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341章

大唐军魂-第341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百济与高丽举兵十万,攻击我新罗,新罗如何能挡?”金春秋怒斥百济使者道,又转头对李世民奏道,“若天朝上国不出兵相助,新罗危矣…”
  殿中的诸臣都以不出声地看着三国的使节之间狗咬狗般的争论,连李世民也冷着脸,不出声地看着。
  李业诩也自是和其他人一样,幸灾乐祸地看着几人在争斗,他也知道,三国之间,如何会是这么简单的事,都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早几年,百济与高丽之间发生战争,百济请新罗相助,新罗也即出兵一道攻击高丽,因此得高丽数城,后百济王被新罗所俘获,随即被杀,这样新罗与百济又结下不可戴天的仇怨,而原本有过相互攻伐的高丽与百济又走到一块了,新罗自是不能支,只得向大唐求救了。
  如今新罗还是听令于大唐,每年朝贡不断,高丽和百济都是阳奉阴违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在贞观九年时,下诏封善德女王袭其父真平王封,拜上柱国,封乐浪郡王、新乐王,因为有大唐的支持,这几年百济、高丽虽然时常与新罗有磨擦,但都没有大的战事发生,新罗得以保全。
  只是高丽泉盖苏文杀高丽王高武自封莫离支后,即马上与百济联兵,攻击新罗,占取一些城池。三国之间起争斗,相互攻伐,却是非常的让李业诩感到舒服。大唐即将伐高丽,三国之间的争斗能削弱各方的力量,这是最让人称心的,想必皇帝李世民心里也会如此想的吧。
  “这里是大唐的朝堂,岂是尔等争论的地方!”谏议大夫诸遂良出列猛喝道。
  三国使者又被吓了一跳,再看看御座上有些怒不可遏的皇帝,几乎同时闭了嘴,跪伏在地上。
  看到此,李业诩心里徒然生出一种自傲感来,这是强国的威严,高丽、百济、新罗只能尊大唐为上国,其君主也只能称为“王,”并要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才能威服治下百姓,这些小国有纷争,还要到长安来,请大唐的皇帝裁定,或者出面干预。
  这才是天朝上国的威严,中国的威严!!
  “你们且退下吧,朕自有主张!”李世民并没当场表示什么,挥挥手让几国使节都退下。
  ……………………
  朝会后,李世民留下一些重臣商议事情。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李世绩、李道宗、李业诩、李大亮、岑文本等都留了下来。
  “诸位爱卿,这是情报司送来的情报,还有营州都督张俭送来的奏报,!”李世民把几份奏报拿了出来,扔到案上,示意一旁的李世绩打开来,读给诸臣听。
  李世绩依令读了几份情报司的情报及张俭送来的奏报。
  有些出乎李业诩的意外,此次新罗与高丽、百济之间的战争规模还不少,高丽与百济联军共有十万余人,而新罗也倾国力动用了近七万的军队,却是不支,接连败北,连丢近五十城,以致高丽全国动员,将全部青壮年男子都列入应征的序列,以防备高丽与百济的攻击。
  还有一个让李业诩很是兴奋的事,那就是,情报司所提供的情报中称,新罗东南面的倭国,也参与这三国间的争斗,派出一部分军队,支持百济攻击新罗。
  李业诩不知道原来历史上是否如此,若只是因为他这个穿越人的到来,而使的倭国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个半岛的战场上,不过,既然倭国也来搅和了,那他一定要找出理由来,对倭国开战,让这个如今还没有日本名称的国家,彻底从地理上抹去。
  李业诩正歪歪地想着,那边李世绩已经将大概情况讲完。
  待李世绩将完,李世民问诸臣道:“各位爱卿,新罗一直朝贡没断,朕自是不会放任百济、高丽与倭国联军将其消灭,若要阻新罗被灭,各位有何好的对策,都可以讲来…”
  “陛下,唯有出兵相助,攻击高丽,使其撤兵回援,如今高丽兵势最强,若是高丽回兵,百济要单独灭新罗,实非易事!”对情况最是了解的李世绩还是第一个发表意见,“只是如今我水师,还未完全形成战力…”
  随着李世绩刚落,长孙无忌马上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觉得,高丽与百济猖狂若此,我大唐上国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给予这两蕃以教训,臣也认为宜发兵讨之,水师未准备好,可以从辽东以陆路攻之…”
  长孙无忌的话有些出人意料,一向有些保守的这位当朝司徒,怎么会变得这么激进了?
  “陛下,臣觉得如今对高丽与百济开战还为时尚早,这两年虽没太大的战事,然还要以民再生息几年,再行战事,这样方为善!”司空房玄龄起来说道。
  “陛下,臣以为,征伐高丽必不是小战,所用将士将十余万,而前番我朝连续征战,实无力再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战事,所以臣觉得,宜缓用兵!”李大亮出来奏道。
  听李大亮如此说,李世民微微地皱了皱眉,似对这位武将出言反对征战有些不满,又盯着看了几眼没言语的李业诩,似是问询。
  “陛下,臣有一些建言!”李业诩有些硬着头皮道,“臣觉得对高丽用兵,不用则已,一战即要平其国,如今还有百济不从我大唐令,势必也要将百济也平之,如此用兵规模势将很大。以臣所虑,若要出兵,可以以一部从辽东陆路攻之,另一部从水路从百济方向,与新罗一道联军攻击,若聚我大唐精锐之兵,两面夹攻,高丽与百济定不能支,必被灭,新罗与我联军,其军力也一定受影响,有可能可以不战而取之,这样,东面都可平定…”
  李业诩咽了一口气唾沫继续道:“如今还有倭国参与其中,臣觉得,倭国对这几地也定有所图,若我大军攻击,倭人有可能与百济一道联军,攻击我军,这样势必一道对倭国也有所打击,若没有强大的水师,倭人退逃,我军也无力追击…”
  李业诩见所有的目光都盯着自己,还是不慌不忙地说道:“所以臣觉得,再过一年,我水师有战力,新募集的卫军将士也训练完毕,战力基本可以保证,那才是出战高丽的最好时候,如今陛下可以令辽东主将领诸夷部,疲扰高丽,使不能敢放手对新罗发动攻击,同时陛下可再令使节持谕,令其停战…”
  “陛下,臣觉得李祭酒此议甚可,!”李道宗率先表示了支持。
  接着房玄龄、李世绩也表示了支持,一年时间并不长,几下就过去了,也可使我大军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对高丽一战是免不了的,要战就将其彻底平定。
  高丽、百济如此猖狂,那是自找死。
  “朕许此议!”李世民沉思了一会,点头表示认可,并对李业诩露出些赞许的笑容。
  接着君臣又讨论起有了战事后,一些要准备的事宜…
  第四卷 军魂 第一百五十章 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贞观十八年正月,李世民诏令司农丞相里玄奖持大唐皇帝玺书出使高丽与百济,明确地告知高丽王高藏与百济王扶余义慈:“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朕命尔与百济(高丽)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
  两份玺书内容相似,只是里面的百济与高丽国名换了一下而已。
  新罗使臣金春秋也随着相里玄奖一道回国。
  在年后,兵部也再次下令,命令各卫军加强训练,军官都取消每旬两天的休息日,再令水师大将军郑仁泰和所属各将军,加紧操练水军将士,以备出征。
  水师已经募集四万余士兵,所征招的都是那些渔家子弟或者是长在河海边的青壮年男子,在莱州一带训练了近年,对各种舟楫都能熟练操作,一些在湖海上的作战科目,正逐步开展训练中。
  将作监所监制的战船,已经有五百余艘完工了,都是可以载五百人以上的大船,有近四分之一的战船,经过了特殊的建造,甲板特别的厚,这是为火炮上船做的准备。
  经过多次试验,专门用于战舰上使用,射程约七百到一千步左右的火炮,也已经研制出来,木头制作的战舰,连李业诩也不敢往上放射程更加远的火炮,万一不能伤敌,引起已方自伤,那就得不偿失了,七百步之外,敌军对我军基本没有杀伤力。
  这样的火炮船虽然可载人少了,主要是一些操浆的水手,还有火炮控制手,其余主要用来储存弹药,但对敌打击力则是成倍的增加。
  …………………
  贞观十八年四月,相里玄奖从平壤回京,在太极宫当着众臣的面向李世民报告情况。
  “陛下,臣入平壤时,泉盖苏文率军正在攻击新罗,破其两城,臣将玺书交与高丽王高藏,高丽王派使召之,泉盖苏文才率人回平壤,臣向其宣示了陛下谕,令其勿攻新罗,泉盖苏文道:‘昔日隋人入寇,新罗乘机侵我五百里地,一直未归还,此次若不取还这些被新罗侵占之地,定不撤军!’臣说:‘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可恨泉盖苏文竟然不从,高丽王高藏既也不从…”相里玄奖一脸愤愤然地说道。
  “臣再使百济,将陛下玺书交与百济王义慈,义慈也是如泉盖苏文般言语,!”相里玄奖说完,将高丽王与百济王答大唐皇帝的奏书呈了上去。
  有内侍过来将奏书接了过去,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并没看这两国王的回奏书,而是环看着殿下的诸臣道:“诸位爱卿,泉盖苏文弑杀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朕之诏命,侵暴邻国,百济王义慈与其狼狈为奸,不可以不讨!”
  “陛下,臣反对对高丽用兵,!”李世民语音刚落,谏议大夫诸遂良出列奏道,“陛下麾旗所指则中原平定,顾盼之间则四夷归服,威望无与伦比。如今却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丽,如果能迅速将其攻破,那还可以,若万一遭遇挫折,伤威损望,再引起百姓起兵反抗,则朝廷的安危难测矣!”
  李业诩一听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感觉很是不舒服,想着一向反战的魏征已经去逝了,怎么如今又蹦出个诸遂良来,朝廷的反战派倒是层出不穷的,看看御座上的李世民,也有些不悦的表情。
  李业诩正想出列奏言,一边的李世绩比他先一步站了出去,奏道:“陛下,当初突厥入寇,魏征力谏不可出兵,然陛下却令李特进兵进,突厥终亡,吐谷浑攻我鄯州,魏征也是力主不战,然陛下还是再令李特进出兵,青海之地入我大唐版图,还有后来吐蕃、高昌、西突厥、薛延陀犯我,朝中皆有人上奏不宜动兵戈,臣认为,若这几次都是不出兵,必将养成大患,正是因为陛下果断地派大军反击犯我大唐之敌,才使的如今我大唐版图日益扩大,四夷臣服,若是取罢兵之道,如今边患依然未解也…所以臣觉得,对高丽、百济如此不听我大唐号令,危我边关者,也一定要兴兵讨之!”
  听李世绩如此说,李世民马上点头认同:“李爱卿言之有理,建议止兵实是魏征之过失,朕早已经明白这一点,只是不想说出来,怕塞了诸位爱卿进献良策之道!”
  听李世绩如此说,诸遂良本还想反驳,但再听了皇帝所说的,大感惶恐,不敢再说什么,退回班列中。
  “如今西北诸夷皆定,唯东面未平,朕想亲征高丽,各位爱卿觉得如何?”不待众臣再说什么,李世民继续道。
  李世民要御驾亲征的话,如一颗重磅炸弹扔下来一样,朝臣中瞬间哗然。
  刚刚还有人准备出来建议皇帝不要轻易启战事,哪知道皇帝已经不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了,来了个急进式的话题,要御驾亲征,自己率军灭高丽去了。
  虽然说朝臣都知道,皇帝是多年行伍出身,经历战事不下百场,从未遭败绩过,但如今已经身居皇位,即使身上那股将帅之气仍在,也不宜亲自出征,毕竟皇帝要统御天下,万一遭遇些什么事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且眼下朝中出名的战将可以说数不胜数。
  只有李业诩对此并没什么意外,原来的历史上贞观年间出征高丽的战役,正是李世民亲征的,只是这一仗也给李世民这个百战百胜的著名军事统帅留下了阴影,终未尝将高丽攻下,未达到战略目的,李世民也将此战引为自己一生最遗憾的一战。
  “陛下,不可!”长孙无忌率先出列道,“陛下乃九五之尊,高丽、百济只不过是宵小之辈,如何需要陛下亲征,臣愿意替陛下督师征战…”
  李世民摇摇手,站起身道:“辽东本中国之地,前隋时四次出师而不能将其征服;朕当年说过,血债要用血来还,今朕率御大军东征,是要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为高丽百姓雪其国王被杀之耻。如今四夷皆平定,惟高丽未平,故趁朕未老之时,以诸卿余力以取之。朕待下半年,即往洛阳,从洛阳往辽东…”
  李业诩从李世民兴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