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窃明 >

第207章

窃明-第207章

小说: 窃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启年抬头望去,说话地人原来是救火营乙队的队官张承业,他在紧靠墙壁的一张大桌子旁,正和他带来的一拨人围坐着吃酒呢。

既然赶到一起了,王启年就和张承业把两张大桌子拼了起来。王启年才坐下就是连几杯烧酒下肚,跟着就大嚼起热菜来,没有多久他就吃得大汗淋漓,高呼痛快。王启年把头盔摘下搁到一边,甩了甩满头的大汗,一抬眼突然发现那张承业虽然也顺脸流汗,但仍一本正经地把头盔戴在头上。

再定睛仔细一看,王启年发现张承业地头盔打扮得很花哨。张承业很仔细地把虎皮剪成了几条。沿着盔沿做成了精致的盔檐和盔耳,另外,眉际处也有两条又宽又长地对称皮,乍一看就好似两条挺拔得要飞起来似地浓眉。

张承业的白羽也经过了仔细的修饰,翎尾的花眼处似乎还被他描过了,显得分外耀目。别看现在正围着桌子喝酒,但张承业仍然舍不得把头盔取下。

而王启年只不过把自己的那块虎皮往头盔上随便一套,军官的白羽也只是插直了而已。王启年暗暗把张承业的头盔式样记在心中。一边默不作声地把自己的头盔也戴到了头上。

受两位队官地影响,这一群长生岛官兵最后都把头盔戴上了,只要有人踏进这个酒楼,就能看见那片白羽林在眼前晃动……不断有北京人给他们敬酒,更有好几桌人抢着要给他们结帐。张承业喝到高兴处,对着王启年和另外几个老兄弟快活地叫道:“当年我们弟兄在关宁投奔大人帐下,所图不过一日两顿饱饭而已,岂知竟有今日之乐。快哉,快哉!”

……

陪着皇帝走入御花园后,黄石立刻就看见了他上次见过的信王。黄石前世十四岁时正在上初中二年级,如同那时的黄石一样,信王现在也充满了好奇心。天启和黄石走过来,信王急得在板凳上坐立不宁,天启看见他弟弟的样子便露出微笑,眼光里充满了喜悦和疼爱。

可算是等到天子允许黄石坐下了,又好不容易等太监搬来了板凳,信王迫不及待地吐出了一连串问题。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以致他哥哥都没有机会说话了。天启正像其他宽容的哥哥一样退到二线,在旁边慢慢地剥水果吃,不时还让太监把剥好的水果给信王递两个过去。

可是信王现在没有功夫吃水果了,在黄石叙述的时候。那小男孩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得入神。随着战事的跌宕起伏,男孩还不断拍打着自己的双手,发出一声声惊叹,或是离开凳子雀跃欢呼。

“适可而止,适可而止吧。”天启实在是忍不住了。他瞅空子打断了信王,再由着男孩问下去,恐怕到太阳落山也说不完。信王露出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黄石看得出来:男孩肚子里还憋了一堆话没有说呢。

“好吧。”男孩脸上还带着委屈,艰难地点了点头。很勉强地表示了同意。他搓了搓手感叹道:“黄将军说得挺有意思,就是可惜没亲眼见过宁远之战。袁大人也不在这里。袁大人说守城的时候,把火药裹在棉被里扔下去,遇者皆燃,一烧就绵延数里,能烧死敌兵数千哩!”

正在喝茶的天启噗嗤笑了一下,他常把辽东捷报的奏章给弟弟当故事讲,不过天启只是含笑看了身边的孩子一眼,没有多说话。黄石闻言后又打量了男孩一下,孩子有一双乌黑、清澈的眼睛,黄石看着这充满纯真的眼睛,在心里暗自叹了口气:“真是衣食无忧、长于深宫的孩子啊,不过你不要担心,我马上就可以替你把袁大忽悠去掉了。”

天启站起身走到旁边,从另一张石桌上捧过来一套马鞍:“黄将军,这套马鞍是朕为将军打造的,希望将军在沙场上能用得上。”

黄石连忙单膝跪下,双手接过马鞍:“皇上隆恩深重,微臣粉身碎骨,也无以为报啊。”

天启示意太监帮黄石拿着马鞍,接着他又取出一物,微笑着交到了黄石手里:“这也是朕为黄将军做地,黄将军看看可好。”

黄石谢过以后把东西拿着看了一下,这竟然是一张折叠桌。他前世见过的折叠桌基本都是金属支架,而这张桌子完全是木制的。他双手一扳把桌子打开,桌面下有个铁环,黄石把桌子在地上放平,轻轻晃一下桌面,四平八稳的显然又轻巧质量又好。

“谢皇上。”一时间,虽然黄石还没有想清楚自己一个武将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不过他还是谨慎地又谢了一遍。

等黄石抬起头来以后,他从天启皇帝脸上看到了惊奇之色。天启先是轻声“咦”了一下,跟着又问道:“黄将军以前见过这样的东西么?”

“微臣没有见过。”

“真地没有?”

“确实没有。”

“哈哈。那就好,黄将军真是聪明,第一次见到这桌子就会用。”天启如释重负。

天启煞费苦心才琢磨了一个折叠桌出来,心里感到很是骄傲。没想到黄石一下子就打开了它,天启立刻就担心自己是否没有发明权。听黄石说他从没有见过此物,天启自然愿意相信他的话。去掉心里的那份紧张后,天启用手在桌面上抚摸了几下,然后又把它折叠了起来。

天启把桌子翻了过来。指着上面的一个环,道:“黄将军请看这个环,朕送给将军的那个马鞍后边有一个柄,这个环刚好可以套在上面,将军就可以把这个桌子带在马上了。”

天启把桌子打开放回地上,双手扶着桌沿用力地晃了两晃,看到桌子纹丝不动后,年轻的皇帝满足地叹息了一下:“很好。黄将军以后上战场地时候,等走累了下来休息的时候,可以坐在桌边喝杯茶,哦,对了……”

“你看朕都忘了。”天启又搬出了一个能折叠的板凳,高矮和他的桌子正好配套:“黄将军把这个也一并拿去吧。”

后来天启又提到了送给黄石的剑,听说黄石拿着它上战场后天启又是一阵大笑,还让人去把黄石的尚方宝剑取来。天启仔细观赏了一阵剑身后,啧啧赞叹着把剑递给了一边的信王,那男孩早就伸长了脖子一直往这边看。他忙不迭地把尚方宝剑接过去摩挲起来。

“黄将军如此忠勇,朕心甚慰。”天启清了清喉咙,把无关地人赶开了一段距离,他回头看了看身边的弟弟,后者正低着头仔仔细细地看着剑身上的纹理。天启微微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就又把头转了回来,双手放在了膝盖上,姿态也变得庄重了起来。

天启盯着黄石的眼睛说道:“黄将军,朕把外人都赶开,乃是因为有一些事要问你,黄将军你一定要如实回话。”

——大概是为了我荒唐的弹劾吧?。长生岛地锦衣卫肯定询问过我的部下了,吴公公也肯定已经上秘奏了

黄石心中早有准备,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微臣不敢欺君。”

“嗯,此番建虏入寇,宁远、觉华大捷。袁大人、黄将军都居功甚伟……”

黄石静静地听着皇帝的说辞,文武不和自古就是国家大害。他知道皇帝一定会调解的,而皇帝调解的对象一定会是自己。

——那天我拂袖而去以后,袁崇焕肯定会上表自参,因为袁崇焕绝不愚蠢,他一定会设法先发制人,抢在我之前给皇帝和内阁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过……这一点我早就料到了。

“……袁大人上表自参,让朕非常震惊……”刚才天启说话的语速越来越快,等说到了这里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又做了最后一番犹豫,终于缓缓问道:“黄将军,你两年前是不是曾向赵引弓赵大人提亲?”

黄石一脸平静地说道:“回皇上话,是的。”

——没错,袁崇焕,我没有看错你。你一直用“蛮子”的形象为掩护,在这个保护色下,无论你做什么,别人都不好和你认真,哪怕你一次次违犯朝廷法度,只要你高举着公心和憨直这两块招牌,别人就总是会体谅你,总是会觉得你情有可原。这次你又装出来一幅蛮子地假象,试图把挟私报复的帽子扣在我的头上,可惜……我已经看透了你的计划。

天启脸上闪过一丝不引人注意的失望,虽然黄石机敏地扑捉到了它,但脸上仍然没有流露出任何变化,他静静地等待着皇帝地下一句话。

“黄将军……”天启张了张口却没能说下去,他似乎感到接下来的话很难以启齿,天启最后抖手拿出了一封奏折,向着黄石递了过来:“这封奏章朕已经留中了,黄将军自己看吧,朕希望将军能看在朕的面子上,体谅袁大人的一番苦心。”

“遵旨。”

黄石低头接过了天启递过来的圣旨,脸上仍然保持着一丝不芶的表情,实际却感到心脏已经要狂跳出胸膛。

——袁崇焕你会在奏章里大说特说要我认亲地事情,绘声绘色地描绘我当时的不平和愤怒,然后再轻描淡写地解释一下你的议和念头,把它说成是大胜后的一种设想。奏章最后则会提到你才一开口,我这个小人就借题发挥地大吵大闹,还公报私仇,把几个人闲聊时的话上纲上线,非要坐你这个大功臣一个重罪而后快。

黄石用指尖紧紧捏住了奏章,这就是把袁崇焕一举扳倒地机会了。

——我发出弹劾奏章后又一直等了三天,才和赵引弓说这件事,那个时候你已经写好了这份奏章,应该来不及改了,但我为了安全起见,仍然刻意要赵引弓隐瞒,让他照顾自己、也是照顾我的名声。

现在,黄石只要先看一遍奏章,然后指出自己和赵引弓定下了婚约,那就能把袁崇焕的大篇解释一举推翻。

——我可以证明我不是私仇,那么到底谁在企图混淆是非就很明白了,皇帝对此一定会很愤怒,也会因为他原本对我的怀疑而感到抱歉,他会同情我、支持我、倾听我说出来的话。这个时候我只要再加上一把火,皇帝就会对你有极大的成见、为了辽东的政令统一,他也一定会把你调离辽东。袁崇焕啊袁崇焕,今天一切就要结束,你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21节 汉贼

臣袁崇焕奏……

奏章上清一色的蝇头小楷,黄石屏住呼吸往下看去,没错,奏章里袁崇焕在回顾黄石历史军功的时候,隐约暗示了他的跋扈;袁崇焕在奏章里赞扬了黄石的大志,顺便还带了一笔他大义灭妻的事迹;接着是黄石以前向赵家求亲的事情……

所有的攻击都隐藏在对黄石直爽性格的赞扬里,即使是黄石自己看这份奏章的时候,也深切地感到了那些攻击的威力。它们猛地闪现出来,在你怒气涌出要反驳的时候,这些攻击就又狡猾地消失不见了,根本不给你辩解的机会,让你满腔的反感始终没有机会聚集起来,但伤害却已经深深地烙下了。

黄石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一切都没有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最后轻描淡写地把议和说成是私人间的闲聊。袁崇焕说当黄石暴跳而起的时候,他都震惊得说不出话了,袁崇焕还说他经过了彻夜的思考,才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触怒了黄石。

这样袁崇焕在经过彻夜思考后,决定上书自参自己破坏文武和睦的局面,但奏章中他仍然秉笔直书,告诉皇帝他仍坚持认为议和并非不是一条完全不可行的道路。

——很妙,非常妙,袁崇焕明知皇帝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在议和这个问题上,所以他就趁机轻轻带过一笔,种下了一个种子。

不知道袁崇焕有没有想到黄石弹劾他的罪名,如果皇帝真相信了袁崇焕的这番说辞,那黄石用无人臣礼来弹劾他就显得更下作了,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黄石深吸了一口气就起身向着天启跪倒:“皇上爱护微臣之心,微臣肝脑涂地,无以为报……”

……

一直走出紫禁城之后,黄石才苦笑了起来,心中充满了失落感:“我是来自未来地人,我能看透历史的迷雾,我能洞察先机,每一步我都没有料错。但我竟然还是一败涂地,袁崇焕,你真是太强了。”

当黄石看到袁崇焕的奏章上写的不是劝说自己和赵引弓结亲,而是劝说自己不要退亲时,黄石才发现自己的对手竟然已经处于了不败之地。袁崇焕说他建议黄石不要急于退亲,先等等看有没有奇迹发生,此外如果赵二姑娘为黄门殉节了,那黄石也应该给她一个墓碑。

这一番话说起来真是堂堂正正。但只要皇帝接受了这个说法,那袁崇焕劝阻黄石不要推亲当然是出于公心,而自己随后发火也毫无疑问是抰私报复。黄石和赵引弓秘密定亲是他准备的杀手锏,但此时这个杀手锏也变得毫无用处了。

或许并非一点用处没有,袁崇焕或许以为黄石一怒之下根本就不会和赵引弓定亲,那更坐实了黄石挟私报复的罪名。尽管黄石现在补上了这门亲事,可是这完全可以解释为:黄石还有些许羞愧之心,听了袁崇焕的话后天良发现,没有立刻把亲事推掉。

黄石又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地想了一遍,惊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