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复唐 >

第152章

复唐-第152章

小说: 复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冕轻叹一口气:“说实话。我不知道。我现在根本没心思想这些。”
  “我们也看出来了。”张仁愿道,“这些日子以来,你的心事很重。可惜。我们帮不了你什么。出征在外,我们尚能同袍共命;回到朝中,许多地事情我们是爱莫能助啊!”
  刘冕淡然的笑了一笑:“没关系。许多的事情,都是我的私事。你们没必要牵扯进来。我这人生得命贱哪,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得安宁。之前在朝中吧,就想着出征在外落得清净;岂料我前脚刚走,马上就有人算计我的家人。我算是想明白了。有些麻烦躲是躲不掉的。与其这样。倒不如迎头而上。”
  张仁愿微然一笑:“见过你打仗的人才能明白,你是一个勇往直前不会退避的好男儿。放手去干吧。我们这些兄弟都会支持你地。”
  “谢了。”刘冕直诚的一笑,举杯敬张仁愿。
  马敬臣大喇喇的道:“我就不用说什么了。我这条命都是你给的。啥时候想要,说声。”
  三人一起大笑。喝得正起劲,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你们三个可真不够意思。大半夜的躲起来喝酒,也不叫我。”
  众人回头一看,是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呵呵的笑道:“看来都有心事,睡不着呀!那我们就喝到天亮,再一起去上朝吧!反正现也差不了多少时间了。”
  “如此甚好!”
  卯时二刻,太初宫含元殿上的钟鼓楼里传来一声钟鸣,悠荡地传出极远。文武百官从东西朝堂里鱼贯而出,结队朝龙尾道上走去。
  黑齿常之、刘冕、张仁愿、马敬臣四人,则是留在了西朝堂,等候传召。这是司礼宦官特意交待的,要他们四人在此候旨待宣。
  四人静静的坐在堂中等了近半个时辰,方才听到远远传来极大的呼声:“宣——燕然军众将帅上殿!”
  四人相视一笑,走出了西朝堂。黑齿常之居首,三人并列在后,一起走上了龙尾道。
  天地晴明风和日丽,御林军的衣甲在日光之下熠熠生辉。龙尾道上一尘不染,钟鼓楼响起了洪大地钟鸣,层层从头顶滚过。
  含元殿的钟声可不是随便就能响起的。除非有重大地节日或是特殊的日子,才会如此连绵的响起。
  今天,则专程用来欢迎得胜而归的功臣。
  至从平定新罗高丽之后,大唐就没有再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胜利了。燕然军大破突厥,一举收复朔、云、代三州,的确是值得欢庆的巨大胜利。
  这对武则天来说,意义犹为重大。她擅长宫斗与权谋,却有着女人天生地致命弱点——不黯军事。面对内部敌人地军事叛乱,她倒是不太慌乱,因为国家政权仍然掌握着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可是面对夷狄地军事侵略。说她不心慌那绝对是假话。
  尤其是多年前,大唐曾在对吐蕃的战事中屡屡败绩。仅大非川一战,薛仁贵就兵败损失了近二十万大军。这几乎是大唐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场军事失败。
  虽然那时候仍是高宗在朝,可是料理政事的是武则天。那一场失败对她地打击之大。无以形容。幸得后来吐蕃自己闹出了内乱,才得以用和亲的方式来暂时平息矛盾。饶是如此,吐蕃人仍是占去了安西四镇,对丝绸之路形成了很不利的威胁。
  如今突厥人突然崛起,悍然南下对大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武则天仿佛又感觉到了当年吐蕃带来的危机。
  所幸,有这样一场巨大的胜利来稳定局势。这也就间接的向天下人昭示了:太后掌权,并不弱于李唐。
  这个中的政治意义,非同小可。无形之中。武则天手中又多了一把政治筹码。所以,黑齿常之与刘冕等人于她来说,便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人齐声走进了朝堂之中,来到金銮殿下。一如往日,龙椅之上空空如也不见皇帝李旦地踪迹,武则天端坐于龙椅珠帘之后。文武百官拱手而立。
  “臣——黑齿常之,张仁愿。刘冕,马敬臣,前来觐见!”四人一身戎装以军礼抱拳而拜,都没有下跪。
  武则天并没有急于说话,而是掀开珠帘缓步走了出来。在龙椅之旁站定。居高临下的看了四人几眼,点头道:“赳赳武者,国之栋梁——好!好!好!”
  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欣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四人拱手而立目不斜视。
  武则天继而走下了金銮殿来,来到四人身前道:“大唐天下有卿等能臣猛将,何愁天下不定、胡虏不平?燕然王师,实乃我大唐建国以来屈指可数的铁军雄伍;燕然将帅,忠烈雄武破敌如竹,威震敌胆莫敢谁和。予心甚慰;大唐天下子民,其心甚慰!”
  “谢太后!”四人齐声回应。
  群臣虽然沉默无语。但都在心中暗道:太后从政多年。很少在如此公开的场合称赞于人的……如今对燕然将帅全然不惜溢美之辞,想来这些人要飞黄腾达了。
  “如卿等能臣猛将。当挑起国之重担,分忧天下。”武则天扬一扬手,“上官婉儿,宣旨!”
  刘冕轻抬了一下眼睑,看到上官婉儿从珠帘后走出。数月不见,她没有什么改变。金銮殿上,她也没有多看刘冕一眼,而是公事公办走到龙椅之旁,朗声宣旨。
  刘冕一听这圣旨,就知道是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文辞华丽朗朗铿锵,将黑齿常之和刘冕等人赞了个天花乱缀,仿佛成了亘古未有社稷栋梁。
  之后,自然是封赏。
  身为燕然军主帅,黑齿常之自然当居首功。徐敬业叛乱之时,黑齿常之是右鹰扬卫大将军,尔后一跃成了江南道行军大总管、继而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可是他的实际职务,仍是三品大将军。这一回,圣旨恩赐将他提拔成了文昌右丞平军国章事。也就是主管国防军务地副宰相,相当于一个国家军委副主席。但是,实际的军权却没有了。右鹰扬卫留在了云、朔一带镇守,统兵大将是李多祚与赵怀节等人。
  明升暗降夺其实权,这个待遇只在黑齿常之与刘冕的预料之中,也没什么出奇的。
  首次挂印出征的大将军张仁愿,可以说是一飞冲天。此前他不过是个从三品地千牛卫将军兼殿中侍御史,如今却被提拔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兵部侍郎。一举成了禁中最有实权的大将军,和议决国防的兵部要员。
  圣旨挺长。说到刘冕时,更是赞誉颇多。一路行来,刘冕全然不知市井民间如何。如今听了圣旨才依稀明白,原来他——刘天官,已经风传天下几乎成了一段传奇。代州城前地累累白骨,铺就了他崛起的路基。
  “大唐刘天官,天下猛将威震敌胆,身先士卒千军辟易,蛮夷胆裂星月战战……擢其为左千牛卫大将军,赐封神武候实封二百户。”
  “臣领旨谢恩!”刘冕谢过后心想:我升了两级成了左千牛卫大将军,那武懿宗去干嘛了?
  刘冕不自觉的抬眼看了一下金銮殿下以前自己站的那个位置,两个不认识的家伙站在那里,连明也不见了。想必应该是右千牛卫的中郎将在当职。
  马敬臣的封赏也不错。官升一级成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虽然手下地兵少实权有限,却是一个清闲又油水很足地衙门头头儿。
  金吾卫说穿了就是纯粹的皇家仪仗队。但逢重大庆典或是皇帝出行时,张打旗号摆阵势地,相当于一个后勤部队。可是这支部队的装备待遇都是最好的。
  刘冕不禁心中暗笑,武则天还真是识有善用。马敬臣这货,就适合在这样的地方混。
  其余的燕然军众将,都得到了升迁。没有归朝的李多祚等人,都各有封赏。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武则天对这支得胜归来的左鹰扬卫大军及其众将,都表示了最大的信任。黑齿常之暂不必说,刘冕、张仁愿和马敬臣,都成了禁中御林军的统帅,直接负责皇宫禁卫。
  毫无疑问,他们就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将来重点培养的青年将领,前途无量。
  第四卷 天命神器 第225章 朝堂新贵
  朝会散后,群臣依次退出了含元殿。还在龙尾道上时,就有许多人对黑齿常之和刘冕等人道贺送喜。
  最先上前来的,是宰相苏良嗣、李昭德和魏元忠。从今往后,黑齿常之也与他们一样要同在阁部议事了,是为亲密同僚。这三人也拿出了风度和器量来,主动先上前来示好。
  其次,便是一些御林军的将领。其中有两人刘冕可是熟悉得紧。刚刚上朝时没有用心注意,现在才赫然认出。
  一个就是和刘冕、马敬臣一起有过结义之情的李知士。他刚刚从扬州调回洛阳来,担任了左监门卫将军,官拜从三品;另一个则是当初刘冕一战成名时的顶头上司雷仁智,如今官拜正三品左监门卫大将军。同是皇家御率枢要大将,此前又颇有交情,再次相见自然多了三分亲近。
  闲聊之中刘冕才得之,原来之前的左千牛卫大将军武懿宗已经升大官了,做到了北衙大都督。北衙,即是皇城禁卫军的总称——武懿宗,俨然成了皇城禁卫军的总司令。
  而明,也被他的好舅舅雷仁智调到了左监门卫担任从四品中郎将。虽然衔级没有提高,可是职事却舒服了许多,再也用不着每天起早贪黑在金銮殿前伺候了。
  上前来道贺的群臣之中,刘冕对其中一人格外的感兴趣。
  他叫狄仁杰。五十多岁。身形高瘦目含神蕴,别有一番说不出地儒雅风度。
  且不说此人在历史上鼎鼎有名,刘冕自至仍牢牢记得自己当初在长安太极殿时,当众说出要请李贤挂帅时的情景。那时,武承嗣第一个跳出来,喊打喊杀恨不能当场毙了刘冕。唯独只有狄仁杰挺身而出赞同刘冕的观点。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冕就对这人颇有好感了。于是与他多作攀谈了几句。
  一群臣工且走且聊谈笑风生,已经下了龙尾道便要分道各归衙门办差。苏良嗣等人打趣说要黑齿常之和刘冕等四人准备烧尾宴。招待众臣友。四人自然不会推托,全都乐哈哈的应承了下来。
  烧尾宴。是如今大唐官场上刚刚开始流行的一种聚会方式。但凡学子登第入得仕途,或是官员升迁,都时兴摆起酒宴来以示庆贺。烧尾有几种说法和意思。一是传说鲤鱼跃龙门时,要被天雷烧去鱼尾方始成龙;二是传说虎变成人,尾巴难办。必须烧掉其尾;三是说新羊初入羊群,因受群羊触犯而不安,要烧掉新羊的尾巴,它才能安静下来。
  烧尾,便有了平步青云官运畅通的意思。向对方讨要烧尾宴,其实也就是一种道喜和祝贺。
  众人正寒暄着,身旁走过一群人。听其中一人高声道:“恭喜恭喜呀!燕然大捷。英雄们凯旋归来,真乃可喜可贺啊!”
  众人回头一看,出声的不是别人,武三思也。他身边就跟着宰相岑长倩、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右金吾卫大将军丘神、文昌左丞周兴、御史来俊臣,以及北衙大都督武懿宗、纳言(宰相)武攸宁等人。大约有十几二十人,其中有一半是武家地子侄。如今他们全都位居朝堂高位手握重权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在朝为官的人都不会撕破了面皮跟谁当众斗狠。于是黑齿常之和刘冕等人也是笑脸相迎,抱拳而谢。
  刘冕自然少不得多瞟了周兴和来俊臣几眼。周兴黑胖地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眼神却是冷淡如冰颇有些不屑。来俊臣仍是那副笑面虎的模样打着哈哈。
  两群人在空坪上略作闲叙了几句。便各自分道扬镳。
  虽然没有人点破,但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今这朝堂之上,两派党争已经十分之鲜明了。
  一党,便是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党。这一党因其与太后的亲密关系,势力日渐庞大,大有权倾朝野地倾向。此前这一党的领袖是武承嗣。可惜他被某个彪悍的小太妹没收了一个零件。从此便销声匿迹再没怎么露过面了。如今这新上位的武三思,表面看来不如武承嗣那样锋芒毕露。其实心术更深手段更多,实际上比武承嗣要厉害得多了。
  便如常言所道,咬人的狗不叫。武承嗣就是那种吠得最凶的货;而武三思不仅外貌要比他堂兄武承嗣英俊潇洒了百倍不止,行为举止更添风雅气度。若不知其底细初见其面,还会以为他是个谦谦君子。而且,武三思最大的特长就是哄武则天开心,而且从来不会面红耳赤地与任何人在公开场合做何争吵。
  用芙玉跟刘冕的话来说,如果武承嗣是恶狗,那武三思便是毒蛇,剧毒无比又悄然无声的那种。
  这一党之中,除了数量庞大的武家子侄,还有宰相岑长倩以及诸多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北门学士们,他们官居高职执掌要枢,位高权重个个显贵。此外军队之中也有将领丘神和虔勖等人。这两人打仗的本事稀疏平常,但名头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