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412章

唯一战胜国-第412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生产技术更新缓慢,但在战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力量,迅速的对各行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更新。
  其中,1920年美国从中国引进了装配线作业和流水线作业技术,首先被福特公司所使用。
  这一套管理模式,称之为‘华东模式’,最早出现在华东集团的各生产车间,后迅速被中国工业体系的各厂家所接受。
  在美国引进这种生产管理技术时,中华帝国的工业生产大部分都采取了这种模式。
  当美国人发现这种管理模式时,才幡然醒悟过来,认为中华帝国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此强大,都是因为采用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
  柯立芝繁荣,是一种建立在技术革新的环境下产生的。
  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大降低,使美国的很多商品在竞争力上,开始不再像以往那样和中国商品差距巨大。
  美国在汽车制造上发展迅猛,仅1919年,美国只有750万辆汽车,而到了1920年,美国已经有了2600万辆汽车,到了1926年,美国平均每6个家庭里,就有1。2辆家庭汽车。
  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雇佣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5以上,全国钢产量的15用于汽车制造。
  汽车制造业又带动了橡胶、汽油、制革、玻璃制造等相关产业。
  相比之下,中华帝国到了1926年,家庭汽车制造规模已经被美国甩开,年制造数量比美国要少26。
  但在1926年,中华帝国在除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汽车数量当中,有63都是中华帝国制造。
  中华帝国在汽车出口方面一直比压过美国汽车,美国汽车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很少,从生产成本上比不上中国,在性能、外观等方面也和中国汽车有一定的差距。
  美国汽车产量之所以如此高,那是因为美国的透支消费起到了效果,美国的内需拉动了汽车制造业。
  但到了1926年,中华帝国的汽车制造业突然发力。
  仅在1926年,中华帝国就卖出了600万辆家庭汽车,直接超出了美国的急停汽车销量,而在。
  然而在工程车、货车制造业上,中华帝国从1919年起到1926年,一直压制着美国,中华帝国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铁路运输相对欠发达,因而在公路运输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这大大拉动了汽车制造业的规模。
  中华帝国在货车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上一直稳压美国一头,这使得中华帝国垄断了75的大小货车国际市场。
  由于《杭州协议》的签订,中华帝国与美国在关税上平等竞争,因此国际市场很大一部分被中华帝国所攫取。
  这是美国所料不及的,这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发展速度。
  由于西方国家在进口上比较依赖,因此在这个繁荣时期,以英国为例子,失业率最低的时候都达到了10。2。
  相比之下,中华帝国和美国的失业率则非常低,美国的失业率仅有300万人口,而中国的失业人口则在530万左右。
  而中华帝国的这一部分失业人口很多是半失业,主要是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群,或者一些富裕了不干活的群体,在大范围的经济刺激下,基本上很难说找不到工作。
  中华帝国和美国在都采取了刺激发展的政策下,两国在建筑行业的发展都非常迅猛,相比之下中华帝国更为迅猛。
  中华帝国毕竟在基础设施上不如美国,因此中华帝国的建筑行业产值已是美国建筑产业产值的6倍左右,达到了2500亿亚元的产值。
  相比美国的繁荣方式,中华帝国的操作方式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的,其中主要表现在投资引导上。
  美国是将资金引入股市中,在此时的美国流传着一句话就是,要发财买股票。中华帝国对股票进行了一些限制,例如涨停标准从10下调到了5,但股市还是很繁荣,几乎天天都是一大片的涨停。
  股市在这种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下有着巨大的作用,主要就是集资的作用,主要是给那些上市企业集资用的。
  剥削方式就是先让投资者买股票,从而使上市企业资金增多,从而使上市企业加大投资。
  上市企业通过不断的稀释股份来进行融资,以吸取更多的资金。
  但经济崩溃后,首先股份崩盘,从而企业资金链断裂,大批投资者被套牢,从而不得不割肉抛售。
  当跌到一定程度时,银行乘机收购那些有价值的股票,当经济恢复过来时,这些股票每年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收益。
  当某一企业的股份达到了一定程度被银行掌控时,这家企业也就变成了银行控股的企业,银行也就趁为了最大的股东。
  不过当前中华帝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引导投资方面,政府动作频繁,建设部几乎天天推出新工程,并全国范围内进行集资建设。
  这些工程一般也上市,以股票模式发行。
  大量的铁路、公路、电站以这种方式建设了起来。
  华东集团也发行了大量的增值股票,所谓增值股票,就是原始股不卖,夏钧依旧是100控股。
  这些增值股票是在华东集团盈利增加的情况下,才会有回报效益。
  华东集团作为中华帝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其生产总值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5左右,这些增值股票大受热捧。
  这导致华东集团的增值股票价格节节攀升,华东集团从市场中攫取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全部被华东集团投入到了疯狂的产业基础建设之中。
  华东集团的大部分产业,都是与战争潜力息息相关的,因此华东集团在股市圈钱属于重中之重。
  等于是让投资者现在花钱帮华东集团搞建设,等经济崩溃了,这些增值股票一文不值。
  不管在什么国家,股市的本质都是如此,都是用来圈钱用的,只是有的手段高明一些,有的手段低级一些。
  低级的手段就是一个个都是铁公鸡,从来都不分红,从而股票市场萎靡,无法圈更多的钱。
  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使得上市公司资产暴增,伴随而来的就是疯狂的行业建设。
  而在1926年,中华帝国全面建立了银行信用制度,国民可以很轻易的从银行借到钱去消费。
  面对形势一片大好的就业环境,已经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很多民众在都买了房子的情况下,开始购买汽车。
  有些民众之前已经有房子了,就直接贷款购买汽车。
  同时还安装电话,购买冰箱、空调、电视、吸尘器、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像收录音机,在1926的中华帝国内部,已经非常普及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很大的收录音机,即可以收听电台,又能播放音乐磁带。
  贷款购买这些大件商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个社会是有攀比心理的,你有了我也要有,因此你贷款去买,我也贷款去买,反正还得起怕什么。
  在众多商品之中,民用电话率先大规模普及。
  民用电话在帝国成立之时就开始普及了,此时国民普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华东集团募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到处牵电话线,电话月租费并不是很贵,以帝国人民当前的收入来说,并不算什么,因此电话开始大范围的普及。
  电话技术也有改变,采用的不再是那种靠手摇的模式。
  在发电方面,中华帝国从1919年的500亿千瓦,增加到了1926年的1300亿千瓦,而美国从1919年的60千瓦增加到了800亿千瓦。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那时候的美国产业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技术设备更新,因此很多都是使用第一次工业**时的设备,所以发电量只有60千瓦,而中华帝国是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业**,大量使用电力,因此发电量在1919年时就已经有了500亿千瓦的程度。
  而在石油工业方面,美国在1919年开采的石油为8600万桶,而到了1926年,石油开采量猛增到了2。8亿桶。
  中华帝国在石油开采方面,1919年就已经达到了2亿桶每年,此时猛增到了8亿桶每年。
  中美之间,在不断的发展下,已经逐渐不是同一重量级选手了。
  中国在未进行大规模刺激消费的时期经济就已经压制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当中华帝国在进行刺激消费之后,经济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将美国甩在屁股后面。
  在1926年,中华帝国经济生产总量已经达到了4000亿亚元,而美国只有1400亿美元,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到了600亿美元。
  在这一年,中华帝国依旧在字面数据上砍掉了一大截的经济总量,公布的生产总值和美国已经持平。
  这引起了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的恐慌,中华帝国之前说过的不玩泡沫经济模式,简直跟放屁一样,现在还不是搞了?
  这个时期的美国,因为非常繁荣,因此美国资产阶级宣扬说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
  同时美国资产阶级还宣扬说,‘华东模式战胜了共产主义’,所谓华东模式就是指华东集团率先使用的那种流水线生产模式。
  中华帝国也对美国资产阶级宣扬的东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俄国此时也很繁荣,但失业率也有8左右,虽然关税建立起来了,但毕竟是同联盟国家,因此无法建立太高的关税,很多东西还是要从中华帝国进口。
  但俄国表面上看上去确实很繁荣,俄国人正在疯狂的建设房地产行业,而汽车却大量从中华帝国进口。
  俄国人在拿到很多贷款后,也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实体产业建设,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等等,大量的工程开始开工建造。
  俄国人好像非常有钱,在到处投资,甚至是跑到中华帝国来投资。
  中华帝国自然是欢迎的,毕竟这些钱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俄国,都属于中国资本可触及范围。
  不管是钱流在哪里,都在盘剥范围内。
  中华帝国已经在俄国搞了4年的透支消费政策了,俄国人已经欠下了不少的钱,帝国正在考虑是否动刀宰杀。
  但考虑到突然的经济崩溃可能会引起俄国人的不满,或者说是暂时缺少背黑锅的对象,因此还未开始宰杀。
  帝国在等,一旦美国经济奔溃,马上也让俄国经济崩溃,到时候让美国背黑锅,只要控制舆论把矛头指向美国就行了。
  就算是一些人知道这是很荒谬的说法,但主流舆论控制在中华帝国手上,那又能怎么样?
  按照美国这样的发展势头,估计撑不住多久了。
  中华帝国从1925年开始,目前才两年,还是能够持续支撑的。
  ……
  很快进入了1927年,中华帝国在夏季将戚继光号建成下水,从设计到下水历时近五年时间。
  英美日联盟也不甘落后,建造出了一艘命名为‘海权级’的超级战列舰,排水量也达到了五万吨。
  两个联盟之间,已经完全形成了海军军备竞赛的势头。
  英美日这个联盟的海军本身就有优势,因此他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强大起来的中国海军。
  因此这个竞赛的主动权却抓在了中国手上,中国就像是牵牛一样,想往哪牵就往哪牵。
  而在英美日看来,中华帝国就像是跳梁小丑一样,不管怎么跳,他们都信心十足,以为中华帝国定然跳不出他们的手掌心,采取的是以静制动,及时跟进的策略。
  此时西方国家加上日本,其经济总量是超过第三世界联盟的。当然,表面上确实是如此的。
  但实际上,中国的年生产总值已经和美国拉开了600亿美元的程度,不论是日本还是英法德,他们的生产总值都没有600亿美元。
  随着中华帝国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盟加上日本、苏联,其生产总值此时一定程度上确实还是比第三世界联盟要高出一些,但问题是这个联盟此时还不是太明确,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英美日苏四国,而法国和德国目前也处于这个联盟,但法国对于围堵中国不是很积极,而德国此时看不出什么问题,德国政府严重依赖美国经济,一旦美国伤风,德国也必然感冒。
  这时英美日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以为他们有足够的优势资源去和第三世界联盟玩这种‘双倍优势海军政策’。
  英美日苏联这个联盟,其分工大致是英美日负责海权,苏联、法国负责陆权。其中英国又一定程度上分担陆权,美国也重点发展海权、空权,同时也负责一定的陆权发展。
  最主要的是,美国是这个联盟的金库和军工厂。
  本来这些国家,英美要争世界老大位置,美日在亚洲本是死对头,苏联和资本主义是根本性的对立,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围堵中国,而联合到了一起,颇有吴越同舟的味道。
  此时的世界,已经是公开的两大联盟对立了。
  本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