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2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2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秦穆公在一次宴饮的时候对由余说:

“先生来秦国也有一段时间了,想不想回去看看呢?”

“承大王盛情,这些日子由余真是受益匪浅,想回去看看。如果大王恩准,我这就准备动身。”

这些日子以来,由余在秦穆公的“热情”款待下几乎是与世隔绝,也不知道现在国内是什么情况,曾经几次向秦穆公辞行都因秦穆公热情挽留而不能成行。这次秦穆公这么说,由余正是求之不得,第二天就匆匆忙忙地赶回绵诸。

回到绵诸,眼前的萧条和混乱让由余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风尘仆仆地连家都没顾得上回,他就直接去见绵诸王。他想问一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结果却让他更加失望。听到由余回国的消息的时候,绵诸王正在喝着美酒,欣赏着秦国歌姬的美妙歌舞。醉眼蒙眬的他听到禀报,才想起来曾经派由余到秦国“学习”的事情,但是他现在并不想见由余,眼前的轻歌曼舞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让他先回去休息一下,他也离家很长时间了。先不急着见我,以后有的是时间。”

等在门外的由余听到内侍带出来的回话很是意外,以前要见绵诸王他从来没被拒绝过,就是在半夜有事相商,绵诸王也会起身接见。当他从内侍的口中得知绵诸王正在欣赏秦国的歌舞时,心中不由得多了几分怒气。

“请你再为我通报一次,就说我有要事相商,请大王务必接见。”

这次绵诸王有点儿不高兴了,回头对内侍说:

“算了,就让他进来吧。这个由余什么都好,就是太固执。”

内侍领着由余进来时,绵诸王的眼睛并没有从美女的身上移开:

“先生一路劳顿应该先回家歇息一下嘛,有什么要紧的事情非得见本王呢?”

“大王,在我回来的路上看到国内的秩序大不如从前,有些死掉的牛马在街边也没有处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由余一见面就把问题摆了出来。

“先生刚刚回来,这些烦心的事情等以后再说吧。先生在秦国住了这么长的时间,想必对秦国的歌舞也很了解,跟本王说说这个美人舞跳得可好?是不是秦国的人都是这般的能够善舞呢?”

“大王,您派臣到秦国去可不是为了了解秦国歌舞的,您也不能被这些蒙蔽了双眼呀,这么沉迷下去,对外面的事情不管不问,难道您想效仿那个为了一个女人点燃烽火的人吗?”

耿直的由余犯了自己的倔脾气,说出去的话让绵诸王动了肝火。好在由余以前是绵诸王最为器重的人,还不至于有什么危险。不过自从这一次被绵诸王赶出去以后,由余就很少再有机会进去了。没有了由余在身边唠叨,绵诸王也能够尽情地享受醇酒美人。绵诸的内政就像秦穆公和内史廖所期望的那样一天不如一天。被冷落在家的由余看着自己的国家一天天衰败,急得茶饭不思。他几次要求见绵诸王都被挡在了门外,递进去的折子也都似泥牛入海般没了音讯。时间一久,由余这份心也就死了,将自己关在家里再不问政事。

这一切都没逃过秦穆公的眼睛,等由余彻底对绵诸王死了心,他就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悄悄潜入绵诸,把这个原本属于绵诸王的贤臣请回了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公元前623年,在由余的帮助下,秦穆公出兵攻打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西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于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穆公霸西戎”。秦穆公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易地就拿下绵诸,称霸西戎,跟战前的准备分不开。在大的方针上他能够看清形势采取先强后弱的路线,在具体的策略上能够听取部下的建议将计就计,这一切都显示了秦穆公的过人之处。

3。 用人不疑,孟明视大败晋国

公元前628年,当时诸侯王中的霸主晋文公因病去世。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决心接替晋国去做中原的霸主,开始时,由于缺乏经验,接连打了几次大败仗。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拜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起兵攻晋。在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都做了俘虏,后经多方交涉,此三人才得以归国。

过了两年左右,到了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秦穆公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晋襄公派中军大将先且居前往抵御。由于晋国做了充分准备,两国军队在彭衙地方一交锋,秦军再次被晋国的军队打败。

这回秦军虽不像上次在崤山失败得那么惨,但是国内反对的声音却是越来越高。有人主张换掉主帅,甚至还有人向秦穆公建议重治他们几个人的罪,尤其是作为主帅的孟明视。孟明视自己也觉得非常惭愧,简直就是无地自容。在战败以后他自己上了囚车,并且一再向秦穆公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这一次秦穆公不要再像上一次那样宽恕自己,也算是对阵亡将士的一个交代。

可是,在孟明视回国之前,秦穆公就做好了自己的打算。他仔细分析了前两次失败的原因,觉得孟明视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只不过现在还不是十分成熟。再说战争的失败也不完全是孟明视他们几个人的责任。第一次伐晋时机不太成熟,责任在自己太过于轻敌冒进,而置百里奚和蹇叔的劝阻于不顾。他相信经过两次失败,孟明视一定会比以前更加成熟稳重,如果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出兵,孟明视定能够一雪前耻。明白了这些,秦穆公知道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减轻两次失败带给孟明视的压力,帮助他找回斗志。

打定主意以后,秦穆公在孟明视回来之前,把大家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对晋国作战的失败是整个秦国的失败,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罪过。现在事情已经发生,大家需要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谋求下一次的胜利,而不是追究是谁的责任。谁再说要换掉主帅的话,就先让他受到惩罚。秦穆公替孟明视他们消除了国内的舆论压力之后,还亲自带着众臣迎接孟明视回国,并对他们好言安慰。

孟明视回去以后,秦穆公再一次把大家召集起来讨论对晋国的战争。由于秦穆公在这之前,已经告诫大家不许再提惩罚孟明视的事情,所以这次大家只是就事论事,这才使得性格刚直的孟明视不至于当场自刎。接下来,秦穆公主动承担了战争失败的责任,下令好好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然后当即宣布孟明视仍然是秦国军队的主帅,秦国的兵马依然归他统领,并告诉在场所有的人,孟明视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他相信能够打败晋国的人只能是孟明视。

早就把自己装上囚车的孟明视万万没有想到,迎接自己的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在失败的那一刻他就做了最坏的打算,两次率兵两次失败,白白战死了几万将士,就算是能够侥幸保住性命,也绝对不可能再有领兵的机会。但是现在不仅秦穆公没有追究自己的责任,同僚们也没有站在一边说风凉话,而且还听到了很多对自己有用的建议,虽然有些人也指出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那绝对不是冷嘲热讽。

秦穆公所做的一切让孟明视觉得自己还有活下去的必要,他要活下去证明给所有人看自己是个真正的帅才,他要让秦穆公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不甘心就这么承认自己的彻底失败。

失败归来,孟明视依然是秦军的统帅,但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孟明视了。他不再像过去那么自负、任性,他再也不敢轻敌,而变得更加老练成熟。他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每一个兵士的作用,还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啃草根;他每天亲自训练兵马,埋头苦干。

这年冬天,打了两次胜仗的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了秦国的边境。秦穆公仍然派孟明视带兵御敌。这次成熟了很多的孟明视命令将士只许守城,不许出击。晋国人一再挑战,他均不予理睬;晋国人把秦国的两座城都夺去了,他还是照样一声不吭地训练兵马。

这样一来,原来主张要严惩孟明视的那些人再次旧事重提,他们骂孟明视是胆小鬼,已经被敌人吓破了胆,对晋军心存胆怯,要求秦穆公另选良将。可是秦穆公心中有数,仍然不调换这位接连三次打了败仗的军事统帅。他知道他的这个统帅并不是害怕,而是比以前更加成熟了。现在还不是最后决战的最佳时机,他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增强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直到崤山失败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24年夏天,一直保持沉默的孟明视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将自己的将士训练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此外,他还仔细研究了晋国的地理形态和晋国军队作战的特点,可说是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对于和晋军的这场决战已经是胸有成竹。这时候孟明视才向秦穆公请示再一次出兵攻打晋国。为了鼓舞士气,他还请求秦穆公随军出征。孟明视的这一要求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有人向秦穆公进谏说:

“孟明视一连几次被晋国的军队打败。这一次还要大王一同前往,万一再像第一次那样被晋军俘虏可怎么办呢?要是大王您有什么意外,秦国的基业可就危险了。”

“我要是不信任孟明视的话,早就在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把他换掉了。现在正是看我是不是真正信任他的时候,我要是不去就等于说我不相信他能够打败晋国,而他也就没有出兵的必要了。”

听了秦穆公的说的话,孟明视当即表态:

“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

秦穆公不仅随军出征,还拿出大量财帛,安抚士兵的家属。他还跟孟明视一起挑选国内的精兵,准备了五百辆兵车。这不仅给了孟明视极大的信任,还使得全国兵民情绪高昂,一致决心夺取战争胜利。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都嘱咐说:“这次就连大王也随你们一起出征,他要亲眼看着你们打败敌人,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要是不打胜仗,可别回来呀!”

士气高涨的秦军在孟明视的率领下,浩浩荡荡,东渡黄河。过河后,孟明视命令战士将渡河的船全部烧掉,说:“咱们这回出来,背水一战,有进无退!”他带领将士勇敢冲杀,不几天就夺回了上次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秦国军队所向披靡;晋国人闻风丧胆,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对阵。

孟明视这次率领秦军战胜了晋军。秦穆公见晋国屈服,就率领军队转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这里阵亡将士的骸骨,祭祀了三日才回国。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新霸主。

这次战争的胜利与其说是孟明视的胜利,倒不如说是秦穆公的胜利;与其说是征战疆场的将军的胜利,倒不如说是秦穆公善于用人的胜利;面对自己部下的一再失利,秦穆公仍然能够一如既往地给予全部的支持,关键时候还能够不顾自己的安危,这需要超过常人的气度和勇气。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自己独到的眼光之上的,这几点秦穆公都做了完美的诠释,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所在。

4。 诱义渠,大败合纵联军

战国中期,秦、齐两强东西对峙,秦军实力最强。惠文王改元时(前325年),秦已完全据有关中,并在河东占有汾阴(今山西万荣西)、皮氏(今山西河津)等前哨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等重要关塞,还控制了关中左中原的战略走廊。黄河天险几乎成为秦之内河,秦进可攻、退可守。秦国的强大让其他国家如坐针毡,却又无能为力。

一天,魏王接到相国公孙衍的奏折,奏折里面论述了当今天下局势,提出当前局势必要联合其他五国一致攻秦,以群狼对猛虎,先发制人,方可转危为安。此事刻不容缓,时间紧迫。魏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众人权衡利弊认为此计为上上策,于是魏王推公孙衍为相到其他五国进行游说。公孙衍不负众望,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国之间,说其合纵之重大意义,得到各国的支持。基本工作已就绪,只差一点儿火候,那就是义渠。公孙衍考虑秦再强大,也经不住两面夹袭,如果能说服义渠于后面夹攻秦国,那合纵一事就胜券在握。义渠何以如此厉害?原来义渠也是当时一强大的郡国,地处于秦的背后,如果他肯攻秦,就会让秦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这一天恰逢义渠君到魏国,公孙衍趁机对义渠君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