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6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6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在平原国待了大约一年(初平三年到初平四年),这期间发生了两件相当有趣的事,可以用来观察刘备早年的发展。

诸侯之道

约莫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后,有一天,平原城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名武官,生得高大英挺,猿臂虎身,颔下一缕黑直长须结辫扎在脑后,气度不凡。他乘马带甲,身上背着弓箭,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只见他来到门前,对城上守兵大声道:“东莱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特来向刘府君求援!”

刘备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太史慈何许人也,但一定知道孔融,所以他立刻下令召见,太史慈也不多废话,便将事由娓娓道来。

原来又是黄巾军惹的祸。

却说黄巾军在冀、兖二州被官军击败后,只能回流至青州,在管亥的率领下,再度入寇北海,北海相孔融亲自领兵出剿无效,反被敌军围困于都昌县,至今已有十余日,情况甚是危急。太史慈本来不是孔融属下,只因孔融常常资助他家,这才犯险孤身进入围城,自愿为孔融讨救兵。

太史慈对刘备道:“我,太史慈,东莱鄙人,和孔北海非亲非故,非朋非党,只是为了道义,甘愿为他分灾共难。现在管亥为乱,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府君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大人才特别派我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来向府君您求援,现在孔大人在围城中引颈盼望,北海一地存亡,就看您的一句话了。”

刘备听完太史慈这番正气凛然的言辞,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说出了他自“乘华盖”以来第二句历史上有记载的话:“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世界上有个叫刘备的人啊!”

刘备毕竟是当大哥的,废话少说,当下便调精兵三千,由太史慈率领回北海平乱。黄巾军见有援军到来,立刻便撤了,北海之围遂解。

读到这里,列位大概会觉得刘备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似乎缺少诚意,既然要救就应该亲自领兵去救,怎么会出兵不出面呢?这似乎有悖他做人的原则。

这倒是冤枉了刘备,汉朝当时有“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的规矩,刘备既然身为平原相,便不能率军离开平原境。虽然这规矩后来被一破再破,但至少目前为止,刘备应该还是放在心上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从刘备对太史慈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件事:

第一,他当时还是个名声不显的小角色,因此对于孔融会找他求援感到无比惊讶。

第二,他出兵的理由似乎并不是为了救国讨贼,也不是太史慈所说的仁义道德。他之所以出兵完全是因为孔融这个大人物瞧得起他,给足了他面子。在受宠若惊之下,他便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以上两条意味着,此刻的刘备急欲成名,很需要面子,需要到他可以忘记一些更加切身的利害,而挥霍手上寥寥无几的筹码。

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出兵救孔融是“义举”,此举肯定为他的名声加分不少。

说到孔融,在当时士大夫界中,类似于现如今歌坛中的周杰伦、影坛中的周润发,属于天王级的人物。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那个以经学为尊的年代,这可比什么“皇室血统”、“帝王之胄”要牛得多了。

而且他本身又有才华、善议论,很快就坐上当代名士第一把交椅,凡是与他结交或是受他称赞的人,身价都会翻着跟头往上涨,因此刘备这一救,立刻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痞,提升到了“天下英豪”的等级,这对刘备之后的事业有着很大帮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当时刘备所身处的客观环境来看,借兵之举是否真的无可非议,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事件来分析。

第二件事发生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之后。

平原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因为看刘备不爽,便找刺客去刺杀他。刘备当时凡是有客人造访,必定招待客人同席而坐,同桌而食,完全不分贵贱。那位刺客先生便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造访刘备,而刘备并无丝毫察觉,同样热情款待,结果那位刺客被刘备所感动,不忍动手而离去。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有趣的结论,为刘备生涯的第一部分做个总结。

先说最不重要的,或者说是最有趣的。

那位主使刺杀刘备的平原郡民,名叫刘平,如果列位记忆力不算差,公元187年张纯、张举之乱爆发时,推荐刘备从军平乱的,也是一个平原人,名叫刘子平,两者的名字只差一个“子”字,而名字中间的“子”字,在古书上有时是可以省略或有可能被误删的,因此这位刘平与刘子平或许是同一个人。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何这位刘先生当年欣赏刘备武勇,推荐他从军,这会儿却又要派人刺杀他?

史书上说刘先生是因为素来看不起刘备,不想在他手底干活才动了杀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刘先生没想到当年那个愣头愣脑的傻小子,不过五年的光景,便回来当上两千石的高官,爬到了自己头上,所以一口气咽不下,这才痛下杀手。又或许刘先生从来就看刘备不爽,推荐他去从军其实是想害他(差点成功),这回只是第二次动手罢了。

当然,以上猜测都建立在“刘平”和“刘子平”是同一人的假设之上,对于刘备的人生无关痛痒,可作为读书的一点乐趣。

第二个结论: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成功最大的原因。

须知,“平原相”是个地位尊崇的官职,一般老百姓要见上一面恐怕都不容易,而刘备这位平原相竟然没有半点官架子,对于所有来访百姓一视同仁,其热情的程度和真诚的态度,连刺客都为之感动。

当时其他世家出身的诸侯们,要么奢华无度,要么只招待有名望之人,有哪个会像刘备一样,和百姓一起吃饭喝酒谈感情?这也难怪当时平原“众多归焉”。陈寿写史到此,也不禁发出“其得人心如此”的感叹。

第三个结论是从第二个结论上顺承下来的,然而这也正是刘备前半生失败的主因。

郡守亲民当然很好,但亲民亲到连刺客近身都一点警觉性没有,那就是糊涂了。同样的,史书上记载刘备在平原的施政是“外御贼寇,内丰财施”,“外御贼寇”当然没的说,而且也是刘备所擅长的,但“内丰财施”就有问题了。

列位不要忘记,这时平原仍处于战备状态,西边是袁绍的主力军,东边则有青州黄巾虎视眈眈,刘备没有“内丰财库”也就算了,还将宝贵的军费军粮施舍给民众,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须知,战争不是请客吃饭。

当然,以如今人道主义立场来说,红十字会少不了要颁给他一面锦旗,可就当时而言,过于“人道”,是否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眼下的刘备虽然升到两千石的位置,但并没有对这个位置的认识。他将平原相当成“玄德会”的大哥来做,将全郡国内的百姓当成自家兄弟,大家不分彼此,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有妞……至于打仗,老子上马提刀就行了,怕个鸟?

救孔融一事也是如此。

刘备当时在平原有多少人马不得而知,但从他之后救陶谦只有千余人来看,他在平原时应该也不过五六千人的样子。

当时孔融与公孙瓒或田楷都没有政治或军事上的合作,只因孔融当他是个人物,就免费奉送三千精兵,败掉了大半老本。说句不好听的,这与那种在赌桌上被美女抛几个媚眼儿,便不看底牌直接梭哈的家伙没啥两样。

也许这就是刘备最大的问题,他是个“对敌人像严冬一样冷酷,对朋友像春天般温暖”的人。和同时代诸侯相比,他显得格外可亲,因此民众愿意亲近,甚至为他效死力。然而,他却缺少当一个成功军阀所应具备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乱世中,有了地盘、有了名声、吸引民众、取得资源,便能够成为一方之霸。但没有把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转化为实力的本事,这些资源都只不过是手中流沙,伤不了人,更不能用来争强斗胜。这种人最多也就是流寇,在正规的军镇之间挣扎求存。

也正因为此,一个集团想要在乱世中崛起,所依赖的不只是勇猛冲锋的将领,或是出奇计诡策的谋士,还要有那样一些人,默默地埋首在法律条文、财会账务等繁杂琐碎之事中,将人员、军队、粮草、物资都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供英主猛将谋士尽情使用。因此,曹操的背后有荀彧、毛玠、枣祗、任峻,孙策的背后有张昭、吕范,而刘备什么都没有,甚至他根本不知道该有这些。

其实这怪不得刘备,除了那些穿越小说的主角外,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统帅,都是要经过现实的磨砺的。刘备没有在政府机关泡过,也没一个带他出道的老爸,他打从一开始就是个武人,率兵打仗是他的本行,自然没想过君主的菜单中还有“内政”这一选项,更不会想到更加细节的如财政、民政、地政、税政、军政管理、人力资源等。

列位不妨想象一下,刘备带兵打仗就是登高一呼,所有人都跟着热血沸腾,愿意为他效死力。

可是当有人问:“刘大人,咱们该怎么打?”

刘备只会用他那低沉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牛气十足地说:“只要往前冲,杀到天的尽头便是了!”

当然,这样的部队面对那种连仗都懒得打的杂牌军时,还能无战不胜,但遇到纪律严谨、指挥分明的正规部队时,那就逊了不止一筹了。

很显然,在平原期间,刘备对这些还没有丝毫的认识。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十年之间,刘备都没有真正领悟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他虽然也遇到过几个相当有能力的行政官,却只能微笑着与他们擦肩而过,这时刘备所爱的,还是如赵云、关羽、张飞这样威武雄壮的肌肉男。

这样的境况,要一直等到他遇上那个人,合作弥补了彼此能力上的不足后,才会得以改善。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真正拥有了创造霸业的可能。

当然,离那个人的出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之前,刘备同学还得继续忍耐颠沛流离的生活。

第二回 徐州风云

三只小猫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是关东群狼折腾得最起劲的一年。

群狼们自动自觉分成了两大集团,且壁垒分明。一边以袁绍、曹操、刘表为代表,为了便于叙述,姑且称为“条状集团”;另一边则以袁术、陶谦、公孙瓒为代表,姑且称为“环状集团”。双方在冀州、兖州、豫州、荆州掀起了漫天战火。

这应该是汉末最混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按照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国家机器几乎完全瘫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从当初讨伐董卓的一致对外(表面上),到盟友反目、背后插刀,再到现如今形成两大阵营,拼得你死我活,说穿了,无非是“利益”二字。

客观来讲,要说这些大佬们的素质多么多么低下,人品如何如何卑劣,倒也不见得。生逢乱世,为求保命以及实现野心,不惜刀头舔血,力求做大做强,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乱世的生存法则,任谁都逃不掉。

总之,说句难听的话,那时候的军阀们,是窝窝头掉地上,再被人踩一脚——没一块好饼。这里面也包括刘备。

公元192年是属于“条状集团”的一年,刘表击毙来犯的袁术大将孙坚,袁绍于界桥击败公孙瓒,曹操于兖州大破黄巾军三十万,使得原本稍嫌弱势的“条状集团”一时间行情大涨,大有一扫乱局的态势。

为扳回一局,“环状集团”在公元192年年底到193年上半年间,展开了大规模反扑。先是袁术北上进军陈留,屯封丘,并派部将刘详进军匡亭,与附近黑山部队及匈奴残军结合,直逼曹操大本营鄄城。公孙瓒则将主力移至青州,由单经主屯平原,自己率军挑战位于平原南侧龙凑一带的袁绍军。陶谦攻势更显凶猛,他率军进入兖州泰山郡夺取了华、费等城,再向西攻略任城国,然后兵锋转向西北进入东郡,屯于黄河北岸、兖冀交界处的发干,离曹操的重镇鄄城、范县、东阿等只有一河之隔。

至于本书的男一号刘备同学,他在这场大战中屯驻于他的老地盘高唐,大概是作为前线机动调度之用。

不过,再好的战略都无法弥补战术上的低能,事实证明,曹操和袁绍就是比公孙瓒等人能打。

先是袁绍在龙凑一地大破来犯的幽州兵团,公孙瓒一次性败掉了所有冀北的地盘,被迫退回幽州,再也无力南下。

接下来便是曹操拿袁术来检验新收的青州兵,双方先在匡亭决战,结果如“冢中枯骨”的袁术兵团大败,袁术退到封丘,两军再战,袁术再败,退到襄邑,再战,再败,退到宁陵,再战,再败,再退,再战……战不了了,军队士气大落,袁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