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228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228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朱元璋下了圣旨,命沐英平定各部,与军兵同守云南。沐英也果然不辱使命,分兵平定各部,并教会他们各种农业知识,开垦田地,发展贸易,把云南治理得井井有条。西南边陲从此得以长期安定。西南边陲的安定,解除了朱元璋心头一患,使他有精力集中对待北方的问题。

2。 逼降纳哈出,巩固北疆

云南平定以后,南方基本稳定。其实攻下云南,只是朱元璋对付据守北方的纳哈出的前提。朱元璋明白,和梁王比起来,纳哈出更为棘手,所以他选择先易后难、逐个解决的方略。

纳哈出身为元朝世将,善于带兵,有勇有谋。在镇守太平时,和朱元璋军对垒遭擒。朱元璋念其是个将才,决定放走他。后来纳哈出随元顺帝北上,拥兵盘踞金山(今辽宁省内),养精蓄锐,伺机南下。朱元璋每想至此,就对自己当初放虎归山后悔万分,以致如今酿成大患。

这一日,朱元璋召集诸文武官员共同商讨对付纳哈出之策。户部尚书茹太素进言道:“皇上,我们对梁王先采取招降。对纳哈出,我们是否也先用此策呢?”

朱元璋感慨道:“这咱不是没想过,但照目前形势绝无可能。劝降梁王时,咱已把他完全孤立。现在虽已击溃元顺帝的中路军和扩廓帖木儿的西路军,西北初平,但他们余部尚在。他们不能深入内地抢掠,但仍然可以给予纳哈出各种补给,纳哈出仍有周旋余地呀!”

“我们可以先尝试招降,如不行再出兵。现在天下大势已定,纳哈出不会不识时务吧?”茹太素接着说道。

“看来你还是不了解他啊。金山为元朝残部的前沿阵地,一旦金山被破,元朝残部势必土崩瓦解。而纳哈出是极忠于元朝的,他断不会降,这一战在所难免。”朱元璋摇头道。

“皇上,他纳哈出有何好怕?末将愿领兵前往,打他个落花流水!”

朱元璋定睛一看,说话之人是蓝玉。蓝玉是员悍将,攻城拔寨少不了这样的人才。如果和纳哈出交手,蓝玉仍显稚嫩。如果冯胜、傅友德、蓝玉三人同往,定会万无一失。朱元璋明白此次出征只许胜不许败,经此一战要彻底摧毁元朝残部的复国念头。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副将,统兵二十万北攻纳哈出。冯胜率军从松亭关出长城,驻兵于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切断元中路军残部与纳哈出的联系,存储粮草供应大军。派大军从北面包围金山,使纳哈出完全孤立。

此时金山四周皆为明军占据,纳哈出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冯将军,末将请命出战纳哈出。”连日来纳哈出闭门免战,蓝玉实在是憋不住了。

“蓝将军,大军临行前皇上可有言在先,若纳哈出坚守,我们绝对不可贸然进攻。虽然金山已成孤地,但纳哈出军队的战斗力不可低估,现在开战只会造成我军不必要的伤亡。”

“如此这般,我们可要等待何时呀!我就想和纳哈出好好打一仗,看看这元朝老将有何能耐。”蓝玉道。

“蓝将军少安毋躁。”傅友德道:“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即可拿下金山。”说完和冯胜相视一笑。

“这是为何?你们把我搞糊涂了。”蓝玉不解地问道。

“皇上真是料事如神啊。出征前皇上说过,纳哈出不可能投降。除非我们成功围困金山,若失去外界补给,纳哈出不得不降啊。”傅友德答道。

而此时正如傅友德所言,纳哈出军内粮草仅能维持几日之久。纳哈出坐在大帐中思绪万千。自己这半生为了元朝,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可到头来却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大元好不容易打下的大好河山转眼就要完了。纳哈出明白,元朝的基业已经完了,想到此不禁哭出声来。

“大帅,你这是怎么了?”一位将军闻声走入大帐问道。

“哦,没什么。”纳哈出迅速恢复常态,他不能在此时丢了大帅的尊严。“你把诸位将军都喊入帐来,我们议事。”

很快将军们便站满了纳哈出的大帐。虽然大敌当前,缺吃少喝,可纳哈出的军队果然纪律严明,没有丝毫松懈。

“将军们,你们有何退敌之策?”纳哈出问道。

帐下一片沉默。事到如今,谁也没有好的方法。

“不如……降了吧!”纳哈出哽咽道。

此言一出,帐下将军们立即跪倒一片。“大帅,我们宁死不降!”“我们与金山共存亡!”

“诸位将军赶快起来,”纳哈出道,“我知道你们都是不怕死的好男儿,可如今不是逞英雄的时候。元朝大势已去,你们都是我们蒙古的精英,元朝可以亡,而你们不可以亡啊!如果你们还认为我是大帅,就按我说的做。”

纳哈出戎马半生,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他不能不为蒙古的将来考虑。他知道如今的天下已是朱元璋的了,再为元朝做殊死挣扎也是徒劳无益,虽然他是那么维护心中的这个王朝。他必须尽快为金山的将士以及金山的百姓们找到退路,投降便成了唯一可能的选择。

探子很快就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冯胜。冯胜和傅友德商量后二人找来蓝玉。

“蓝将军,好消息啊,你终于等到和纳哈出交手的机会了。”冯胜道。

“真的啊?什么时候?准我带多少兵马啊?”蓝玉闻听此言,连珠炮似的发问。他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哈哈,蓝将军不急。等你吃饱喝足了,还可以睡上一觉呢。然后,骑上你的战马自己去就可以了。”

“啊!这是什么意思啊?”蓝玉傻了眼。

“哈哈,都说蓝将军胆子大,不过如此呀。实话告诉你吧,你已经没有机会和纳哈出交手了,他已决定投降了。让你去是招降的,一个人敢不敢啊?”

这是在激蓝玉呢,招降这事冯胜和傅友德商量过后,还是觉得蓝玉最合适。身份上蓝玉是永昌侯、大军副将,完全合适。另外,纳哈出降不代表他的每个人都愿意投降,让骁勇的蓝玉一个人去,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打仗都敢,这有何不敢?你们就看我的吧。哈哈!”蓝玉笑道。

招降这日,蓝玉只身一人进城。纳哈出摆出酒席,蓝玉只管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表现得相当愉快。这不仅震慑了纳哈出的将军们,同时也让他们认为明军是真心来招降他们的。宴毕,纳哈出同众将军出城受降,全城一片肃然。

纳哈出来到城门口,转身北望,遂又跪地三拜。蓝玉心想,这厮还是放不下元朝啊,不过果然是一条好汉。遂赶快扶起纳哈出,解下自己的斗篷道:“大帅城外风凉,快把这衣服披上吧。”纳哈出心里明白,披上这明朝将领的衣服,自己也就成为明朝的人了。纳哈出喟然一叹道:“罪将岂敢!我这把老骨头行将就木,蓝将军风华正茂,还是请蓝将军披上吧。”说着二人走出了城门。

纳哈出投降后,被封为海西侯。后来随傅友德征战云南时死于途中。

夺取金山之后,朱元璋又顺利地解决了女真族的问题。自此从甘肃至辽东全部平定,北方边境也获得几十年的安定,朱元璋大一统的事业到此顺利完成。

3。 李善长离间,刘伯温遭遣

南征北战,东招西讨,多少年来朱元璋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处理起有关问题来,早已得心应手。可定鼎金陵,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同以前的新问题。从取得天下到治理天下,他能完成这种过渡吗?通过李善长与刘基的明争暗斗,朱元璋顺利实现了这一转变。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长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更是把他比做汉之萧何。封刘伯温诚意伯,岁禄两百石。

受封当晚回到家中,刘伯温长子刘琏问道:“父亲,儿不明白为何父亲仅被封为伯爵,而李善长竟然位居六公之首?这太不公平了。”

“琏儿呀,你还太年轻啊,许多道理你还不明白。皇上这是向着咱呢。”刘伯温道。

“儿的确不明白。他李善长岁禄四千石,为何仅予父亲两百石。就算李善长居功至伟,但父亲也不遑多让呀。”刘琏实在是不解,他替父亲觉得委屈。

“琏儿,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此时,谁的地位越高,谁也就越危险啊。你可以这样想,为父岁禄虽只有区区两百石,仅为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但为父的危险也只有他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刘伯温解释道。

刘伯温明白,如今天下初定,皇上还不敢对这些有功之臣下狠手,但这一天迟早都会来临。朱元璋这个皇上如此聪明,他不会留着这些功臣的。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我刘伯温还有何求!该是我回青田老家过几天清静日子的时候了,找个适当时机就回去吧。这官场污秽不堪,荣华富贵万不可贪恋啊。

过了段时间,皇上召刘伯温进宫议事。君臣礼毕,朱元璋问道:“伯温啊,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咱说啊?”

刘伯温明白,皇上这是在问自己对封爵一事有没有意见呢。“启禀皇上,臣没有什么要说的。”

“你不说咱也明白,这些年你跟随咱没少给咱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和李善长比起来,封你为伯爵确实委屈你了。如今右丞相徐达征战在外,咱准备增设一个丞相,让你来做,你看如何啊?”

“皇上这万万不可啊,臣担当不起!”刘伯温立即俯身下拜道。

“有什么担当不起的,我认为你做丞相比李善长更合适。”皇上扶起他道。

“皇上过奖了,李相国是柱国大臣,功勋显赫。而臣只不过是那山野小树,能支起只檐片瓦以得安身已是不错,怎可和李相国相提并论。”刘伯温趁机道出自己的归隐之心。

朱元璋明白,李善长没少说刘伯温的坏话。刘伯温在此时拒绝丞相一职,其原因只是为求自保。“呵呵,你的才干我太清楚了,这丞相一职咱以为你最合适。你不愿意只怕是另有原因。最近有些折子都在说你的是非,当然也有说李相国的。你怎么还说李相国的好呢?”

“皇上,臣性子直,只怕是得罪不少人。但平心而论,目前丞相一职还是李相国最为合适。现在文武百官的关系,怕只有李相国一人能够理顺。”刘伯温明白,现在诸文武多是淮西子弟,他们统揽朝廷大权。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无法立足,所以丞相一职自己绝不能担任。

“既然你不愿意做这个丞相,咱也不勉强你了。我有几个人选你帮我参谋一下。”朱元璋心里明白刘伯温在担心什么,便不再勉强。

“杨宪如何呀?”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杨宪不行。”刘伯温很感激皇上能与他共同探讨丞相人选。

“为什么啊?当初可是你把他推荐给咱的啊。”朱元璋很是不解。

“杨宪的确具有相才,也很得皇上赏识。但他办事好勇斗狠,处理不好与群僚的关系。只怕日后一旦为相,会使百官人人自危,引起变乱啊。”杨宪是刘伯温的好友,刘伯温太了解他了。

“那汪广洋怎么样?”朱元璋继续问道。

“此人比杨宪还不如,他的才气不能统领群臣。做个中书省参政已足矣。”

“那胡惟庸呢?”

“此人有相才,但气量不足为相。遇事睚眦必报,一旦为相,必打压异己。”

“难道他们都不行吗?”朱元璋愤愤道。

“皇上,臣以为现如今有李相国坐镇中书省已经足够了。皇上大可不必为此心烦。”刘伯温明白,李善长如今已统揽朝政,谁出任另一个丞相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皇上想靠增加一个丞相职位来牵制李善长,只怕是徒劳无益。

朱元璋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早有废李善长之心,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一旦动了他,只怕那些开国功勋会人人自危。

“伯温啊,过几日咱将要去汴梁犒赏诸将士,你和李相国一起主政。这个你就不要再推辞了。”朱元璋还是不想放过刘伯温。刘伯温只好答应。

在李善长、刘伯温主事期间,有一日,刘伯温查出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公款。其实李善长早知道此事,只是李彬是勋旧,李善长一直帮其掩盖,没有说出。

李善长向刘伯温道:“此事就请先放一放,等皇上回来再说。”李善长相信,皇上不会因为李彬贪污些银子就把他怎么样。

可没想到刘伯温坚决不同意,他问李善长:“相国大人,您还记得宋朝是怎么灭亡的吗?皆因其法纪松弛,以致丢了天下。难道您想让我们重蹈覆辙吗?”李善长哑口无言。

刘伯温认为应斩了李彬,以肃纪纲。他奏请皇上后得到许可,便立即斩了李彬,一时朝臣无不震惊。

刘伯温明白,这次他算彻底得罪了李善长,恐怕朝中再无自己安身之地。果然,此后李善长多次进言中伤刘伯温。

不久,刘伯温青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