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94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94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权说,曹孟德能够杀孔融,孤为什么不能杀虞翻?手下人就说,主公不要学曹操啊,曹操杀了孔融,不是一片骂名吗?您要学,还是学尧舜吧。孙权这才醒悟过来,把剑扔下,还下命令说,大家记住了,以后我酒后说杀人都是不算数的。

然而,虞翻依然没有逃脱被整的命运。有一次孙权和张昭讨论神仙的问题,说得兴致正高的时候,虞翻就插嘴,用手指着张昭,对孙权说,那些都是死人,天底下哪有什么神仙,还谈论什么神仙。孙权又大怒,把他流放到交州去了。

不独曹操、孙权讨厌孔融这样的人物,即便诸葛亮也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诸葛亮在蜀国也曾经废过廖立和来敏这样的几个士族名士,在废除来敏的时候,诸葛亮曾说:“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孔文举就是孔融,诸葛亮说来敏散布流言飞语,破坏安定团结,比孔融还严重。

从中可见,魏、蜀、吴三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容不下孔融这样士族人士,都与士族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为什么呢?

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东汉末期做官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士人,一是有学问,一是有品德。而士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在秦汉时期是平民中最高的一个等级,他们是一群以读书为职业的人,诗书传家,明礼晓事,在教育不普及的时代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统治阶级的固有成员,成为社会上一股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东汉的帝国支柱。

然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趁势而起,冲垮了士族的垄断,这股新的政治力量就是依靠武力夺得天下的人。曹操、刘备和孙权都属于这股力量,所以曹操、刘备和孙权在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后,当然不会以士族作为自己的轴心力量。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阶级也曾为重新夺权努力过,却都不敌曹操这些乱世枭雄。然而士族绝不肯就此沉寂,他们在暗中窥探,伺机而动。

那么,夺取胜利的这些人建立的是什么样的政权呢?曹操建立的是法家寒族政权。曹操几次在招聘人才时公开宣布,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孙权不得不借助江东士族的力量,但他与士族究竟是两路人,面和心不和,所以晚年便大开杀戮,试图驱除政权核心中位高权重的江东人。而诸葛亮依法治国,使蜀国的当地士族沉沦于政治底层。

所以纵观三国史,就是一部其他力量阻挡士族地主成为统治阶级的历史。然而魏、蜀、吴三国后来都归于晋朝,晋朝是百分之百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汉末群雄历经风云变化,各自显了一番神通后,又将政权拱手还给了士族阶级,这种无形中的变化又是始于何时呢?

在曹操的政治集团中,存在有几股力量,以孔融为代表的力量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的寒族统治,被曹操不客气地杀了。以荀彧为代表的力量表面上不反对曹操的统治,但骨子里却拥护汉朝,希望曹操能够还政于汉献帝,所以荀彧晚年受到曹操的冷遇,郁郁而终。另有一派以陈群为代表,从表面上看,陈群不仅拥护曹操,还拥护曹操称魏王,因为陈群认为曹操无论是称王也好,还是称帝也罢,只要他保护士族的利益就行。

然而曹操并一直没有称帝,恰恰和陈群相反,他认为称不称帝王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维护自己一贯的法家寒族统治。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然而曹丕并没有意识到曹操的坚持。曹操死后不久,陈群就拿出一个名叫“九品中正制”的方案给曹丕,这个方案就是保护士族垄断仕途的特殊权力的。曹丕一看就明白了,为了能够称帝,他便和士族做了一个交易,同意了九品中正制。这样一来,曹丕就赢得了士族的支持,陈群等人马上高举双手支持曹丕称帝。

所以当曹丕披上一件黄袍的时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画上一张白脸。曹丕获得了皇帝的称号,却背离了曹操的初衷,曹操的法家寒族之政权蜕变为儒家士族之政权,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经由曹丕之手,轻轻松松地交还到士族阶级手里。这是曹操的悲剧、曹丕的喜剧,也是天下大势所趋。后来的司马代魏不过是继续履行一个未完成的手续,从曹丕称帝的那一天起,曹魏的政权已然灭亡。

孙权的情况又怎样呢?孙权的哥哥孙策在世的时候,依靠的主要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周瑜是淮泗将领的代表,张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都不是江东士族。然而这些人都是外来势力,无根无基,孙权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本地的士族,所以孙权在中后期就以顾雍为丞相,以陆逊为统帅,将权力交到江东士族的手中。

然而这是孙权的无奈之举,孙权既不甘心,也不放心。所以,他晚年,疑神疑鬼,不是派特务监视群臣,就是动用严苛刑罚维护自己的统治,导致吴国上下言路不通,没有人敢说真话,这样的国家势必会走向灭亡。

刘备和曹操、孙权相比,具有某种优势。他既是宗室又是寒门,所以两边的人都能接受他,但刘备称帝两年就去世了,真正治理蜀国的人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依法治国、公正公开。

诸葛亮的理想从今天来看,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然而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很难施行。依法治国,就不能依人治国,然而士族阶级要的是依人治国,他们希望只要出身好,无论有多蠢,都可以做大官,而那些寒门庶族,不管多聪明,也不能染指政治。所以士族地主阶级就非常不满意诸葛亮的政权,他们听说曹魏那边施行九品中正制,士族享有很多特权,就眼巴巴地等着曹魏来解放他们。当魏军大兵压境的时候,以谯周为首的士人就热烈劝说刘禅赶紧投降,蜀国就此归于魏国,回到士族的怀抱。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伐魏,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归于一统,东汉末年统治帝国的士族地主阶级再次掌握了大权。

三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足鼎立、英雄辈出的舞台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然而迸发于那个特殊时代的英雄气概、人性光辉、智慧结晶早已深埋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诸葛亮的长啸、周瑜的雅曲,无数人以志气和血性会聚成的一曲千年绝唱,至今仍被人传唱。

《谋说天下·谋唐》

第一章 群雄竞起

1。 谣言的力量:杨玄感的烟幕弹

隋末乱世,隋炀帝杨广生性多疑,在暴政的统治之下,人心浮动,他敏感地感觉到了风雨欲来时的气氛,但却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只是一味打压猜忌,反而使更多的人走上了与他决裂的道路。当时把持朝政的重臣多出生于关陇,杨广对此极其不满,于是广泛使用了山东、江左人士,并力图将权力中心从长安迁往洛阳,企图分散关陇集团力量。再加上他的各种暴政,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关陇子弟们首先坐不住了,他们奋起反击。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杨广再次挑起了对高丽的战争,关陇集团的代表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粮,他故意与王仲伯等合谋,以“贼寇”横行为由,不愿给东征军提供粮草,又秘密召回了随军的弟弟杨玄纵。杨广得知后大怒,而杨玄感已经决意起兵,遂于当年的六月在黎阳举兵反隋。

反旗竖起,风云变幻,原来摇摆不定的隋朝高层官员,有一大批都倒戈追随杨玄感。作为第一个反隋的隋朝贵族,杨玄感起兵严重动摇了隋朝政权,导致隋朝统治出现了巨大裂口,加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让反隋运动显得更加波澜壮阔。

在起兵之初,杨玄感可谓意气风发,各路英雄都来投奔他,其中有当时著名的贵族官僚子弟如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韩擒虎之子韩世谔,也有朝中重臣,如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此外李密等豪杰也蜂拥而至。

当时李密从长安投奔杨玄感,杨玄感热情接待了他。李密见玄感体貌雄伟,自有一股雄踞霸气,打心底里叹服。他对杨玄感说:“主公此次举起义旗,为天下解倒悬之急,实乃万民之幸。”

杨玄感却微微一笑:“如今杨氏无道,天下战乱,各路义军如雨后春笋。我所需要的不是溢美之词,而是能够真正解救万民的良策。”

李密见杨玄感这么说,知道他是想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大袖一挥,说:“在下愚昧,为主公设三策以夺杨氏,止暴政。”

杨玄感来了兴趣,急忙问:“哪三策?愿闻其详。”

李密展开作战图,侃侃而谈:“如今天下群雄并起,而当朝却不思进取,还在边境点起硝烟,远征高丽。主公应该抓紧这个时机,如果想尽快夺得天下,我建议北据幽州,断杨氏后路,使其不能返京,为上策;如果主公觉得这条路线过于冒险,那还有一条就近的路,我们可以先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这就等于首先在隋朝心脏插进一把刀,为中策;而最不济的,我们可以就近攻洛阳,东都洛阳是战略要地,占据了它,我们就可以站住脚跟,但在这三条线中,却只为下策。”

听了李密的话,杨玄感开始沉思,在他的眼里,此时自己军力并不强盛,虽然归心者众,但人心不能当武器,投奔自己的多是没有兵权的文士,虽有声誉但在行军打仗上起不了多大作用。李密所说的截断杨广退路和首先占据长安的计策,在他看来还是太过冒险了。他反倒倾向于先就近拿下洛阳,洛阳和长安的地位不相上下,而他对洛阳似乎更有把握。况且,李密初来,自己又如何能确定他就是真心帮自己的呢?

一番前瞻后顾之后,杨玄感选择了最保守的一个策略,决定先占据洛阳,让自己站稳脚跟,然后再出兵长安。杨玄感让他的两个弟弟杨玄挺和杨积善率军,直捣洛阳。大军势如破竹,大破隋军河南防线,于六月十四日攻入洛阳城。

胜利的喜悦霎时弥漫在军营,似乎天下已经尽在掌握之中。杨玄感在对属下的吹嘘中,也不禁有些自满起来。他低估了隋军的反扑力度。没过多久,代王杨侑便率同刑部尚书卫文升、大将樊子盖以四万兵力相加,而且在途经华阴时掘了杨玄感的祖坟,鞭其父杨素之尸,隋军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远征的杨广也挥兵来征讨杨玄感。杨玄感在与樊子盖的对阵中数次失利,几乎覆没,而其弟杨玄挺也被流箭射中身亡,一时间阴霾难开。

杨玄感在议事厅焦急地来回踱步,刚起兵时的豪气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紧皱的眉头以及丧弟的哀伤,旗下诸将看着他都嗫嚅不语。

这时,从起兵之初就和杨玄感并肩战斗的赵怀义站了出来,说:“主公,看现在的情形,我军恐怕胜算不大了。”

杨玄感点点头,依旧不发一语。但杨积善却忽然跳出来激动地说:“赵怀义,你休要灭我威风,只是暂时吃个败仗,你等就被暴君吓倒了,未免太没志气!”

赵怀义摇摇头,说:“非是我惧怕暴君,但由目前的形式来看,确实代王兵力远胜我们,而且还有暴君亲率大队援军赶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杨积善听不进去这些分析,却一味叫嚣着:“管他来多少,都是些不堪一击的家伙,我定要给玄挺报仇雪恨!”

杨玄感虽然也想为弟弟报仇,但眼前的形式他还是清楚的。于是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杨积善不要再说。他看看一直不发一语的王仲伯,说:“不知王将军有何妙策?”

王仲伯凝重地抱拳,对杨玄感说:“主公,英雄当能审时度势。按照目前的情形,属下觉得洛阳恐怕不保!”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都不敢说出来,此刻看王仲伯说了出来,麾下诸将也开始议论纷纷。杨玄感依旧只是淡淡地点点头,说:“如果是这样,将军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中而不顾吗?”

王仲伯知道,杨玄感要顾的,当然不是天下百姓,此刻他要顾其自己,但既然他已经说了话头,说了大家都不敢说的话,于是索性一直说下去:“此刻两军对垒,形势显而易见,不如我们先放弃洛阳,避开隋军的锐气,再谋出路吧!”

此语一出,所有人反倒静下来了,一个个屏住呼吸,看着杨玄感越来越沉重的脸色,为王伯仲捏了一把汗。想一想刚起兵的时候,大家意气风发,立志夺天下,这才不到几个月,就兵败如山倒,这种变化接受起来真的有难度。众人只怕王仲伯的话触到了杨玄感的痛处,那可就不妙了。

但杨玄感其人并不冲动莽撞,其实他很明白此刻的形势。王仲伯的话固然有伤士气,但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而且刚才王伯仲所说“审时度势”的话,也敲醒了他,先求自保、避开锋芒也正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