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44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44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刘备已是战意昂扬,他懒得说服这些反对派,干净利落地将秦宓打入大牢,然后令赵云留守江州,不得随同出征。

即使不看之后惨败的结果,以当时的客观情势来看,刘备集团才刚历经两次严重挫败,兵力有限,想要夺回荆州的确非常困难。就算成功取得南郡,又要同时面对北、东两面的夹攻,怎么算都是一笔赔本生意。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刘备执意出兵荆州?

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被经常拿出来讨论的话题,最常见的答案,当然是刘备对关羽的兄弟义气,当时曹丕身旁的谋士刘晔便对刘备攻吴做出过非常深入的分析。

刘晔认为:第一,刘备集团原本就是个战斗集团,之前的失利只能用之后的胜利来弥补,一定要不停地发动战争,才能强大自己;第二,刘备和关羽关系非比寻常,在这个以道义自诩的集团中,刘备如果说出“对孙权要‘以德报怨’”之类的屁话,恐怕连自己内部这关都过不了。

这两个理由当然都成立,但笔者认为刘备非要攻打荆州不可,主要还是因为来自荆州兵团的压力。

当年刘备带了几万名荆州军人来到蜀中后,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梦想:你们将是天府之国的主人,拥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当你们再次回到故乡时,你们不只是富人,还是英雄,将受到所有父老乡亲的尊敬与崇拜。

结果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梦只实现了一半。

荆州人倒是成了益州的主人,财富确实是积累了不少,但故乡荆州却丢了,还是丢在“万恶”的江东人手中,荆州军人们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什么北伐中原,老子现在可没这个心情,回家!走人!

刘备称帝时拜马超为凉州牧,拜张飞为司隶校尉,拜吴懿为关中都督,可见刘备其实还是将凉州、关中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在荆州兵团的强大压力之下,他必须先将兵锋东指,至少也要向孙权讨一个说法先。

在这场有关“开战或反战”的论战中,一个关键人物的态度,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便是刚成为帝国二把手的诸葛亮。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始终保持沉默,并没有表明立场,直到隔年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回来,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这才叹了口气,不无伤感地说:“如果法正还活着,他一定可以劝阻老板东征,即便是东征,也不会败得连裤子都不剩。”

诸葛亮这句著名的“马后炮”,引来后世的无限遐想,最常见说法是:和法正相比,诸葛亮根本不受刘备的信任,所以战前的发言没有分量。而一些“反亮”人士则认为这种论调恰恰是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不足,沟通能力欠佳”的有力证据。

易中天教授在他的《品三国》中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在此时此刻,刘备和诸葛亮已经面临理念上的分歧。刘备想割据,而诸葛亮重复兴。这种理念上的冲突,造成诸葛亮在此紧要关头的闭口不语。

易先生的解释对不对呢?

笔者不敢说错,但总觉得太过于“形而上”了,所谓“理想、民族、大义”之类,跟现实相比,显得是那样苍白而无力,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下诸葛亮当时所身处的内外环境,就不难发现他有口难言的真正原因。

问题仍旧出在江东那边。

自吕蒙死后,诸葛瑾接替了南郡太守的位置,倘若刘备东征,诸葛瑾所在的南郡,必定是第一目标,诸葛亮和他老哥虽分属两个阵营,但兄弟关系是铁一般的事实,此刻他如果提出任何反战言论,必然会被人理解为“以私废公”,甚至是“私通外国”(后来诸葛瑾在江东就有这样的传言),即便刘备信任诸葛亮,但这份信任也将大打折扣,倒不如省点口水,中立就好。

另一方面,诸葛亮本身就是荆州集团的代表,一大票荆州干部都是他领进门的,当这些同侪都用荆州方言高喊“消灭东吴、还我荆州”时,诸葛亮恐怕也不便提出相反的意见,因此,中立就好。

有些时候,分析事情没必要想得那么复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出来的结果也许更加贴近真相。

话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东征决策拍板定案,刘备亲自来到巴地首府江州,各路蜀军也陆续集结,准备顺着长江水流,一举荡平荆州。然而就在出兵的前夕,一个传令兵突然冲入刘备大帐,说巴西阆中军队有密报,十万火急。

巴西?阆中?十万火急?

刘备只觉得眼皮一跳,失声道:“难道……三弟他出事了?”

很遗憾,刘备这次猜对了。

张飞之死

张飞死于一场谋杀,他手下部将张达与范疆在发兵前一天动手,将其刺杀,并割下首级,顺江逃亡,投奔孙权。

张飞的死,在史料上的记载就这么简略,我们不知道张达和范疆的作案动机,也不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杀死了这位万人敌。

好在《三国演义》将这些空白情节补足,所以我们现在都知道,张飞是为了帮关羽报仇,责令张、范二人连夜打造白盔白甲,否则处斩。张、范发现这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铤而走险,趁张飞熟睡之际,一刀刺进张飞腹部,再割下其首级。

虽然上述是小说家言,不能当成历史来读,但小说上的说法,就真的一点历史根据都没有吗?

有,而且不止一点。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和张飞是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管。关羽很讨厌那些读书的士大夫,但对待低阶士兵却相当友好。而张飞则正好相反,他礼敬读书人,还曾因敬慕刘巴的名声,特意跑到人家里睡了一晚,但他对待属下却相当苛刻,非打即骂,动不动还要砍人。刘备就曾警告过他多次,说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但他仍我行我素,最后果真死在自己属下的手上。

据此合理推测,张飞极有可能是对张、范二人进行了侮辱性的人身攻击,甚至是以死威胁,张、范二人或是为泄愤,或是为自保,于是合谋杀死了张飞。

张飞死后,遗体便葬在阆中,后人也在阆中为张飞立了庙。至于张飞的人头,其实也不在孙权那里。据说范疆和张达带着张飞的首级顺江逃亡,路上就将首级丢进了长江之中(大概是为了躲避盘查,毕竟那东西又大又沉,太过显眼)。张飞于是托梦给一位渔夫,将他的首级打捞起来,葬在四川东部的小镇云阳,使得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

云阳不久后也立了一座张飞庙,一直保留到今天,因为庙中收藏了很多名画字帖,使得云阳张飞庙比阆中张飞庙的名气还大。公元2007年长江三峡大坝兴建造成水位上涨,当地政府将张飞庙迁移了三十二公里。

镜头再转回公元221年。

张飞之死对于刘备东征的冲击很大,张飞在军中的资历最深,又担任过宜都太守,当初征服益州,他带兵一路沿长江打进来,对于长江沿岸作战经验丰富,再加上他擒严颜、败张郃的威名,各军都督的位置原是非他莫属。

失去了张飞,赵云奉命留守,马超又不得重用,刘备这回东征,显然缺少了一个既有威望,又有经验的将领担当起统筹、领导的角色。

不过,显然这些困难仍旧无法阻挠刘备进攻荆州的决心,他自己就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宿将,于是他决定亲自带领年轻的荆州将领,好好打这一场属于荆州人的战争。

经过刘备的重新组织后,担起都督诸军重任的,是南郡人、时任领军的冯习,前部则由同是荆州人的张南负责,这二位仁兄先前的事迹均不明,只知道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估计两人的年纪都不大,职位不高,也没什么功劳,都督诸军或都督前部这种重责大任,自然也是头一遭。

有道是“每个人总要有第一回”,但那只适用于小打小闹,像这样大规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战役,派两位“新手”上场,只能证明此刻刘备的神志,已处于半疯狂的状态。

东征行伍中其他的荆州将领还有辅匡、傅彤、向宠(向朗的弟弟)、赵融、廖化等人,刘备让他们独立统率部队。这些将领在之前都没有可圈可点的醒目战绩,刘备或许是想利用这次作战给他们好好磨炼一下,希望可以从中提拔出一两个至少有刘封水平的统帅级人物。

参加东征的荆州人还有马良,当时他担任新帝国侍中一职,相当于国策顾问,是本次东行身份最高的文职官员。另外还有庞统的弟弟庞林,刘备让他加入黄权的部队,负责江北的作战。

除了荆州人以外,刘备还动员了巴地的将领,巴地多山,民风善战,自古有“巴将蜀相”的说法。

首先加入东征队伍的是巴将之首黄权。经过汉中之战后,他已经成为刘备最信任的巴蜀将领。他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要为刘备打前锋,不过刘备当然不会让这位外乡人抢走荆州人的风头,便让他当镇北将军,率军从江北进军,防御北方的魏军。

随军出征的还有巴郡阆中人程畿。在刘璋时代,他曾担任汉昌县长,手握精锐的板循佣兵,是一个性格硬朗的悍将。另外一位非荆州籍的将领是吴班,他是吴懿的族弟,北方陈留人,细算起来也算是刘备的小舅子(或大舅哥),率领水军,担任全军前锋。

弃黄权而不用,却让自己的亲戚、同样非荆州籍的吴班担任前锋,刘备的私心可见一斑。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的复仇大军正式从江州开拔,沿长江直指荆州而来。荆州各兵团士气昂扬,打从入蜀以来,已经十年未尝一败,他们早已不是当年刘表麾下的那支仪仗队,这次面对江东水贼,荆州人要让他们把不该吃的吐出来,并付出相应的代价。

然而他们不知道,对于大多数的荆州将领及士兵而言,这次东征将是他们的最后一战。

刘备亦然。

外交艺术

面对刘备的复仇东征,孙权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公元220年,刘备称帝前后,孙权便将首都由东方的建业搬到江夏的鄂县,改名为武昌,使东吴中央有更多余力照料新征服的荆州。

当时吕蒙已经过世,他的部队由昭武将军朱然接掌,镇守江陵,南郡太守的头衔则给了绥南将军诸葛瑾,戍守公安。江陵以西,负责防守的是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他担任宜都太守,镇守宜都、夷陵等地。宜都更西面的秭归和巫县,则另外成立固陵郡,由振威将军潘璋担任太守。

说起潘璋,此人可称得上是个怪人。他好酒好赌,且欠钱不还,每次带几千人出征,总把营区搞得乌烟瘴气,像有几万人似的。只要一有空闲,他马上开军市,结果他的部队里什么玩意儿都有。击斩关羽之后,潘璋声名大噪,接着他又合并了甘宁死后留下的部队,兵强马壮。孙权将这么一个极具侵略性的人物放在最西线,恐怕不只是为了防御,多少还有点图谋巴蜀的意味。

此外,孙权将原本在交州“只手遮天”的平戎将军步骘调上来,率领万余人镇守长沙,加强荆南的防御。

除了军事上的布局,孙权更力求在政治上深化江东对荆州的统治力。他赋予陆逊人事任免权,让他可以自由拔擢荆州人士。同时,孙权也重用前州从事、武陵人潘濬,凡荆州事务一概征求他的意见,加强施政的本土性。

军事内政兼具,刘备当然明白,孙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敌人,要想夺回荆州,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依靠某位仁兄的帮忙。

七月,刘备的复仇大军才开离江州,马上就接到江东的议和书,老规矩,议和书是由“和平之驴”诸葛瑾执笔。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瑾提出的和平条件是:

一、送还孙夫人;

二、遣返降将(糜芳、士仁、范疆、张达);

三、交还荆州。

罗贯中老先生之所以这么处理,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连这么优厚的条件刘备都不答应,足见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义薄云天。

但根据史料记载,诸葛瑾这封议和书其实只是单纯的过过嘴瘾,连“投降输一半”之类的条件都没有。诸葛瑾告诉刘备:“陛下和关羽的关系,与汉献帝的关系,哪个比较亲近?荆州一地和天下,哪个比较重要?只要审酌轻重,就会知道眼下攻打荆州,完全是个错误的决策。”

这种“伟大的废话”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刘备大概会想:“这还用说?当然是关羽和我比较亲近,我连刘协那小子长什么样儿都快忘了,亲密个屁!荆州和天下哪个重要?没有荆州哪来的天下,你小子唬人也要看对象。”

于是他将江东使者斥回,继续向东方挺进。

刘备发兵之后不久,前线便传来了好消息,两位领军将领冯习跟吴班旗开得胜,在巫县击败了江东将领李异跟刘阿,打通了长江三峡。江东军展开大撤退,一口气让出秭归等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