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334章

大唐军魂-第334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真的好手段!
  第四卷 军魂 第一百四十章 水师的建设
  两仪殿内,李世民召集君臣议事。
  已经是冬日,虽未下雪,天气已经很冷了,殿内都生着火炉。
  在场的重臣有司空房玄龄、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吏部尚书侯君集、礼部尚书李道宗、兵部尚书李世绩、工部尚书李大亮、户部尚书唐俭,及将作监大匠阎立本、军器监大匠阎立德兄弟,兵部侍郎韩瑗、崔敦礼,当然还有李业诩这个军事学院的祭酒。
  “各位爱卿,扩建水师之事在年后即要进行,今日召集各位商议具体事宜,有何建议,皆可提出!”李世民看着这些大唐帝国的精英们,微笑着说道。
  当时讨论有关高丽的朝会上,李业诩提出以水陆两道攻击高丽,争取将高丽一击灭国,建议扩建水师后,李世民可以说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水师的扩建提上日程。
  以李业诩的感觉,即使是后世那样高效的政府,也是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将如此重大的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拍板。
  毕竟扩建水师,朝廷所费的军资要非常的多。
  见李世民说完后眼睛盯着自己,目前只领军事学院祭酒职的李业诩当先站出来,把自己这些日子所想的一些事讲了出来:“陛下,我大唐原有的水师规模过小,舟楫船只数量少,有经验的水师将士数量也极少,可以说,如今的大唐水师并无非常大的水上作战能力,更不说渡海作战,运送数万军队攻击有坚城据守的地方。若是出征高丽,必须要有很多有海上经验的水师军士,还有数量不少的可以渡海的大型船只!这些都是当前需要立即解决的事!”
  这些时候,李业诩奉李世民的令,会同兵部侍郎韩瑗、崔敦礼,将水师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整理,这两名兵部侍郎工作效率不是一般的高,在短短月余时间内,就将李业诩想要的资料找齐。
  从这些资料上看,李业诩也明白,如今大唐军中虽然有水师编制,但都是属于各州军编下,规模非常之小,可以说没有能进行大规模水上作战的成建制力量,更不要说渡海作战,说白了,现在的水师只是拥有几艘船,能在江里,或者湖里运载一些人的数千人员编制的杂牌军,并且各自隶属于沿海或者沿江、湖的州府。虽然那些船只可以在海上航行,但因数量不多,船规模又小,抵挡不小大风浪,也载不了多少人。若是出征高丽,数万人的军队,要如今规模的水师运载,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别说有可能与高丽或者百济,还有倭国在海上进行作战。
  如今所有的眼光都是集中有陆地上,连贤明如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也是如此,对海防根本没有重视,也没有概念,即使是要从海上出击高丽,以他们的想法,也就是临时征召船员,再建造大船,能将陆军将士运过海去就行。
  “陛下,李祭酒所言为实,此是兵部所辖的水师的资料,请陛下过目,!”兵部尚书李世绩站起来,把一份由两位兵部侍郎所整理,以奏报形式写就的资料交给李世民,“若要运载大量的军队渡海作战,并且使得水师自身有作战能力,必须扩建水师,增加水师装备,以应战事需要…”
  “李爱卿,你与朕说说军事学院之水师班学员的情况!还有水师建设的目标要求,!”李世民接过李世绩手中的奏报,没打开看,放在了一边,指着李业诩道。
  今日姓李的大臣实在不少,李世民只得用手相指,不然还不知道叫谁。
  “陛下,水师班学员刚刚在两个月前分班,目前所学也只是基础理论方面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如此并没有指挥水师的能力,!”李业诩应声站起来说道,“只是臣觉得可以这般,在教授一段时间的基础课后,可以令这些学员到水师所在地,熟悉并适应水上的环境,并实地学习水上作战的科目,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速成训练,基本可以满足暂时的水师扩军需要!”
  “以臣所理解之水师,不只在沿江内湖运兵作战,还要包括可以在我大唐周边海上进行军事战争的武装力量,包括船只、人员和管理机构,如今一些我们所具备的条件,但还有很多是需要朝廷大量财力支持的…”
  与海军陆战队不同,李业诩在后世的特战队并没有海上训练科目,一些有关海军的知识也只是在军校里时候学的,对海军如何作战并不熟悉。而且后世的海军理念与现在的水师大不相同,如今的水师所用的战船,也只有那种以船员划桨或者脚踩为动力的木船,而且所用的武器只有弩、弓等射程较远的兵器,刚刚研制出来的火炮,暂时还无法在现有规模的船上使用,一则因为安全方面,火炮需要大量的弹药,而军中熟悉火药的人并不多;二则因为火炮发射发产生强大的后坐力,有可能击穿木板,使战船受到损害,这两个问题解决前,火炮还只是理论上水师能使用的兵器,这些都是当前务必要解决的问题。
  李业诩在这段时间所了解的资料中,知道如今有了车船,可以以脚踏木轮推进,有了水密隔舱的技术,减摇舭骨也有了,造船也有了图纸,铁钉联接、桐油加麻丝接缝、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技术,现有的水师船只虽然不多,但各类却不少,包括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这些东西是有些出乎李业诩意外的。
  若能将这些技术好好利用,再加上火炮技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在这个时代傲视世界,还是有可能的。
  还有几个对于水师建设非常有利的东西,那就是指南针和望远镜,也早在十年前已经由李业诩研制出来。
  指南针已经研制出来十多年了,军器监的工匠们,在李业诩研制的基础上,经过了不少的改进,大、中、小、微小,各种型号的指南针都有,最大的需要用车运载,指示精度也更好,只是用于航行的船中,则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设计。
  而望远镜的制造,因为没有玻璃,还是用水晶代替,虽然以朝廷的名义征用了最好材质的水晶,但水晶的透光性能与折射放大性能,还是无法与后世的玻璃相比,虽然军器监那些脑袋聪明的出乎李业诩意外的官员们,已经制作出更为复杂的用复合镜片的望远镜,只是成像效果却不甚理想。
  让李业诩有些兴奋的是,军器监的官员们已经摸索制作出玻璃制品来了,他们是在李业诩的一些指导下,经过自己的数百上千次试验,用了许多的材料,终于有一些成品半成品的玻璃制作出来,只是材质还暂时不能用于望远镜的制品。
  待李业诩说完,工部尚书李大亮站起来说道:“陛下,臣前些年在青海之时,曾使部下建造一些稍大的船只,以在青海中运载物资,只是士兵们皆不太熟悉船只操作,只得征用那些青海边会操船的居民,以作军用,所以臣觉得,水师将士应从临海近的那些渔民中募集,这样才可以迅速地提高操船水平,使得水师尽快有战斗力!”
  “陛下,臣觉得若要作运载数万军士之用,必须尽快征集工匠,开始建造大型的船只,!”将作大匠阎立本起身说道。
  这位脾性古怪的大师,说话也是很简单。
  接着其他人又说了一些相关的事项,每个人所说的都被一旁的宫内记事人员记录下来。
  一会,见没有人再有言语,李世民开口说道:“诸卿所言皆是组建水师所必须之务,待兵部将这些建言整理完善后,即以兵部军令行文下达,扩建水师!”
  李世民走到墙上挂着的大唐统疆域图前,指着地图道:“初募集的水师,将集中在莱州、登州、海州一带,加紧训练,以得早日成军!以将作大匠阎立本为督,并令杭、越、婺、莱、登、洪、江七州,造船一千五百艘,以作水师筹建之用…再令军器大匠阎立德,加紧研制可用于战船上使用的火炮!”
  “诺!”众臣起身应道。
  “诸位爱卿可有水师领军人物之选?”李世民再问场中诸臣道。
  “陛下,臣举荐左卫大将军郑仁泰任大唐水师主将!”李世民刚说完,房玄龄即站起来说道。
  听房玄龄如此一说,李业诩一愣,想不明白刚刚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的郑仁泰,房玄龄为何要举荐他去当任水师主将。
  郑仁泰与房玄龄并无什么交集,郑仁泰这些年虽然立下不小的战功,但与能否领军水师并无多大关系,这是何意?按理这个举荐人儿应该由自己来说才好,毕竟自己对郑仁泰熟。
  不过郑仁泰去当水师的主将,也是个不错的结果,只是李业诩心中还有一个人选,必须要向李世民提出来。
  只听李世民说道:“房卿所提,朕允!还有其他合适的将领,也可以荐举,朕都会考虑的!”
  “陛下,臣推举一人!”听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马上站了起来。
  “何人?”
  “第一卫军第一近卫师第六团中郎将刘仁轨!”李业诩朗声说道。
  “朕许!”李世民没做任何考虑,即点头应允。
  李业诩大喜,他不知道是历史影响了自己,还是自己影响了历史,原来历史中李治朝时候,那个指挥大唐水师在白江口击败百济和倭国联军的海军统帅刘仁轨,也顺着自己的推举到水师中去,只是希望这家伙有天生的指挥水师才能,协助郑仁泰打造出一支让人生畏的大唐海军来,到时可以远征海外,无论是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可以将其征服。
  皇帝李世民已经这般重视水师的建设,李业诩对大唐海军的战力有极大的信心,高丽、百济、新罗,还有倭国,及其他地方,这些大唐周边没有被征服的小国,将会是下一个打击的目标,有他李业诩在,这几个地方的历史必是要改写…
  第四卷 军魂 第一百四十一章 曼苏归来
  一场冷空气来,天气变得更加的寒冷,呼啸的北风中,纷纷扬扬的雪花也开始落下,到了午后时分,雪下的越加的大了,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中。
  长安城北,灞河西岸,大雪中,却有数量不少的人马,正站在一个山坡上,等候着什么。
  “业诩兄,会不会弄错了,为何等了这么半天还不来?”一骑上的人拍拍身上落下的积雪,对身边的人说道。
  “肯定会来的,如此天气,行进速度不快,稍迟一些,也是正常的么,!”边上的那人道,“我说恪弟,让你不要来,你偏偏要来,等这么久,这可不能怪我!”
  此正是李业诩和李恪率一群人在这里等候回长安来完婚的曼苏一行。
  从北州出发的回纥陪嫁团,在婆闰率领下,经过了几个月的行进后,抵达灵州。因路上遭遇了几场冷空气,大雪遮道,影响了行程,抵达灵州时间也比原计划迟了一个月左右。
  而李业诩派出的人已经早上很多时候就到达了灵州,他们和回纥陪嫁团一道,在沿途州府的帮助下,往长安出发,并将沿路行进情况报告李业诩。
  再过二十几天就要过年了,李业诩接到派出去接应的这些人员传报,说曼苏一行将在今日抵达长安。李业诩也一早就率领一群亲卫出长安城,冒着大风雪出城六十里迎接。而听闻这消息的李恪,也一大早就到过来,向李业诩提出,要一道去迎接这位将成为李业诩平妻的异族女子的到来。
  李业诩拗不过他,只得应允,心里也明白李恪的八卦心态,这好色的家伙肯定想早一步看看这位在坊间已经很有名声的回纥女子长得啥模样。
  看着跟随在自己身边,冒着大雪出城的李恪,李业诩也有些同情这位可以说李世民最出色的儿子起来。这位饱学诗书和兵法,各方面才能都非常不错的皇子,这几年在封地上却无所事事,将大把的青春年华消耗在游戏与玩乐中,在李业诩听了李恪所讲的这些年在安州的事后,李业诩强烈地感受到李恪那番无奈的心理,这位曾率军平定南方诸獠叛乱,且做出一番让人称道的善后措施的李世民儿子,一直渴望着能再有领兵打仗的机会,能再发挥自己的所学。
  只是李恪还算有耐心,在安州这些年所做之事都是挺安份的,也很低调,甚至都没向李世民奏请回到长安。但在听闻朝廷在安西和安北接连取得大捷后,李恪终于按捺不住那份激动的心理,以身体有恙为由,向李世民提出回长安养病,在得到李世民允许后,也即回到长安。
  李恪回到长安后,也明白如今太子李承乾已经觉得李世民的信任与宠爱,也不再顾忌太多,三天两头往李业诩府上跑,甚至李业诩到庄户上去也跟着去。
  这让李业诩颇为不解,不过他也知道,李恪在不久后还是要回封地上去,这样只是想与自己多聊一些事儿,多交流一些想法,毕竟自己这段时间要忙的事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