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54章

永乐风云-第54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大宁将士中的影响,收附军心。房宽的决绝,给朱棣袭取大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麻烦归麻烦,既然大宁对燕藩如此重要,那朱棣就是纹尽脑汁也要将它拿下。经过一番谋划,道衍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

“出兵永平之前,王爷已派人说动了松亭关的陈亨,他答应归附我燕藩。眼下马和已前去联络,只要我军一到,陈亨便会打开关门,放我军进关!”将袭取大宁的目的讲述完后,金忠又笑吟吟地道出了此次北上的方略:“一旦松亭关失陷,大宁必将大震。到时候我军长驱直入,直扑大宁城。王爷已事先派人联络大宁城中诸将,到时候他们亦会倒戈。只要攻克大宁城,擒住房宽,大宁二十卫所便会归于王爷麾下!”

“好啊!”金忠方一说完,丘福便一拍大腿叫道,“大宁八万之众,若能归我燕藩,那还惧他李九江个鸟!”

尽管事先已经知晓内情,但听金忠徐徐说来,高煦仍掩不住满脸兴奋。他当年在京师大本堂读书时,便对将门出身却动辄吟风弄月、故作一副儒雅之态的李公子十分看不过眼。每每想到李景隆得知燕藩夺取大宁兵马的惊骇模样,高煦次次都几乎忍不住笑出声来。

“不过北平怎么办?”朱能忽然出声问道,“袭取大宁,就算顺利,来回也得一个多月。现李景隆虽按兵不动,可若其得知我军出塞,必然会趁机攻打北平。眼下北平城中兵力不过万余,如何能抵挡得了数十万南军的攻势?”

“士弘将军勿忧!”金忠从容笑道,“我军方一出城,世子便在北平城内征集青壮。燕赵之地,自古民风剽悍,偌大个北平,征集两三万精壮汉子还是不成问题的。且松亭关仅陈亨部便有一万多,待我军进城,抓住刘理,他手下人马亦可夺过来,如此可得兵两万。松亭关兵马,皆为王爷旧部,只要王爷领着陈亨一起出面抚慰,收编他们便不会太费事。到时候将这两万人马拉回北平,世子手下便有五万大军!北平乃天下坚城,又有五万大军驻守,李景隆纵倾巢而出,匆忙间又能奈何?到时候他久攻不下,必然师老兵疲,我们再携大宁兵马回师南下,与其决战,正可一举破之!”

“果然好计!”这一下朱能也心悦诚服。

“好了!”见事已说完,朱棣一笑道,“三保过会儿便会回来。按照约定,明日傍晚便是陈亨献关之时。三位将军且各自回营,交待下去,明日五更造饭,拂晓出征,天黑之前拿下松亭关!”

“王爷……”众人正待应诺,外面忽然传来黄俨的声音,“禀王爷,马承奉回来了!”

“这么快?”朱棣精神一振,笑道,“三保确实干练。唤他进来吧!”

马和面色沉重地走了进来。一进屋,他便噗通一下跪到地上道:“王爷,奴婢有负使命,陈亨不愿归附!”

“什么?”房内众人的笑容俱都瞬间凝固。半晌,朱棣方难以置信地问道:“他事先不是已经答应献关了么?怎么事到临头却变了卦?”

“回王爷,就在今晨,营州三护卫已从大宁开到松亭关,据说是奉房宽之命,准备南下与李景隆合击北平。营州三护卫一到,松亭关形势骤转,陈亨心生惧意,便就反悔了!”

“无胆老儿,我一刀劈了他!”高煦一声怒吼便要暴起,朱棣一眼扫来,目光中充满寒意,高煦心中一紧,只得又坐了下来。

屋内一片死寂。松亭关的骤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眼看苦心经营的计划突然间便陷于破产,众人心中都如压着块石头般难受。

沉默半天,金忠无奈地摇摇头道:“唯今之计,只有先回北平,再谋他法了!”

金忠一语道闭,众人神色均是一黯。大家都明白,所谓再谋他法,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辞罢了。如果就这么返回,燕藩便只剩下死守北平一条路可选。而死守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想到这里,朱能不由忿忿道:“营州三护卫来了又有什么要紧?只要我军兵临城下,他再趁机发难打开关门,里应外合之下,松亭关照样会落到我们手里。陈亨这老贼白活一把年纪,竟胆小懦弱至此!”朱能素来涵养甚好,在燕军中有儒将之称。但突遭大变之下,连稳重如他也忍不住有些激愤。

朱棣心中一阵哀叹。他同样对陈亨的临阵退缩愤恨不已。但光愤恨又有什么用呢?松亭关是往大宁的必经之路,且又地形险要,陈亨的违约,使燕军袭取大宁的计划彻底化为泡影。

只有退兵了!尽管百般不愿,但朱棣已没有选择。

“其实去大宁也并非定要经过松亭关不可?”就在朱棣要下令退兵时,张玉冷不丁冒出一句。

“啊……”仿佛将死之人抓住一颗救命稻草,朱棣浑身猛地一震,又惊又喜地望着张玉道,“莫非老将军还有别的路?”

张玉微微颔首道:“从永平城往东北走不到百里,有一小隘名刘家口。此关筑于燕山之间,两旁皆是陡崖峭壁,关城中有一条小溪贯穿而过,地形极为险要。因关小且道路崎岖,故少有人走。”

“道路崎岖不是问题!”朱棣当即问道,“只是既是隘口,必然有兵把守。老将军亦言此地险峻,仓促间我军岂能攻克?”

“此关狭小,守关兵士不会太多,要攻克倒也不太难,不过多花费些功夫,折损些兵士罢了。关键是出关后山路崎岖难行,抵达大宁城就要多费上三四日功夫。一旦走漏风声,让房宽得知我军从此地出塞,那他必然会率大军来堵,若其再传令松亭关出兵入塞,迂回到刘家口断了我军归路,那我三万将士就得被困死在这茫茫燕山里了。”

“那这却难了!”朱能皱眉道,“我军一叩关,其守关之将必会遣使回去求援。此关既如此险峻,即便是突然袭击,要破关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成的,怎可保证他不飞使报信?”

“有一条小径,可以绕过刘家口,直抵关隘之后。”张玉冷静地说道,“当年某还在元廷时,曾经走过一回。只是此小径乃往日猎户打猎时所用,极其难行,且离关隘颇近,若行大队人马,必被关内守军发觉。但要选上十来个精干之人趁夜潜行,作堵截信使和溃兵之用,倒也未必就会泄露行踪。”张玉昔年是北元的枢密知院,后来才归降明朝。正因为长年在塞外游弋,故对塞上道路颇为熟悉。

众人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若能不动声色地夺取刘家口,那袭取大宁还是有希望的。不过就在众人跃跃欲试时,金忠的一席话却犹如一盆冷水,将大家的热情浇得干干净净:“纵能经刘家口袭取大宁,可北平奈何?若无松亭关人马支援,北平城内便只剩下万余老弱及两三万青壮,眼下李景隆拥兵数十万,得知我军出塞,其必倾师围攻北平。仅凭老弱士卒和未经战阵的百姓,世子又如何能保北平不失?”

众人一下哑了火。北平乃燕藩根基,燕军将士的家属亦都在城内。若北平守不住,就是燕军夺取了大宁,亦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想到这里,方才的那一点点活跃气氛顷刻间又烟消云散。一时间,众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朱棣。

怎么办?朱棣此刻的内心十分纠结。一旦回兵,袭取大宁便化为泡影,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对燕藩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可不回兵行吗?德州、真定、河间,眼下朝廷已在北平南边布置了二十余万大军,还有十万人马正源源不断地开来。就凭北平城内被挑剩下的万余士卒,外加两三万青壮百姓,能挡得住这如洪流般的南军猛攻?想到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的场景,朱棣便觉得一阵头晕目眩。

兵分两路,分一部分人回去呢?也不行!且不说兵少了回去没多大用处,也不说分兵势孤,燕军未必能打败房宽。即便成功破得大宁城,可这大宁兵马毕竟也是大明王师,就算朱棣能说动他们反抗朝廷,也必须有足够实力降服才行。以三万燕军收编大宁二十卫所,这已是十分勉强,若再分兵,到时候朱棣根本没把握能控制住这支新附兵马。

难道就只回兵一条路可选了吗?朱棣心中一片哀叹。回守北平,以燕军之骠勇,以自己之善于谋划,即便李景隆以十倍来攻,亦足以抵挡一时,守上一年半载也不是不可能。可这之后怎么办?李景隆有坐拥天下的朝廷为后盾,他吃一石粮朝廷可以补两石,他死一个兵朝廷可以补一双,可一旦北平被围,燕藩的粮草、士卒却是无法补充的!而且也绝不会有援军来救!困守北平的下场,朱棣不用想就能知道。

朱棣闭上眼,一副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正展现在他眼前:奉天殿内,自己五被花大绑的按在地上;丹墀上,建文身着冕服,志得意满地望着自己;身旁,李景隆指着自己的脑袋,趾高气扬地说着什么;两旁侍立的文武百官,正用各式各样的目光打量自己这个一败涂地的叛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轻蔑、侮辱、嘲弄、讥讽……

这就是最终的结局吗?朱棣心中痛苦而绝望地呐喊着!他是威震塞外的北军主帅,是堂堂大明亲王!他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悲惨的命运,绝对不能!

一番内心的翻江倒海之后,朱棣终于冷静下来。他再次思索自己面对的诸般选择,试图从中找到哪怕一丝能挽救自己的可能!

回兵,必死!分兵,必死!那不回兵……忽然,一个设想浮现在朱棣的脑海:若北平能凭一己之力守住呢?

这个想法甫一冒出,朱棣自己都吓了一大跳。但再一思索,他又发现这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此时已是九月末,马上就要入冬了。通常,只要挨到十一月,北平便会飘起鹅毛大雪。大雪纷飞之中,即便是燕军将士,其战力也要打折扣,由江南士卒组成的南军就更不用说了。到时候南军连出营列阵怕都困难,更逞论攻城?而且天幸的是,李景隆到现在为止还窝在德州,即便他即刻开始出兵,待大军集结到北平城下,恐也是十月中旬了。只要高炽他们能守一个月,或许还不用这么久,老天便会降下瑞雪,到时候北平就能得救!就是天公不作美,那时自己没准儿也已成功收编了大宁军马,再回援北平还是有希望的。

当然,朱棣也知道要北平在十倍之敌面前坚守一月之久,这无论如何难度都太大了些。可问题是,此时的他已没有退路可走!要想壮大实力,就必须拿下大宁!要想拿下大宁,他就必须承担这个或让燕藩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巨大风险!

“拿下刘家口,全军袭取大宁!”朱棣冷冷道出了自己的决定。

金忠心中一凛。作为燕王的主要谋臣,他也能想到,这其实是燕藩唯一的生存之机。但毕竟这个选择风险太大,当朱棣决定时,金忠仍感到一阵心悸。似乎为了确定朱棣的想法,他当即又追问一句道:“王爷心意已决?”

“自然!”朱棣的语气中透着一丝决然,“兵法云:置死地而后生。眼下回北平必死,而袭取大宁,尚有一线生机。值此生死攸关之际,我燕藩已无退路!”

金忠的眼光中流露出一丝钦佩,当即沉声道:“既如此,请王爷速修书一封给世子,即日起堵死北平各门,征发城内所有青壮,激励军心,准备与南军决一死战!”

朱棣点点头,旋又扫视其余诸人。大家也都明白已无退路,见燕王如此决绝,顿也血气大涨,皆抱拳大声道:“愿随王爷死战!”



第二日晚,刘家口西侧山上,一小支燕军正缩着身子,衔枚前进。

走在最前面的是燕军大将张玉。张玉是此次绕关截击的策划者,且他熟悉地形,由他领头自是不二人选。紧跟在后面的便是张辅和薛六。张辅是张玉儿子,薛六则是朱棣亲自挑给张玉的副手。真定城下一战成名后,朱棣对薛六的勇武大为赞赏,此次绕关堵截,所选皆是精锐之士,薛六便也被挑了出来。

刘家口非常安静。这个小关隘既偏且狭,平日更没什么行人进出。如今曹国公屯兵德州,北平吃紧,南军更想不到燕军会打出塞的主意,因此防守算不上严密。天刚刚黑,守关的南军将士们吃完晚饭,便大都回营歇息。守在关上的几个卒子也都无精打采,一副例行公事的架势。他们做梦也没有料到,三万燕军已兵出永平,正向这里开来,而其别部竟就在一旁山上,正准备绕到后面包自己的饺子。

张玉不愧是北疆老将,对幽燕大地的地理了然于心。在他的带领下,这几十号燕军硬是在荒山野岭中找到了一条被野草覆盖的小路。经过两个时辰的努力,所有人均成功绕过了刘家口,埋伏在通往大宁的乱石小路旁。

子时初刻,刘家口方向一声炮响,紧接着传来排山倒海般的喊杀声。张玉等人随即绷紧了神经——燕王开始破关了。

刘家口附近过于险狭,素来不是大军进出的好选择,所以此地的守军并不多,只有一两百号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