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150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150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立大宋之后,国内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稳,赵匡胤设宴款待群臣,以体现君臣同乐的太平景象,众臣也都欣然前往赴宴。酒到酣处,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赵匡胤问身边的近侍:“何人在喧哗?”

近侍小心地说:“是翰林学士王著,他好像喝醉了,在席间大声嚷嚷。”

鉴于当前其乐融融的景象,赵匡胤并没有不高兴,只是笑着对赵普说:“王著还真是一个性情中人,既然不能喝就该少喝,何必喝醉呢?”

赵普却说:“酒醉之人,往往是心怀惆怅,王著喝醉了似乎说了一些大不敬的话。”

赵匡胤问:“他说什么了?”

近侍不敢回话,赵普只好回道:“王著是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时候通过恩科选拔出来的翰林学士,自恃有几分才气,向来在翰林院中心高气傲,这样的天子门生最是迂腐,所以心怀故主,说出了一些思念世宗的话。”

“哦?”赵匡胤似乎倒来了兴趣,“还真有此事?他到底说什么了?”

赵匡胤兴致勃勃地向酒席下张望,但朝臣们都已经吓得噤声,只有酒醉的王著已经趴在桌子上昏昏睡去,嘴里还在嘀咕着:“给我酒!给我满上!”

赵普说:“王著说,世宗的江山轻易就丢了,全是因为臣子们不能尽忠,现在大家饮酒作乐,口呼赵氏为天子,不知道世宗的在天之灵会不会觉得失望。”

这样一番大不敬的话,虽然是从一个酒醉之人的口中说出来,但罪责一样不小。宴中的众臣多有王著的同侪,曾一起侍奉世宗,现在他说出冒犯当朝天子的话,深恐连累自己,一个个都往后退。

赵匡胤微笑着听赵普说完,看了看众臣,说:“大家觉得王著所言有没有道理?”见众人不敢应声,赵匡胤兀自继续说:“依我看来,王著所言非常在理。你等本来都是周朝的旧臣,本应辅佐周天子,可是却让我钻了空子,将天下易姓为赵,这就是你们的失职。”

一番话让众人都摸不着头脑,纷纷跪倒在地上,嘴里喊着:“陛下恕罪!”

赵匡胤却说:“你等虽然失职,但正因此,才有我做皇帝。因此我却要感谢你们!王著虽然接受了我大宋的封诰,但是他心中依旧怀念故主,你们觉得他是否有罪呢?”

大臣中有人说:“既然是大宋的臣子,就该忠于大宋,王著酒后胡言,还请陛下不要怪罪!”

赵匡胤说:“对,王著现在是大宋的臣子,但他却念着前朝,这就是他的罪过。但是我却一点都不怪他,因为我希望大宋也有这样的臣子,能够忠于自己皇帝,即便是世易时移,也不改初衷。虽然他是念旧主,但王著的忠心可鉴,非常难得!我依旧很欣赏他!”

话音刚落,众臣便山呼万岁:“陛下英明,是臣等的福分!臣等一定效忠大宋,为陛下分忧!”

赵匡胤点点头,微笑着说:“命人将王著送回府中,好生休息醒酒。”

第二天,王著酒醒过来,听到别人说自己在御筵上的胡言乱语,惊出了一身冷汗。又听说赵匡胤并未怪罪自己,心里才一块石头落地。但一想到自己如此冒犯天威,他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便战战兢兢地进宫求见。

赵匡胤说:“酒后真言,我相信你心中是在怀念柴荣。不过现在既然已经无法回头,倒不如好好为大宋效力,我也一样不会亏待你!”

王著诚惶诚恐地磕头谢恩,退朝后将此事大肆宣扬,成为大宋皇帝心胸宽广的有力证据。

对于臣下的口不择言并不加责怪,是因为赵匡胤深知有这样的想法不止王著一人,而防民之口是最不明智的办法。对于王著这样的翰林学士而言,发一发牢骚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自己如果惩处了他,则显得不够大度了。虽然对王著一事表示丝毫不介意,但不代表赵匡胤对于旧臣的一切都不在意。

宰相范质,因其郭威、柴荣辅佐有功,又加上年事已高,因此被特别赐予一把椅子,在朝堂之上可以像皇帝一样坐着议事,其他众臣都只能站着。宋建立之后,仍让范质做宰相,这个传统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但赵匡胤却对这把椅子耿耿于怀。

范质手中所握有的宰相权力,是百官之首,不管大小事务都需要向他汇报,再由范质提交给赵匡胤做决定。身处这个位置多年,范质深谙各种政务,有一些事情他往往是处理好了,直接向赵匡胤做汇报,意为替皇帝分忧,不用为小事操劳。但一直都惧怕朝臣权力过大的赵匡胤不同于郭威、柴荣,他不希望朝臣替自己做决定,他想要看到的局面是大权独揽,高度的中央集权,只有这样才能让坐在龙椅上的他稍稍安心。因此,每当看到范质来上朝,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眼前,赵匡胤心头便不是滋味,而范质对此却一无所知。

这一年夏天,恰遇黄河地区河水泛滥,汴梁附近有很多地方都遭遇水灾。范质按照惯例,命令周边府衙的官员将库藏之中的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安排好之后,将此事写成奏章,在朝堂上汇报给赵匡胤。

听了范质的汇报之后,赵匡胤颔首道:“宰相为我分忧,此事处理极为妥当,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范质说:“老臣将具体的抽调府衙名单都写在奏章之中了,请陛下御览。”

赵匡胤环顾了一下左右说:“这几天,宫里的亲随侍卫削减了不少人,没有人传递奏章,请宰相为我送上来吧!”

范质一听,忙站起身来,颤巍巍地走上几级台阶来到赵匡胤的御案,将奏章奉上,然后施礼退回。等他准备回到自己的座椅上时,发现几个黄门太监已经将他一直坐的椅子给搬走了。为官多年的范质深知这肯定是赵匡胤的意思,虽然疑惑,也不敢声张,只好和众臣一样站在一侧听命。

赵匡胤看了奏章,对范质说:“这些事情,其实我已经有计划了,没想到宰相已经给安排好了。”

范质忙惶恐地说:“老臣是按照惯例处理的,所以没有及时请命。”

赵匡胤说:“以后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宰相还是先向我汇报,再做决定,以免你我君臣意见不能统一,倒让下面办事的人为难了。”

范质忙说:“陛下说得有理,是老臣的过错,以后定当先向陛下请示。”

在朝堂之上,为了恤老而专门设置一把椅子,可谓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这是体现皇帝仁慈的一个手段,但赵匡胤却对此甚为不满,借机撤走了范质的椅子,让他日后只能和众臣一样站着议事。其实在他的内心,不爽的不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坐着的老臣,而是范质手中所握有的宰相权力。如何削弱臣子而壮大君王,是赵匡胤毕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不仅针对武将,更针对所有手握重权的朝臣,他撤走范质的椅子,其实所代表的也是撤走宰相手中的大权。在取走这把椅子之后,赵匡胤继续实施着自己的计划,他不愿再看到君弱臣强的局面,因此所设置的宰相经常不止一人,同时还在宰相的职位之侧设立了参知政事一职,也由数人分担,互相牵制。宰相手中所掌握的军政大权由枢密使来分担,而财政大权则由新设立的三司使来担任,从根本上削弱了宰相的实权。

和一把椅子相比,在筵席之上说出怀念故主的话,显然是后者更加冒犯君王的威严。但赵匡胤却对于口出狂言的王著宽大处理,丝毫都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有所赞赏,让朝臣都叹为观止。而一个老臣的椅子却成为他的心头恨,这也说明赵匡胤的心胸只是在那些无关痛痒的时候才会宽阔,对于威胁自己统治的因素,他向来都是“斤斤计较”。其实历来的君王,又有谁不是这样呢?

4。 权钱交易:脱下乌纱换银钱

在赵匡胤的政治生涯中,他似乎一心只想着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统一,包括南北方的并立政权;其二,便是如何限制朝臣们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将中央集权的高度加以提升。在这两方面,他都是用了金钱的力量。后人在对赵匡胤的一生做评价时,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思维超前的帝王,因为远在千年前的他便想到了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很多问题,而不仅仅是通过流血暴力、战争等简单的方式。

通过夺权而建立新的王朝之后,赵匡胤的内心充满了担忧,因为自己的所为很可能给其他人树立了榜样,他所走过的道路别人也一样会走过来。因此,在当权之后赵匡胤时刻都在想着怎么控制朝臣的权力,新建立的王朝需要四方征伐,武将们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之后,赏赐是必需的,但一直赏赐下去势必会让他们的权力膨胀,伴随而来的将会是野心的膨胀,成为威胁帝国的不稳定因素。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公元974年,对唐主李煜心怀不满的赵匡胤决意要收取其土地,因此以“倔强不朝”为理由准备发兵江南,但是又担心江南富庶之地,一旦遭遇兵火势必会使此地生灵涂炭。已经熟悉了五代以来烧杀抢掠的将士们,带给这片土地的伤害会更甚于贫瘠之地,因此在选择将领的时候慎之又慎。

对于征唐的将领,赵普推荐了曹彬,理由是此人“清恕仁让,守法度”,对于皇帝的命令从来都是准确执行,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儒将。赵匡胤对他也很满意,很快便召见了曹彬,对他说:“这一次征伐江南,我不愿战火让百姓遭殃。李煜也是一个有才之人,只因没有把心思放在治国上,所以才招致灭亡。因此只能托付给你,希望你带领着将士们收服唐王,但要避免造成国人灾害。”

曹彬忙行礼道:“陛下对臣寄予厚望,臣固然可以做到不妄杀,但座下曹翰、潘美等人却是惯于此道,难以控制。”

赵匡胤见他叫苦,便说:“对这些人我自然有我的办法,我可以赐你一道密令,当他们要滥杀无辜,抢掠百姓的时候,你就可以拿出来给他们看,以我的命令来制止他们。”

曹彬见赵匡胤坚持,只能答应了赵匡胤的要求。但是赵匡胤所提出来的条件确实苛刻,既不能伤害任何百姓,也不能让李煜有什么不测,这样的战争打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赵匡胤见曹彬面有难色,便说:“你在军中素有威望,相信你有办法做到。如果这一次能够成功征得金陵,等你班师回朝之日我定然封你为使相,位同枢密使与宰相之职。”

在如此的重赏之下,曹彬接过了帅旗,带领着曹翰、潘美等人挥师南征,直奔金陵而来。为了完成赵匡胤的要求,曹彬在军中假装病倒,等诸将都来探望的时候,他喟然叹道:“我的病不需要什么医药,只是有一件心事而已。等金陵城破之日,如果你们能答应我不去烧杀抢掠,确保城中一切安全,我自然就痊愈了。”

诸将忙点头允诺,曹彬这才全力以赴直攻南唐,果然以不可挡的势头将李煜俘虏,带回开封交给了赵匡胤。

因赵匡胤曾经许诺要封曹彬为使相,如此位极人臣,潘美等人纷纷道贺。曹彬内心虽然充满了喜悦,但表面上还是很平静地说:“我只是听命于陛下,按照他的指示行事而已。这一次能够凯旋,完全是仰赖朝廷的英明决策,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潘美说:“您这一次出兵完全按照陛下的意图,做到了不骚扰百姓,不为难李煜,让江南统归大宋,却没有伤害到当地生产。这样的功劳怎么能不算呢?陛下一诺千金,我看过不了多久,您就要做大宋朝廷的第一把交椅了!”

众人闻言,皆纷纷祝贺。曹彬还欲谦虚,却传来赵匡胤令其觐见的消息,忙整理衣冠进宫面圣。

赵匡胤对于此次曹彬的战功也非常满意,李煜被押解回开封,沿途都受到曹彬的礼遇,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留下了他的性命。金陵城破之日,城中的百姓也并没有对宋军产生多大的抗拒,而是很快便接受了宋的领导,让南唐的政权实现了和平而迅速的过度。

赵匡胤对曹彬说:“将军这一战,不仅扬我大宋的军威,更很好地保护了唐地的百姓,我非常满意。”

曹彬说:“臣不过是依照陛下的指示去做,要是没有大宋国威,也不会这么快就破敌而归。”

曹彬的回答,自然是早已成型的客套话,按照往日的惯例,皇帝就应该开始行赏了。但是这一次赵匡胤却没有,只是对曹彬说:“仔细想一想,曹将军已经征战多年了,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我一直想问一问:曹将军出生入死,所为何事?”

此一问让曹彬一怔,没想到赵匡胤会忽然问这个问题,便答道:“为了大宋江山永固,为了可以福荫子孙……臣愚钝,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已,所求只不过是一些俗世的富贵。”

赵匡胤笑一笑说:“世人皆愿以清高标榜自己,可是人生一世,不都是求这些富贵嘛,你不用惭愧。在我看来,为官为将,也只是求得过几天富贵日子,让子孙不要挨饿这么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