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428章

唯一战胜国-第428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把他们给盘剥了。
  因此对于这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中华帝国也是有投入的,把蛋糕做大了,不仅能够盘剥更多的利润,最主要的是,未来要面临一场残酷前所未有的大战,因此让这些成员国发展起来,能够增强联盟整体的战争潜力。
  发展经济,实际上也就是那么回事,只看肯不肯消耗资源让他们去发展,只要肯消耗资源,就能够使某国从一个赤贫国家发展成富裕国家。
  人都是差不多的,只要组织好了,每个人都干活了,那么经济自然也就上去了。
  这些成员国的人口相比中华帝国来说少了很多,目前人口也就是2。5亿左右,中华帝国完全舍得这些资源让他们发展,反正战争打赢了,就能拥有全球的资源,弄点资源给这些成员国当发展,让他们起到一个带头模范作用是很不错的。
  因此中华帝国在1934年开始,也着手恢复第三世界成员国的经济,让这些成员国也加入到疯狂建设的行列当中去,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价值,增加联盟整体的战争潜力。
  中华帝国甚至从朝鲜、交趾两国招募了不少青壮劳动力来到中华帝国的工地当苦力,以加大工程建设规模。
  交趾和朝鲜受中国辐射较大,因此两国也形成了古代中国差不多的农业制度,人民也比较吃苦耐劳。
  而暹罗人就差得多了,中华帝国基本上就让暹罗人在自己国内建设就好了。
  俄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人口又少,建设速度比较慢。
  因此中华帝国也从朝鲜抽调了不少工人前往俄国建设,至于交趾就算了,交趾位于热带,工人到了俄国不适应寒冷气候。
  所以朝鲜工人多去俄国,交趾工人则到中华帝国。
  两国工人做牛做马的不断干,但却干得心甘情愿,因为有对他们来说很高的酬劳。
  生产力发展到这个时代,完全有能力支撑这样大规模的不计成本的工程建设。
  共产主义虽然看上去人人也都在努力的干,但生产力方面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技术革新上有问题,因为那种制度在生产组织上有问题,生产力进步较慢,因此实际上是比不上当前中华帝国这种建设模式的。
  而此时的中华帝国在人口分布上开始发生了第二次大变革。
  第一次人口分布变革是在华东政府时期以及帝国成立初期,人口开始向沿海地区流动,使得人口分布十分畸形。
  而这次变革,则是人口开始向内陆等地区回流,并且向西部、北部等人口稀少地区大规模流动。
  因为这次中华帝国的主要建设区域不在沿海省份,工人待在沿海省份找依旧找不到工作。
  再则因为市场经济持续的不景气,出口业又受到重创,沿海经济受到较大程度的打击,沿海地区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了,随着帝国建设重心的转移,工人也随之转移工作阵地。
  这次的疯狂建设,将彻底扭转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畸形状态。
  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差不多到了建无可建的地步,只有内陆地区还存在大规模的建设项目。
  帝国将在未来几年里,将内陆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和沿海差不多的程度,而人口也将不再是畸形的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大大增加了生存空间,或者说是更充分的利用生存空间。
  人太多挤在一起,自然就出矛盾了,什么房子不够用了什么的,交通太拥堵什么的。而内陆地区人口少了,有生存空间却经济上不去,和沿海又闹矛盾。
  这就是畸形的后果。
  这次疯狂建设,将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
  内陆的基础设施上去了,工厂多了,人口多了,经济也就上去了。同时沿海的人太挤的问题也消除了,内陆和沿海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消除了。
  当内陆和沿海都发展到看上去建无可建的程度时,那时候就可以深入挖掘建设项目,例如城市清洁,把城市打扫得一尘不染,以及城市绿化,把城市绿化得无比美丽,多多挖掘这样的细节,以为国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优化生活环境。
  除了深入挖掘小细节,还可以搞新的大工程,例如高速公路、高铁。
  这些搞完了,还可以搞更大的工程,绿化沙漠、改造黄土高原、改造黄河、大规模的南水北调……
  美国之所以那么发达,让人感觉发达到不可思议的一些东西,就是这么搞起来的。
  提高生产力,革新生产技术,同时进行高度垄断以普及优势生产技术,是这种模式的先决条件。
  生产力越高,可以把人力投入到那些没有回报性的建设的力量也就越大。
  此时中华帝国并不急着发动战争,因为发展得越久,中国就越有利。
  因为中国的生产力是比美国还要强大的,光是农业上来说,生产力就比美国强大十倍以上。
  工业方面中华帝国毕竟是一个直接跳到第二次工业**的国家,技术革新比美国还要来得彻底,同时在工业技术上,在夏钧的不断购买新技术的情况下,以及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科研,工业生产力已经超越美国了。
  而且随着发展,夏钧还会兑换更多的先进技术,同时中国在生产力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已经高于美国近三倍,加上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核弹出现之前,搞定美国就可以了。越往发动全面战争,中国就能够把美国甩得越远,总体实力将对美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说到核弹,夏钧实际上在十五年前,就启动了原子弹工程,此时该研究项目已经很明朗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成功了。
  十几年下来,中华帝国研究出了大量的军用技术,储备非常的充足。
  而这次国家开始疯狂的搞建设,这军事技术研究的规模再次扩大,人力、物力供应充足。
  因为经济强大,所以中华帝国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挥霍,而人民依旧是能够承受得住的。
  后世的美国就是和苏联比了一个什么‘星球大战’计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yin*苏联跟进,苏联显然没有那么雄厚的家底去搞,结果就出问题了。
  中华帝国此时在很多研究方面都是秘密进行,多数重点研究项目都设计在西部戈壁滩上,方圆数十公里里不允许生人靠近。
  ……
  1935年,中华帝国在海军的卫青号以及岳飞号正式下水,中华帝国算是拥有了三艘超级战列舰。
  英美日三国在海军建设方面此时不留余力,疯狂跟进。
  在世人都不知晓的情况下,1935年3月,西北一处荒凉的戈壁滩上,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高高升起。
  一颗超级炸弹爆炸了
  这一年,皇汉六年
  中华帝国成功试爆了一颗小型原子弹。
  那一刻,将被永久记录
  夏钧在爆炸远处的观察基地中看着那朵蘑菇云,他知道,未来的那场战争,中华帝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十六年的研究,不断的技术攻关之后,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是成功了,原子弹研究所内一片欢腾。
  然而接下来的研究还有很多,如何把原子弹造得更大,如何把制造成本降低下来,这些都是要研究的。
  不过相比之下,后续的研究将简单得多。
  另外原子弹研制出来了,得能够投放才行。
  鲲鹏Ⅰ的航程达到5000公里,投放原子弹到日本、苏联很容易,但要把原子弹投放到美国只能说是勉强,阿拉斯加并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目标。
  不过配合空中加油机的话,鲲鹏Ⅰ最高记录是非了一万公里,从北极航线出发,轰炸到美国是绰绰有余了。
  ——————
  第二更到
  第一卷 第409章 军事装备更新
  第409章 军事装备更新
  1935年,希特勒在取得了合法**权之后,兴登堡在这一年也挂了,这让希特勒失去了最后的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公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将德国陆军从十万扩充到了三十万。
  英法两国的反应十分敏感,纷纷反对德国的行为。
  不过这一时期的美国却是对德国的态度暧昧,因为小胡子希特勒和美国走得很近,美国许诺德国,只要与美国保持共同战线对付第三世界联盟,美国允许德国一定程度的扩张行为。
  美国不反对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是因为德国边上就是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的波兰,德国如果也倒向第三世界联盟,那么欧洲也就完蛋了,非洲也就不复保留,届时美国将彻底陷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包围之中。
  让德国的军事力量一直空虚也不是个办法,只有让德国强壮起来,才能为美国抵御第三世界联盟的扩张。
  美国的态度很快也被英国所认同,美国和英国都想祸水东引,让德国去对付第三世界联盟。
  希特勒也表现出了一些仇华情绪,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中德之间却保持着很频繁的政治联系。
  同时中华帝国还在给德国偷偷输入一些军用技术,甚至是把13式战车的图纸都给了德国人。
  希特勒的仇华情绪自然是装出来的,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而已,希特勒未来必然要回过头去对付法国,而这又是美国所不允许的。
  但夏钧也知道,中德在未来极有可能是要打上一场的。
  此时希特勒的仇华情绪,未必不会变成真的。
  但为了挑起白种人世界的战争,夏钧目前还是支持德国的。
  ……
  1936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到了年6500亿亚于,虽然相差繁荣时期还要少1000亿亚元,但创造的东西实际上却是更多。
  到了这一年,中华帝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开始呈现出较为平均的状态,沿海居民总量开始下降。
  中部、西部、北部、西南部、西北部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其中以中部和西南部的发展速度最快。
  如四川在1936年,经济发展已经不比沿海省份差了,不过四川也是比较早发展的省份。
  这次大建设中,中华帝国将80的建设资源都投入到了经济落后地区,彻底的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
  有了这些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就很简单了。
  很多时候内陆的经济发展就是缺乏基础设施而已,至于后世的中国和此时的中国不一样。
  后世的中国虽然也在内陆地区修了很多基础设施,但那时候的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业,自身的工业实际上并不怎么发达。
  而此时的中华帝国几乎不依靠什么出口了,自身工业完全自给自足,工厂往中西部转移速度很快。
  沿海的经济发展优势依旧存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往沿海挤。
  全国各地,大量的矿区被建设了起来,大量的道路也修了起来,更是修了大量的机场,同时中华帝国加大了对自身稀缺矿产资源的进口,大量的军工业生产线也秘密建立了起来。
  不管是民用工程还是军用工程,都在大规模的建设之中,建设效率之高,组织速度之快,绝对让人瞠目结舌。
  整个第三世界联盟的各高级成员国都在疯狂的建设,充分的利用了各成员国的劳动力,同时还从各国调动劳动力,进行跨国建设。
  虽然建设了很多东西,但人民日子却是没有以前好了。
  很多国民发现,政府的税收越来越高,军费支持也在不断增加,陆军兵力在1936年已经扩招到750万了。
  这750万陆军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防军,一部分是野战军。
  其中野战军兵力达到了650万,又分为四大集团军群。分别年华北集团军群、华西集团军群、华南集团军群、华中集团军群。
  每个集团军群拥有160万以上兵力,各100个师,另外诸多独立旅、独立团编制,集团军群又分四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拥有25个师,每个集团军又有三个军,各8~9个师。
  整个国家都在厉兵秣马,让所有国民都感觉到,战争可能是要到来了。
  而整个世界,此时也陷入了军备竞赛之中。
  很大程度上,整个世界都是被中华帝国给拖进军备竞赛之中的。
  中华帝国将陆军扩张到750万兵力,可谓是傲视全球,哪个SB敢跟中华帝国学?
  中华帝国拥有六亿多人口,750万的陆军也仅占小部分人口,其他国家如果也把陆军扩充到750万,那么整个国家的生产必然大受打击。
  同时整个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一千万,其中俄国一直保持着两百万的军力。
  而且第三世界联盟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的集中。
  整个联盟的高级成员国都集中亚洲和西欧,除了南洋共和国和拉希德阿拉伯之外,其他的都是陆地相连,拉希德阿拉伯和南洋共和国虽然不相连,但距离很近。南洋共和国是群岛,中华帝国在该地的军事力量分布较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