边传来张元善的声音:“楚大人,近日来成果如何?”

楚质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茫然似的问道:“什么成果?”

“自然是筹粮的成果。”张元善说道,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何尝没有一丝羡慕,虽然仁和与钱塘同为杭州首县,但是开始的时候,杭州的县首只是钱塘,数十年的扩展,钱塘县已经容纳不了那么多的百姓,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民生上说,扩张是必然的,后来才与仁和县合并,不过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还是比较集中于钱塘县的管辖范围,所以筹集起米粮来。自然相对容易些。

当然,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在众人的眼里是这回事,但实际的情况却与他们的想像不同,钱塘县内的大户人家是不少,然而却精于算计,没有多少人愿意无缘无故的当冤大头,平白放弃眼看就要到手的利益来,帮助官衙安抚百姓,

“能有什么成果。”想到自己的收获,楚质轻声叹息起来,说道:“转悠了半日,又是请又是求的,才得区区三千多石而已。”

“区区三千石……而已。”张元善语气有些异样,眼睛闪过一缕光芒,沉默了片刻,才轻吐了口气说道:“楚大人,三千石可不是区区之数,你可知道我筹款集了多少粮食吗?”不等楚质询问,张元善自答道:“一千石,而且要我补缺才满足数。”同样是一个级别的官员,虽然知道对方占些优势,不过差别也太大了吧。

“三千石……应该不算很多吧。”察觉张元善表情的异样。及旁边官员不加掩饰的羡慕佩服的目光,楚质感觉十分的诧异,其实也不怪他,楚质固然已经渐渐融入宋代的社会,但是有些观念还是没有得到改变,对于古今的计量单位还是很含糊,而且穿越到一个锦衣玉食的家庭之中,对于民生本就不怎么清楚,自然而然觉得千石米粮应该是很小的数额。

宋代的计量单位十分精确,分为石、斛、斗、升、合,一石等于二斛。一斛等于五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这些都是容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所以没法确切知道有多重,而且一石谷子和一石麦子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不过经过换算,一石粮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是一百二十斤左右,但不是很固定。

三千石,也就是现代的三十六万斤,要知道楚质求粮的时候,人家答应下来,运粮的事情自然有衙役或者杂向帮忙,直接搬运到粮仓内,他也没有亲眼见过实物,不然一座小山似的粮食堆积址,楚质肯定不会觉得少了,

毕竟相对实物来说,三千石只是一个数字,而习惯听到百万、千万,甚至以亿为单位数额的楚质,自然不会将区区几千之数放在眼里。

“不多,普通百姓的一户十口之家,吃上百年应该可以耗尽了。”张元善淡淡说道。

楚质反应过来,想到古今计量单位的迥然,暗暗掐指算了半响,俊逸的脸庞闪过一丝窘意,居然把古代的石与现代的斤混淆了,以为只是得了三千斤米粮而已,竟然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看来自己真是忙糊涂了,想到刚刚还在腹诽某些大户人家只许下数十石米粮的小气之举,楚质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当然,楚质的想法也没有什么错,毕竟相对杭州城数十万人来说,三千石粮食确实不能支撑多长时间。而且现在不仅仅是杭州城外有流民聚集,杭州其他地方县城也面临着灾害之苦,也有粮食不足的情况发生。

要知道粮食可不比其他,消耗一点就是一点,久旱无雨,秋收肯定是无望了,而宋代的农业技术可不比现代工业社会,都培育出反季节的作物,不可能在冬雪季种植粮食,最迟也要到来年开春才能恢复正常的插秧播种,而且播种之后又要几个月作物才能成熟,仔细算来,百姓起码还要再支撑五六个月,几十万人口,半年时间,消耗的米粮可不是少数,几千上万石的粮食确实不多。

发现自己的失误之后,楚质讪讪微笑,就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厅门外就传来了些许动静,竹木串帘叮咚的清脆几了几声,却是范仲淹走了进来,厅中众人听闻动静,嗡嗡然的声音顿时嘎然而止,立时站了起来迎接。

“诸位不必多礼,都坐下吧。”范仲淹微笑说道,轻挥了下手,自然而然的在首位上坐了下来,厅中官员知道范仲淹的性情,闻言纷纷坐下,也清楚他是个实干家,召集众人肯定有事,而且不会绕圈子,坐下之后纷纷侧耳聆听起来。

事实的确如此,厅中官员还没有坐稳,却听范仲淹说道:“还有几日便是七月十五,今日老夫请诸位前来,是想与你们商议筹备中元节祭祀祈福之事。”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在中元节日这天,百姓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而地方官府还会在当地的寺庙道观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同时也可以向上天祈祷,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范仲淹的提议,本来就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所在,而且现在是干旱时期,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也是顺应民意之举,不过在场的官员心里十分清楚,范仲淹似乎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