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胡适传 >

第27章

胡适传-第27章

小说: 胡适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的价值。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也提出来了: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第二步是寻出每种学术思想的前因后果;第三步是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弄清古人的真意义;第四步才是综合,“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
    胡适关于整理国故的这些意见和方法,显然与守旧的国粹家们分道扬镳;而且,也是新潮社毛子水诸人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胡适对整理国故的艰难,这一工作的分量,开初也是估计不足的;他本人也并未打算具体来做这件事。他在1922年9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从前我们以为整理旧书的事,可以让第二、三流学者去做。至今我们晓得这话错了。二千年来,多少第一流的学者毕生做此事,还没有好成绩;二千年的“传说”(Tradition)的斤两,何止二千斤重!不是大力汉,何如推得翻?何如打得倒?④他这时已经认识到,整理国故是要与历史的因袭和传统作战,非大力汉担当不起;他自己决心做这样的大力汉了。
    这年秋天,北京大学议决要办一种《国学季刊》,胡适被举为编辑委员会的主任。10月审稿,11月付印,次年1月创刊号便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本研究国学的刊物,却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版面是由左向右横排,文章全部使用新式标点。

第六部分: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国粹”与“国渣”(2)
    在当时的确使人耳目一新。创刊号登载的《发刊宣言》,是由胡适撰写的。其中首先总结了清代三百年间汉学研究的成绩和缺点;在这个基础上,对研究国故的原则和方法,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述,可以说是胡适关于整理国故的一篇完整的宣言。他特别进一步发挥了“还本来面目”的观点,说:
    整治国故,必须以汉还汉,以魏晋还魏晋,以唐还唐,以宋还宋,以明还明,以清还清;以古文还古文家,以今文还今文家;以程朱还程朱,以陆王还陆王,……各还他一个本来面目,然后评判各代各家各人的义理的是非。不还他们的本来面目,则多诬古人。不评判他们的是非,则多误今人。但不先弄明白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决不配评判他们的是非。⑤
    胡适说这是一种“历史的眼光”,它要求既尊重历史,“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又要把历史文化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去评价其是非功过。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科学观点,并吸取了清代汉学家们的治学经验,和复古派“保存国粹”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了。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胡适在《宣言》中提倡“比较研究”,反对学术上闭关自守。他说:
    向来的学者误认“国学”的“国”字是国界的表示,所以不承认“比较的研究”
    的功用。……附会是我们应该排斥的,但比较的研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有许多现象,孤立的说来说去,总说不通,总说不明白;一有了比较,竟不须解释,自然明白了。⑥
    他主张“打破闭关孤立的态度,存比较研究的虚心”,向西方学习科学方法,博采欧美学术的成绩作参考比较的材料。这种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今天也不失其参考的价值。
    自从胡适号召整理国故以后,几年之内,几乎形成了一种运动。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创了以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国故学的新局面。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弊端。原因自然很复杂,而与胡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些弊端也是分不开的。他和新潮社的人们提出整理国故,正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胡适在这时候,竟说什么“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未免过甚其词,蛊惑人心;他又给青年人大开“国学书目”,演说《中学国文的教授》,要求青年学生读大量的古文,写作文言文。⑦这就难免在客观上引诱一些幼稚青年脱离现实斗争,踱进研究室去钻故纸堆。这却是胡适始料所不及的罢。
    ① 毛子水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发表后不久,《国故》第3期(1919年5月出版)即发表张煊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于是《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出版)又发表毛子水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
    ② 胡适的这封信,原附载于《新潮》第2卷第1号毛子水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一文的后面;后收入《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12月版,卷二,题为《论国故学——答毛子水》。
    ③ 《新思潮的意义》作于1919年11月1日,原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同年12月1日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卷四。
    ④ 《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一版,下册,第445页。
    ⑤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作于1922年11月5日至16日,18日改定(据《胡适的日记》),原载该刊第1卷第1号;后收入《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11月版,卷一。引文据1929年3月6版,第12~13页。
    ⑥ 同上书第23~24页。
    ⑦ 1920年,胡适演说《中学国文的教授》(稿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一),主张中学古文教学的时间为国语文的三倍,要求中学生“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选读《老子》、《论语》到桐城派古文二三百篇,还必须“自修”读完史书、子书及文学专集等15种,约计1050卷。胡适自己也承认古文功课“竟比从前增多了十倍”!
    1923年初,胡适又给青年学生开一个“国学书目”,多达158种,仅其中“文学史之部”所列78种书,估计总数在一千册以上。胡适还说是“最低限度的”。连梁启超也说“叫人从何读起?”(《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原载《读书杂志》第7期,1923年3月4日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一)

第六部分: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疑古精神(1)
    胡适号召整理国故,影响颇大;而他带头整理国故的实践,比理论号召的影响更大。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也可以说是一部“专史式”的整理国故的著作,前面已经说过。这里要说的是胡适对于中国古史的考证及“疑古精神”的提倡。
    1919年7月,孙中山先生及其助手们在上海筹创《建设》杂志,廖仲恺先生曾接连寄书胡适,一再“企候鸿文”,很希望胡适“赏光寄篇大文”。10月,胡适为上海的《星期评论》写了一篇整万字的《谈新诗》,《建设》的廖仲恺便有些羡慕,又驰书催胡适寄稿。①11月8日,胡适就写了一封讨论“井田制度”的信,寄给廖仲恺。于是,在《建设》杂志上,他与廖仲恺、胡汉民、朱执信、季融五等信往还,展开了一场关于“井田制度有无”的专题讨论。②
    井田制度,是传说的我国殷周时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关于井田制度的这段文章,近千年来的一般读书人都记得滚瓜烂熟,也大多相沿不疑。可是,胡适提出了怀疑。他把这方面的种种传说,依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列成一个井田论演变的沿革史,指出,“战国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到孟子才“凭空杜撰”出一个整齐的“豆腐干块”的井田制度,却还很不完全,很不清楚。以后经《公羊传》、《谷梁传》、《王制》、《韩诗外传》逐渐补充详明,到后来的《周礼》、《汉书?食货志》及何休的《公羊解诂》等书,才有了详细、整齐而又烦密的井田制。这样便“以讹传讹,积讹成真”了。
    胡适说,他的《井田辨》,是对井田制度的一种“怀疑的挑战”,他所提倡的是一点怀疑的精神,即所谓“疑古的精神”。那时,他对清代学者姚际恒敢于怀疑前人不敢怀疑的经书,对崔述敢于怀疑古史古事,都十分佩服。曾经称赞崔述为“科学的古史家”,为崔述作年谱,支持顾颉刚整理汇印《崔东壁遗书》。③他曾经打算继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做一部《古今伪书续考》,作为“扫除旧污的一个方法”,并嘱顾颉刚标点姚氏的《伪书考》。④他甚至主张“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⑤
    1923年,胡适编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氏也提出对中国古史的怀疑,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黄帝、尧、舜、禹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靠不住。他甚至抬出《说文》来做根据,推论说禹是一条虫。⑥接着便有钱玄同表示赞成的答书,而刘楚贤、胡堇人则提出疑问和反对,彼此驳难答辩,展开了关于古史的讨论,历时九个月。⑦胡适开头没有参与,最后写了一篇总结性文字,题为《古史讨论的读后感》,支持顾颉刚,提倡怀疑精神。针对有人指责顾的怀疑翻案文章足以“影响人心”,胡适说:
    这回的论争是一个真伪问题;去伪存真,决不会有害于人心。……上帝的观念固然可以给人们不少的安慰,但上帝若真是可疑的,我们不能因为人们的安慰就不肯怀疑上帝的存在了。上帝尚且如此,何况一个禹?何况黄帝尧舜?⑧因此,胡适认为禹是不是一条虫,这是“琐屑的枝叶”问题,他要人们“不要忘了顾先生的主要观点在于研究传说的经历”。对于传说的古史,该怀疑的就怀疑,“实事求是,莫作调人”。但他也不赞成无根据的怀疑,而必须寻求证据。“证据的充分与不充分”,是这次“论战胜败的标准,也是我们信仰与怀疑的标准”。可见胡适所提倡的,是有证据的疑古精神。
    前有“井田辨”,后有“古史讨论”,胡适觉得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他认为这两次讨论,都是“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并由此概括出一个“历史演进法”。他说:
    古史上的故事没有一件不曾经过这样的演进,也没有一件不可用这个历史演进的(evolutionary)方法去研究。尧舜禹的故事,黄帝神农庖羲的故事,汤的故事,伊尹的故事,后稷的故事,文王的故事,太公的故事,周公的故事,都可以做这个方法的实验品。⑨
    老师到底比学生棋高一着。经胡适这样一总结提倡,在当时中国的史学界和思想界,疑古精神发生了很大影响,对古史、古书的怀疑和考辨,竟形成了一种风气;钱玄同甚至从1925年8月起,不再姓钱,而改以“疑古玄同”为名了。由此也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
    这种疑古精神,是五四时代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对于反对宗法专制主义的传统观念与偏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打破人们对古书、古史的迷信与盲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① 参看廖仲恺1919年7月11日、19日,8月2日,10月20日致胡适的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1版,上册,第64~67、74页。
    ② 关于“井田制度有无之研究”的讨论文字,分别载《建设》杂志第2卷第1、2、5号。胡适所写的,计有:一,寄廖仲恺先生的信(1919年11月8日);二,答廖仲恺胡汉民先生的信(1920年1月9日);三,答胡汉民先生的信(同年1月26日)。后将前二信及廖仲恺先生答书(1919年12月9日),并加“附跋”,收入《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12月版,卷二。

第六部分: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疑古精神(2)
    ③参看胡适的《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2号。这篇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年谱,只作到崔述43岁(1782,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止,后由赵贞信续完,载于顾颉刚编《崔东壁遗书》。
    ④参看胡适1920年11月24日致顾颉刚信,载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朴社1926年9月再版,第5~6页。⑤ 胡适1921年1月28日致顾颉刚信,见《古史辨》第1册,第23页。
    ⑥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见《古史辨》第1册,第63页。
    ⑦关于古史的讨论,双方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文字,先后计有: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载第9期,1923年5月6日出版。
    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载第10期,6月10日出版。
    刘藜《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载第11期,7月1日出版。
    胡堇人《读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