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15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15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董承在说服王子服加入政变行列时,曾清楚地告诉他:“当年吕不韦投资子楚最终位极人臣,此人便是阁下和我今天的榜样啊!”

以吕不韦自居,充分暴露了董承的野心——他的“反曹政变”不是为了所谓匡扶汉室或者天下黎民,而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你能说这样的人“公忠体国”吗?

不过,董承与吕不韦的水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场刺曹大戏连开场锣都没来得及敲响,便落得个惨败收场。

青梅煮酒

以时间来看,这场刺曹大戏最晚应该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也就是曹操讨伐吕布之后不久,便已经开始策划了。但直到隔年正月阴谋败亡,期间将近一年的时间,董承在许县中都没有任何动作,反倒是后来才加入的刘备稍有一番作为。

董承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原因其实很简单:曹操很忙。

来自河北袁绍的压力在建安四年上半年突显沉重。首先是二月,河内太守张杨被部将杨丑所杀,杨丑的部将圭固再杀杨丑,率众投降了袁绍,使袁绍的势力进入到司州河内郡。

三月,袁绍与公孙瓒持续了八年的缠斗终于落幕,在公孙瓒准备反攻时,袁绍部将抢先一步砍下了他的脑袋,宣告了幽州势力的瓦解(不知刘备在许县听到这一消息时,是否暗暗为他这位大哥掉几滴泪)。袁绍以其长子袁谭镇守青州,次子袁熙镇守幽州,幼子袁尚镇守冀州,外甥高干镇守并州,正式成为盘踞四州、兵甲数十万的超级军阀,并开始制定攻打许都的作战计划。

为了应付这个庞然大物,曹操几乎大半的时间都在黄河南岸进行部署。他在二月时回到他原先的大本营——兖州中部的昌邑,四月向西进军临河,派大将曹仁、史涣在射犬(地名,今河南省泌阳县)击败圭固,收复了河内。八月曹操向北进军黎阳,九月返回许都,十二月再进军官渡。

既然目标人物一直行踪不定,那么董承在许都筹备政变筹备得再开心,也是无的放矢。

说来倒也有趣,虽然董承没机会下手,但有个人却有机会,而且机会绝佳,尽管最终没能成功。

这个人便是关羽,时机是在一场官方的围猎活动中。

喜欢读历史或者推理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围猎现场和现代的暴风雨加封闭式山庄一样,同属于谋杀的绝佳场所。数百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在广阔茂密的山林田野中追逐猎物,某人有个什么闪失,也在情理之中。

刘备便有幸参加了这样一场围猎活动,活动的主办者为曹操,活动地点位于许都郊外的田野林间。

只说高潮部分:

话说刘备和关羽在林中驰骋了大半天,连只兔子都没打到,正埋怨自己运气差,忽然看到前方一骑独行,周围空无一人。这哥俩定睛一看,那人竟是曹操!兔子没等到,却等来一只大老虎,这回可赚大发了!于是刘备跟关羽都屏住了呼吸,关羽缓缓地抽出腰间的环首刀,向曹操背后一指,示意杀人。

虽然历史记载曹操也是颇晓技击之术,但在万人敌关羽的刀下,恐怕还是只有当肉酱的份儿。

关羽一手握住缰绳,一手持大刀,只等刘备点头,就要纵马上前,给曹操来个一刀两断。谁知道刘备想了一阵,竟缓缓地摇了摇头。

“大哥!”关羽当然没有说话,但是脸上纠结的表情却能清楚地表达出他的心情,“千载难逢啊!机不可失啊!”

刘备的表情仍旧冷峻,他按下关羽持刀的手,坚定地摇了摇头。于是,曹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逃过一劫。

事隔多年,在荆州的当阳,刘备被曹操打得差点跳江自杀,领着败军与关羽乘船顺汉水东下,看着眼前渺渺江水,关羽突然一股火上来,抱怨道:“都怪大哥,当年在围猎时,要是听我的,今天就不会搞成这副鸟样了!”

刘备虽然心里郁闷,嘴上却不服软:“我当时也是为了国家才留曹操一命,要是上天有道,让曹操走正路,这难道不是国家的福气吗?”

这是标准的政治语言,刘备既然有心与董承合谋刺曹,怎么还会顾及“天道辅正”之类的理由?裴松之曾一语道破:当时刘备之所以不听关羽劝告,无非是顾忌曹操手下众多,哪来可惜曹操之理?只是因为时过境迁,死无对证,所以就把话说得体面一些,给自己的形象加点分便是。

除以上的“围猎记”之外,关于刘备刺曹还有两个很经典的八卦,分别是“种菜记”与“落箸记”。

先说“种菜记”,出自于吴人胡冲所著的《吴历》。

话说当时许县笼罩在曹操的白色恐怖之中,曹操派秘密警察四处刺探那些有部曲和宾客的官员,动辄找借口杀害。刘备为自保,便命自己的部曲在左将军府内闭门种芜菁,也就是大头菜或包心菜。

曹操的探子看到堂堂左将军和两个中郎将竟然在家务农,马上回去复命,慢半拍的刘备这才发觉自己做了件蠢事,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他赶忙跟关、张说:“我刘备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菜农,曹操八成要起疑心,此地不宜久留,早闪为妙!”

于是当天夜里,三人打开后门,留下所有赏赐的衣物,轻装逃离了许县,回到沛县聚兵造反。

以上为“种菜记”。

至于“落箸记”,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青梅煮酒”一节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记载既没有青梅,也没有煮酒,只有掉筷子而已,因此笔者暂且称为“落箸记”。

相较于“种菜记”,这段故事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出自于东晋时蜀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

根据此书记载,当时刘备已和董承就刺曹达成同盟,但尚未动手,而曹操则命刘备领军截击袁术。

大概就在出征前的饯行酒会上,曹操忽然随兴而发:“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你和曹操我两个人而已,袁绍之流不过浮云罢了。”

刘备听完一惊,手上的餐刀与筷子同时掉到桌上(汉朝时吃肉就像我们今天吃牛排,得自己拿刀子切)。当时刚好打了个响雷,刘备于是把话题带开:“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真的很有道理,想不到雷震之威可以如此惊人。”

所谓“迅雷风烈必变”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说:当有雷震疾风这种天气剧变时,我们应该端坐正色,以表示对天地的尊重。

虽然刘备以前不是个好学生,临时掉书袋却是恰到好处。不过敏锐如曹操者却也没那么容易被糊弄过去,他发觉了刘备的不对劲。不过,他的反应并非怀疑对方有天下之志,而是后悔说出刚才那句话。

刘备回去后,曹操派密探前去查看,只见刘备命小厮拔葱,拔不好,刘备拿起棍子就打。

曹操得到这消息后,苦笑道:“看来,这刘大耳朵是没听懂我的意思。”

刘备当晚就率军向东疾行,一到徐州,便立刻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兴兵造反。

以上为“落箸记”。

之所以说“种菜记”跟“落箸记”纯属坊间八卦,是因为这些内容都太过于细微,很难说是客观的记载,而且这两段中提到刘备离开许县的原因与方式,和《三国志》上“刘备奉命出征”的官方记载出入很大,越发显示出这两段记载道听途说的性质。

其实除了刘备离开许县一节众说纷纭外,便是曹操要杀刘备一事,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记载。

前面引述曹操和郭嘉讨论是否杀刘备的对话,来自王沉的《魏书》,然而在另一本当代记事《傅子》中情况则正好相反,变成郭嘉建议早点干掉刘备,曹操不愿动手。陈寿在《三国志》中,则记载了程昱建议杀刘,曹操不肯动手。

真相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不过出现这么多相互冲突的记载,说明刘备在许都的日子,在当时是一件很“囧”的政治八卦。尤其是最后,曹操不但莫名其妙放走了刘备,还给他军队,使刘备成为史上唯一生还的刺曹者。这样的事实与曹操精明、狡诈、多疑的形象实在冲突太大,于是那些政论名嘴们便捕风捉影,各式各样的说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对“种菜”一事完全不睬,“落箸”一事也只记载了曹操的那句“英雄论”与刘备掉筷子的事,刘备难得引经据典以及拔葱之事都被忽略掉了。

另外,《三国志》上记载的关于上述几起事件的时间顺序与《华阳国志》也不相同。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尚未与董承合作,是听了曹操那句话后被吓得魂不附体,这才加入了刺曹同盟。之后袁术北上,曹操命刘备督领路昭、朱灵等部,前往徐州截击,恰好袁术病死,刘备便将路、朱遣回,然后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举起反曹大旗。

就笔者个人的推测,《华阳国志》的时序比较合理。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董承阴谋刺曹,倒有点类似于在淘宝网上买东西,给刘备几天的试用期,让他仔细斟酌一番,再选择要不要退货(加入)。

不过,《华阳国志》中记载刘备趁夜逃跑一段亦有夸张之嫌,不及《三国志》的官方说法来得合理可信。

剔除掉一些相冲突的传言,有几个片段笔者认为应该较为接近“真相”:

一、曹操说了那句“英雄论”;

二、刘备掉了筷子;

三、曹操派刘备出征。

躲在这三个“真相”背后的,是三个问号:

一、曹操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刘备因为心虚掉了筷子,曹操有没有看出来?

三、曹操怎么会让刘备带兵出征,纵虎归山?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第十三讲便以“青梅煮酒”为题,讨论了这些疑点。不过在笔者看来,易教授是个标准的曹操控,与在第十二讲“天下归心”中讲到曹操的用人,及第十四讲“天生奇材”中讲到郭嘉相比,“青梅煮酒”这一讲真的是令人大失所望,除了重述《三国演义》上的片段外,所得出的结论就只有“刘备是个英雄”与“曹操当时没那么坏”而已,压根儿就没搔到痒处。

关于这段记载的解释,最传统的看法就是:曹操对刘备已起了戒心,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目的是要试探或恐吓刘备。然而这种看法并不能支持曹操之后力排众议派兵给刘备的行为。

也许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

笔者较直观地认为,曹操之所以对刘备说出那句话,只是因为他爱奉承人,并且把奉承人(为了拉拢)养成了一种习惯。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甜言蜜语”的功夫算得上是三国之最,中肯点就说人家是“子房”、“亚夫”,夸张点就说“我不爱荆州只爱你”之类的肉麻话。

由此可见,曹操说刘备是天下唯一可与自己比肩的英雄,不过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曹式恭维罢了。反倒是刘备心中有鬼,一时失态掉了筷子,还东拉西扯,试图遮掩。

曹操或许发现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但也没多想,搞不好还亲自帮刘备换上一副刀筷也说不定。

换句话说,当时的曹操对于刘备的反意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他的“英雄论”一则可能是诚心的称赞,二则也可能是持续他对刘备的拉拢工作。“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也可以解读为:能拯救这个世界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因此,只要你跟我好好合作,乱世就将结束,这个世界将重归美好。

只是这样正面的解释,并不被刘备或是大多数后世史学家所接受,反而是负面的解释——有你没我——比较有市场。

政治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说开的,哪怕是最不会做人的政客,也不会当着政敌的面说“你就是我的敌人”、“一山不容二虎”之类的蠢话,更何况是曹操这种政治精算师呢!

事实上,当时的曹操不但没有对刘备起疑心,对“刺曹联盟”的主谋董承也没有丝毫的怀疑。

就在建安四年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时,曹操将自己所代理的车骑将军一职让给了董承,很明显是要进一步拉拢这些零散的内部势力,避免他们与袁绍相勾结。

然而,令曹操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看似温驯的家犬,只是将利齿藏在颤动的唇颚之下,只要他稍一露出破绽,这些家犬就会像当年的张邈、陈宫一般,扑上来将他撕扯得体无完肤。

他们想革的,是曹操的命!

不过,这回地狱的使者并没有找上曹操,当然也没有找上刘备,主事者董承不仅能力差,运气也欠佳,而且没有刘备的“泥鳅神功”护体,所以只能为自己的失误赔上一切,包括身家性命。

再见徐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天,袁术的天子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接连被吕布、曹操痛扁之后,袁术已失去了一切,包括一个士族方镇最基本的尊严。

他破产、虚弱,而且众叛亲离。周瑜、鲁肃弃官南投孙策;部将陈兰、雷薄宣告自立;刘勋独领庐江,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