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7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7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孝公这句话,跟刚才的“商讨解决”实在有些出入,看来变法之事事先已经决定了,只是说出几句话敷衍一下罢了,殿下有人这样想。

宛苇心有不甘,仍壮着胆子说:“法可变,但变的后果大王可曾考虑过,这本是长远之事,慢慢磨研而来。而商鞅所提的变法,分明是一步登天的幻想,太不切实际。”

商鞅心想,“等你觉得切实了,国都亡了。”

秦孝公说:“宛将军说的虽然有几分道理,但从目前国情来看,却是没时间磨研下去了。先王的法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但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反而让秦在当时的动荡中站稳了脚跟。法也需更新换代,现在我们的律法明显有很多瑕疵,换掉它也是势在必行。”

“大王这样说不觉得牵强么?商鞅的法怎能和先王的相比。商鞅年纪尚轻,腹中能有几斗粮,先王的法是从战争国势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本国的国势本已和法融合不分,您去问问臣民,这法都深入人心中了。”

商鞅心里腾起一股怒意,碍于场面没有发作,只是在心里说:“真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

秦孝公使劲拍了下桌子,又用袖子把桌上面的一沓竹简扫到了地上,怒声道:“寡人本念你立功不乏,给你面子,你却不识相,屡次顶撞寡人。来人,把宛苇压入大牢,听候发落!”

宛苇没想到秦孝公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时间满脸的骄狂之色消失,换做一副惊慌失措之相。其余大臣看到此情此景,均不敢再出声。

至此,变法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施行,秦国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大良造”。此为秦爵十六级,相当于相兼将军。两年后,秦把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今陕西咸阳)。同年,商鞅开始着手实施第二次变法,主要是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些人对商鞅恨之入骨,欲置商鞅于死地,只是碍于秦孝公,一时无可奈何。

一日,一个叫赵良的人前来拜访商鞅。见面后他说:“今日我来,是有件重要的事想和大人谈谈。”

商鞅早就闻言赵良在宗室贵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他来的目的,商鞅早已猜出了几分。

“赵大人有话不妨直说。”

赵良自认为面子不小,放开话说:“我代表大部分臣民给大人一个忠告。”

“什么忠告?”商鞅问。

“废除酷刑之法,并让位于贤人。”赵良说:“秦国如今富强,是不是依靠了你的变法,臣民都看在眼里。你杀害无辜忠良,制造残酷的刑罚,我劝你还是放弃新政,退位让贤的好。”

商鞅笑了,回击道:“简直是无稽之谈,你这番强词夺理的话毫无根据,我倒是想劝你回去好好儿思量思量。”

赵良见商鞅没有退意,便威胁说:“普天之下,异人居多,有人能穿墙入壁,有人能弑人于百步之外,大人可曾想见识一下?”

商鞅不惧地说:“请把异人请来,切磋切磋。”

赵良一时语塞,牙齿里挤不出半句话来,拂袖灰溜溜地离开了。

虽有小阻碍,商鞅的第二次变法亦圆满地得以开展实施,秦军对外也积极展开军事活动,并取得了节节胜利。

秦孝公的过人之处也在于他不仅能发现人才,关键时刻还能放权,用权利支持他做事,给人以充分的信任。没有商鞅,就不会有改变秦国命运的商鞅变法;没有秦孝公,变法就不会顺利推行。

3。 平内患,献公归国

秦献公生于秦灵公元年(前424年)。秦灵公死后,公子连(即后来的秦献公)没有即成位,王位被他的叔叔秦简公抢去。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魏国当时是中原各国的超级强国,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极大地刺激了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想到秦国的衰败和自己的遭遇,公子连产生了夺回君位、施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由于公子连曾被立为太子,在政治上有很大利用价值,魏国给的待遇很优厚。借此机会,公子连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公元前386年,秦简公的孙子秦出子即位。出子即位时才两岁,由他的母亲主持朝政。由于出子母亲任用外戚和宦官,与秦国的公室成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秦国内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公子连当时住在魏武侯为他安排的一座豪华府邸中,每日研读兵法谋略,每当听到秦国的局势时,他心里便会涌起一阵不甘。一个本为太子的人,竟然沦落到流亡异国,靠着别人的救济来维持生存。他心里其实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魏武侯这样厚待自己绝非善行,是因为自己还有利可图。但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初到魏国时,他没有想过这么多,但是二十年过去了,他内心的压抑感慢慢浮现出来。

魏武侯经常去公子连的府中,谈论一些事情,不管谈什么,最后往往都转到政治上。

一日,魏武侯来府中做客,公子连正在读书。魏武侯见状笑着说:“每次寡人来时,公子都不闲着,除了读书似乎就没别的事干了,难道你不觉得无聊么?”

公子连把他引到上座说:“读书亦有乐趣,贵国的书不但精妙,也很实用,读着自然就有些乐趣。”

魏武侯说:“寡人今日拜访倒是想和公子商量一件事。”

公子连问道:“大王所来为了何事?”

魏武侯说:“自从二十年前公子被秦简公夺去王位后,秦国一直在走下坡路,照这样下去,只怕隔上数年,秦国就灭亡了,寡人相信这是公子不愿看见的。”他看了看公子连又说:“如果公子愿意,寡人可以派人助你夺回王位,但公子得答应寡人,一旦你登基,必须和我们魏国订立盟约。”

公子连心里一震,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二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险恶,经常受到外国的侵略,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虽然自己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多年以来,秦国与魏国一直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而且,如果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取得政权,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这样定会对秦国不利。虽然身处险境,公子连却不愿做出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

见公子连一直没有答话,魏武侯问道:“公子考虑清楚了没有?”

公子连回答道:“非常感谢这些年魏文侯和大王您对我的照顾。贵国目前正处于比较紧张的环境中,不能因为我的事让贵国再分散精力。”

公子连内心很清楚,他拒绝魏武侯是冒了巨大的风险。自己在魏国的价值就在于他的身份,在于自己在秦国还有一定的号召力,魏国是想在自己身上牟取政治利益。一旦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了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很可能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魏武侯笑道:“公子话严重了,魏国目前虽然四处受敌,国势比较紧张,但尚能够应付,这点公子不用担心。请公子从长远考虑,我们帮助你赢得秦国王位,到时候你我两国缔结盟约,互助互应,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啊!”

公子连含笑不语,过了片刻才说:“大王容我再做考虑,出子及其母的政权还没有到瓦解之时,我若此时回国,必会遭其害。这样一来,大王和我的打算不就全部落空了么?”

魏武侯追问说:“以公子之见,何时才是行动良机?”

公子连想了一会儿,说:“我需要一年时间做准备。”

魏武侯走后,公子连叫来一个叫吴达的机智善辩之人,让其进入秦国联系与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并且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要回国施行新政的消息,并用金银珠宝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将领。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被叔叔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了河西地,秦人都很有怨言。简公的儿子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有什么作为,只求自保。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出子即位,秦国更是出现了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国百姓对秦国的这种危险局面深感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当年秦穆公时的强盛。吴达到秦后,朝中许多大臣因为不满出子母亲重用外戚的做法,纷纷答应配合公子连推翻出子母亲的统治。

吴达回到魏国向公子连汇报说:“秦国政权处于瓦崩时期,朝中局势动荡。我联系到许多大臣,他们都愿意跟随您。秦国普通的百姓听说您要回国施行新政后,也都纷纷响应,盼着您早日回去。”

公子连大喜,立刻开始着手筹划、准备。

此间魏武侯陆续来过两次,谈话从刚开始的闲聊很快转到公子连回秦国的事情上。魏武侯有些心急,想让公子连早日回国夺政。

魏武侯为何心急,公子连心里很明白。此时赵国与离魏赴楚的吴起联系紧密,赵、楚联合,就将对魏国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西面的秦国是魏国的死敌,最近与赵、楚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果秦、赵、楚联合进攻魏国,魏国就将处于南北西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公子连向魏武侯敷衍道:“一年之期马上就到了,等我筹划完整,时机成熟,立刻动身回国。”

魏武侯心里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耐心等待公子连的决定。

一年之期到了,公子连也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准备动身。魏武侯听说后,立刻带着许多珠宝前来为他践行。

在与魏武侯辞别的时候,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他说:“感谢多年以来魏国的盛情款待,如果我成功夺得君位,只要大王在世,秦国保证不与魏国为敌。”

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心想,此时大局未定,公子连却说出这样的话,明显是在表明自己不会和魏国结盟,但如果此时将公子连杀掉,就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对他的良苦用心了。也罢!他既然已经答应不与魏国为敌,赵楚之事就无须担心。想到这里,魏武侯心里也就释然了。

秦出子二年(前385年),秦庶长嬴改迎立公子连于河西。

秦出子母亲知道后心慌如焚,召集亲信商讨对策。亲信献策说:“派一支精良的军队,将公子连一伙诛于途中。”

秦出子母亲依计行事,派遣一员大将领军数万,在半路截杀公子连。谁料到这支队伍的将领早就被公子连收买,其浩浩荡荡地率领大军,不是诛杀,而是去迎接公子连的。

沿途闻讯而来的迎接公子连的秦国百姓数不胜数,公子连在这些人的簇拥下围攻了秦国都城雍,只用了不到半日的时间,守城力量就土崩瓦解,士兵们也宣告投降。公子连趁势攻入了城内,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

秦出子母子的乱政引发了臣民之愤,公子连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经过精密筹划,一举夺下了王位,实乃民心所向。作为一个统治者,有道的做法才会得到尊崇,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魏武侯的失策,则是低估了公子连的处事能力。公子连在洞察了魏武侯的用意后,立刻想出了应对之法。无奈的魏武侯只得自己降低了要求,不与我为敌,不与赵、楚联盟,对魏就算是有利的。

4。 丰人口,秦献公废人葬奖生育

以活人殉葬的制度在古代中国早已就有,自秦武公时开始,已在秦国实行了三百多年。其中,秦穆公更是将这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穆公当政时期,秦国有三位忠心辅佐他的大夫,分别叫奄息、仲行和虎。

一日,秦穆公邀请三位大夫喝酒,秦穆公说道:“三位大夫确实有真本事,帮助寡人做了不少事,这是大秦的福分,也是寡人的福分,正因为有了像你们这样的贤才,我大秦才能有今日的富强繁荣。”

奄息说道:“大王的话严重了,和大王比起来,我们做的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我们只是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效忠大王,要是和大王的谋略贤德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啊。”

酒过三巡,秦穆公突然露出一副伤感的表情,说道:“寡人真是害怕啊,害怕日后一死,奔赴黄泉是孤零零的一人,如有你们的陪伴便好了,即使到了地下冥府,我们亦能够在一起,谈谋论略……”

奄息见秦穆公为此事伤感,觉得实在是有些不至于,于是安慰秦穆公说道:“大王不必伤心,我等愿意跟随大王一辈子,生死同归,即使同赴黄泉路也是甘愿的。”

其余两人也同时附和着点头。

秦穆公很高兴,举杯说道:“三位贤臣真是寡人的知己,寡人敬你们一杯……”

没想到,几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