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350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50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就是天天在山中行走地畲人,也不敢独自一人翻跃这武夷山脉。
尽管多留一段时间就有可能会有掉队的唐军能追上来。可是李岩还是吩咐马上队伍马上出发,唐军正在对郑军各个关卡全线攻击,目的就是要让郑军地后方空虚,他们若多担搁一天,唐军可能就要多付出数百上千人的伤亡。
许多人都恋恋不舍的看着这个大湖。这十天来。除了第一天刚进山林让唐军的官兵还兴致颇高外,其余地只是日复一日的赶路,只有这个湖才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从这里过去,就全是下山地路了,这里是水流下去的地方。几乎成九十度的直角,人当然不可以下去,他们必须从侧面绕弯过去,唐军在畲人的带领下,忽而向右,忽而向左,到了天快要黑下来,还没有到达雷豹所说的可以造筏走水道的地方,唐军只好停下来宿营,开始寻找食物。
他们在进山之前,每个人都带了五斤大米,若是在平时,这五斤大米不够一个士兵吃上三天,如今他们要靠这五斤大米过上十几天,。甚至更久,自然不能仅靠大米过活。
山林中各种野果、野菜、磨菇、还有不长眼的毒蛇,老鼠、各种虫卵都被收聚起来,畲人在丛林中的经验丰富,各种野果、野菜、蘑菇能吃不能吃,都能一一分别,此时就是那些畲人最忙碌的时候,每一次宿营都会有一些新的可吃食物发现,当然也会有一些新的有毒东西,若他们不一一甄别,唐军就随时有食物中毒的危险。
吃完了饭,所有的唐军就马上休息,积蓄体力,以便明天赶路。否则精力损耗太多,就有掉队的危险,到时没有谁能够获救,进入山中的第二天就有人开始掉队,掉了队的人从没有一个能再追上队伍。所有的唐军都相信他们已经遇难。
每个人都是和衣而卧,身下只铺一些软绵绵的草,他们翻跃山顶。没有帐篷,也没有被子,身上仅有一张牛皮衣可以暂时充当雨具,如果雨下得稍大,他们就得全身淋湿,只能在雨巾湿淋淋的行走,十天来,他们遇到了三场雨,幸好山中的雨虽然大,却不会下太久,有时下完雨,唐军走着走着,身上的衣服已经干了,否则病倒的唐军绝不会不满百人。
山中不时有狼嚎声传来,偶尔还夹杂着一两声虎啸,看似极静,其实离得极远,没有人会去理会这些野兽。它们其实都很聪明,尽管唐军侵入了它们的领地,但它们只能尽量远离这只庞大的队伍。
当然如果有猛兽敢进入唐军的队伍,无一不被唐军击毙,成了唐军的牙祭,这十天来,有数十只野猪,十几只狼,还有二只猛虎,三只的豹子进了唐军的肚子,他们巴不得有猛兽会傻得闯过来。
第二天一大早,唐军纷纷起身,马上就开始了行军。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收拾,身后只留下了无数个茅草窝。
远处的水声不时传来,吸引了唐军注意,他们绕了一大圈。终于又与富屯溪相遇了,这次他们不用再绕它而过。而是可以由让它将自己轻松带到山下。
李岩吩咐伐木的声音传来,唐军象打了胜仗般高兴,如今可以沿水道而走,就意味着他们成功了一大半,再也不用象以前走得那么辛苦了。
花了半天的时间,唐军才做好了足够多的筏子,一天又已过去。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出发。是夜,所有的唐军都兴奋的辗转难眠,眼看辛苦就要到头了,自己会突然出现在敌人身后。立下巨大的功勋,成为全军的英雄。
第二天,唐军都高高兴兴的上了筏子,沿着河道朝下面漂去。此时他们才发现畲人所说的可以乘筏的河流是多么险峻,溪流中间突然之间就会冒出一块大石不说,而且河床坡度经常有十几米落差的地方,稍不小心就会让筏子变得四分五裂,上面的唐军纷纷惊叫着掉到水中,若是运气不好,马上就是头骨颈折,或者身受重伤,只半天功夫,唐军伤亡已达二百多人,快赶上以前十天的总和。
李岩此时却不能退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乘筏赶路,若是要在丛林中走,实在是太慢了,而且他们的粮食也基本用尽,没有了大米,靠山中收聚的食物绝对支撑不了他们走出山林。
唐军哪知道闽江上游流传着一句“上下三十六滩,滩滩都是鬼门关”的说法,只是畲人说得轻松就以为好走,却不知这些畲人认为好走那是每个人都走惯了的缘故。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七十三章光泽县
     更新时间:2009…8…19 23:26:11 本章字数:4251
铅山县不亏是号称为八省通衢之地,从大明中叶以来,这里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异常繁华。唐军的到来。使这里和福建。浙江等地的交通一下子切断。许多商家一下子陷入困境。
但这只是短暂的现象,很快唐军的大量采购就让铅山县的商家喜笑颜开。纸张,你有多少,军队全包了,有人忍不住偷偷问:“军队要这么多纸干什么?”
有懂得人马上回答让这些纸商们大吃一惊:“当然是学文化?”
傻大兵,傻大兵,什么时候大兵也要学习文化了,以前听到传言说唐军的军官个个读书明理,许多人还以为谣传,没想到连大兵也要学习,商人不由对唐军大为服气,难怪唐军能够战无不胜。
还有茶叶,也是军队大量所需,喝茶能让人安神提气,减少士兵的烦闷。还有粮食,肉类,丝绸,棉布,军队都要大量采购,一时之间,铅山县的商人象发狂似的从各地将货物运来,只要你的东西能运过来,不愁你不脱手,唐军只比本地的卖价低一成收购。可是架不住量大,又转手快,商人们都赚得盆满钵满。
本来这些东西都是要在后方采购,再由民夫运到前线,现在全部转给了商人,这是户部侍郎陈宇大力推动的结果。陈宇在攻下京师时就算过一笔帐,唐军地军需如果由民夫来运的话。到了前线。价格基本上要翻上二倍,而就近购买,最多翻上一倍就行。
唐军虽然没有特别提出重商的政策,但每攻下一个地方,首先就是大量修整道路,撤消厘卡,给商人极大的便利,陈宇就向李鸿基提出可以由商人来承担运送部分军需。
这个提议在唐军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对。李鸿基自然知道唐军自己来运送效率低下,但军队的安全当然不能掌握在商人手里。除了粮食和军械必须保证由军队自己来运送外,李鸿基同意了其它物品可以由军需官作为试点向商人采购,才引发了这次军队对商人的大采购。
陈宇一下子成了唐军中最忙的人。他每天都催促手下采购大量军需物品。计算他们的成本,看用何种方法合算。毫无疑问。唐军这次向商人采购军需地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唐军各种物质成本至少要下降四成。
李鸿基从畲族回来后。就将皇帝的行辕从广信府搬到了铅山县。安排好了各支军队对郑军关卡的进攻后,他这个皇帝倒是无所事事。
唐军的兵力虽大,但在这样地地势下却展不开手脚,敌人也没有偷袭的可能,每天只能靠双方的实力硬拼,如果不是有李岩的一支奇兵,可以想象,唐军除了寄希望于夜间偷袭成功外,就只能和郑军一直耗下去。直到郑军受不了为止。
这些自然都有将军们来指挥,李鸿基只能每天坐在铅山县府烦闷的等待。好在身边有一个田淑英一直陪着,田淑英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李鸿基闲暇时可以欣赏一下田淑英的歌舞或者让田淑英陪着自己下下棋。让李鸿基不至于太过烦闷。
唐军的各个将领也是焦急异常,赣闽边境的关卡多能容纳十万唐军的攻击,他们许多人只能看着前线拼杀地热火朝天,却没有他们什么事,每个人都盼望前线早日能传来取得突破的消息。
唐军发起攻击的十几天来。每天的伤亡达一千多人。如今唐军的伤亡达到了前所未有地一万多人,这个伤亡却必须继续下去,李鸿基和他手下的唐军将领都在等待,等待前线传来突破地消息,唐军才能长驱直入,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
四天了,李岩和钟华二人率领的这支唐军在水里漂了四天。除了晚上能上岸休息外,唐军全天都在水里,承受着各种危险,全身被水流打湿只是小事,还随时要防备前方突然出现一段十来米的悬崖,一不小心筏子上地人就会全部掉入水中。
这也不是最危险的事,悬崖下多半水很深,掉下去受伤难免,却基本没有生命危险,唐军最怕地就水流中间突然多出来的大石,若是躲避不及时,任由木筏在奔腾的水流中撞了上去,筏子马上解体,上面的人非死则伤。
今天他们终于都可以上岸,而且再也不用下水,远处的高山已在身后,前面虽然还是起伏不定,灌木林立,却已露出了可以行人的小道。
望着身后滔滔的溪水,每名唐军眼中都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对这条溪水,闽江的第二大发源地,唐军也不知是爱是恨。
这条溪水,使他们本来可能需要七天,或者八天的路程缩短到了四天。没有这条溪流,他们现在还在深山中打转。可是同样这条溪水。却葬送了唐军二百多条生命,至于受伤的,落水的,更是不知有多少。
“前面就是光泽县了,大家打起精神来,我们进城去。”
“进城!进城!”刹时间,唐军扔掉了那种复杂难明的神色,全都兴奋起来。
出发时的五千唐军,现在只有四千五百人,身后的大山和溪水吞掉了他们十分之一的袍泽。但那又如何。他们终于过来了。那就是胜利。
光泽只是邵武府的一个小县,整个县的百姓加起来不超过三万人,而县府所有百姓也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平时只有不到上百的衙役、捕快,不过此时光泽作为最前方的物质基地,郑军还是派了一千名士兵防守。
唐军地一百名前锋在数十名畲人的带领下,全部装成进城交易的畲人,浩浩荡荡的直接走向城门,城上的郑军没有丝毫怀疑,只是心中暗暗奇怪,哪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畲人。
对于畲人,当地的官府都不太敢得罪,这些畲人最容易抱成团,又是睚眦必报,惹了一个,就会惹来一族,非让你损失惨重不可,若是派兵围剿,他们往山中一躲,谁也找不到他们。加上他们又有本朝太祖的圣谕,允许他们自己管理,不必纳税。因此官府对于畲人。只要不是闹得太过份,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畲人的族长也是精明,他们一般都能约束畲民不会干出让朝庭难以容忍的事情,几百年下来,朝庭竟然一直容忍了这个族游离于自己地势力之外,在闽、赣、粤边界。若是当地的官府不能处理好和畲人的关系,这个官也当不下去。
所以见到了这么多的畲人一下子出现,郑军虽然奇怪,也不理会。只是这些畲人进入了城,突然之间翻脸,一百多人同时抽出了兵刀,将十几名看门的郑军全部砍倒,正在门口地百姓大惊,急忙四散逃离,大喊:“造反了,舍人造反了。”
城上的郑军大吃一惊,畲人虽然不服王化,对境内的汉人也多有欺压,但说到造反,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城上的守将并没有发现畲人砍杀守城士兵之事,还以为又是一起畲汉纠纷,怕城下的士兵不足应付,慌忙又派了数十人下来。
这数十个人的下场可想而知,刚下城墙就被唐军的特种兵射杀了一小半,畲人也杀了另外一小半。剩下的人连滚带爬地跑回了城墙,向守将报告:“将军,不好了,畲人真的造反了。”
守将这才相信,他素知畲人善战。亲自集中了北方的所有守军,正要向城下杀去,一个军士突然惊叫起来:“将军,快看,那是什么。”
前方惊起来了一层灰尘,一队数千的人马正向县城而来。唐军已顾不得掩藏形迹,每个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向县城奔来。
“畲人,那是大队地畲人,快,赶快把下面的畲人杀了,关上城门,否则大家都要死在畲人手中。”
唐军刚从山中出来,衣服都是破破烂烂,加上被尘土一掩,更是难看,守将看到上百名畲人入城,先入为主,自然以为来地也是畲人,殊不知大错特错。
守将还想着把先进来的畲人杀光,关上城门,只是他们连这一百多人都应付不了,唐军没有动用火器,见大量郑军下来,一个个发出了自己手中的弩箭,郑军成片成片的倒了下来。
这种弩箭地距离在五至十米范围内杀伤力极强,可以连发五支,只是上箭的时候有点麻烦,近距离交战,比使用短枪更管用,是特种兵必备地装备。
郑军守将见对方一抬手。自己的部下就被“唆、唆”的被弩箭射倒了一百多人,他心中有一种明悟,这决不是什么畲人。
可惜他明白的太晚,这个念头刚一起,他只觉得咽喉一痛,就轰然倒下,一个郑军大喊起来:“将军死了,将军死了。”
剩下的郑军更是心胆皆丧,连人家一百多人都对付不了,何况后面还有数千兵力,想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