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293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93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嗣昌头大如斗,万元吉刚走,洛阳城的壕门富户就纷纷来到帅府,其中有原南京的兵部尚书吕维棋,福王府的总管,一时群情汹涌,要求杨嗣昌拿纵兵抢劫地郭大白问罪。
郭大白刚进帅府,杨嗣昌就喝令左右亲兵将他绑了,郭大白没想到杨嗣昌会对他动真格的,急得大叫:“我是监军,你无权拿我。”
杨嗣昌冷笑一声:“本督代天行事,手持尚方宝剑,凡官员都有先斩后奏之权,你带兵扰乱集市,借着我给你的亲兵白日抢劫,简直是无法无天,证据确切,不容抵赖,罪该当诛,你是内官,本官就不当场斩你,待禀明圣上后,再当着三军将士行刑。”
郭大白哑口无言,杨嗣昌看得一阵厌恶,挥手道:“先押入死牢,等圣旨来到,再行处斩。”
等郭大白被押了下去,杨嗣昌又看着几个小太监,那几个小太监见到监军大人都被押入死牢,大惊失色,拼命磕头,叫道:“督帅大人饶命。”
杨嗣昌叹了一口气:“也罢,你们不是主谋,罪不当死,那就每人罚打三十军棍。”
几个小太监听到饶了他们的性命,只打三十军棍,反而是魂飞魄散,更加拼命求饶。
杨嗣昌看得心烦,喝道:“拖下去,打。”
他没有经验,自然不知道要人至死只需十棍,以小太监们地体质就得一命呜呼,朝庭的文臣们触怒皇帝时,经常廷杖五十,一百之所以不死,多是执掌刑棍之人知道皇帝心意,有意手下留情之故,这几小太监落到军士手里,哪有人会对他们留情。
处理完小太监之事,杨嗣昌的目光又落到派给郭大白做护兵的数十名军士身上,冷冷的道:“你们好的很,我是叫你们去保护监军,又不是叫你们在晴天白日之下充当抢劫的帮凶,你们可知罪?”
那领头的军士颇为知趣:“督帅大人,小人知罪,甘愿领受三十军棍。”
这些军士在杨嗣昌身边虽然也能捞些好处,却怎么能跟在郭大白身边相比,郭大白完全是明拿明抢,他们跟在身边当然好处也不少,反正天塌下来有监军大人顶着,一个个胆大包天,此时知道郭大白靠不住,只得自行认罪。
杨嗣昌点头道:“那好,你们就自去门外领军杖吧。”
先出去的几个小太监已是打得皮开肉绽,出气多,入气少,声音刚停下来,又多了数十名军士兵“唉哟,唉哟”的叫声,那些本来气势汹汹的壕强也软了下来,一个个朝杨嗣昌告辞而去。
行完刑,执掌的万元吉来给杨嗣昌报告结果,这几个小太监果然挨不得十多下就已死了,而那些军士全都挺过了三十下,不过,也有数人晕死过去,杨嗣昌一愣,倒没有想到杖三十会死人,不过,几个小太监他也不在意,吩咐把他们埋了,受刑的军士抬下去治伤,转身对还在看热闹的将领道:“各位可以回去了。”
众人见杨嗣昌对监军都说拿下就拿下,心中又多了一层敬畏,一个个行过礼后,都自离去,杨嗣昌又将左良玉单独留下,对他多有夸耀之词,表示平贼将军一职非他莫属,左良玉见到杨嗣昌的威势,倒起了几分真心,赌咒发誓一定遵照督帅之令行事,杨嗣昌才放他离去。
杨嗣昌此番的整军颇见效果,军饷又及时发下,一时官兵士气如虹,盘据在河南鹤壁,濮阳一带的张妙手、白九儿等人被官军拿来练手,号称数十万之众被官军全面击破,张妙手被官兵枭了首,白九儿被生擒活捉,报捷的文书送到朝庭,崇祯心中大悦。
张妙手,白九儿虽然远远不如唐军和张献忠,到底也是在朝庭里排得上号的匪首,河南曾调集数万官军征剿,依然无法剿灭,杨嗣昌到任不到一个月,将这股捍匪剿灭,众人都认为预示下面对唐军的征剿也会大顺,那些想弹骇杨嗣昌的人纷纷收起了折子,改为表功起来。
处斩郭太白的旨意也批了下来,崇祯自然不会为了一个太监让杨嗣昌难做,杨嗣昌亲自在三军阵前将郭太白的罪状凛明,然后将郭太白处斩,尸体挂在洛阳城门口示众三天,官军见不可一世的监军也被杨嗣昌斩了,心中又是高兴,又是惶恐,军纪大见好转。
这边杨嗣昌借着数颗人头为自己立威,取功时,唐军也没有闲着,一船船的粮草已运到了西安,西安的效外从各处抽调的八万精锐军队全都到齐,李鸿基已宣布这次灭明将御驾亲征,众人早有预料,倒是没有多大反应。
只是皇帝亲征,一切都马虎不得,不但要确保皇帝的安全,这个万一的准备也不能不作,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带着文武百官一起请皇帝立下太子,以防身后之事,不然皇帝为国家社稷着想,就必须留在后方。
李鸿基只有二个儿子,他们各有支持者,仓促间到底要立谁为太子,为此差点又要闹起一场风波。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十章 伐明之策
     更新时间:2009…8…19 23:01:05 本章字数:4343
   李鸿基听到百官请求立太子,不由一阵头痛,自已的儿子才二岁,一立太子,即使是皇帝之尊也不能轻易更改,自己怎么知道哪个儿子适合当皇帝,可是百官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战场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定,也许一支流矢,一块石头就能让自己丧命,到时若是没有明确的继承人,恐怕自己建立的大唐帝国真会乱成一团,自相残杀也说不定。
李鸿基不愿现在立下太子,也是为了不让那个孩子从小背获负担,想了想,宣布自己已写下继承人的名字,放在承运殿匾额的后面,并派兵日夜看守,只有自己丧命后,才能在三省八部官员的监督下一起开启,否则有敢擅动者,一律以谋反论处,杀无赫。
众人见皇帝不愿立太子,听到此法倒也颇为可取,这场太子的风波才停了下来,全军上下一心一意准备这场伐明之战。
明天就是大军开拨的日子,唐军一切都万事齐备,其五品以上的武将全部站在承运殿内等待皇帝的到来,皇帝今天要在大殿上宣布伐明之策。
随着李娃的一声:“皇上驾到。”
大殿上的武将们全都跪了下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含笑点头:“各位爱卿平身!”
待众人谢恩起身后,李鸿基才道:“今日议事不在大殿,众卿跟朕来。”
今日朝议。讨论地是伐明之事,除了三省头脑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外,只有情报部的贺氏兄弟在,其余都是武将。高立功已返回东北。李双喜和刘芳亮也各自返回自己的驻地。
今天地武将以马维兴为首。高一功、卢象升、马世耀、刘体纯、田见秀、李过、钟华、崔尔达、左光先、李岩等人一一看着皇帝向大殿的侧门走去,忍不住互相望了一眼,不知皇帝是什么意思,只得跟在后面,心中纳闷万分。
走进侧门,里面是一个空荡荡的大厅。中间有一张大大地桌子,上面用一张布蒙着,众人不知是什么意思,用探询地目光望着李鸿基。
李鸿基命令道:“来人。将桌布掀开。”
几名侍卫将布慢慢掀开,桌上地东西露了出来,上面山川林立,河流瀑布清晰可见,每个城池标明清清楚楚,上面插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旗帜,其中以红颜色最多,黄颜色次之,绿颜色最少却很杂乱,分布得到处都是,众人都呆了,这竟是一幅中原大地的立体图案。
贺珍看着这幅图,很是得意,李鸿基还是在商洛山时,就吩咐情报人员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按比例获取各地的地形图,这其中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将这个巨大的沙盘作好。
唐军占领地地方好说,那些还在朝庭手中的地方却更加艰难,现在虽然还有许多地方作的不够精细,却已经是似模似样了。无论哪一个人,看到这幅图只能有二个字形容,那就是震憾。
高一功开口问道:“皇上,这些旗子是什么意思?”
李鸿基示意贺珍来答,贺珍咳了一下才道:“回高将军,这红色的旗子代表我军地势力范围,黄色代表朝庭,绿色代表各地的义军,土匪,和杆子。”
众人一听,齐齐点头,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大家以前虽然知道自己这方优势,但优势除了兵强外,其他却说不上来,从这个沙盘上看去,唐军不只是兵比朝庭要强,地盘竟然已被朝庭要大上许多,从东到西,从上到下,唐军红色的旗子象潮水一般向朝庭压了过去,朝庭的各个防线都岌岌可危。
只是唐军占的地盘虽然比较大,但除了四川,湖广,其它地方却比不上东南沿海之地人口稠密,是以唐军在总人数上比朝庭还要少上许多,现在唐军辖下的人口数在三千到四千万中间,而朝庭总人口数依然有上亿人,双方的比例大概在三比一。
只是唐军以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税现在已可以和朝庭比肩,百姓尚不觉为重,而朝庭却弄得民生调敝,盖因太过不均之故,而且朝庭收一分,下面的官员得二分,百姓才会困苦如此。
李鸿基拿起一根长长的木棍对着桌上的沙盘道:“大家看,朝庭之地不足我军三成,但他占着天下最富裕之处,全是精华所在,朕虽然要一统中原,却不忍心让江南精华之地因战火毁于一旦,因此定下此次伐明之策便是围城打援,只要我军出兵攻下真定,河间,保定三处,京师与江南便完全隔绝,到时朝庭在河南,山西,及江南各省的援兵定会匆忙来救,那时我军可以从容布置,将战场设在我军预定之处,只要将援兵一一歼灭,不但江南可下,就是京师也可得。
这条计策在攻占四川之时就提过,当时要拿下整个山东,却因为朝庭海军的缘故没有实行,只得先拿下四川,湖广两地,此时皇帝重提,武将中马上就有人提出异议。
田见秀道:“皇上,福建,广东两省海军强大,我们堵住了陆路,朝庭依然可以凭借海上和江南各省取得联系,我军岂不要受两面夹击之险,以我军战力来讲,虽然不会输,却不免损坏惨重,何况万一崇祯小儿放弃京师,移师江南,我军岂不白忙一场。”
李鸿基道:“不错,是有这个可能,不过,我军何曾会怕两面夹击,置于另一种可能,我却知道崇祯必不会弃守京城。”
田见秀还是不肯放松:“皇上,崇祯为了脸面可能不会弃守京城,但若是他见事不可违,也不能保证他不能弃城,皇上此策。还是有靠赌地部分,不如直接杀上京师,将北京城团团围住。到时崇祯想走也不能,还请皇上能重新考虑。”
田见秀在武将中能文能武,这番话大有见地。李鸿基摇了摇头:“突袭京师。固然不错。只是中间障碍太多,不如破真定,河间,保定更易,何况我军若是逼得太紧,崇祯反而有可能从海上出走。朕就是要给崇祯希望,只要危急不是迫在眉睫,崇祯就是想走大臣自然会拦着,何况我军还有另外的手段可以逼得崇祯不敢从海路出走。”
众人大讶。唐军的船队在长江上和朝庭比比还可以,仗着火炮地优势,可以让朝庭的船只轰成一堆烂木。朝庭不是没有想过凭借水军地优势从长江和黄河水道逆流攻击唐军,只是都被唐军地火炮轰了回去,可是要在海上对朝庭构成威胁,那无异痴人说梦。除了高立功地士兵在东北见过海外,其他人也大海什么样都没有见过,又如何会让崇祯不敢从海路上走。
李鸿基看了贺珍一眼,贺珍明白了皇帝地意思,将福建省代表朝庭的黄色旗帜拿下,插上了红色的旗帜:“这样又如何?”
众将都皱起了眉头,福建和唐军之间隔着江西作屏障,难道唐军要越过江西地张献忠先攻击福建,先不说张献忠乐不乐意,只是福建多山地地形就不是唐军一时半刻能攻下,恐怕比直接进攻京城还困难些。
田见秀知道必不是如此,他苦苦思索,露出了一丝喜色:“皇上,难道福建已投降我军?”
李鸿基摇了摇头:“没有,郑芝龙胃口大太,竟然要朕封他为闽南王,福建一切事务由他作主,也不得干涉他在海上地行事,他只是名义上臣服我军,每年上剿一百万两税银,朕安能答应。”
田见秀大为奇怪,既然福建不投降,又不能越过江西去攻击,那又怎会插上已方地旗帜,旁边的李岩已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李鸿基有意让李岩出出头,道:“李爱卿,你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众人随着皇帝的目光,一起向李岩望去,殿中之人都是名臣宿将,卢象升,左光先就不用说,他们在明廷中就独挡一面多年,马世耀、刘体纯等人也是久经战阵,地位比李岩高得多。
这么多高官望向自己,李岩并没有怯场,向李鸿基行了一礼才道:“未将只是胡乱猜测,如果有不对之处,还请皇上见谅。”
李鸿基笑语吟吟:“没关系,你尽管大胆说出自己地看法。”
众人见到皇帝如此关爱一个刚投不久的五品将军,都感到奇怪,不明白皇上为何会重视这样一个人,都静等着李岩说话,看他是不是值得皇上看重。
李岩道:“我猜皇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