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60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60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吕雉特别的恩遇:吕后将薄姬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晋阳,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使她成为大汉王朝仅次于吕雉的贵妇人。

随着薄姬一起来到代国的,还有她的弟弟薄昭和她的母亲魏媪。

薄姬多年来早已习惯了没有丈夫的日子,现在和所有的家人团聚,并且在儿子的封国上享受富贵,薄姬心中非常知足。刘恒年幼,薄姬作为代王太后,实际上就成了代国的主宰。但是薄姬并没有改变从前的行事作风,她每每教导刘恒说:“身为亲王,要处处克己谨慎,万事知足,感谢上苍厚赐。”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刘恒,刘恒一天天长大,从来没有惦记过那远在长安的皇位,而是在自己的封国善待百姓,无为而治,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而此时的汉王朝正需要这样一位皇帝,好像冥冥之中自有注定,薄姬一生的意义就是为汉朝养育了一个出色的皇帝。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闰九月,吕后去世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长安血雨腥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代国的封地晋阳却和往年一样宁静。秋风飒飒,迎接刘恒进京为帝的使者来到了代国。

这时的刘恒,已经做了十七年的亲王,时年二十四岁。他听完使者的话,一时间就呆住了,简直不能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事。皇位对于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他的母亲也经常教导他不要觊觎那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皇子众多,为什么单单选择自己,这是不是一个阴谋?

等使者下去,刘恒就问自己的臣属:“大家怎么看这件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知朝中大臣又出了什么主意……”“陛下不要轻易相信这件事……”这时一个叫宋昌的人说:“诸吕平定,朝中自然要选择新帝即位,来迎代王,我看是顺理成章,这不是什么阴谋。”但是宋昌的话遭到其他人的激烈反对,刘恒拿不定主意,就回来问自己的母亲。

薄姬想了想说:“我儿不必忧心,这也许就是天意。”薄姬一直深信卜筮之术,于是建议刘恒占卜星象,也许上天会给予明示。刘恒遵照母亲的建议,就请人占卜星象。占卜的结果是上上大吉。

刘恒略略放心,薄姬说:“此事必须谨慎,你先不要去,让你舅父先随使者进京,看朝中情况怎样。”刘恒同意母亲的想法。于是刘恒的舅舅薄昭就随使者进京了,薄昭到达长安以后,发现朝中已经为刘恒做好安排,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代国。刘恒收到舅舅的信,终于消去内心的疑虑,在薄姬的安排下,轻车简从向长安进发。

刘恒来到长安城外五十里处,臣属再次向他建议,派人打探消息,以免落入圈套。确信无疑后,才前往渭桥与迎接的大臣相会。当人群将他前呼后拥地送进未央宫后,他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任皇帝。

刘恒即位后,封自己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刘恒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文帝即位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与世无争的王太后,一个清净无为的亲王,就这样成为宫廷斗争中最大的胜利者。后人评价薄姬“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薄姬在宫廷争宠斗争中全身而退,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儿子,终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在强者生存的皇室政权争夺规律中,薄姬是个特例。刘恒从母亲那里学来的道家思想正好与汉初“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相合,于是得到了朝臣的拥戴。刘恒即位后,安民为本,躬修节俭,轻徭薄赋,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

《谋说天下·谋三国》

第一章 乱世起群雄

1。 黄巾起义

汉灵帝刘宏是这个给了汉民族名字的辉煌朝代的终结者。显然,他本人没有料到自己将会扮演这个倒霉角色。他曾经问过属下,自己比之桓帝如何,属下倒也直率,回答说,您比之桓帝,就相当于舜比之于尧。二者的差别昭然若揭,只有灵帝还如在梦中,惘然不知。

事实上,东汉末期的这两代君主都乏善可陈,诸葛亮就曾经在《出师表》中哀叹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刘宏登上东汉皇帝的宝座是很偶然的。汉桓帝刘志36岁去世,没有留下子嗣,窦太后这才提拔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远房侄子12岁的刘宏当了皇帝。

12岁的刘宏并不是东汉的第一个少年天子,自从汉和帝刘肇开始,东汉的皇帝在即位时都尚未成年。少年天子不通政务,外戚和宦官就借机明争暗斗,轮番窃掌政权,把天下搅了个乌烟瘴气,最后合力把东汉推向灭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人口、钱财、土地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按说皇帝是没有必要费心敛财的。但这世上的事情无奇不有,贪财的皇帝在历史上还真不稀罕,他们若是和汉灵帝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刘宏在当皇帝前本是东汉皇族旁支,封爵亭侯,食邑不过百户,大概相当于一个中小地主,他幼年时的生活应该是比较贫困的。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经受过经济窘境的人,长大后对钱财很可能会抱有一种贪婪的态度。

在灵帝刘宏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阴影对他的影响。他继位第二年,就在中常侍曹节等宦官的帮助下,迫使窦太后还政于自己。一旦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刘宏的贪财本性就暴露得淋漓尽致。

地方上进贡的贡品一般经皇帝过目后缴入国库,这个皇帝不一般,不雁过拔毛绝不心甘。他每次都挑选出几样精品,收入自己的小金库,还将其巧立名目曰“导行费”。

朝中有人实在看不过眼,就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天子当以天下为重,不要为了几个小钱惹得百姓不安。刘宏大怒,将此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吱声,“导行费”直到灵帝驾崩才被废除。

私吞贡品,借修宫殿、铸铜人的名目大肆加征税收,刘宏为了搂钱可谓费尽心机,耍尽手腕。可是这些钱无法满足他的贪欲,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利呢?

刘宏想到了他手中任命官员的权利。刘宏手中乌纱帽多得是,想要吗?拿钱来买。

卖官,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一件招致臭名的事情,刘宏却连地下交易都不屑为之,他专门在皇宫西园开办了一个官职交易所来正规经营。除了自己的皇位外,其他职位上至三公,下到县令,都明码标价,公开招标,公平销售,童叟无欺。

官位的价钱按照级别来定,级别一石是一万,如年入四百石的副县级官职出售四百万,年入两千石的正部级官职卖到两千万。如果你想要位列三公,尝一尝当太尉、司徒、司空的滋味,就再加一千万。

上面是公开出售的价格,那么朝廷的正式任命呢?依然要交钱,不过可以打折,只需要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灵帝时,有一个名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朝廷钦差宣读完委任状后,就伸手要钱。司马直是个清官,哪儿来的钱呢?钦差说,知道你生活困难,那就减免三百万,剩余的要交齐。司马直说,我实在拿不出这些钱,我不做这个官了可以吗?钦差不同意,哪有辞官这一说啊!司马直实在走投无路,就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了,临死前悲愤地写了一封遗书,痛斥这种卖官行为是祸国殃民、国家将亡的象征。

然而,司马直的死丝毫没有撼动灵帝的心,灵帝的卖官生意越来越红火,朝中大多数人都是用钱打通的官运。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太尉一职,就是花钱买来的。

想过一把三公瘾的人不止曹嵩,清官崔烈也没能抵挡得了这种诱惑。崔烈家里的名声清正,他全凭着自己的努力从郡守升到九卿的位置上。眼看离三公只有一步之遥,这时皇帝的保姆程夫人跑来对他说,崔大人啊,你若想当三公,我可以帮你争取一个五折优惠价。崔烈动心了,崔家世代还没有出过三公,自己若能当一回三公,也算是给祖先争了光,于是交了五折的钱,当上了司徒。

有一回灵帝大宴群臣,见崔烈在席间谈笑风生意气风发,忽然懊恼自己做了一笔赔本买卖,就对崔烈说,你当这官可是才交了一半的钱啊。程夫人听了这话不乐意了,马上接茬儿说,崔大人是个清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一时间,举座哗然。花钱买官可耻,靠女人当官更丢脸,崔烈从此颜面扫地,在众人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

花费了大笔银子买官,灵帝的官员们走马上任后的第一要务自然是拼命捞钱,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本钱挣回来,各地政府的黑暗腐败不言而喻。

地方如此,中央情况怎样呢?灵帝曾说:“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他自顾贪财,将国家权力交到宦官手中,宦官当权,只会乱政,倒霉的只有黎民百姓。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没有立锥之地,再加上各种灾荒、瘟疫接踵而来,他们流离失所,风餐露宿,以野草充饥,“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

至此,东汉后期的江山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田野空、仓库空、民穷财尽的烂摊子。百姓没有活路,自然揭竿而起。东汉末年,警报频传,烽烟四起,天下之大,竟没有一块安宁的土地。

小范围的起义渐渐会聚成一场全国性的风暴。河北巨鹿(今平乡县)人张角,本是太平道的首领,他自称“大贤良师”,以传布太平道为名,用治病为手段,秘密在农民中间组织起义活动。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说东汉的气数已尽,天下该由起义的人民来接管了。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将张角视为自己的救星,青、徐、幽、兖、豫、荆、冀、扬等八州的穷苦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赶来,投奔起义队伍。数以万计的百姓由于路途遥远、贫病交加,还有没到达目的地就死在途中,集结于太平道各地据点的群众更是多达几十万人。

张角把八州几十万的信道群众编成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首领称为渠帅。一切准备妥当后,张角定于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作为全国各地同时发动起义的时间。

谁知起义前夕,风云突变,叛徒唐周向朝廷告密,起义计划泄露。马元义在洛阳被捕,一千多名与太平道有关系的官兵和百姓被杀。

张角当即决定在二月提前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头上裹着黄色的头巾,所以人称“黄巾军”。

他们占州郡,烧官府,围攻豪强聚居的庄园,势同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一时间,大河南北捷报频传:河北黄巾军活捉了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黄巾军斩杀了太守褚贡,汝南黄巾军大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灭幽州杀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

张角领导的河北义军、张曼成领导的南阳义军、波才领导的颍川义军互相策应,向京师洛阳逼近,再加上其他各路陆续赶来的义军,洛阳陷入四面八方的围攻之中。

刘宏慌了,急忙派卢植、皇甫嵩、朱儁(音俊)等人率领官兵讨伐黄巾军主力。四月,皇甫嵩率领的步兵骑兵四万多人在颍川与波才遭遇。

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一场关键性的战役打响了。两军初一交锋,黄巾军就击败了朱儁部。皇甫嵩一看不妙,急忙退守长社(今河南长格县西)。黄巾军乘胜追击,包围长社,皇甫嵩深感义军声势浩大,龟缩在城内,不敢出城应战。

此时战局对黄巾军十分有利,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军事经验,在草木丛生的地方驻兵扎营。军事经验丰富的皇甫嵩怎肯放弃这个机会,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派人前去纵火,风助火势,草木猎猎燃烧,黄巾军顿时阵势大乱。这时,增援的官兵正好赶到,伙同皇甫嵩、朱儁的部队扑向黄巾军,黄巾军不敌,数万名将士被杀。

颍川的黄巾主力被挫败后,皇甫嵩和朱儁继续讨伐其他地方的义军。此时南阳义军发展到十几万人,已经攻克了宛城。朱儁纠集数万官军围攻宛城,由于义军奋力作战,从六月至八月,宛城始终岿然不动。朝廷非常着急,打算召回朱儁,朱儁部队军心动摇。

这对于黄巾军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他们正可乘机出城歼敌,然而再一次因为缺乏军事经验,黄巾军白白错过了这个战机。朱儁利用这段时间,积聚力量,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朝廷的信赖。他看到义军斗志激昂,知道硬攻无效,便假意解围,暗中却设下埋伏。黄巾军不知是计,出城追击,被朱军包围堵截,一万多名黄巾军丧失性命。

这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