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168章

大唐军魂-第168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
  “两位的家人一切都安好…”李业诩把苏定芳和郑仁泰家里的情况大概说了一遍,两人听了也只是相视一笑。
  “大哥,你终于来了,!”帐外传来一个异常惊喜的欢呼声。
  李业诩转身,看到李业嗣跑了进来。
  这是他刚嘱人去传唤来的。
  “二弟,!”李业诩捶了李业嗣当胸一掌,“快一年没见,长得更健壮了!”
  李业嗣忙闪身躲开,“大哥,家里一切可好?”
  “一切都好,你媳妇给你生了个小子,祖父取了名唤李彻!”李业诩笑笑道。
  “真的?”李业嗣听了脸上的表情有些夸张,想手舞足蹈。
  “大哥还会骗你!”
  几人接着聊了一些琐事,苏定芳和郑仁泰先李业诩汇报了一些在羌地的战事,李业嗣也向李业诩报告了他这些时候来的表现。
  “你先去吧,我们要商议一下军事,一会大哥再来找你聊!”李业诩对李业嗣道。
  “是,大哥,!”李业嗣应着跑出了李业诩的帐外。
  “我们还是想讨论一下军情吧,!”李业诩收住了笑,说道。
  苏定芳接过李业诩的话:“上个月初,天气刚刚转好些,我们就把年前收拢的特战队员一部和情报人员大部都派了出去,如今还没情报传回来!”
  派往高原上探听情报的特战队员和情报人员,都是以数十人为规模行进,单兵在冬季高原上生存的机率很低,更别说完成任务了,情报传回来也是很艰难,要费不少的周折!
  人员派出去一个月多了,也没消息传回来,让苏定芳和郑仁泰都有些着急。
  正说着,听到帐外有低声的说话声,接着李成跑进帐来,“报告,前方有情报传回来!”
  李业诩接过一看,立马变了脸色:“吐蕃人增兵了,总兵力达到三十五万人左右,已经从牦牛河畔起营,往东北方向行进!”
  “三十五万?”苏定芳和郑仁泰都吃了一惊!
  三人脸上都露出异常凝重的神色,三十五万吐蕃大军,出乎他们的意外,因为情报传递无法做到实时,依这份情报的日期上看,时间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半个月左右,吐蕃大军已经行进一段路程了。
  如今已方在这一带的作战力量,除了特卫的一万二千余人,加上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诸部,才不过五万多一点人,即使将青海李大亮和段志玄部算上,也不到九万人。李大亮部和段志玄部,都还处于未集结的分散状态,兵力相比是太悬殊了,更别说所处这一带,那些数量不下二十余万的诸羌,这些暂时归附大唐的羌人,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在关键时候来捣乱。
  应该是禄东赞已经与弃宗弄赞会合,两人合计后很是震怒,再次从逻些城增兵。
  禄东赞从长安离开,到现在也才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吐蕃人的动员能力和行进速度也是出乎李业诩的意料之外的,其耐高原高寒的能力更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他们在高原的冬天还没结束之时,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或者,长安也有他们的间谍人员。
  大唐士卒大多无法耐受高原上如此的高寒,担心重大的非战斗减员,并没在这个冬天有更进一步的推进,准备还是不够严密及时,这也是大唐目前以府兵为主士兵战力的一个严惩缺陷。
  从这个情况看来,接下来的战役将会是异常的艰苦。
  “马上把这情报发向长安,向皇上报告,!”李业诩命令道。
  吐蕃大军压境,战事马上就要点燃…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一十四章 五万足矣
  长安,皇城,李世民正在两仪殿批阅奏章。
  “报。叠州紧急军报…”殿外由远而近传来宫中内侍的喊报声。
  李世民心里一紧,站起了身,心里想着诸军都没最终到位,侯君集这个领兵主将还在途中,这么快前方就打响了,甚是不妙。从飞奔进来的内侍手中接过军报一看,脸色一下子变了,吼道:“马上召集众臣,紧急军情商议!再,使人传特进李靖!”
  “是,陛下!”内侍领命快速而去。
  接着有诸多的人从皇城出去,往各朝臣府中传唤。
  太极殿内,接着紧急传唤的众臣有些不知所以,都在交头接耳地悄声议论着什么,打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久未露面的李靖迈进殿来,诺大的殿内一下变得安静了,许多大臣心内更是惊异,这位自从出征吐谷浑归来后保持低调,极少露面的大唐军神都被皇帝召进来,定是有异常重大的军情发生。
  吐蕃,定是吐蕃人。几次请婚被拒,上次以武力威胁的请婚也同样被拒,并将其使团驱逐出境,吐蕃人定是报复来了。有人已经往这方面猜了。
  诸多大臣们都上来和李靖打招呼,也试着探问发生了什么事儿,李靖都回以不知情。
  李世民神色严肃的从左侧序门走了进来,并没如往常般坐下,而是站在殿首,看着朝堂上的诸臣。
  “众位爱卿,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异常重要的军情商议。接叠州紧急军报,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亲率三十五万大军,往我青海、陇佑、剑南一带而来!”李世民一张脸上满是杀气腾腾的神色,“弃宗弄赞请婚被拒,竟然敢冒天下如此大不讳,公然以武力相胁,朕甚是愤慨!朕想问问各位,有何对策!”
  “陛下,当日吐蕃使团公然威胁要以武力逼迫陛下许婚,如今其赞普弃宗弄赞果然率军进犯我边州,此事早有预谋,对如此卑劣行径,我方当以强力还击,不可示弱,!”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第一个出列奏道,“臣恳请陛下,派我大军。击退吐蕃人的进犯!”
  “陛下,如此还要说,肯定是要战的,吐蕃人如此狂妄,还是让臣领兵,把那些吐蕃鸟人杀得片甲不留。臣去过那些地方,熟悉地形,让臣领兵出征当是最好的,!”朝中手脚最快的程知节,今日反而慢了一拍,被温彦博这样一个六十多的老头子抢了先,心里不痛快,声音也更是响亮,说完还瞪了温彦博一眼。
  “陛下,臣附议,温相说得在理,吐蕃人太狂妄了,应该派出我大军,给予他们迎头痛击,让他们知道天朝的国威是不可侵犯的,!”左仆射房玄龄也出列表示同意温彦博的观点。
  “陛下。臣也附议,吐蕃使团在朝堂上失礼,并派军队公然进犯我大唐,是要教训一下狂妄无知的吐蕃蛮人…”特进魏征出列奏道。
  接着长孙无忌、王珪、高士廉、唐俭等朝中重臣都出列表示支持出兵。
  “陛下,当战无疑,!”刑部尚书,刚刚改封江夏王的李道宗出列奏道,“臣跟随李老将军出征过青海,对高原地颇为熟悉,就让臣领兵出征,与吐蕃人决一死战!”
  其余的武将也全都群情激昂,支持出兵,请求带兵出征。
  面对吐蕃人的大举进犯,朝廷是否出兵的事儿,朝堂上第一次出现一面倒的情景,没有反对的声音,没有人提议与吐蕃人议和。
  所有身居高位的文臣都支持,这也是近年来少见的事儿,连一向反对兵事的魏征都支持出兵,更是前所未有。
  看到没有人反对,李世民大悦,接着又问众臣如何出兵为好。
  诸多朝臣都认为吐蕃三十余万大军犯我边境,定是倾举国之力欲与大唐决一死战,我朝也应派遣数量相当的军队出征,还有人建议纠集那些归附的部落和属国也一道派兵,共击吐蕃人的进犯。
  只有李靖未发一言。
  待众臣一番鼓躁后,终于有人注意到李靖这个未发表意见的大唐军中第一武将,这位战神一样的人物难道有不同意见?
  “李老爱卿,你有何意见?”李世民一直在注意着李靖。见李靖未发表意见,心里有些打鼓。
  “老臣当然支持出兵,!”李靖上前说道,“只是我朝从未曾在如此高寒之地人作战,也未与吐蕃人交过人,不知陛下想如何安排战事!”
  “朕想听听爱卿的意见!”李世民听李靖如此说,知道他早已经对这场战事进行过研究了。
  “老臣觉得,此战必须要将吐蕃军队大部歼灭,让其多年没有侵犯我边境的能力,而且出击的速度要快!”李靖说道。
  一些人也听出了李靖的话里几重意思,那就是此战只是将吐蕃人的有生力量歼灭,并不是要将吐蕃国彻底击垮,这与当初出征吐谷浑时李靖所表述的大不相同。
  这是为何,许多人在想!
  李世民也皱了皱眉头,表示对李靖的话有些不解。
  但还没等李世民开口相询,李靖继续说:“陛下,吐蕃地处极高之地,相比较青海,地势更高许多,大部地方都无人烟,许多地方终年积雪结冰,人畜无法生存。且吐蕃占地极广,东西南北各距千里。我大唐军中无太多有高原作战经验的士卒。也没有在如此极高之地进行作战的经验,我方的粮草供应都很是艰难,想一战而灭其国,显然是不太现实。因此,老臣以外,当以我精锐之兵力,消灭吐蕃这三十五万人马的大部,那吐蕃至少在十年内无力犯边,这十年,我大唐可以训练出数万能在高原上作战的军士,到时可一击而将其彻底制服。占其适合居住的逻些城近…”
  “吐蕃高原上冬长夏短,适合大规模军队作战的时间很短,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若严冬来临,我方士兵不要说作战,恐怕连自身生存都无法保证!因此战事必须在短时间解决,在高原上的寒冬来临前,我方军士必须全部撤离高原!回到青海或者多弥、白兰等地势稍低的诸羌之地,以免不必要的损失!”李靖宏亮的声音在太极殿内回响着。
  “李老爱卿言之有理,那你觉得歼其大部,要用多少兵力?”李世民听了大喜,这低调的老狐狸果然早已经对此战进行过异常详细的研究,对那些地方的地形地势都已经很是了解了,这也正是李世民今日一定要召李靖来的理由。
  “歼其大部,五万精兵足矣,!”李靖伸出五个指头说道。
  “啊?!”朝臣们都被李靖此说惊呆了,连李世民心里都是一震,面对吐蕃大军三十五万人,李靖只要五万人就可将歼其大部,若是其他人口里说出来,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口出狂言,但从李靖嘴里说出来,自是不一般,没有人敢出来指责。
  李靖哪次领兵不是以少胜多,对突厥颉利,李靖亲率三千兵马,在大雪天突袭颉利近十万大军,再遣苏定芳以二百骑偷袭颉利的牙帐,最终彻底击败颉利;青海之战,无论哪战也都是以少数兵力取胜的,奇兵加速度,这是李靖最擅长的用兵之道。
  “你说说,对付吐蕃三十五万大军,为何只需五万兵力?”李世民很是有兴趣地问道。
  “陛下,兵贵精不贵多,在那一片高原地带上,兵力更是不宜过多。不然不易展开,数量众多的军队汇集在那里,不说不能灵活出击,只是一个粮草的供给就是个异常重大的难题,而且许多地方连战马的草料都不能生长。因那片高地地势险要,各方侦探情报都不方便,更是可以突出一个奇兵的用处。吐蕃三十余万大军,不可能集结在一处,所以要以我方军队,快速、连续袭击吐蕃大军,在吐蕃人未掌握我军动向前,给予敌方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打掉吐蕃人的士气,歼灭其有生力量!”
  “李老爱卿言之有理,你每次领兵,都是以少数的兵力战胜大量的敌人!朕同意你的意见!”李世民脸上露出笑容。
  “但也得防吐蕃人分兵进击我边境其他地方,一定要严令各边州作好应战的准备!”
  “李老爱卿智虑过人,朕甚慰,朕还想问你,你觉得何人领兵为佳!”
  “陛下,臣本愿领兵出征,无奈身体欠佳,耐不住高寒,臣荐兵部尚书侯君集!”
  “与朕想得不谋而合!哈哈,”李世民大笑两声,其实早已经和李靖谈过领兵将领的事了,如今只是两人一唱一和地在朝堂上提出来而已。
  出征的事儿决定下来,主帅有着落,李世民和众臣双讨论了一番作战事宜。
  第二日,朝廷发布出征的诏命,以吐蕃攻击归附大唐的多弥和白兰诸地为由,出兵反击吐蕃。
  诏令以兵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特卫将军李业诩为副,并以李业诩为河源道行军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共率步骑六万击之。
  兵力比李靖说的五万多了一万!
  同时令青海李大亮部,段志玄部及其他边州做好迎击吐蕃进犯的准备。
  李世民和李靖对大唐军队的自信由此可见一斑,吐蕃三十五万大军进犯,只是派遣了六万的兵力出击…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一十五章 检校行军大总管
  侯君集率本部约一万两千余人。比李业诩稍迟一些从长安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