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隋末 >

第658章

隋末-第658章

小说: 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看来,这是冒险,在陈克复看来,这却是兵行险着,出的是奇兵。
    正因是奇兵,所以陈克复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南边和西边的七家敌人反应过来之前,一举把突厥人给解决了。他不求真的歼灭这几十万突厥人,打败统一的突厥帝国,但至少,这一战得让突厥人被打痛,得让他们吃痛下缩回老巢却舔伤口,让他们两三年内不敢再南下中原。
    对于自己的战略决策,陈克复十分坚信这就是最正确的。但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他,让他日夜难安的却是那一张张无法忘记的杨广的讥笑面容。
    决策是好的,可如今他已经下旨紧急动员了整个大陈帝国八十万大军,这包括了所有的的军队和预备役,基本上稍微受过点训练的成年男子都已经被征上了战场。除此外,还有多达两百多万的民夫辅兵。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倾国之战,为了这场战争,整个帝国都已经转动起来了。
    这场战争的规模,丝毫不比当年杨广征辽时的庞大规模。杨广当年发动了一百一十万大军,三百余万民夫征辽东,而且连征数次。
    在陈克复以国家战略层面的眼光来看,杨广当年对极不尊敬大隋,且势力不断扩张的高句丽的征伐,是一个合适且正确的举动的。高句丽的实力已经可以在辽东与大隋平起平坐,旅任下去,甚至最终会成为在东北与大隋相比肩的超级强国。隋朝选了一个他还未到达最强之时,出兵征辽,是一个最好的阻击高句丽的时机。
    可事实上,也正是杨广的征辽,最后导致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并且最终将辉煌的大隋帝国葬送。
    如今,陈克复看来,这场在他看来十分正确的与突厥的战争,也已经有了当初隋朝征辽时的诸多特点。动员数百万的军力民力,面对一个可以与陈朝相比肩实力的超级草原帝国,进行着一场可能持久,甚至是失败的战争。
    此时此刻,陈克复才真正深刻的了解到杨广些许心里感受。
    杨广是一个才能绝佳的皇帝,是他从杨坚的手中接过辉煌的隋帝国,并将他一度引领上帝国的颠峰。杨广的许许多多重要决策,其实都是十分重要且正确的,只是最后操作时出现了失误。
    当年杨广征辽前,也一定仔细的考虑过征辽所要负担的重担吧?
    可最后杨广还是决定赌一把,也许正是因为杨广考虑到了征辽的负担,所以他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所以才会面对实力强大的高句丽,悍然调动百万大军,欲一战解决高句丽这个已经不得不动手解决的隐患。
    可惜他败了,一败再败,四征高句丽皆败,丧师百万,天灾**,最终引得农民大起义。
    自己呢?自己的结果会是如何?动员了如此多的军队,万一失败了呢?又或者如果与突厥两败俱伤呢?大陈还有实力再与中原其它势力抗衡吗?
    陈克复心中难安,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承受下来。决定已经定下来了,身为皇帝,主掌着两千多万人的命运,他又岂能朝令夕改,更何况,他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应对办法。
    祈祷吧,祈盼上天能帮他这一把,让他安然度过这个劫难。
    自从征召民团的圣旨下达之后,陈克复已经连续三天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他心中一直在担心着,担心着这道圣旨会引得百姓们的抗拒。隋末乱世十余年,中原百姓早已经厌倦了战争,厌倦了兵役,厌倦了徭役。他害怕,他的这次决定,会引得陈朝境内,再次掀起一轮如大业七年那般的拒绝征辽的农民大起义。
    三天,三天过去了,负责全力监视各行省各府县的调查司不断发回的报告中,并没有出现过如陈克复所担心的那种事情。相反,在府军、乡兵、民团相继接到朝廷的命令开赴各地之后,各行省府县原来集结兵马的各个地点,不但没有冷清,反而依然不断的有人从各地赶来。
    在这些人之中,最开始的就是各府鹰扬府的鹰扬预备军校的军人子弟们,这些军人家庭出身,且身体等各方面条件优异的子弟都被选入各府中所开设的鹰扬预备军校接受预备士官的数年时间培训。这些入选的学生都是十六岁以上的县学毕业的府军子弟,因大陈规定二十一岁成丁,而鹰扬预备军校的学制是四年,所以最高年级的也不过是二十岁而已。这些学生们如今的身份是预备军官,眼看着各地连民团这样的预备队的预备队都上战场子,他们这样被选中在鹰扬预备军校学习的准军官们居然接到的是继续在学校学习时,一个个都不肯接受了。
    在各府学校的许多领头的学生带领下,各个鹰扬预备军校的军校生们开始串联,最后开始赶往各个原先的征兵集结点,要求加入帝**队,踏上战场。
第827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自大陈立国以来,陈克复就十分重视教育。早在复陈以前,陈克复还在辽东时,就已经开始建立讲武堂,专门培训轮训进修辽东军的军官与优秀战士们。
    等到建国之后,陈克复更是开始系统的恢复各地的教育体系。在陈朝的新立教育体系之中,分为文武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中武系专为军官培养系统,从分布各府的最基层的鹰扬预备军校,到设立在三大京城的三座皇家士官学校,以及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两座皇家水师学校,还有设立在洛阳的最高级别的破军讲武堂诸军校,成为了整个大陈军队军官们的培训、进修的专业机构。
    而除了这些专门为军队培养军官的军校外,陈朝拥有着最多的还是等级森严的普通学校。
    甲、保、里、县、府、省。大陈十户为甲,百户为保,千户为里,新的大陈律法规定,每保必设一蒙学,每里设一小学,每县设一县学,每府设一府学,每省则开设最顶级的书院。除了朝廷公办的学校之外,在公学之外,还可以开设私学,从蒙学到书院,私人只要有资质皆可开设。
    而为了促进教育,开化民众,陈克复更是下令,蒙学和小学为六年制义务教育,所有的费用都是朝廷承担,每个孩童也必需接受六年教育。
    小学毕业后,可由学生自己选择,成绩合格者入县学,不合格者可入私学也可以继续读小学,达到合格后升入县学。而县学中作秀的一部份学生,还可以获得朝廷奖励的禄米供应。县学毕业生或者成绩作秀的在校生可以参加科举的县试,录取者就是童生,童生皆有朝廷禄米供应。
    唯有成为童生者才可以升入府学,未成为童生的县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入私人学校继续就读。府学的学生可以参加府试,中者即秀才。府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入行省的书院就读,也可以选择保养入京城的国子监与太学。或者是其它私立书院,或者回家自读。所有秀才都有一份禄米供应,直到三十岁为止。
    秀才们可以每三年参加一次科举,乡试中者即为举人,可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会试中者即进士,可直接进入朝廷选官系统,成为官吏。相比于军校系统,这支系统更复杂。陈克复推行的这套系统基本上已经属于扩大化的半全民教育,而且也不单单在是只为了科举做官的教育系统。
    虽然这样的做法,朝廷需要投入的很多,但对于陈克复来说,教育才是国之根本,一群无知的百姓,虽然符合有些臣子所说的愚民之策,可并不会是什么好事。在陈克复看来,开化民智,其实也既能帮助瓦解自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特权阶层。也能产生更高的生产力。
    陈克复的想法是很好的,毕竟历史上大力推行学校教育的也并非他首创。虽然杨坚晚年曾经取缔全国所有的学校,只保留了京城的一所学校,但杨广一上台,就曾经在各府县兴办学校,宋元之时,这种普及教育也很推广,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各级学校更是大力推广,几本上和陈克复现在所做的也没多少区别,仅有的区别也不过是教育内容上的不同而已。
    大陈大力推行教育。经过这前后五六年来,差不多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再加上如今利用各地学校师资力量所举办的扫盲班,也差不多让大陈有近三分之一的百姓都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不过开化民智之后,百姓们对于许多事情也都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就比如如今,朝廷要和突厥人决一死战,征百万兵,倾国决战。朝廷大举征召兵员,几本上已经是三个健康壮丁中就有一人被征。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十来年前,那绝对就是会引发隋末大业七年农民大起义的。
    可是现在,无数递到陈克复御案前的奏报内容却是决然不同的。在无数热血沸腾的年青军校预备军官们要求被征召入伍之后,各地府县学的学生们也坐不住了。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年纪较大些已经成丁的府学学生们请愿参军,但到了后面,这件事情最后已经越发不可收拾,无数的学生开始要求入伍。不但成丁的府学学生,就是还未成丁刚十五六岁的县学学生们也都跑去请愿了。
    在学生们热闹的带领下,许多城镇中的居民,附近村庄中的农民们,纷纷提着菜刀、杀猪刀,竹枪,木枪,木棍,举着锅盖涌入原先各处的征兵点要求入伍。
    各地热闹的情况,让各地官府的官吏们都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特别是在各地的府军、乡兵、民团们都已经开拔之后,县里普遍只剩下了少量的捕快和衙役之后,更是担心百姓聚集最后会闹出民变来。
    好在经过几年的时间,大陈各地官府基本上都早完成了官吏的更替。大多数的官吏们都是朝廷精心选拔的,倒也不担心有昏匮之人乱来。
    河东太原城南面的龙山下是清源县,小县城紧靠着汾阳,是河东重镇太原城南面屏障卫城。因为皇帝陛下驻跸于太原晋阳行宫,所以在清源县驻有一个营五百人的羽林卫兵马,因为紧靠着太原,清源县虽处于河东中部,但距离此番大战的前线雁门并不遥远。上一次东突厥始毕可汗南下,清源城的百姓就曾经近距离的感受过突厥人的凶悍。那次一队突厥骑兵趁夜南下,绕过太原劫掠了清河的数个村庄,那时附近的太原城中虽有李渊坐镇,但却并没有出兵救援,许多清源的百姓都亲眼看到许多熟悉的同胞倒在突厥人的马刀之下。
    如今突厥再次集结准备南下,最最担忧的其实就是紧邻着雁门关不远的河东百姓。皇帝陛下要坚守雁门与突厥人决战,最高兴的莫过于河东的这些百姓了。谁都知道突厥人的凶悍,一旦突厥人南下,最先遭殃的就会是他们。这几日皇帝不断征召乡兵、民团开到雁门关去,那些被征召的百姓不但没有难过的,反而十分高兴。
    对于清源县的百姓们来说,清源本是一个十分丰沃富饶的地方,再加上河东的百姓向事节俭朴。清源的百姓生活一直不错。可是在大业九年,先是皇帝准备北伐突厥,大量征发河东百姓服役。紧接着突厥人南下,无数的突厥人四处掳掠,朝廷却无人能制,百姓们无不遭殃。
    紧接着皇帝死了,朝廷诸多大臣将领们更是领着几十万军队在太原附近几番撕杀,最后遭殃的还是河东的百姓。好不容易李家掌控了河东。可没多久,马邑的刘武周又起来反了李家,河北的陈大将军更是派兵入了河东,几方势力拉据交战,不曾停息,富饶河东转眼成了焦地。
    清源县几年下来,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还不到三成。转眼间李家败亡,河东又落入了新登基的陈皇手中。大家提心吊胆的留下来。结果却意外的过了几年安定的好生活。这几年,移民的。回乡的,清源县渐渐又恢复了数年前的好景象。
    没有了乱兵,没有了山贼,也没有了马贼,甚至连那些贪官污吏都不见了,就是往日里那些高高在上的世族们要不是搬走了,要不就是拆分了家族老实的过日子了。
    分了田。分了地,甚至还分了粮,几年下来。烧毁的房子又盖了起来,家中的米仓又满了起来,甚至还存了不少神龙通宝。摊丁入亩税法颁行各地,百姓们都发现,现在田赋少了,杂税也少了,就是徭役也征的少了。而朝廷颁行的那大陈律令,还有那些让孩子强制义务上学啊,无不让清源的百姓觉得仿佛换了一个天。
    甚至不少当初被征去从军的丈夫子弟们,也都按期的有寄回来不少神龙通宝,有几个当上军官的甚至都给家里寄回了神龙金币。不少早几年征入伍的家人如今都被编成了府军,朝廷不但分了大量土地,而且居然告诉他们这些土地都是不需要交税赋的田地。
    这一切的一切,早让这些朴实本份,又特别节俭的河东清源百姓们感受到,大陈的皇帝陛下真是一个好皇帝。
    可是如今,突厥人居然想要把他们的这一切抢走?刚刚过了几年好日子的清源百姓,有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