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84章

唯一战胜国-第384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放得下家乡的一切,很多工人赚到了钱,除了在城市中买房外,很多还会回到家乡再建一栋房子。
  对于很多工人来说,以他们的工钱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自华东政府成立以来,各地农村陆续掀起一股建设热潮,特别是那些‘解放’时间越早的省份,农村的建设已经很完善了。
  一栋栋漂亮的别墅盖了起来,特别是很多专业农民富裕起来后,这些农民甚至比工人都要富裕。
  农村的道路也一条条的通畅了,这种乡村级别的公路建设起来十分容易,就是没有太专业的工程队,只要当地百姓能够齐心协力,也能够修出一条水泥路出来。
  其中,以建安农村的发展最早,如今建安的农村已经成为了全国农村发展的典范,每天都有各省的村级政府的考察团队。
  “要想富,先修路,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使道路通产,因此需要发动人民对道路进行建设。”
  “在道路不通畅的农村地区,人民农闲时间很多,劳动力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地方村级政府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号召人民进行修路,修路所需的材料费用,国家一律包办,农村只需出工,不需出钱。”
  中华帝国于去年就制定了农村发展路线,对于各省农村,极为贫困的山区人民,将一律迁移出来。
  此时帝国能够移民的地方很多,东北,西北,中南半岛,南洋共和国,到处都是可以移民的地方。
  若想要土地,则移民到那些地方去。
  若不想要土地,则进行工作安排。
  而那些交通不是很闭塞,路能够修得进去的地区,中华帝国进行专项拨款,让各省农村对自己的道路进行建设。
  建设村级道路并非太技术性的东西,一个村来说,可能只要派遣两三名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就可以了,而且还不需要进行全程指导。
  指导完这个村,还可以指导另外的村。
  一个小组就能指导一大片区域。
  不过在修建村级公路的方面,还视地方条件而定先后。
  若是该地区,有了基础工业,例如水泥厂、采石场等条件,在材料上不需要长途进行运输的,马上可以从中央专款中申请下去。
  不过相关的布局,华东集团早就做了,在各省都形成了建设材料生产基础,不过有些省份还在建。
  在政府的号召下,各地农村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路行动,对于那些道路不通的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完全可以充分的动员起来。
  很多道路已经通畅的农村地区,百姓富裕起来了,则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新房子,正式告别那些老旧的土房。
  各省的省级公路也在加紧修建,很多省份的公路都很好修,在水泥没打之前,先用钩机弄个泥路出来,再铺上沙石,也能凑合着用,只是时间一长就路况不好。
  省级公路自然不会那么那么低级,各省此时都在修建沥青公路,成本还比较低,因为沥青是自己生产的,不需要进口。
  在公路方面,基本上全国各主要省份已经通畅了,而市级、村级方面,各自又找了工程队或者自力更生等方式,也都在修建道路。
  这些道路可能有一批质量不是很好,但却能够通车,使商业活动有足够的基础。
  而且要知道的是,修建这些道路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工程车,并非是用单纯的人力建设的,因此建设速度非常快。
  有些地方急着要通车,直接用工程车挖出一条路来,什么水泥沥青等以后再说,先能凑合着用再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全国各地的交通情况迅速好转。
  随着内燃机的大规模使用,汽车产量逐渐暴增,中国的运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在后世的中国,运输的主力就是汽车,一般民间运货,都不会想到用火车,因为火车太麻烦了。
  可能货物要从广东运到东北,都会选择用汽车。
  运费成本上升这是肯定的,不过此时中华帝国的油价很低,汽车的运费成本也不是太高,基本上石油都是敞开了用。
  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缺乏什么能源枯竭的问题。
  就例如后世美国要卖石油,那么石油卖完了又卖什么?美国佬自然有其出路,那就制造一种能够生产燃料的水藻,这是一种地球上之前没有的物种,这种物种也非是克隆产生,而是全新的人造生命技术。
  人造生命技术,这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公开了,其后美国的能源公司就迅速与该实验室签订了制造水藻的合同。
  意图很明显,我卖完了石油,我卖水藻燃料。
  夏钧作为一个不合格的政客,最不合格的地方就是不懂盘剥,因此他根本不在能源方面设卡。
  这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内燃机的应用飞速发展。
  华东集团的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等使用汽油、柴油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造出来就卖完,成为了当前中华帝国盈利最高的产业之一。
  经过几年的建设,各省的交通情况迅速好转。
  起码在公路上,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
  而在水运方面,中华帝国的水运则是最发达的,沿海省份的优势就在这里,毕竟水运是比铁路运输成本还要低的运输方式。
  加上此时中华帝国的水运十分发达,沿海省份的经济发达也是地理因素。
  随着内陆省份的交通限制的消除,中华帝国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内陆转移,那些不需要太考虑运输因素的工厂纷纷往内陆搬迁。
  内陆省份方面,湖北、湖南、四川三省发展势头很猛,云南的发展势头还差一些,主要是交通的问题上。
  但云南连通缅甸,随着铁路的修通,云南也走上了较快的发展道路。
  陕西做为通往西北的门户,关中地区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陕北地区大量的居民从黄土高原上迁移了出来,那里的生态不好,抗灾能力极弱,确实不容易生存,这也是为什么陕北容易出流贼的缘故。陕北百姓大多都被迁移到了西域、中东省、漠南、漠北等地区,分到了大量的良田和草场。
  这些移民,大大巩固了中华帝国在漠南、漠北、西域、中东省的大片版图。
  而陕西的大量民俗也成为了帝国保护的重点对象,例如安塞腰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此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腰鼓队在各省都极有市场,只有市场才是最好的民间艺术保存的动力。
  像春季晚会,中华帝国此时极少有西方人的东西,而是越来越多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搬上舞台。
  不过毕竟此时年代不同,传统的东西也是要经过一些包装的,例如在表演时的服饰穿着等等,适当的包装是需要的,这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关中平原素有小江南之称,帝国在接管了陕西之后,迅速对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等优势农业资源进行整合。
  随着帝国不断向西扩张,陕西的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向西供应。
  在炎炎的夏日中,各省各市各县都在疯狂建设,这种建设蔓延到了村级单位。
  这种疯狂的建设并非是单纯的靠人力,而是应用大量的工程车,就如一架小型挖掘机,一天的作业可能一百个人挖上一天一夜都比不上,若是中型,大型,那就更恐怖了,生产力提高何止百倍?
  铁路的建设到了今年就更疯狂了,单单是上半年,就已经铺设了一万四千公里长的铁轨,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年底保底估计都能够铺设三万公里的铁路。
  这样疯狂的铁路建设,用的都是亚联储的钱。
  随着美联储疯狂的印票子了,亚联储也开始疯狂的印票子了。
  这些票子印出来,直接就投入到建设之中,像农村道路建设专款,全是亚联储印出来的新票子。
  等于说,此时中华帝国,正在加大铸币税。
  而且已经是走上了为了发展,可以把通货膨胀撇到一边去的地步了。
  对于此时的中华帝国来说,福利这么好,农业这么发达,通货膨胀对百姓影响不大,处于一种可接受状态。
  毕竟很多钱进入市场流通,人们还是吃那么多的东西,农业产量并未降低,不可能说钱多了我就比原来能吃两倍……三倍了。
  农场品涨价,必然不是因为供应不足,而在油价方面并没有涨,生产资料成本也未上涨。唯一的可能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促使农产品涨价,而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代表着工人的劳动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尽管物价涨了,但农民、工人等底层民众的收入也增加了。
  因为这些增印的票子,都是用来修工程等用途了,最终还是流入人民的口袋,至于工程利润,这是给工程队更新设备的,保持一定利润是需要的。这些工程队有70是华东集团组建的。
  那些大型工程队,则95都隶属于华东集团。
  而华东集团又涉及建筑材料制造,因此利润实际上大多都是被华东集团所攫取,而华东集团到年底,都是将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家。
  国家又把这些钱花在人民福利和建设上。
  这些票子,实际上都是印来给国民花的,以及用来服务国民的,这些票子的花出去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负面影响是有的,那就是出口上会一定程度受影响。
  但就出口问题,中华帝国向来是有优势的,起码比美国有优势,美联储既然已经比中华帝国更疯狂的印票子了,中华帝国如何不能。虽然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五十步起码比一百步好,五十步比一百步还是有优势的。
  中美就是当前世界上两大出口国家,美国在中国崛起前,有19的农业依赖出口,这是美国在十九世纪末的经济萧条中,意识到出口重要性从而发展起来的。
  但在中国崛起之后,美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小麦和棉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基本上是全线阵亡。
  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美国也一直被中国所压制。
  例如飞机、汽车、电器等东西的出口上。
  轻工业的出口则是被中国给全面压制了。
  中国的轻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交通不受限制,对外竞争势头极为猛烈,粉碎了一个又一个美国轻工业出口,还一度打入美国市场,将美国轻工业蹂躏得苟延残喘。
  美国当前在出口上还有优势的就是重工业,但在新兴的重工业上却又没有任何优势,显得很是畸形。
  只要中国发展起来了,那些传统的重工业自然不会放过的。
  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产品制造上并非落后于美国,只是产能受限。
  这种产能受限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技术工人上的限制,第二就是优势生产设备制造上的限制,说白了就是夏钧靠作弊堆上去的,要想扩大产能,第一得有足够的技术工人,随着德国的大量工人来到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二就是如同炼钢要用电转炉,那么电转炉自己会不会造?
  造当然会造,夏钧在这方面的技术也是买了的,但暂时还造不快,说白了,也还是人不够。
  而制造电转炉发方面,德国都还没有这种技术,他们的技术工人用是有用,但不像传统的工业项目那样,有了工人就迅速能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工人也得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业项目上的出口竞争力上也在不断增强。
  之前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说技术比美国差,成本比美国高,只是生产还不足内部需求,哪里能够顾及到出口上。
  十年的发展,严格的说,已经是十二年了。
  辛亥**之后开始算,才是十年。
  而夏钧在建安开始发展工业起,到此时已经是十二年了。
  十二年下来,中华帝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高端人才,同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中华帝国的人才培养已经是走上了正轨。
  走上正轨之后,培养人才就简单了,这时候是已经到了可以大量‘量产’人才的时候了。
  要知道,此时中华帝国的义务教育以及非常普及了,基本上各省到龄儿童和少年都入学上课去了。
  而义务教育也从之前的六年,提高到了九年。
  小学定为六年,中学定为三年,然后直接上大学。
  基本上,议和就是将后世的高中那一阶段给砍掉了。
  小学六年,要学的东西主要就是基础的,识字、算术,同时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素质。
  到了中学,再继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外,则重点普及民族主义思想,同时重点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狠抓。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已经是十二三岁,这时候已经基本上开始走向成熟了,这时候是要突击学生素质的同时。
  中学三年之后,直接上大学。
  有人问,那高中的知识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