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134章

民国立志传-第134章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国会担任顾问委员的徐树铮走通了孙中山,主动请缨要求到蒙古去,他的心思杨洪森很清楚,只是孙中山先欣赏徐树铮,杨洪森也只好点头同意。徐树铮回北京时拜会了段祺瑞,虽然事不可为,但徐树铮仍在为段祺瑞东山忙里忙外,可是段祺瑞对现在的形势看的很清,他想东山再起可能性很小,所以他建议徐树铮与杨洪森多亲近。徐树铮也想与杨洪森亲近,可是后者一直防着他。
    外蒙王宫、贵族因为拒绝了南京中央政府的好意很快就有了大麻烦,随着土改工作组进入蒙古草原,草原上刮起了“斗王宫,分牛羊”风暴,不听话的王宫、贵族全部削去官爵,随便按着反革命、叛国罪什么的,押往北京,有的甚至被就地枪决,至于那些拥护中央政府,跟着党走的王宫、贵族,经中央审核、批准授予了开明王宫的称号,对他们的私人财产进行保护。
    因为是中、日战争的非常时期,杨洪森运用铁血手段将北方给梳理了一遍,南京中央政府对北方的统治权进一步得到确立。
    中国经济体制同时由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入计划经济体制。杨洪森提出的计划经济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杨洪森充分利用战争因素对内大力推行改革,诸如政府、军队、货币、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在杨洪森的铁腕下各项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在杨洪森的主持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了议程,这一期间,中、美之间的关系继续升温,美国在华投资进一步加大,美国政府与南京政府正在就关税协定进行磋商。
    英国人如果不是陷在欧战中定与美国好好博奕一局,现在英国人只能看着美国人将他们清理出场。
    朝鲜半岛的战事正按照美国军事顾问团预期的那样进行着,美国的态度也在相应的改变,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全面放开,同时加大了对日本经济制裁力度。
    美国并不希望战争一直这么下去,现在中方表现出了和谈的诚意,日本人就不应该这么顽固地坚持。
    美国在远东的强势迫使英国人交出了第一棒,鉴于中国所掌握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朝鲜半岛目前的形式,日本选择停战是一个好的开始,为了未来不产生纠纷,最后导致战争再次爆发。朝鲜被砍成了两段,一段给中国,一段给日本。至于朝鲜人还没有资质在桌上吃饭。
    袁政府期间签订的二十一条必须废止,因为这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而清政府时期签订的相关条约,正如英国代表的意见,应当在协约国与同盟国战争结束后再行协商。
    关于中、德之间的秘密协议。法国考虑到自身在印度支那的利益,以中国政府不支持越北抵抗运动为先决的条件,与中国承诺并签订了《×××防卫协议》后,法国首先承认中、德之间的秘密协议合法性。随着美国的支持,英国人也就不再坚持了。这样现德属太平洋诸岛屿、部分北非殖民地的未来地位就这样被敲定了,中、英、法四国就此签订了一份正式协议。
    协议签订后,英国以尽协约国义务为由,要求中方停止单方与德国的接触,并向英、法提供新毒剂的相关技术资料及数据。
    杨洪森当然不会将“神精毒剂”的资料交给英、法,不过他保证不向德国提供上述资料和数据。
    中方突然单方停止与德方的交易,让德方很不满,但中方给了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不久之后美国将加入协约国。”
    这是德国人听到了最坏的消息,协约国与同盟国现处于相峙阶段,谁也打不败对方,可如果美国人加入协约国一方,形势就会大变了,失败的情绪在德国高层弥漫开来。
    欧战是他们白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恩怨,与杨洪森没有关系。
    中、日双方在英、美、法三国的主持下在上海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关于朝鲜军事分界线的划分上,中、日在磋商的同时,朝鲜半岛也越加激烈起来。
    由于中、韩军队大军逼近汉城,日本方面将朝鲜皇室迁往釜山,可是正是由高宗皇帝离开汉城,中国军队开始对汉城投放了大量的芥子毒气弹,日军同样运用芥子毒气弹进行反击。
    汉城的大规模毒气战,在英、美、法的再次警告下,中、日两国军队才最终实现停战,这也成为了朝鲜半岛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毒气弹的战役。
    向北撤退的中、韩军队里哀号一片,芥子毒气弹所造成痛苦难以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药品,每天都成百上千的死亡。汉城城外,整车的尸体正等待着火化,日本的医护人员对于那些中毒的帝国士兵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面,只能看着那些他们在病床上挣扎着死去,那些中毒朝鲜士兵则被日本人关押在城外的村子里等待着他的命运。
    停战的消息传到了平壤时,北方的城市内到处都是欢呼声。
    这场该死的战争谁愿意在打下去。
    对日本政府来说朝鲜战争毫无意义,日本不但没有得到一点好处,而且还丢掉了半个朝鲜,换回来的是近百万人军民的伤亡。中国虽然也是伤亡惨重,但是却被庞大的人口基数给掩盖了。
    日本军民伤亡约55万人、中国军民伤亡约80万人、朝鲜国军民伤亡高达160余万人。
    对于这样的战果日本不能满意,如果不是西方军方商惟利是图,他们早就打败中国人了。可是现在说这个又有什么意义,由于未取得战争的胜利,首相辞职,内阁解散。高唱中、日和平的亲英美派走了出来,军部的那些人躲回窝中舔着伤口,等待着下次机会。
    他们并不承认战争失败,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准备好,而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与他们日本打一场公平的常规战,实在是卑鄙之极。
    朝鲜战事虽然草草收尾,在杨洪森看来此战中国是赢家。
    “此战,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生存空间。”
    大韩民国临时总统朴勇基在南京发布了《独立宣言》,建立代表自由、民主的大韩民国。
    朴勇基等人希望韩国成为中国的加盟共和国,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中国永久的庇护。孙中山考虑到这次出兵朝鲜是一次正义的援助,所以委婉的拒绝。杨洪森在与朴勇基总统会谈时许诺将给予韩国全面援助。
    第九卷 保平争胜 第十五章 委座谕示 
     更新时间:2009…3…9 14:50:20 本章字数:3058
    朴勇基拿着杨洪森的空头支票,兴奋的回到了平壤,虽然现在韩国一片瓦砾,工业没有,农业落后,到处是战争的创伤,政府一块银元都没有。
    朝鲜百姓的忍受力绝不在中国人之下,在独立的喜悦中他们开始了生产自救。
    按照杨洪森的许诺,大批的粮食东北输入韩国,南京中央银行向韩国政府提供1000万银元的无息贷款,对南京政府提出“挤出一粒粮,挤出一块钱”支援韩国人民的口号,感动了一大批朝鲜的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海外的朝鲜陆续经由中国回到北方,南方朝鲜民主人士也大批的流亡北方。
    被软禁的朝鲜高宗也想去北方,只是日本将他看管的更加严密,连上个厕所都有数十又眼睛盯着。
    清末帝溥仪在日本的日子并不好过,中、日停战后,康老头一夜白头,按照中、日谈判,溥仪等皇室成员将被遣送回国,作为交换南京政府将释放八千名在押的日本侨民,为了表达诚意南京方面提前释放了四千名被关押日本人。他们乘坐英、美轮船陆续回国。迫于日本国内舆论压力,溥仪被礼送出日本。
    康有为等人要求暂留日本被拒绝,原因是这些人都是被南京政府的政治犯。
    中国人手中有数万日本战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平民,这些战俘被分别关押于中国东北和西北。
    日本新内阁所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战俘问题的解决。
    溥仪等清皇室成员在国际红十字陪同乘船到达了上海,下船后立即被南京方面派去的人接管。康有为被抓上警车的时候,挣扎着,大声地叫嚣着,年轻的溥仪被这种情节吓的手脚冰凉。
    “请上车,溥仪先生,总理正在等您。”
    杨洪森在溥仪的眼里那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嗜血恶魔。在没有见到杨洪森之前,年轻的溥仪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愿流亡,是日本人将他绑去的,但随身的官员没有做任何反映,溥仪的心里更加没底了,他怕死,怕得要死。
    坐在总理办公室外的长椅上随行的太监不住地安慰着主子,但是溥仪抖了更加厉害。
    “溥仪先生,总理正在等您。”
    看着这个都不知道怎么走路的皇帝陛下,杨洪森露出了邪恶的微笑。
    “陛下,您不必紧张,我没有伤害您的意思,只是想亲自确认一下您现在的状况,请坐。”
    溥仪在太监搀扶坐在了沙发上,但是他的眼睛却一直看着随时待发的卫士。
    杨洪森微微一笑,“你们都出去吧,让我陛下单独谈一谈。”
    对于溥仪处置上,其没有回国之时都已经决定了,虽然很多人主张杀,但是孙中山认为其不过是被挟从,可以从宽处理,但是早先对其承诺的优厚待遇已不在适用。
    坐在那里杨洪森与溥仪聊了聊家常,询问了他在日本的生活情况,接着告诉他在南京,已经安排他的住处。
    “比起北京的紫禁城可能要差些,这是我为您争取到的最大的利益,陛下在未来的日子里应当好好的考虑一下自己的人生道路,毕竟时代已经不同了。”杨洪森的话溥仪一句也没有听下去,他认为这一切阴谋。
    康有为对于判决继续抗争着,要杀他的人和要保他的同样很多。
    孙中山利用特权赦免了康有为,杨洪森将其安排了南京文史馆,让他编修《清史稿》。
    至于,其它的一些政治犯,杨洪森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好去处,四川乐山。其中的一些杨洪森看不顺眼的死硬分子全都被公开枪决。
    征战朝鲜的吴佩孚、冯玉祥等人在官方的大力宣传下,成为民族英雄。吴佩孚因为战功晋升为陆军元帅,与他相比冯、曹则行情是每况愈下,冯国璋向南京请辞回到保定当起了寓公,直系的另一员大将曹锟在开出条件后顺应形势退出了政界。
    吴佩孚成了直系的新首领,可是这位新首领直接投入了杨洪森阵营。现在的形势不同了,像他这样的保守型军人,要不然继续为新政府效力,要不然学习二位大佬荣退,但是刚从朝鲜战场回来,豪气冲天的吴佩孚不甘心走下这个大舞台。
    武力统一中国这事他没有做成,让杨洪森做成了,这让北洋的诸葛亮,大说既生亮何生喻之感。恢复旧日河山便成了他新的人生奋斗目标,只是他担心革命党不容他。让他放心的是杨洪森并没因为政见不同而不待见他,两人在南京所谈涉猎范围极广,政治、经济、军事甚至于诗词,杨洪森不会写诗词,但是他会抄诗词,大气磅礴的诗词连吴佩孚自叹不如。
    吴佩孚以辞职归乡来试探杨洪森,杨洪森当以三顾茅庐之礼,请他出山。
    “玉帅有匡济天下之才,怎可终老于乡野,请玉帅抛开政见之异定要助玉琨我一臂之力。”
    吴佩孚本来就是尾巴翘上天的人,他喜欢被人捧的感觉,自诩才智可比诸葛亮,杨洪森本人甚至托人挽留,吴佩孚也没有再坚持,比起曹锟,杨洪森绝对算是“英主”。
    跟着他老杨走,不要说恢复旧河山,将中国打造成新时代的帝国主义列强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未来的发展前途,杨洪森是文武全才,但身为总理的他精力有限,军政不能兼顾,而南京政府的那帮将领中也就出了个杨洪森,其他都是一群碌碌无为之辈,不能与玉师他相提并论,至于那位蔡锷,多拜蒋百里谋划才挤身中国名将之列,这种不是靠自己本事上来的,鄙视他。
    杨洪森对吴佩孚就极为欣赏,他在洛阳练兵时给士兵编写的军歌,让日本人气的跳脚。
    也许是所处阵营不同的原故,他与日本人不对眼,晚年不愿投日,被气急败坏的日本人毒杀。
    在杨洪森看来吴佩孚是这个时代的将才,他所缺的便是展示其军事才能的大舞台。
    吴佩孚倒入中央,加速了直系并入中央系统。
    直系在抗战期间少有投日的,对于这些人的安排人,除了早早被列入黑名单的,大部分将领都保留原职。至于原皖系的那些干部,杨洪森借着朝鲜战争的胜利,很多人被清退出了军队等要害部门,下调至冷衙门或二线服役,皖系中唯一漏掉的条大鱼就是徐树铮。那个历史上亲日的奉系头子张作霖此刻已转投进了杨洪森的英美阵营,杨洪森保留了黑龙江的地盘未去动他。其子张学良报考进入了中央陆军学院成了杨洪森的弟子,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