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252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252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在准备入关时,又突生猜疑之心,怕吴三桂联合农民军引诱自己入关,给自己设下一个陷阱。他与众贝勒商议后得出结论,再静观其战,窥探动静。这时天已大亮,李自成正在调动兵马,准备攻城。吴三桂更加焦急,无法再等下去,便率领十多名将官、数百精骑一口气奔入清军营地,面见多尔衮。多尔衮的后顾之忧才彻底打消掉,并且让多尔衮欢喜的是,这次绝对是收降吴三桂的绝好时机。双方见面,开门见山,一拍即合。吴三桂随即剃发称臣,并又向多尔衮细述了当前的紧急局势。

吴三桂说道:“农民军目前还不知道清军的到来,把兵力全都集中在攻打关城的前头了,后部力量极其薄弱。我们可采取攻首尾斩其腰的战术,打他个措手不及。”

多尔衮默认点头,可在心里却又多留了一个心眼,他觉得此战非同小可,成败是一个关键。农民军既然不知我军前来,从这里便可寻出战机,先让吴三桂派兵迎战农民军,在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再率重兵前往,一来可打他个措手不及,二来也算是以逸待劳,减少了自己兵力的损失。“将军对战术上的造诣让本王钦佩不已,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两军联手,农民军必败无疑。只不过我清军对山海关地势不熟,一旦动起手来势必会吃这方面的亏,我是这样想的……”多尔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将军既然驻守山海关,对山海关地势一定很熟悉,士兵都擅长在自己统辖的区域作战。所以将军务必先率领所部迎击农民军,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进来,农民军必定会因此而大败!”

吴三桂心里有些不悦,多尔衮的话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其无非还是在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归顺他了。他极力让自己打头阵,无疑是想坐收渔人之利、收拾残局而已。但形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做,结果将会更惨。吴三桂点了点头说道:“亲王分析的句句在理,那就按照您的部署,我先率所部与农民军打头阵。”

此时,李自成没有半点犹豫,他觉得自己这一战肯定是必胜的。吴军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和农民军抗衡简直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等杜绝了吴军这样的后患,自己再即位也不迟,那时候自己就不必再为这些战事而费心了。李自成即便是这样想,但他心中还是在无形中起了一丝波澜,昨天和吴军在一片石首战,吴三桂所率领的辽东兵确实是自己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成与败在这时突然变得重要起来,李自成马上把刚才的轻敌之心转化成谨慎应敌的思想。他认为,如果要把吴三桂的兵力彻底打败,自己恐怕要倾巢出兵。

很快,吴三桂率领吴军五万人率先出战,呐喊着飞驰过河,铁骑在先,步兵在后,采取了前冲后杀的战术。李自成指挥大军已在石河西岸红瓦店一带摆开决战的阵势:北自山、南至海,绵亘二三十里,犹如一字长蛇,面向山海关西大门,显出一举夺关的雄壮态势。李自成站在一片高岗上,战局尽收眼底,他心中暗自为吴军感到担心,以两兵的实力来判断,吴军断然没有半点胜算。不知是不是吴三桂昏头了,不倚仗山海关易守难攻的特点守城,却撇开有利于自己的天然工事,率兵打过来了。

李自成看到吴三桂率兵冲杀过来,马上下达了命令,“长蛇”以快速的趋势逶迤过去,准备把吴军围在其中。

刚一交战,忽然起了一阵大风,飞沙走石,腾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咫尺的距离都难以分辨。吴三桂复仇心切,又有清兵作为后援,勇猛倍增,全然失去了先前作战时的慎敌之意。他一边冲杀,一边鼓励全军奋战:“给我杀!‘流寇’虽有阵势,却是不堪一击,杀!”吴军受到鼓舞,士气大增,不顾一切地直冲农民军右翼,挥刀跃马,冲锋陷阵。

农民军也毫不示弱,奋勇进击,前仆后继,对吴军实行三面合围。吴军向左突击,农民军的号旗指向左,迅速进围;吴军向右突击,农民军的旗号则又指向右,再进围。吴军再冲开……如此反复,吴军冲杀数十次,农民军围开又复合,一时间吴军与农民军竟打了个旗鼓相当。只见两军战鼓擂响,战马嘶鸣,人声呐喊,混作一团。更有如雷的炮火声犹如后奏的战乐,箭如雨下,纷纷射入两军阵中,其中一些攻击性强的“飞丸”甚至散射到城内的庙堂附近。

激战已持续到中午,吴军逐渐失去了进攻的势头,眼看已经支持不住了。隐蔽在城内的多尔衮看得十分清楚,他随即召集诸王贝勒及出征的将官,再次动员道:“诸位这次一定要努力,一定要打败敌军。此时敌军虽然已经占了上风,但是军力已经疲惫,我们可分两路攻其首尾,此战必定大胜!”

说完他开始部署兵力,向海的方向鳞次布列,冲击农民军较为薄弱的阵尾,与吴军两头夹攻。他一下达出战命令,整装待发的清骑兵犹如上弦之箭,从城内飞也似的冲了出去。以正白旗骑兵为先锋,后续铺天盖地,一时间清军犹如万马奔腾,呐喊声不绝,锐不可当。清军铁骑以旺盛的锐气,勇猛冲锋。吴军眼看不支,吴三桂正着急,这时看见清军从农民军尾部冲杀过来,顿时振作起来,战场的局势开始扭转。

李自成眼看自己的部队就要把吴军围剿,这时候突然杀出城的一股兵力,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心里诧异至极。这时有一个僧人前来报告说道:“满洲兵已经参战,队伍庞大,怕是早已谋划好的,大王还是赶快撤兵回城吧。这一仗大王要是再打下去,恐怕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李自成闻言,心中一下子凉了。清军是什么时候入关的,与之相关的细节情报自己都没有掌握,这场仗再打下去自己是必败无疑。眼看着清军杀气腾腾地冲杀过来,自己的部队开始逐渐溃散。

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一直在战场厮杀,身上多处受了箭伤,他也不拔,还在坚持战斗。当沙尘散开,“带发辫”的骑兵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农民军不禁大呼:“满兵来了……”于是溃败。前头的农民军一败,迅速波及了整个农民军队伍。农民军的长阵顿时溃散成数段,失去了原先的围攻之势。士兵们纷纷丢弃弓箭、大刀等武器,朝后猛撤,倒下的士兵被后面的士兵踩死不少,一片混乱。大约一顿饭的工夫,随着沙尘远去,石河战场顷刻间变得空旷。清、吴联军紧跟在逃跑的农民军将士后面继续穷追猛打,一直追击了四十里才收兵回营。有很多农民军被追逼到海边,投海淹死的不知有多少。

李自成率领着残兵损将连夜逃到了永平。

山海关之战最终以清军彻底胜利,李自成彻底失败而告终,对于清朝来说,是以数万人的生命和鲜血为它进入北京而举行的一场悲壮的祭奠礼。清军之所以能够在山海关大获全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吴三桂开关迎降清朝,并以五万辽兵投入,造成对农民军战略上的优势。同时,多尔衮作为清军的统帅,抓住机遇,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指导这场战争,获得成功绝非偶然。

10。 入主北京,多尔衮安民

眼看大清即将获得胜利,摄政王多尔衮近日来却寝食难安,心乱如麻。诸贝勒当然明白多尔衮心乱是为何事,所以在得知多尔衮召见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把所要说的在心中拟好了。

多铎说道:“我们夺得了北京城,也算是圆了先帝的梦。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应该是安抚民心吧,我认为我们在政策上一定要彻底地变一变,强行实施的东西必遭反噬,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明朝的灭亡和农民军的崛起,我们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就应该以前车为鉴,改正不足之处。”

多铎说的话概括面很广,虽然没有说到多尔衮的心头上,却是句句在理,不容反驳。

济尔哈朗紧接着说道:“不错,得了城也未必是真的不得了,不得民心是个很危险的预兆。来之前我也曾仔细考虑过,我们是不是要把崇祯帝重新按照帝王的仪式发丧?从明与农民军和我大清来讲,我大清算来是个‘局外人’,李自成逼死崇祯帝,又把崇祯帝的尸体草草安葬,从这点上来讲,他已经给自己埋下了祸种。北京城里有数不清的明朝旧臣,看到李自成这么对待自己的故主,怕是也没几个敢出来为他效力的。就算我大清不来,他的统治权迟早也会被人从手里夺下来,而我大清的插入正好给了自己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我们是为明‘报仇’而来的,诛杀‘流寇’是势在必行的。前面的‘大事’我们都做到了,可是百姓大多从‘小事’中寻理,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隆重的形式重新给崇祯帝发丧,这样肯定会得到百姓、亡明的旧官等人的支持。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接下来再做其他事情受到的阻挠就少得多了。”

阿济格一直在摇头,想插话进去,这时见济尔哈朗终于说完,马上接口说道:“我听刚才的话实在是别扭,作为大清的子民,就应履行大清的政策。圆了先帝的梦固然是好的,但是给先明崇祯帝发丧我就深感不解了,我们的敌人是谁?”他自问了一句,见没人回答,自己又补充道:“是明朝,我们跟明朝打了这么多年仗,我大清的士兵死了多少,用数字恐怕都很难计算了,这是一个比血海更深的仇,不能不报,所以就刚才所说的,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屠城,杀掉这些叛民,把我们满人从沈阳等地迁过来一部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济尔哈朗说话的时候,多尔衮一直在点头,等换了阿济格,多尔衮越听越不是味,他的想法和自己完全背道而驰。他朝众人看了看,见大家也都是神情不一,于是说道:“这点我也曾想过,不过我的话还是放在前头,法是要改的,人也是活的,如果一直按照先前的政策去做,我大清恐怕早在没入关之前就被灭了,先帝不也是在改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改,试问大家是强行的杀戮来得好,还是争取民心来得好?”

其实多尔衮心里明白,自己虽为摄政王,大权在握,但修改律法,做重大政体变革只有皇上才能定夺,即便是皇上也要和群臣商议才能行。阿济格的话里有挑衅之意,多尔衮心里自然听得明白。他朝诸贝勒看了看,目光定在了阿济格身上。

阿济格还想再说什么,被身边坐着的多铎给制止了,他说道:“当然是争取民心来得好,我认为可行,也劝有异议的都不要强拗下去了,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别把它给弄复杂了。”

多铎说话自然有些分量,贝勒中也有支持阿济格的,这时见连多铎都接受这个建议了,便狠了狠心把没说的、反对的话全都咽了下去,改变原先的想法,支持多尔衮了。

多尔衮用感激的眼神看了一眼多铎,说道:“我们本来就要是一条心,尽量避免分歧,如今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我心里也很感动。好了,就这么定下来了。”

五月初四,也就是在清军入京后的第三天,多尔衮给故明的官吏、遗老及兵民颁布了一条令旨:

“流寇”李自成,原本是明朝的百姓,却纠集败类,攻陷了京城,并且在万寿山逼死明帝;诸王、公侯、驸马等人被“流寇”以酷刑肆虐,官兵财货也尽数占为己有。这是一件人神共诛的事,其所行不能所容。我虽然是敌国,却没有任何敌意,把“流寇”诛走,也是我国的责任。目前,要为崇祯帝服丧三日,我命礼部在太常寺为先帝重新厚葬,已使先帝上天之灵能够安息。

此令一发布,京城内顿时引起了一阵轰动。官民从惶恐中扭转过来,见清朝竟然如此对待先帝,对其的态度大都改善,清博得一片赞扬之声。从六日开始,令原明百官、士民服丧三日。崇祯皇帝朱由检庙号“思宗”,谥号“端”皇帝,将他与周皇后同葬在规模宏大的田妃墓中,命名为“思陵”。

多尔衮紧接着又采取了另一项举措,他没有把大军完全带进北京城内,而是驻扎在城外,命大将把守城门,防止士兵随意进出京城。并且还下了一道严令:凡有军士随意出入百姓家中的,必当以死罪论处;进出城的军兵除非持有通行令牌,否则不予通行。八旗军队在多尔衮的严厉督促下,一改往日的杀掠政策,很快便赢得了京城内外百姓的信任。

他又取消了先帝曾指定的一条法令——剃发令,允许汉人照旧束发。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位时,把汉人剃发换服看成是归顺大清的标志,而这条规定多尔衮早就在不止一次的实施过程中看清了,这样做不仅不会让汉人归顺大清,反而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反抗情绪。多尔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样延续下去,对清在北京的立足也十分不利。他提前做出了让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