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71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71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气衰力竭,就会败亡,于是劝曹操猛攻。曹操听了他的话,发动大军不要命地猛冲上去,果然一鼓作气打败了吕布。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敌强我弱,形势危急,这时候如果刘备趁机发难,曹操就会有灭顶之灾。曹操打算去教训一下刘备,可正面的袁绍已经不堪应付,又怎能分兵去打刘备呢?郭嘉镇定地说,刘备可以打。他分析说,必须趁刘备立足未稳,狠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他性格犹豫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这段时间差可以用来消灭刘备。于是曹操发兵,果然打败刘备,捉了关羽。郭嘉的这项大胆谋略得以成功,唯一的条件就是袁绍如其所料,该出手时不出手。

还是曹操和袁绍对峙官渡的时候,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从江东传来,江东小霸王孙策准备起兵偷袭许都。孙策向来骁勇善战,他如果出兵,曹操的根据地许都一定不保,曹军也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一时间,曹营人人自危,不少人开始向袁绍暗送秋波,寻找后路。但郭嘉又一次笃定地说:没事,孙策来不了!

郭嘉断言说,孙策在来之前,必定会死于刺客之手。这话听起来荒诞无比,难道曹操的一世霸业就寄托在不知何处的刺客之手?郭嘉又凭什么断定孙策的死?

然而不久,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从东吴传来:孙策死了,死于刺客之手!

请看郭嘉是怎么分析的。郭嘉认为,孙策为了平定江东,杀了不少有实力的地方豪强,犯了众怒,但孙策自恃勇力过人而轻于防范,所以“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只要有一个刺客,就可以要他的命。所以郭嘉断定,孙策必定死于刺客之手。

千真万确,上一章我们已经讲过,孙策正是死于被他杀死的许贡的门客手上。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显然不敢相信郭嘉的惊世之才,他认为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不过是一个巧合。真的只是巧合吗?让我们从头了解一下郭嘉。

郭嘉,字奉孝,出生于颍川。颍川在今天的河南宝丰一带,三国时百分之七十的人才都出于此地,这种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濡染郭嘉。郭嘉出身寒门,从小就胸怀大志,20岁的时候,就开始悄悄结交有才之士,不与世俗之流来往,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郭嘉,但凡了解郭嘉才能的,都是一些高明人物。

21岁的时候,郭嘉也曾投靠袁绍处,袁绍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然而不过十来天时间,郭嘉就把袁绍看得清清楚楚,给袁绍手下谋士辛评、郭图留下了几句有关袁绍的评语:“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袁绍想学周公礼遇下士,却没有学到精髓,多谋寡断,和他共成大事,解救天下大难,很难!丢下这些话,郭嘉飘然离去。

此后四五年的时间里,郭嘉一直赋闲在家。后来,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曹操这里。两人就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密谈一番之后,顿生如鱼得水之感。曹操由衷地感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欣喜地说:“真吾主也!”

从此,郭嘉成为曹操的军事祭酒,为曹操征战四方出谋献策,尽心尽力。郭嘉比曹操小21岁,他们两个人是上下级,更是忘年交,是知己,曹操常对人说,最知我心意的人是郭嘉。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关系厚密,非同一般。

季札曾说过,“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仪而陋于见心”,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形容郭嘉,郭嘉明于见心而疏于礼仪,他性格洒脱,自由自在,不拘礼仪。曹操手下有个叫陈群的纪检官员,曾经因为郭嘉行为不检,在朝堂上参奏过郭嘉,郭嘉却神情自若,丝毫不以为意。曹操一面表扬陈群坚持原则,检举有功,一面对郭嘉不闻不问,放任自由,看到郭嘉泰然大气的样子,甚至在心底越发欣赏他。

在辗转四方的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向他咨询。郭嘉也从不曾让曹操失望过,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点拨迷局,正确决断,用曹操自己的话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曹操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然而天妒英才,曹操的希望落空了。就在奇袭乌丸之后,从柳城回来的路上,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疾行操劳过度,体质本就单薄的郭嘉竟然染病去世。

郭嘉病重的时候,曹操心急如焚,不停地派人去探视;郭嘉去世后,曹操痛哭流涕,多日沉湎于悲痛之中,在给荀彧的信中,吐露着失去郭嘉的惋惜和痛心。

郭嘉之死成为曹操戎马生涯的一个分水岭。郭嘉死前,曹操先后灭吕布,剿袁绍,一统北方;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的战役中取得一些成绩外,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赤壁之战更饱尝战败的滋味,无奈坐视天下三分。难怪曹操会用“毒恨”这样强烈的词汇去形容失去郭嘉的心情,难怪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发出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人有诗赞郭嘉:“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信然!

郭嘉有一种禅宗式的思维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之中一举把握要害,所以他便具有拨云见日的理解力、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和险中求胜的把握力。在这些能力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人纯粹的郭嘉,一个内心沉静的郭嘉,一个于混乱喧嚣时代直取自己所要,一个高度忠实于自己生命的郭嘉。

如果说生命是一寸一寸光阴的延展、一点一滴心力的聚集,那么郭嘉则尽全力捍卫了生命的纯度。少年时的“不与俗接”,不是清高,而是不欲将生命虚度于无谓的交际中;弱冠时从袁绍处断然离去,不是骄狂,而是不愿意在不适合的地方浪掷自己的精力;受到陈群的检举后,神色自若,依然故我,不为抗拒世俗,只是放任了生命率性真实的本来模样。或许郭嘉的神智令我们望洋兴叹,然而他纯粹和专注的态度并非遥不可及。

6。 不拘一格

建安十二年,袁绍死了,袁谭死了,袁尚死了,袁熙死了,袁氏家族的势力至此全部覆灭,曹操成为中国北方名副其实的霸主。当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回朝,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意气风发,于是写下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这首诗,一种气壮山河、吞吐日月的雄浑气度就会扑面而来。由于诗作者在政治上的成就太过炫目,人们常常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其实曹操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文人提笔只会歌功颂德,既缺乏真性情,又没有独立的风格。曹操在诗中,直抒胸臆,慷慨陈词,一扫旧曲古辞的陈腔滥调,表现出爽朗刚健的清新风格,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曹操也当了一回引领建安文学的弄潮儿。

文为心声,曹操的笔下之所以能够涌出如此深沉饱满、雄健有力的诗句,正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不拘一格、务实求真的人。

曹操的务实在他的生活中处处有体现,首先他的婚姻就不随俗流,不拘虚名。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夫人在长子曹昂死后,日日哭泣,责怪曹操,被曹操一气之下送回娘家,事后曹操后悔,就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却再不理睬曹操,曹操只好好言抚慰后离开。

丁夫人走了,曹操就把他的妾卞氏扶了正。卞夫人出身倡家,以前是一个倡伎,此“倡伎”非“娼妓”,是卖艺不卖身的那种,不管怎么说,这种出身也够低微了。按照当时的门第观念,这样的女子是万万不能做正夫人的。但曹操根本不理会这一套,因为卞氏贤德明慧,为人非常好。

据史料记载,卞夫人每次随军征行,遇到白发苍苍的高龄老者,总是会停下车来打个招呼,还会赐以绢帛,常常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地说:“唉!只恨我的父母已不在人世了。”

卞夫人的大儿子曹丕被立为曹操的继承人后,人们都来表示祝贺,开玩笑让卞夫人请客,卞夫人却非常冷静地回答说:“丕儿被立,只不过是因为他年长而已。作为母亲,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又哪里敢居什么功啊!”面对这样的大喜事,还能够淡然谨慎地对待,不要说对于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即便对于一个男子来说,也不是易事。曹操听到这件事,对卞夫人很是欣赏:“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对待家事,曹操能够不拘一格,讲求实际效果,处理政务的时候,曹操也秉承了同样的作风。曹操清楚,霸业是扬帆济远的船,人才则是船上的桨手,所以曹操曾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下求贤令,公开向天下招纳人才。

曹操招纳人才的标准更称得上特立独行、惊世骇俗。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德行”、“名节”、“门第”作为选才标准,曹操却忽略这些,只提出一条——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官吏,不计微贱,不拘品行,不废偏短,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

曹操的解释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就是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然而动乱之秋是急需人才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奖赏功劳和能力,把才干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不泥古法,不拘一格,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

当然,曹操的“唯才是举”并不是排斥德行,而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不能为了一味追求德行,而忽略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

曹操当然喜欢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手下的崔琰和毛玠就是这样的人。曹操每次谈起他们都肃然起敬,重用他们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

看看对于德行上有瑕疵的人,曹操是什么态度呢?

曹操有个老乡叫丁斐,字文侯,这个人喜欢占小便宜。曹操曾经分派他去管一群牛,结果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换成公家牛群里面的肥牛,后来这事被人检举了,丁斐就被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碰见丁斐,就故意开玩笑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斐知道曹操调侃他,也故意回答,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曹操哈哈大笑,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斐,我说算了吧,丁斐这个人对我来说,就像人家家里又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即便小有损失,却能保护财物完整。曹操对待这种人的做法就是重用其才、不避小贪。

郭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陈群常常当众指责郭嘉,郭嘉依然故我,从不悔改。曹操一边奖励陈群的清正,对陈群说,你这样做是正确的;一边又对郭嘉信任如故,既不处分郭嘉,也不指责郭嘉,更不要求郭嘉改变他的私人生活。

曹操的这种行为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他明白,德行必须受到尊重和鼓励,否则小人就会横行,所以他表扬和肯定了陈群,认为陈群坚守道德底线,批评行为不检点的人的做法是对的。但是曹操又明白什么叫抓大放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有毛病,那么就不要求全责备了,尤其对待郭嘉这种非常之人,就要使用非常之法。曹操的态度就是,常规的该坚持还是要坚持,但也不要认死理,该实施权宜之计的时候还是要灵活处理一下。

曹操在用人上本着务实的精神,不仅不避小贪,不拘小节,也不计较前嫌。曾经有个叫刘雄鸣的蓝田人,年轻时住在覆车山下,以采药打猎为业,每天早晚出入云雾之中,却从不迷路,人们传说他能喷云吐雾。李傕、郭汜作乱时,很多人前去归附他,后来他去投曹操,曹操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我刚进关中时,梦到一个神人,这神人就是你吧?”曹操对他以厚礼相待,还封他为将军,让他回去招揽部属。谁知刘雄鸣回去后,情况就变了,部属不肯投降曹操,还逼着他一起反曹,刘雄鸣无奈,只好从了部署,聚集了几千人,守在武关道口。曹操派夏侯渊去打他们,刘雄鸣败逃到汉中,后来曹操平定汉中,刘雄鸣无处可逃,只好又来投降曹操。曹操一见他,就上前拉着他的胡须说:“老贼,这回可把你捉住了!”曹操恢复了刘雄鸣的官职,把他调到渤海做事。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的是曹操的气魄和见识、务实和大气。鲁迅就曾经赞扬曹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