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182章

民国立志传-第182章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中方索要的巨额赔偿,日本代表据理力争。
    中方在美、英等国的代表面前表示愿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补偿的金额。
    美国完全支持中方的提议。
    国际联盟经调查显示,战争最初是由日本下层军官挑起的边境冲突引起的,
    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基本被忽略了,因为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韩两国军队正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中国在东北还有大量的机动部队没有投入战场,就目前的战况而言,日本很难取得胜利,所以在调查报告中多数国代表都做出了倾向于中国的回答。
    日本对调查报告十分不满。
    “国联的报告严重伤害了日本政府及日本人民的感情,如果国联不将这一结果进行纠正,那么日本在未来将退出国联。”
    这招还是有一些作用的,英国在心理上动摇了。
    “国联处理国际事务的标准是什么,难道不是公平、正义吗?如果报告因为某一岛国的威胁而篡改,那么国联在国际事务的公信力何在?”
    英、法两个超级大国都考虑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做出两份结论不同的报告,那就等于抽自己的耳光,如果各打五十大板,难免又会被中、日两国所轻视,真的很头痛啊!
    哈定强硬态度赢得了中国以及国内民众地一片赞誉,英国可以无视中国,但不能无视美国与美国人民。
    在上海,国联远东调查委会员驳回日本上诉意见,维持原判。
    美国声称:“如果日本不履行,美、英政府将对日本进一步实施经济制裁。”
    对美国的言论英国不好加以反驳,便在美国言论后加了一段注释,“只要日本政府切实履行国联的决定,英、美将放弃对日经济制裁。”
    日本接受调停,但是拒绝给予中国任何形式的补偿。对中方所持的日本是战败方的言论,日方认为此等言论荒谬之极。日本政府认为中国政府在战场上首先使用化学武学,违反了国际法则,造成了日方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中方因对这一违约行为承担赔偿义务。
    “日本朝鲜囤积有大量的化学武器,这对中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中国有理由相信日军将会对中、韩军队发动大规模的化学武器袭击,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证证明此点,所有中方先发制人无可非议。”
    为了扭转谈判桌前不利的形式,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各种各样的化学武器都被搬上了战场。
    这两只黄皮猴子无视国联决定又打了起来。在英、法的主导下国联对中、日两国实施经济制裁。此招一出,两只猴子随即停止了争斗。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二十六章
     更新时间:2009…5…28 20:50:04 本章字数:3269
    在华盛顿,中、日代表又走到了谈判桌前,在美、英、法、意四国的监督下,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四国要求中、日立即停止化学武器的研究的制制造,并且将双方拥有的化学武器的数量、种类提交至国联,并在美、英、法、意四国监督下逐步销毁。
    日本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中国代表犹豫片刻后也在协议上签了字。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只要不动用化学武器,他们就是一群肉鸽。
    关于日本的赔偿在国联的磋商下给彻底给磋没了。
    中国人不能白给韩国人打仗,没有日本的补偿那只有刮地皮了。中国远征军的将领们对刮地皮可谓太熟悉,某些人在国内就是刮地皮宗师级人物,这次又是奉旨刮地皮。
    “宁可挖地三尺,也不能放过一寸。”
    中国实际控制地方被刷洗了一遍,85万人朝鲜人被驱赶着前往北方,大量集聚着朝鲜人民心血的古代建筑物被中国士兵付之一炬。中国军队北撤之时,国防部下达了特别指令,对实际占领区实施“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日本政府要求国联制止中国在占领区残暴的行径。
    “我们可以停止,但是日本必须赔偿我们一切军费开支。”
    美、英只是口头上警告了中国,对于这种小事他们并不太关心。日本重新夺回汉城之时,经过地毯式搜查,终于找了二户日本侨民。汉城此时早已面目全非,朝鲜的王宫此刻变成黑色的木炭,周边几十里范围内找不到一户人家,很多朝鲜村子都被废弃,偶尔看到几个朝鲜人,也被吓的飞似的躲进了深山。日本人将南朝鲜首都由汉城迁至光州,将旅居日本的朝鲜王室李熹请出来,加冕为朝鲜的新国王。
    那些被中国掠走的朝鲜皇室成员则被中国政府请到了中国沈阳。
    朝鲜王国李氏言辞卑切地表示愿意向北京政府臣服。国府方面对于是否帮助李氏复国争论不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中立。为此,杨洪森拜访了美国大使。
    美国建议杨洪森帮助李氏复国,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
    杨洪森准备接受了美国的建议,为此美国人积极参与。
    高宗李熙在沈阳与现任大韩民国总统会面,双方就国家的未来进行了商谈。摆脱了日本人的李熙希望能在中、美帮助焉与国人一起共创朝鲜美好明天。
    在中、美的帮助下,李熙在沈阳重新加冕,大韩民国由三民主义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国家。
    王权在大韩民国被大大地削弱了,高宗李熙只是一个精神偶像,在国会中没有任何决定权,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特殊身份的议员。掌握这个国家的仍然是原大韩民国总统,现在的首相大人。
    李熙对此很满意,现在的他可比在汉城那会自由多了,心情开朗让他的萎靡的生命力突然振奋起来。
    在与接受美、英记者的采访时,对自己爱妻闵氏被日本浪人惨忍杀害经过进行控诉,控诉日本对朝鲜王室政治迫害。对于日本在光州扶持起来的伪国王,李熙表示愤慨。
    李熙宣传价值很高,所以杨洪森不惜工本在英、美、法大肆雇佣枪手撰写文章。
    日本对于这些不实言论进行猛烈地反击。
    在英、法看来只要中、日不大打出手,动动嘴皮对于中、日双方来说有利身心的健康和发展。
    中、日官方彻底决裂,商贸往来再次降到最低点。杨洪森开始了全面布局,欲封杀日本人。在政治上与英国修好。英国因为被美国挤出两江,遂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了珠江三角洲,这一地区是仅次于两江的中国最发达地区。很快英国企业开始在这里安全落户,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不过在这一地区他们有两个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葡萄牙。
    葡萄牙控制下的澳门在航运业方面对香港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香港了两次大规模的封锁后,他们的生意都被澳门给抢光了,葡萄牙进入珠江三角洲比较早,葡萄牙与中国在造舰、冶金、采矿等领域有着较深的合作。在国府创立的前期,葡萄牙的友好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将葡萄牙赶回澳门,英国开始与中国进行合作,葡萄牙能给予中国的,英国也能给,而且能给的更多。在耐心的等待之下,英国人终于等到了机会。
    澳门地区,葡萄牙警察在一次冲突对澳门中国人开枪射击,造成了二人死亡,十数人受伤的事件。上海方面立即称其为“四?六惨案”,这起件事被披露后在香港、上海造成巨大的凡响。在澳门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声援死难者家属。
    葡萄牙殖民地政府开始并没有把这事当成多大的事。
    “不就死两个人”。这种事情在澳门多平常,黑社会殴斗都比这死的人多。
    可是,事情发展超出过了葡萄牙殖民地政府预料,受到香港、上海甚至国内声援后,
    澳门人胆气为之一壮,在经过一番组织后,澳门百姓走上街头,要求葡萄牙殖民地政府对肇事的葡萄牙警察进行处罚,对死难者家属进行补偿。
    英国方面告诫葡萄牙在此事上要维护整体利益。
    对于“利益”双方有着不同意的理解,不过正是处于此种考虑葡萄牙殖民地政府选择了强硬的态度。
    这导致更大的规模骚扰,十五人在冲突中死亡,数百人受伤,另有百余人被捕,“四?六惨案”又有了后续发展。
    那些澳门有头有脸的人士回到国内寻求支持,杨洪森一直关注这起事件。英国在这中间的扮演的角色很有意思。通过中间人杨洪森与英国方面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就是搞垮葡萄牙在澳门的经济,英国公使私下许诺帮助中国索回澳门,不过杨洪森更注重其它方面的交流合作。
    葡萄牙殖民地政府与中国驻澳进行协调。
    “总督,北京政府对此事无能为力,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妥善的解决好此事,殖民地政府应有摆出一个高姿态,这种才能尽快地解决问题,而时间拖的很长,事情将会闹的越来越大
    很多在澳门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纷纷跑回国内。
    澳门大罢工中最大的获益者就是英国,香港海上运输业又开始兴旺起来,订单如同雪花片一般,而澳门的经济和航运则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葡萄牙殖民地政府也不是笨蛋,他们很快就反映过来,在中国政府的出面下,他们对死难者有家属进行了补偿,但澳门却未能恢复元气,那些离开澳门的中国人在香港或内地又找到工作,
    持续下降的澳门的人口,使得澳门劳动力紧张,而澳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负增长。
    葡萄牙选择了沉默,英国虽然可恶,但是酿的苦水还是要自己喝。
    英国人并没有像自己许诺的那样帮助中国索要澳门,不过他们在其它方面对杨洪森进行了相应的补偿,对此杨洪森十分满意。
    杨洪森旗下的东方石油公司获得了在英属尼日利亚勘探、开采石油的资质。
    在苏俄继“秋明”油田之后,中国石油公司在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再次钻出油田,莫斯科方面对这种喜讯都已经麻木了,苏俄地大物博,有石油也什么好奇怪的。对于苏俄领导最苦恼的不是怎么开采石油,而是怎么卖石油,中国这条管子太细了。新泽西公司那边迟迟没有回应。所以在与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进行合作时,莫斯科放弃了一些政治上的要求。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了苏俄石油市场上笑到最后的强者,苏俄三大油田,他们得到了其中的二块。
    壳牌公司在得知伏尔加―乌拉尔油田诞生时选择了集体沉默。远东负责人莱尔斯成了替罪羊,盛怒之下莱尔斯接受了中国石油公司的邀请出任“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二十七章
     更新时间:2009…5…29 14:51:36 本章字数:3035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开发使得苏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中东之外重要的石油产区。
    受利好消息的影响中石化、东方石油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股价迅速上扬。
    美国的石油商人将杨洪森所领导的中石化视为全球重要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石油商人在国会积极活动,要求承认苏俄的政治地位,因为这样将有效的扩大他们在苏俄所获得的利益。
    美国石油商人的行径引起了英国石油商人的不满,两国因石油导致的战争很快就波及到全球。
    廉价的苏俄石油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巴库油田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产量一直不高,国际市场的苏俄石油主要来自西伯利亚的秋明油田,在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下,秋明油田的产量翻了几番。
    中石化和美孚加快了对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开发力度。
    莫斯科方面尤其是列宁希望由中石化接手巴库油田,迅速恢复巴库石油的生产。
    苏俄代表列奥尼德·克拉辛为此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总经理德普勒进行了磋商。
    中石化资金充足,但是中石化在开采、炼油、销售这一整套环节中与那些老牌石油公司差了不只几个档次。莫斯科方面想与美孚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来个面对面的接触,可是美孚不愿意与莫斯科发生直接关系。他们可不想象新泽西公司惹着注目,而且比起洛氏与列宁的关系,杨洪森与列宁的关系更“铁”。在苏俄关系“铁”就是资本,干什么事来就能顺顺利利,那些红卫兵就不敢找茬,那些小官僚乖乖让路。
    英国人将苏俄的石油称为“黑油”,称美国商人都是走私贩子。
    在全球价格中,意大利加入了美国阵营。
    一战时意大利在英、法的重金许诺下加入协约国,事后英、法翻脸不认人。而在利比亚的石油竞争中,英国使坏水向阿拉伯提供武器,甚至还派出教官,使得意大利在利比亚屡屡受阻。意大利工商界早就对英国人心怀不满,作为欧洲第二大产油国,在英、美爆发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