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第270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70章

小说: 闯王李自成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这份手艺终究要传下去,相比小儿子的孝顺,大儿子真不是一个东西,竟然瞒着他老子跟着商队到达一个叫什么熬死慢的蛮荒之地,整整一年没有一点消息,把全家都担心死了,虽然这次回来后,带了数千个那种番邦的银钱,合银子恐怕不下二千两,快抵得上他一生的收入了,陈小五却不希罕,凭手艺吃饭才是本事,不过,以大儿子的态度,恐怕不肯学他的手艺,看来陈家的这门手艺,还是要靠小儿子来继承。
只是小儿子现在还在和他呕气,若和他说肯定不会答应,还是等他消了气再说吧,陈小五一边思付着一边走进了银局的大门,银局尽管守卫重重,对这人西安府最器重的陈小五丝毫没有留难。
现在快要到月底,马上就会是银局最忙的时候,陈小五还没进门,却见到周老六哭丧着脸蹲在门口,陈小五还以为周老六还在为儿子偷偷参加野战军的事生气,安慰他道:“老周,想开点,咱们唐军从来都是百战百胜,儿子只是暂时见不到而已,又不是不回来。”
周老六抬起了头:“小五,咱们银局要关了,你不知道吗。”
“什么。”陈小五的脑袋嗡的一下子炸响,银局要关了,这怎么可能,陈小五此时才发现原来整个银局都是一片死气沉沉,不时还传来压抑的哭声。
陈小五勉强笑道:“没关系,凭我们的手艺到哪里找不到饭吃,大不了离开西安,如果你不愿意离开西安,咱们找一家银楼也一样过活。”
的确,象陈小五这样的人,不管各个官府的银局都抢着要,就是各家大的银楼也是求之不得,曾有一家银楼每月出十五两银子要请陈小五过去,陈小五没答应,到底银局是官府开办的,哪能不在官府做事,跑去为什么银楼做工,他的银子就是出得再多,陈小五也不愿去。
周老六道:“不但西安的银局要关,就是唐王辖下的所有银局都要关了,而且银楼也要解雇好多银工。”
陈小五一阵晕眩。这是他听到地最恶劣的消息了,他此时宁愿听到儿子偷偷参加野战军去了,也不愿听到这样的消息:“为……为什……什么?”
陈小五被自己地声音吓了一大跳。他此时的声音已完全沙哑,短短三个字还不能说连贯。
周老六从手上掏出了一个银币:“诺,就是这个。以后唐军境内不用银子了。全都改用银币。”这是周老六儿子临走时留下来的。每名参加野战军地士兵都会提前发放三个月地军饷,以便安置家里,周老六地儿子将十五个银币全部留了下来。
这种银币陈小五也见过,他儿子上月发放的军饷就是三枚银币,他当时看到做工如此精美的银币时还感慨了一番,不知这银币是怎么做出来的。他却没有联想到银币会和自己扯上关联,自己会因它失去饭碗。
“那我们怎么办,直接回家吗。”
陈小五还以为自己一辈子就会在银局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然后把手艺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陈家可以将这门手艺一直传下去,没想到今天的梦想一下子破碎,今天不知是什么日子,难怪前一段日子算命先生说自己近日有大凶,自己以为会应在儿子身上,死活不让他参加野战军,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应在自己身上,这不是大凶是什么。
周老六抽抽潜潜的道:“听说要成立什么银行,我们转为为银行工作。”
陈小五问道:“这个银行是谁开地,是不是官府在管。”
周老六道:“说是由户部直接管理,最大的官员叫行长,是户部侍郎陈大人统管。”
陈小五松了一口气,只要还是官府管就可以了,他依然和官家沾边,周围的邻居见到他还得恭恭敬敬的叫一声老爷,这比什么都强。至于干什么倒不要紧,银钱也无关紧要,他地银子足够自己过上一辈子,大儿子也不会在意他的那点家产,小儿子有固定的银钱,虽然紧一点,自已可以用积蓄帮衬一二。
他想通后,拍了拍周老六的肩膀道:“老周,想开点,不管怎么说,咱们还是官家的人,这点比什么都强。”
陈小五的话,让周老六稍稍安慰了一点,还是担心的道:“小五,我担心什么银行的事做不来,那我们哪还有脸呆下去。”
这么一说,陈小五心头也有一些忐忑,毕竟银行这个东西谁也没有听过,具体做什么事,连通知他们银局关闭要转为银行的官员们也不知道,许多官员听到银局关闭的消息都心头难受,虽然加了俸禄,可是比起损失来,这点加的俸禄相差太大,也没有心事去打听银行是干什么用的。
陈小五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来,问周老六道:“你说是知府大人的官大,还是这个户部侍郎大?”
在陈小五想来,若是户部侍郎官更大,他们也就算水涨船高,反而不是坏事了,只是陈小五虽然一辈子在银局工作,也见过不同的官员,西安的知府是陈小五见过最大的官,要分清这个侍郎是不是比知府更大,对他还是一件难事。
这个问题周老六也不能给他答案,今天银局都被刚宣布的事弄得人心惶惶,大家也无心工作,陈小五一天则在反复的想着这个问题,到底是户部侍郎大,还是知府大?
回到家中,小儿子对他依然板着个脸,陈小五却顾不得和儿子呕气,向儿子问道:“阿立,你说是户部侍郎大还是知府官大?”
陈立惊异的望了他老子一眼,这老头子转向了,自己明显给他摆着一副臭脸,怎么还主动向自己说起话来,不过,看着陈小五有点忧心仲仲的样子,陈立还是回答道:“当然是户部侍郎大,而且还大了好几级。”
陈小五一听,顿时展颜:“真的?”
“当然,知府是正六品,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中间差了从五品,正五品,从四品,你自己算算差了多少级。”
陈小五扳着指头算了一遍,才喜笑颜开,乖乖,差了四级,这么说银行岂不是比银局的地位要大大要高。
陈立不知知府和户部侍郎会和自己的老子拉上什么关系,见陈小五乐得合不笼嘴,好奇的道:“爹,什么事这么高兴?”
陈小五板起脸:“叫老爷,现在我要在户部侍郎陈大人手下工作了,身份又和以往不同,你不可在人前失了礼议。”
陈立还以为陈小五乱言乱语,想起他不让自己去参加野战军,心中的火气顿时又起,丢下陈小五让他一个人独自高兴。
到了第五天,陈小五终于知道银行是干什么的了,原来就是给人把碎银换成银币这么简单,这个工作对他来说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让陈小五失望不已。
随着银行的第一天开张,西安的市民全部朝银行涌来用银子换取银币,整整一天,陈小五和原先银局的近百人找不到一丝空隙时间,经他们手兑换出去的银币足有几十万枚,陈小五从中重新找到了热情。
唐军银行的开张,让市面上有充足的银币供应,居民们很快就将碎银抛弃,全部使用起银币,还有唐军的大钱,他们也比小的铜钱方便,每个人出门,身上带上一个银币,几十枚大钱,到哪里买东西都方便,找起来又快又准。再也不会为了找零,有时还得专门跑一场银楼。
这股使用银币的热潮很快又漫延到了朝庭的领地内,百姓们纷纷喜欢上了这种方便,精美的银币,唐军的大钱也通行于朝庭境内,商家也乐于接受。
朝庭的官员们虽然觉得银币上的图案有点犯忌,但也觉得方便好用,而且收取银币他们不会有火耗的损失,但老百姓该交的火耗一文不少,这样一来,使用银币对他们还有利,也乐得装糊涂。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银币的重量虽然对,但含银并不是十足时,朝庭才有人感觉到吃了亏,下令境内停止这个银币的流通。
唐军银币含银为标准的九成,其余一成由铜、锞、铭三种金属构成,只是唐军同样承认这种银币可以兑换标准的半两纯银,老百姓对这个九成的含量就不在乎了,照样使用不误,在商家的推动下,银币并不因为朝庭下令就能停止流通,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朝庭境内漫延。
    第七卷 博奕 第五十章 两难选择
     更新时间:2009…8…19 22:50:21 本章字数:4245
   李鸿基静静的坐在书房,将陈宇的奏章打开,看完后,不由赞了一声!”好小子,动作真快。”
陈宇在一个月内,已整合了唐军境内的一半银局,组建了三十九家银行分部,二百五十二个联络处,其中陕西有分部十一家,湖南有四家,湖北有五家,四川有七家,山西有五家,甘肃有四家,宁夏有二家,蒙古大草原有三家。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五千万枚银币铸造出来,被商家民众兑换,仅此一项,唐军便获利二百五十万两之巨。即使去掉各种损耗,人工成本,纯利至少也有二百万两以上,发行银币,不但可以方便百姓,减少官员贪污,还是一个巨大的财源,唐军的财力等于凭空多出了一成。
李娃轻轻的走了过来:“殿下,侍中宋大人求见。”
李鸿基一听宋献策来到,忙道:“快请!”
昨日朝堂刚刚结束,此时若非急事,宋献策不会到来才对,李鸿基心中不由猜测宋献策所来何事。
不一会儿,宋献策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他身材矮小,脑袋又比人一个半还要大,以前行走江湖时常常受人饥笑,许多人称为宋孩儿,此时宋献策身为唐军的重臣,当然无人敢如此称呼,只是如此身材,穿上唐军的官服,更易引人发笑。李鸿基每次见到他都要强忍笑意。
宋献策进了房中。向李鸿基拱手道:“殿下,大喜,大喜。”
“何喜之有。莫非爱卿又要成家吗。”宋献策前几年一直没有娶亲,今年却好象突然开窍了一般,连娶了三房。所以李鸿基拿宋献策来打趣。
宋献策没有理会李鸿基地打趣:“殿下。河南李岩遣人来投。河南半省之地。殿下垂手可得口”
李鸿基“哦。”的一声:“可是人称李公子的李岩。”
“正是。”
李岩原叫李信,改名后,有人还叫他李信,有人叫他李岩,不过,人人都尊称他为李公了。从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唐军地情报系统就注意到了他。
李岩的才能李鸿基很清楚,只是若没有外力推动,李岩很难造反。开始唐军人才缺泛时,李鸿基也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把他提早拉笼过来,后来唐军越来越强大,是不是再能够得到李岩,已是可有可无,不过,听到李岩要主动归降,李鸿基还是挺高兴。
“这个李岩为人如何?”尽管李鸿基对历史上的李岩早就有过了解,但历史是真是假,还不能完全相信,通过现在地情报来了解更准确一些。
“此人仗义疏财,为人豪爽大气,头脑清晰无比,实仍难得地帅才。”一连串地溢美之词从宋献策嘴里道了出来。
“爱卿似乎对李岩此人很熟?”
“臣曾在杞县待过一段时间,对李岩有过交望,上面的结论都是臣和他交往时所得。”
“即如此,那就错不了,这次他派何人过来与我军联系。”
“来人是他的亲弟弟李仵,还有一个女的,好象叫红娘子。”
“什么,红娘子来了?”
“正是,听说这个红娘子是李岩的副手,好象两人之间关系还很亲密。”
宋献策见到李鸿基如此失态,不由有点奇怪,红娘子他见过一面,确实长得美艳,更难得的是一身豪迈之气,一点也不输于男子气概,宋献策还以为李鸿基是从哪里听到红娘子美貌,动了心思,才特意加上了后面地一句。
李鸿基大为懊恼,红娘子是刑秀娘的妹妹,而且她后来跟了李岩,这些李鸿基早就知道,他以前还派人到杞县找过,只是当时红娘子却还没有到杞县,李鸿基派去的人自然落了个空,后来就淡忘了下来。
刑秀娘开始也是到处派人寻找她妹妹,几年却一点结果也没有,后来就死了心,停了下来,刑红娘在杞县拉起了一支队伍后,唐军的情报人员虽然注意到了她,但这样地义军在河南没有上千,也是成百,根本不会把她当回事,自然也不会向上面凛报。
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唐军的情报系统对这支义军大为关注,只是刑红娘成为了义军的副手,大家的目光自然放在李岩身上,以致于李鸿基现在才记起来,原来刑秀娘还有一个妹妹流落在外面。
李鸿基心里一阵心虚,若是让刑秀娘知道自己早就知道她妹妹的情况,却不派人接回来,非得和他大闹不可。见宋献策满脸狐疑,此时却不想和他解释,问道:“李仵和红娘子现在在何处。”
宋献策回道:“他们正在臣的府中等待消息。”
李鸿基敲着桌子:“你说,现在接受河南并省之地,时机合适吗”
河南今年受灾严重,全省人口不下一半受灾,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相互食人的残剧,接近河南的唐军领地,已涌进了数十万人口,唐军现在每天都要大量调运粮食过去,唐军的粮食虽然有,不过,最接近河南的陕西,山西本身也遭受过旱灾,他们的粮食还要依靠湖北来调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