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326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26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虽然一直是文官当政,但此时武将势力重新抬头,何况郑芝龙和周若军已是实实在在地一方诸侯,本省的军事,民政全决于一人之手,弘光朝的财政还得全仰仗两省。
两省的主张,马上压过了不救的声音,就在此时,杜郧只带着几名随众就大摇大摆的来到了应天府。
杜郧几次劝降都差点掉了脑袋,得到皇帝的赏赐却是微乎基微,但他无疑是数万太监在新朝最得意的一位,皇帝连宫女都大部分放出,对太监更是不用说,下旨充许太监自已出宫,当然,若是在明朝,没有太监愿意出宫,可是在新朝,有地方可去的太监则纷纷申请离去。
在大明时,太监分成一层一层的等级,等级高的,他们的待遇贵比王侯,可是在新朝,皇帝将所有太监的等级特权全部取消,若是留在宫中,所有人都必须做杂役,而且没有象以前可供贪污的地方,只能管饱,月例钱不过一百文,宫中已没有便宜可捞,许多太监腰缠万贯,自然受不得这般清苦,纷纷离宫。
而留下的只是一些实在没有去处之人,还有一些人刚是抱着留在宫中总有一天能飞黄腾达的想法,而杜郧能被皇帝指派,则是留在宫中的数千太监羡慕的对象,能为皇帝办事已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只有之样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杜郧到了应天府,摆着一幅钦差的架势要弘光帝亲自相迎,弘光朝上下顿时慌了手脚,崇祯帝在唐军手里,始终是弘光朝的一大软肋,虽然大明曾有皇帝被俘的经历,面对手持前帝圣旨的杜郧依然不知如何应对。
崇祯还活着,弘光朝当然不能将崇祯撇下不管,毕竟崇祯才是大明名正言顺的皇帝,弘光朝依然要邀尊崇祯为太上皇,才能合法取得正统地位,约束其他蠢蠢欲动的番王。
当然,若弘光朝实力强大,自然不用怕杜郧一个手持前帝旨意的太监,只是最可怕的还是唐军的实力,唐军正在全力攻打张献忠之际,派一个太监手持崇祯的旨意而来是什么意思,弘光朝的臣子猜上个半天也不得要领。
老福王朱常询刚刚身死才数月,朱由崧接王位不到一个月,马上又是一个馅饼掉了下来,成为皇帝,他在福王府时就荒淫透顶,整天吃喝玩乐,做了皇帝依然如此,他把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还特意让大学士王铎书写了一副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
他登极为帝不到半个月,就让心腹太监田成到各地去网罗美女,但凡见稍有些姿色的女子,便将一张黄纸贴在她们额上。送入宫中,如果谁家敢隐藏地,不仅会被抄家。而且四邻都会被牵连,而且朱由崧生熟不禁,最喜欢玩母女同台。逼得应天府好多家母女双双自尽。以逃此厄运。
只是朱由崧每日深居禁中。拥着美女,饮着美酒,酒色过度,不几日即已显十分憔悴,体力也明显不支,太监田成为分主子之忧。找到了一个老郎中,配了一副壮阳药,才使朱由崧重新找到了乐趣。
朱由崧试了这种药效果十分明显,每天都要服用。只是这药必须要用癞蛤蟆作药引,这癞蛤蟆多在田间地头,而且要在晚间才好寻,因此朱由崧让田成找些乞丐,让他们每日出城去寻癞蛤蟆。
田成得到朱由崧的旨意,当真找了许多乞丐,让他们每日晚间出城去捉癞蛤蟆,田成怕守城官兵不允这些人出城,特意派人做了好些灯笼,灯笼上写着“奉旨捕蟾“四个字,自此,守城官兵只要见了这灯笼,便开城门放行,不几天,朱由崧就得了一个“蛤蟆天子”的绰号。
此时朱由崧得到唐使来到地消息,大惊失色,顾不得在后宫继续行乐,他一边吩咐对唐使好生招待,不得怠慢。一边火速下旨,将马士英,钱谦益,阮大诚,何腾蛟,高弘图召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应对唐使。
众人到齐,何腾蛟慷慨激昂的道:“万岁,唐贼占我大明京师,俘太上皇,不如将来使斩之,以雪我朝心头之恨。
朱由崧的脸“唆”地一下子吓白了:“不可,不可,两国交兵,不斩来者,朕该以礼相待才行。”
朱由崧本来就是胸无大志,若不是天下发生剧变,他接替王位也只会混吃混喝一生,如今做了皇帝,头一件事就是整修应天府地宫殿,然后为他选秀,只盼能够守住这残破地半壁江山,快快活活的过完一生,如何敢主动得罪唐军。
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高弘图向朱由崧附合道:“万岁英明,那唐使身上带有太上皇意旨,不妨宣其上殿,看他来意如何再说?”
马士英起身拦住道:“皇上不可,万一太上皇旨意让我等投降,我等是遵还是不遵?”
朱由崧一愣,钱谦益道:“马大人差矣,太上皇已落入唐军手中,所做一切自然不是本意,如果太上皇有旨意要我等投降,必不是他老人家真意,我等自然不必遵守,若太上皇不是此意,我等不可胡乱猜测,还是要将唐使宣上一问才知。”
高弘图也附合钱谦益之意,朱由崧不敢得罪唐军,连忙同意,宣杜郧进见。
杜郧刚到应天府时,心里头还七上八下,哪知弘光朝却吓的一片慌乱,把他当成了爷爷侍候,太监最能登鼻子上脸,想起临行前皇帝的吩咐,他更是摆足架子,到达应天府才半天,就将弘光朝驿馆的官员指使的团团转。
杜郧到了大殿,对着弘光帝也不下拜,第一件事就是宣读唐皇地旨意,弘光朝的重臣开始还以为是崇祯的圣旨,一个个跪地下拜,连弘光帝自己也避站一旁,杜郧故意不讲明,等圣旨读到一半时,马士英等人才发现是李鸿基颁发的圣旨,一个个尴尬着起身。
不过,李鸿基圣旨地内容却让弘光朝上下欣喜若狂,李鸿基圣旨中表示,唐军伐明,完全是因为杨嗣昌聚集三十万大军对唐军意图不轨,唐军为了自保,不得已起兵攻下京师,唐皇出身于明军,对大明还是充满感情,此次出兵南下,不为伐明,只因张献忠贼性不死,挑衅唐军,侵占唐军直隶之地,唐皇才要起兵攻打张献忠,如果弘光朝能置身事外,灭张贼之后,唐皇准备和弘光朝和平共处,但弘光朝必须向大唐称臣纳供,年岁币为一百万两白银,二十万匹丝绸。
朱由崧没做皇帝之前他只想混混愕愕的过日子,此时做了皇帝,虽然掌握了天下大权,每天寻欢作乐,却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就成了唐军的俘虏,连番王也做不成,听到唐军愿意议和,顾不得怪罪刚才跪着的大臣,颤抖的道:“杜公公此言当真,唐皇愿意和朕议和。”
杜郧一笑:“我皇英明神武,自不会哄骗尔等,圣旨上写得明明白白,还会有假不成。”
“那好,那好,朕这就准备供物,给唐皇送去。”
直隶,浙江等地都很富裕,而且光广东,福建两省的税银就有数百万两,对他来讲,一年送一百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丝绸出去,能换来唐皇不进攻的承诺,当然划算的很。
朱由崧白痴,不代表弘光朝的其他臣子也全是白痴,虽然唐皇的圣旨大出意料,让他们也狂喜了一下,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唐皇此举恐怕是一举两得,即不让朝庭破坏灭张献忠之策,又能得到一笔军费,若张献忠真得被唐军所灭,和议自然会马上撤消。
何腾蛟奏道:“禀万岁,此举事大,还要从长计议,不如让唐使先下去休息,等有了结果再给唐使回复。”何腾蛟见弘光答应的飞快,心中大为着急,想把杜郧支开,再来劝谏皇帝。
杜郧冷冷的道:“怎么,尔等不愿意议和么,那本公马上回去禀告我家万岁,让大军挥师直取应天,到时尔等必成阶下之囚。”
朱由崧大恐:“公公不必心急,朕当然愿意,还请公公稍等。”又转身道:“此事朕意已决,高爱卿,和唐军的和议就交给你了。”
高弘图不是笨人,自然知道唐军的和议十有八九当不得真,只是此时皇帝已吩咐下来,而杜郧还在殿上站着,他不便公开反对:“臣遵旨。”
朱由崧大为高兴:“如此,朕无忧矣,退朝。”他退朝两字一说出口,生怕有大臣再拦阻,飞快的走向后殿。
此时正是朱由崧服蛤蟆丸的头几天,每日不分白昼黑夜,都在宫中宣淫,只是唐军使者来了,才打断了他的行乐,听到唐军有意讲和,哪还愿意担搁行乐的时间,自然是一走了之。
在座的大臣面面相觑,何腾蛟想追过去,马上被二个太监拦住:“何大人,这可是皇上的后宫。”
何腾蛟长叹一声,只好返回,其他人呆着无趣,退出了宫中,只有高弘图得到了皇帝签和议的命令,苦着脸与杜郧同行。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四十七章 安庆府
     更新时间:2009…8…19 23:13:32 本章字数:4369
   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和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薪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巢湖。
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峨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今桐城)和“德庆军“(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又作府名。
由于安庆地处要津,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安庆巡抚宣布向唐军投降,本来是看准了新朝鼎立已不可更改,在新朝能占有一席之地,没想到张献忠的大昌军会突然向安庆进攻,措不及防下,安庆一天也没有守住,巡抚全家死于非命,应了那句祸福相依的俗话。
此时的安庆空负这个名称,毫无一点平安吉庆之意,十几万唐军将安庆三面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南面的长江也被唐军的水师阻断。
唐军的水师还是第一次参战。直到李鸿基称王后,唐军都没有水师,长江。黄河上地防卫全靠修筑的炮台防卫,李鸿基自然知道水师的重要性,无奈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水师地基地。只能徒呼奈何。
直到唐军攻下湖广后。李鸿基才抽调唐军中的精锐力量。由郝摇旗,马守应作为水师正副统领,在洞庭湖修建了一个水师基地,投下数百万两白银,日夜不停的打造船只,训练水兵。如今唐军地这支水师兵员已有一万二千余人,大小船只数百艘,比起弘光朝来,虽然远远不如。比张献忠地水师却要强不少。
有了八百里洞庭湖,唐军水师地训练并不差,只是训练再好也比不上实际参战,这次攻打安庆,刚好用得上水师,唐军出动了六千余人,由水师统领郝摇旗亲自带队,从武汉顺江直下,将张献忠仅有的水师打得落花流水,片板不留,若不是张献忠跑得快,他的大军也会被截断在长江北边。
唐军的水师虽然弱小,但每条船上都装有数门大炮,最大的是郝摇旗的旗舰,这艘船加上桅杆高达十六米,宽十一米,长达四十一米,吃水深三米六,分成三层,可载士兵一千五百余人,虽然比不上明军地海船,但在长江上却无疑是巨无霸,上面光火炮就装载了三十六门,这一条船上的火炮就比张献忠整个水师还要多。
张献忠的水师还停留在运送兵员,粮草,若是两军相交,则尽量靠近敌舰,用强弓硬弩或者两方接弦战,直接跳上对方船只的水平上,自然不会是唐军地对手,唐军以三条船受损,死一百二十余人的代价,将张献忠水师的一万多人全都歼灭,整个长江漂了一层尸体。
郝摇旗被派去造船,本来很不乐意,他虽然不是旱鸭子,却也只会一点狗刨式,只是唐军火枪部队的战法并不适合他,加上唐王的命令不能违背,只得勉强到了洞庭湖,才发现水师远比陆军复杂得多,逐渐产生了兴趣,这次一战而歼灭了张献忠的全部水师,让他更是痛快淋漓。
安庆的守将为张献忠的义子刘文秀,共有五万大军,刘文秀文武双全,对张献忠也是忠心耿耿,他见唐军跟在后面席卷而来,担心大昌军即使返回南昌,如果丢了江北之地,也会被唐军三面困死,自请为后路,在安庆挡住唐军。
刘文秀在安庆北面布置了三道防线,只抵挡了唐军二天时间不到,外面的防线就纷纷被唐军突破,只得缩回城中。据城死守。
唐军已在城下进攻了五天,安庆虽然城高墙厚,也架不住唐军的大炮猛轰,现在整个城墙已是破破烂烂,到处是缺口,刘文秀虽然一直带着人抢修城墙,也弥补不了城墙损坏的速度,若不是唐军不想伤亡太大,安庆早就被攻破。
此时安庆三面都充满了枪炮声,唐军就象黑色的浪潮一波波一样向安庆的城头涌去,城亘上到处布满了尸体,有唐军的,有大昌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