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212章

永乐风云-第212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的愤怒是有原因的。现在北京的营建工程已到最关键时刻,如果不出意外,到年底时北京紫禁城就将落成。近一年来,他已屡次放出口风,只待北京宫室衙署建成,大明王朝就将正式迁都北京!

迁都是永乐心中盘算多年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迁都到毗邻边塞的北京,来加强对北疆的经营;并通过“天子戍边”的壮举,增强朝廷对塞外胡人的威慑,从而长期有效地压制漠北那些叛服不定的蒙古部落,使中原子民从此不再受游牧部族袭扰,为华夏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件关乎大明千秋国运的大事,永乐当然不能允许出任何差错。可没曾想就在北京工程接近尾声之际,山东却突然发生暴乱!

山东毗邻北直隶,建设北京的数十万工匠有将近一半出于该省。一旦动乱消息传到北京,山东籍工匠必然人心浮动,到时候怠工、逃亡甚至暴动,都是有可能的!真要成此等局面,那明年迁都的计划就很有可能不能如期实现!而尤让永乐担心的是,朝中王公大臣大都是南人,长年居于南京,早已习惯了这座六朝金粉之地的繁华,对迁都北京苦寒之地,他们一直心有不愿,只是碍着自己的威势,不敢明言罢了。要是北京工期因此延误,他们没准儿抓住机会,在迁都一事上大做文章,一旦让他们形成气候,即便自己身为天子,再要想推行迁都也会十分艰难。正是出于此虑,永乐才会震怒异常!

骂过一阵,待气出得差不多了,永乐复问众人道:“尔等说说,山东之乱,朝廷当何以应对?”

方宾想了一想,道:“唯今之计,也只有先从五府拨一员上将统兵,再就近调中都驻军前往增援,先将乱事平息下来再说!”

高炽常年辅政,对山东百姓作乱的原因洞若观火,此时见方宾主剿,他蹙着眉头道:“进剿恐非万全之策!一旦大举用兵,战火蔓延之下,恐有更多百姓沦为流民,反将他们逼到了贼寇那边!”

“那尔是何意?”永乐斜着眼睛问高炽。

“儿臣以为当剿抚并举,以抚为主。山东之乱,根由还是赋役过重,百姓不堪重负。故一方面可调重兵压境,威慑贼寇;另一方面父皇可下旨,立即大减山东赋役。乡民天性淳朴,只要有条活路,就不会跟朝廷对抗到底,如此一来,一场战祸也可消泯!”

高炽说完,一旁的瞻基和贺银都微微点头。永乐一时没有吭声,似在斟酌。高炽认为自己建言在情在理,父皇肯定准奏,故满怀信心地看着永乐,只待他点头应允。

过了一会,永乐终于发话了,不过所言却出乎高炽所料:“剿抚并举自是上策,但以抚为主,恐难以慑服不臣。依朕看来,此仗非打不可!只有严惩这些刁民,才能使后人引以为戒!至于招抚之事,待大破贼寇之后再做不迟!”

“可是……”高炽心中一惊,急欲再劝,永乐已又拿起奏本,冷笑一声道:“此次暴乱,绝非官逼民反这么简单!据奏本所言,这些贼寇,多为白莲教众!此等逆贼,岂是区区减免赋役便可安抚的?”

“白莲教!”高炽等人一听之下,脸色均是一变。

白莲教是宋元时兴起的一种秘密宗教。其教徒崇奉无生老母,宣扬无生老母乃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将度化尘世子民返归天界,免遭劫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白莲教在民间广为人知,教徒遍布中原。到元朝末年,朝廷无道,白莲教遂与当时流行于中土的一种西域宗教——明教相结合,以教主韩山童为首,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反元浪潮。韩山童死后,其子韩林儿继承其位,自立为大宋皇帝,建元龙凤,成为天下反元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明太祖朱元璋举义之初,便归在白莲教的红巾军旗下,从这一层上说,大明王朝与白莲教其实有着极大的渊源。

不过朱元璋虽与白莲教关联甚深,但他却深知其教义荒谬不经,极尽煽动蛊惑之能事,尤其是其政教一体的做法,绝非治世正道。而在羽翼丰满后,为了自己立国称帝,朱元璋又暗杀了作为白莲教宗主的龙凤皇帝韩林儿,从此与白莲教仇深似海。故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立即将白莲教定为“左道邪术”,在《大明律》中明确取缔。在朝廷的严厉打压下,白莲教一度势力大衰。不过白莲教在民间势力盘根错节,即便以朝廷之力,仍不能将其斩草除根。尤其这山东、江淮,正是元末白莲教举义的核心之地,当地信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的仍大有人在。既然此次暴乱乃白莲教策动,那就绝非是贫苦农民讨条活路那么简单,这些贼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推翻朱明王朝!这当然是朝廷绝不能容忍的!

高炽躬身上前,将奏本接过,仔细阅读一遍,里间果然详细言道此次暴乱乃白莲教策动,大小头领亦都是白莲教徒。看完这些,高炽顿时不说话了。紧接着,方宾、杨荣依次看过,亦都不再言语,最后奏本传到瞻基手中,他细细浏览之下,忽然一行字映入眼帘:“……据查,乱匪之首为蒲台县民林三之妻唐赛儿。”

“唐赛儿!”瞻基心中一凛,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九年前那个灵秀少女的倩影。他赶紧往下看,见奏本里继续写道:“此女年约二十四五,好佛诵经,自称佛母,诡言能知前后事,乡民受其蛊惑者甚众……”

瞻基的心怦怦直跳:当年遇见唐赛儿时,她正年方二八,现在九年过去,算年纪正好二十五岁!而且奏本中提到她好佛诵经,瞻基回忆起来,以前两人待在一起时,那个赛儿也时常念佛!而且瞻基还清晰地记得,赛儿对朝廷一直颇有微词。这几条因素合在一起,瞻基愈发觉得这奏本中的白莲教妖女,极有可能就是那个使自己情愫初萌的少女唐赛儿!

“所以……”瞻基正狐疑间,永乐又说话了,“对此等叛乱,唯有全力弹压。尤其是为首者,必须处以极刑!”

“啊!”瞻基心中一声惊呼,脸色立刻变得煞白。这时,高炽又小心道:“对白莲教匪,自是除恶务尽。但乱贼中亦有不少受裹挟,或是穷极无奈才趋附白莲教的乡民,他们作乱,其实并非出自本意,朝廷是否应当作以区分,给此辈留条生路,毕竟他们也是大明子民!”

“恩!”永乐点了点头,道,“尔这话有理。但而今之势,教匪、愚民已混杂一起。谁是匪,谁是民,又如何分得清楚?”

“这个好办!”高炽赶紧拿出自己的办法,“只要父皇立即下旨,蠲除山东今明两年赋役,那些不得已附匪的良民闻之,多半会作鸟兽散,回家务农,只剩下冥顽不化的白莲教匪。届时朝廷举兵进剿,便再无顾虑。而且此举还可大削贼寇之势,对平叛大有裨益!”

“免今明两年赋役?”永乐埋头思忖,随即露出几分难色。半晌,他摇摇头道:“这太过了些!而且乡民一作乱,朝廷就立免赋役,此例一开,其他地方的百姓必将蜂起效仿!那天下岂不是永无宁日?断不可如此纵容!”想了想,永乐又道,“最多可以将后年和大后年的山东赋役减半,以此告谕乱贼,若其果是良民,那自当就此散去;若仍不从,那便是乱贼,到时候天兵一到,玉石俱焚!”

高炽大失所望。现在乱贼已经成了气候,朝廷要想招抚,就必须拿出能立刻兑现的好处!而永乐这所谓的减免,说白了全是空头许诺。乱民们得不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又岂会相信顺从?想到这里,高炽暗自埋怨:父皇是不是老糊涂了,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高炽尚在不解,一旁的杨荣却已经明白了永乐的心思——山东的赋税几乎全部用在营建北京城上头,摊派的徭役也有一多半都与北京工程有关。皇上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北京宫室早日建成,以便明年迁都。这节骨眼上免掉山东赋役,那对于营建北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念及于此,杨荣稍作思忖,道:“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一下子蠲免太多,户部和工部怕是不会答应。不如折中处置,将今年与后年的赋役减半。乱民立得实惠,又有个盼头,便不会顽抗到底!”

杨荣的建议虽较之永乐进了一步,但与高炽的想法仍有不少差距。照此办理,虽不能说没有作用,但效果仍会大打折扣。不过察永乐态度,高炽知道想让他完全认可自己主张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

现在就只待永乐最后决断了。永乐也明白,事已至此,不掏出点真金白银是对付不过去的。于是他对杨荣点头道:“便依尔之见!”

抚策既定,接下来要议的就是如何进剿了。在永乐君臣看来,此次山东之乱规模并不算大,但坏就坏在乱子出的太不是时候。一旦拖得久了,不仅北京的山东工匠会人心浮动,南北交通也将因此受阻,这都会对北京的营建造成巨大影响。所以,一番商议后,永乐定下了速战速决的调子。为此,朝廷将从南京、凤阳、徐州三地抽调十卫北上,会同山东本省兵马,一共组成十万大军。以此等雄兵对付区区数万流寇,应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在总兵人选上,方宾和杨荣一致推荐安远侯柳升。柳升随张辅在交趾征战多年,对剿匪颇有经验,派他去镇压白莲教最合适不过。至于副总兵,则由山东都司掌印刘忠充任。对此永乐亦表示认可。

商讨用兵的过程中,瞻基一直神情恍惚。直到最后永乐咬牙切齿地道:“白莲教匪首,一个不留!尤其是那个妖女唐赛儿,必须抓回南京,当众凌迟!”时,他才猛地回过神来。

瞻基明白,永乐对这场影响迁都大计的白莲教暴乱怒不可遏,想劝他手下留情实无可能。但一想到唐赛儿被千刀万剐的场景,他便不寒而栗。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那段朦胧情愫早已随风散去,但瞻基仍不能接受自己曾经动情的女人被碎尸万段的现实。偏偏自己与赛儿之事有违礼仪,瞻基虽一直心有牵挂,但却从未对爷爷和父亲明言,这么多年过去,眼下再提更是不智之举。一时间,一向以机敏著称的皇太孙,也有些茫然无措起来。

“基儿!”瞻基正焦灼间,永乐突然对他道,“尔曾在山东待过一阵,对当地风土人情颇有了解。此次大军进剿,尔可随柳升一道前往,也算是一番历练!”顿了一顿,永乐又颇有深意地道:“尔二叔现居乐安,与教匪近在咫尺,尔此次平叛同时,也可代朕去见见他!”

瞻基本是聪明绝顶之人,稍一思忖,便猜到了皇爷爷此举用意。白莲教的根据地卸石棚寨就在青州,而汉藩封国乐安正是青州府辖地。自白莲教作乱后,二叔高煦已连上两道奏本,请朝廷允其率护卫亲军出城平叛,皆被永乐挡了回去。现在叛乱蔓延,山东官府束手无策,一旦乱匪兵寇乐安,再阻止汉藩出战便不合情理。而高煦武勇无双,又是亲王身份,他一参战,保不准就会对军事指手画脚,区区柳升根本不可能驾驭,如此官军调度受影响不说,真要由高煦把白莲教匪给灭了,高煦在军中的声望必将大涨,且永乐还要大加犒赏,到时候恐怕就得把之前被削掉的两个护卫又还给高煦,这样对将来继位的高炽当然是莫大威胁。而若派瞻基前往,凭着他皇太孙的身份,一可代柳升号令高煦,二可把高煦的风头压住;其三,平叛成功后,只要瞻基辞功在前,那永乐也没必要对高煦过多嘉赏,这样对朝廷,对东宫都是有利无弊。当然,永乐让瞻基去见高煦,或许也隐含着要他保护这位二叔的意思。毕竟父子情深,永乐虽不愿高煦再度壮大,但也不想他反被白莲教攻破藩国,丢了性命!

摸清楚皇爷爷的心思后,瞻基心中忽然一动:如果自己去山东,说不定能说服唐赛儿归降。她是乱匪大首领,若能归顺朝廷,必能使白莲教元气大伤!立下这份大功,再加上自己力保,请皇爷爷饶她一命应该不成问题。虽然瞻基也觉得,以自己对唐赛儿的了解,要劝她归降恐不容易,但去一趟至少还有希望,总比自己守在宫中,坐视她被押回京城处死要好得多。想到这里,瞻基顿毫不犹豫地道:“孙儿领命!”顿了一顿,他又补充道:“孙儿此去山东,必会使二叔高枕无忧!”

永乐并不知道这一瞬间里,瞻基脑中已转过这么多想法,不过从“高枕无忧”一句当中,永乐便知他已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顿满意地点点头,笑道:“基儿聪明过人,有尔协助柳升,邪教之乱指日可平!”



从武英殿出来,瞻基随即出宫找到柳升,把永乐的旨意跟他说了。第二日,圣旨颁下,二人立即开始准备。四日后,二人率三万京卫渡过长江,沿运河一路北上。抵达徐州不久,淮北、凤阳之兵亦如期赶至。三路人马稍加整编,便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杀去。

大军进入山东时,战局已有了些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