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87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87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浴9颂泛蠡谀埃话驳卣驹陂角埃U玖肆礁鲂∈保疟蛔娓盖沧摺U钦庋细竦墓芙蹋沟霉擞核篮螅淖铀锩挥胁缴现荑ぁ⑷优暮舐贰

顾雍担任丞相长达十九年,他一片公心,从不以个人喜好、恩怨去选择官员,而是尽力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职位上,一旦委任后,便会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让下属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他还时常亲自在民间走访,探询人民的疾苦,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办法。十九年的精心辅佐,让吴国得到了全面的兴盛和繁荣,被人称为“东吴名相”。

公元243年,76岁的顾雍病倒了,孙权命名医赵泉前去为他诊治,诊治完后,赵泉却不告诉顾雍他的病情。不久,孙权就拜顾雍的次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得知后,便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对家人说:“赵泉善于辨别疾病,主上这样安排,一定是因为我的病治不好了,他想让我亲眼看见顾济被授官。”果然,几天后,顾雍溘然长逝。

顾雍死后,孙权素服凭吊,后又下诏称颂顾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

梭罗说: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正如果实上的粉霜,唯有用最轻柔的守法才能完好地保有它们。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鲜见的便是这柔情。

在顾雍的身上,便存在这种美好的轻柔的品质。美好的品质无一不是内心抵达一种境界后的自然流露。顾雍之所以能够设身处地地尊重别人,是因为他从小就具备一颗宁静敏捷的心,善于理解别人,体察别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有了悲悯之心,尽力避免任何伤害他人的可能。

这种美好的品质仿佛质感柔弱,不够坚硬,却最具穿透力。脚踹打不开的门,温和的敲门声却可以轻易打开。张昭的疾言厉色孙权视若无睹,顾雍的默默一低头却让孙权心领神会。

9。 孙权称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半年之后,刘备又称帝。按说孙权早已坐稳了江山,也该顺势跟在后面称帝了,可是孙权一直拖到八年后才登基称帝。孙权当然是非常想当皇帝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他按捺住性子足足地等候了八年呢?

在三国之主当中,曹操是一个时代的反抗者,他挟持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去统一天下,虽然看起来很美,却以叛臣贼子的角色被正统人士所唾弃。刘备以汉朝继承人自居,自始至终又坚持讨伐曹魏的立场,成为正统的代表者。而孙权夹在其中,形象相对模糊,他既不是逆臣,又不是正统,他从来都没有提出过明确的政治主张,所以他既缺乏曹魏以皇帝名义横扫九州、统一六合的霸气,又缺乏刘备讨伐曹操、恢复汉朝统治的志气。内在气势是一个人精神的脊梁,当一个人缺乏内在气势的时候,他的安全感必然会相对薄弱。事实上,孙权的前半生一直处在安全感匮乏的状态中,他曾经给群臣下了一道命令,这就是存不忘亡,安必虑危,还一再提醒他的将领们,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身佩刀剑,带上随从。

晋代文学家傅玄曾经评价过孙策和孙权,他认为孙策“明果独断,勇盖天下”,敢作敢为,而孙权则“乘间伺隙,兵不妄动”。

安全感缺乏的一个表现就是军事上的投机主义,孙权绝不会像刘备那样倾全国之兵,兴师动众讨伐别人。事实上,他从不轻易用兵,他总是在找空子,比如趁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时候,对曹魏动兵,但他绝不拼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孙权打的败仗少,胜仗也不多,基本能保持江东安宁。

孙权在魏蜀之间左右徘徊,看似没有定数。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结盟,还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但没过多久,孙权就把妹妹接回来,还趁关羽大战襄阳的时候,在背后捅了他一刀,使吴蜀联盟破裂。夷陵之战后,孙权又主动向蜀汉投去了橄榄枝,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还作势同时出兵曹魏,配合诸葛亮,当然后来看曹魏不好对付,虚晃一枪就撤军了。对待曹魏呢,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拔出刀来剁掉案角,表示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然而襄阳之战,又主动向曹丕称臣,两家互通婚姻。

孙权忽而联合刘备,忽而又袭击刘备,忽而投降曹操,忽而又抗击曹操,将两方面弄得晕头转向。其实他自己无比清醒,他不愿意让曹刘任何一方力量过于强大,具备吞没自己的能力,他就像一个砝码一样,左边重就挪到右边,右边重就挪到左边。当曹操力量强大的时候,他就联合刘备攻打曹操,刘备势力起来的时候,他就伙同曹操收拾刘备,以此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三国的平衡。

夷陵大战后,孙权和曹丕翻脸,他便改了元年为黄武。当时曹丕的年号为黄初,刘备的年号为章武,孙权从他们两家的年号里面各取一个字,组成自己的年号,这就表明了孙权的思路。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这时候,孙权本来也是可以跟着称帝的,但他没有跟风,反而跑去向曹丕称臣。孙权向曹丕称臣的原因,他派去曹魏的使者赵咨讲得很清楚。

赵咨出使魏国,向曹丕传达了孙权向他称臣的意思。曹丕就问赵咨,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赵咨就说,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就问此话怎讲,你给解释解释。赵咨就说,纳鲁肃于凡品,发现了鲁肃这个看似普通的人,这是“聪”;把吕蒙从行伍中提拔起来,这是“明”;俘获了魏国大将于禁,却把他送回来,这是“仁”;不动杀伐就攻陷荆州,这是“智”。说到雄略,赵咨解释说:“据三州虎势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

赵咨的话说得很清楚,孙权本是虎视天下之人,现在不过因形势所迫,才俯身称臣,说到底,称臣不过是一种谋略而已。为了夺回荆州,孙权杀死了关羽,刘备必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如果刘备打孙权的时候,曹魏再跟着落井下石,东吴必然会全军覆没,所以孙权加紧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交好曹魏,解除后顾之忧。

黄武二年,东吴的群臣向孙权劝进,请他登基称帝,孙权依然没有称帝,他的说法是,大汉王朝如今衰落到如此地步,我作为汉臣,不能为汉朝尽心尽力,已经感到非常愧疚了,又哪有什么心思称帝呢?当然,谁都知道,这话也就是个门面话,孙权的群臣自然不会当真,就继续劝进。孙权这才讲了实话,他说,上一回他们两家称帝后,我本来也可以称帝的,可我为什么要向曹丕称臣呢?因为刘备四月称帝,之后就气势汹汹地打过来了,那时候寡人也听说北方愿意支持我们一把,当然了,他们说是支持其实是要挟我们。如果我们不听他的,那么刘玄德从西边发兵,曹丕从北边发兵,那寡人不就受不了了吗?寡人只好忍气吞声,向曹丕称了臣,但是大家看看,我现在不是又和他翻脸了吗?

孙权解释了上一回没有称帝的原因,却没有解释这一回为何不称帝,事实上,该表达的也表达清楚了。上回和刘备翻脸后,担心两家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尚不敢称帝,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自从黄初三年,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孙权对曹丕就不那么恭敬了,不仅不按曹丕要求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北边当质子,连曹魏派来的使者都不接见了。曹丕大怒,领兵来打孙权,虽然后来曹丕撤军了,但两家的梁子已经结上了;而蜀汉那边,刘备新死,吴蜀的疙瘩还没有解开,这回孙权是将两边都得罪了,他就更加不敢称帝了。

不过不久,情况便又发生了变化。黄初七年,魏文帝曹丕病逝,传位于平原王曹睿。孙权最怕曹操,也很忌惮曹丕,但对曹睿并不放在眼中。而蜀汉那边,掌权的人换上了诸葛亮,诸葛亮一接班就派遣使者到吴国,恢复了吴蜀联盟。孙权终于安心了,他甚至兴致勃勃地和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商量,我们把曹魏的地盘给分了吧。看来,半生不得安全感的孙权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恢复了幽默感,充分发挥了类似“画饼充饥”的喜剧天分,和蜀国使者把曹魏的地盘给预分了:豫州、青州和幽州归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你们蜀汉,还剩下个司州,两家一家一半。公平吧?!

解除两大忧患后的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黄武变成黄龙,忽悠黄初、章武两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孙权已经翻身飞跃龙门,成为真龙天子了。

孙权确实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曹魏的霸气和蜀汉的志气,但他有的是对自己的了解。没有人比他更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守成之君,然后才能成为开创之帝。无论是左挪右动也好,徘徊观望也好,他必须尽全力保持大局的平衡,以此保持自己的安稳,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考虑开拓和创新,这大概是东吴的政权比蜀汉多延续了十几年的一个原因。识时务者为俊杰,有自知之明的人,至少不会做一个失败者。

10。 屯田航海

夷陵大战重新划分了三国的疆界,吴蜀联盟的重建使三国力量再次达到平衡,三国鼎立局面进入一个全新的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孙权理智地将主要精力用在开发江南、发展农业和运输经济上。

事实上,早在夷陵之战以前,吴国的骆统就曾上书给孙权,说繁重的征役和赋税使农田荒芜,军民俱困,民间百姓和屯田穷兵生了孩子却无力养活,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珍贵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社会难以向前发展。骆统因此奏请孙权寻求解决之计,使剩下的人民有个活路。骆统的奏言切中时弊,孙权深受触动,于是就致力于以屯田的方式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吴国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进行管理。屯田的兵平时种田,战时打仗,屯田的农民只需种田,免除民役。吴国很多地方实行屯田,屯田的军民则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数千家屯兵,而毗陵的屯田农民则有男女数万口。总体来说,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而且采用了牛耕的先进耕作技术。

公元226年,陆逊认为自己的驻地军粮不足,便上表请求令士兵就地屯田。孙权认为这主意很好,不仅同意了陆逊的提议,还将驾车的牛改为耕牛。孙权本人和儿子还下地耕作,以此鼓励士兵屯田。

为了满足农田用水,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公元230年修筑东兴大堤,将巢湖水截流用于灌溉。公元250年,他又修建了堂邑涂塘(今天的江苏六合县互梁堰),还开凿了几条运河,既方便了内河航运,又可作灌溉之用。

此外,孙权还多次调整赋税,夺取荆州后,曾尽除荆州人民的租税,还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

为了适应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专门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吴国的船最多可达七帆,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当时的多帆船可以通过斜移帆面到合适角度的方式充分利用风力。这种方法使帆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不惧风浪,速度迅疾,至今还在现代的木帆船上使用,可见当时东吴造船技术的高超。

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后,东吴便扩大了对外联系的范围。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船前往夷洲和亶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岛和日本。由于亶洲太过遥远,无法到达,卫温一行人只到了夷洲。据《三国志》记载,卫温一行在台湾停留了将近一年,带去的士兵水土不服,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虽然俘获了数千夷洲土著,却得不偿失。但这次探险让吴国人对台湾有了初步了解。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曾在《临海水土志》中对夷洲进行了记载,他说:“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沈莹笔下夷洲的方位和气候都与台湾的情况相符。书中还描述了夷洲的物产,以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这些情形都可以在明清人关于台湾的著述里得到印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的山顶越王射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湮没在久远的年代中了。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消失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走出石器时代。

孙权时代的夷洲之行虽然没有收到具体的效益,但它书写了祖国大陆与台湾最初的交往史。从这点来看,具备伟大的历史意义。

台湾之外,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