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139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139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在一旁默不作声的赵匡义忽然说:“我们大家都佩服大人您心思缜密,只要您安排下来,我们一定会尽心竭力去做好的。”

赵普忙谦虚地说:“我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大事还是需要大家一起来谋划的。”刚说完,他又大喊一声:“糟糕!”

众人忙问:“大人缘何吃惊?”

赵普着急地说:“我一直部署,却忘记了一件大事:龙袍尚未派人缝制,这可如何是好?”

赵匡义闻言笑呵呵地说:“大人尽心在谋划大事上,这样的小事一时疏忽也没关系的。”

赵普说:“龙袍事大,关乎威仪。难道你想让将军如同太祖郭威一样,举事时只能身披黄旗吗?”

赵匡义看他那么着急,便笑着说:“这件事我早就已经派人去做了,现在估计已经缝制得差不多了!”

赵普诧异地看着赵匡义,没想到他居然暗地里已经准备了龙袍。以赵匡义的个性,这样的细枝末节绝对不是他能提前想到的。如果有人会这么缜密,那么这个人只能是他的哥哥——点检将军赵匡胤。

想到这些,赵普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建立后周政权的周太祖郭威,在临举事时,将士们把一面黄旗披在身上,作为推举他做皇帝的标志。在赵匡胤举事时,诸多的史料都以他在醉中被将士们披上了黄袍作为他事先并不知情的理由,想要通过这一情节证明赵匡胤并未参与到此事的事前谋划中,纯粹是被将士们所迫才登上帝位。但“黄袍”与“黄旗”的不同之处已经说明了郭威与赵匡胤在这件事上虽然类似但绝对不同的本质,事前无准备的黄旗和需要精工细作才能制成的黄袍又怎么会是一样的呢?

7。 真假情报:创造条件也要出兵

能够在战火之中夺得大权的开国君主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齐备,单一方面的才华只能成为一员猛将或者一个谋臣,而不是一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在跟随世宗柴荣四方征战之时,赵匡胤在军事方面的才华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展示,因此获得了柴荣的重视。但他却韬光养晦,在后周的政治舞台上并没有做出太过令人瞩目的大事,一方面也许是他个性使然,不愿意争功夺赏;但另一方面,也许正是因为他谋划深远,不想锋芒毕露。然而,这种蓄养是有发展阶段的,等到需要它爆发的时候,其力度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代政治家。

在经过周密的安排之后,赵普、苗训等人都觉得时机已经快要成熟了,现在所缺的只是一个最佳的举事机会而已。

赵普对苗训等人说:“现在朝中的文臣有范质、王溥,武将有韩通、李筠,这些人虽然都心怀各异,但互相牵制,谁都不会有丝毫的举动。这些,可以说都是世宗的巧妙安排。但是这样一来,点检将军也被他们牵制住了,没有理由离开京城,便没有机会举兵。”

苗训说:“是啊,世宗是一代英主,无奈天不佑人。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天下百姓尽快得安宁,所以我相信老天也会帮助我们的。”

对此,赵普却摇了摇头,说:“老天帮不帮我们,现在还看不出来,也许日后才能察觉。不过现在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帮自己。”

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等将领们忙问:“先生这么说,应该已经有良策了吧?快快说来给大家听听吧。”

赵普说:“对,我现在心中是有一个计策,但是要实现它,还得众人一起协同才行。”

众人忙道:“愿闻其详。”

赵普说:“过不了几天,就是春节了。想必宫里会将众臣都召集在一起宴飨一番,能够平安地度过小皇帝登基以来的第一个春节,是符太后和范质等人最大的心愿。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说着,赵普环视了一眼聚精会神的众人,接着说:“一直以来契丹对我大周便心怀觊觎,不过是惮于世宗和朝中悍将而不敢轻易出兵。现在世宗不在了,我想契丹可能也在准备着寻找机会出兵大周吧!”

苗训闻言,颔首一笑,说:“先生所说的自己帮自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吗?”

赵普笑着说:“对!现在朝中太平,太后和宰相都不愿看到战火,又时值春节,诸将也不愿离家出征,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契丹挥兵南进,想要侵吞我朝领土,那么就是点检将军领兵出京的好时机了!”

王审琦忙说:“但是契丹并没有来呀?”

赵普说:“他不来,我们可以让他来!定州、镇州二地是契丹南进首当其冲的重镇,此二州的刺史也是我们的人。只要他们发来急报说契丹入侵,又有谁会不相信呢?”

众人对于赵普的这一妙计非常赞赏,王审琦说:“到那时,我们就跟随赵将军一起挥兵出京,将在外军令不受之时就可以调遣各地军队为我所用,正是举事的大好时机!”

赵普笑着说:“你终于明白了,不过你却不能跟随将军离京。”

王审琦问:“为什么?我还想跟将军一同征战,建立功业呢。先生不可阻拦我。”

赵普说:“出京固然会有功业,但在京城值守对于我们此次举事更为重要。我们都离开了京城,到时候想要回来,谁给我们开城门?你和石守信是禁军的首领,你们的职责便是在我们到达之前控制京城,让我们可以顺利回京,这样谁也比不过你们俩的功劳!”

王审琦闻言大笑着说:“如此甚好!”众人看他兴奋的样子,都哈哈大笑。

转眼间,春节便到了,符太后下旨诏令文武百官入宫飨宴,要君臣同欢,庆祝后周恭帝柴宗训登基以来的第一个春节。众臣接到了旨意都纷纷入宫,一时间,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众人正在觥筹交错之际,忽然从宫门外传来急报,黄门太监在符太后耳边一阵耳语,太后的脸色顿时煞白。

范质忙上前问道:“太后,何事如此惊慌?”

符太后颤抖着声音说:“刚才定州传来急报,契丹可汗集结三十万大军已经挥兵南进,要报世宗当年北征之仇。”

大殿之上的歌舞丝竹顿时都没有了声音,舞女乐师发现刚才还沸腾的气氛顿时像结了冰一样,都悄悄地退下了。众大臣也都放下了自己的酒杯,凝重地看着宰相和太后,这一消息让原本欢乐无限的节日充满了不测。

范质和王溥对视一眼,此时大殿之中虽然百官俱在,但决策权都在身负托孤重任的他们身上,所以太后也将希望寄托在他们二人身上。

王溥说:“现在我大周国运升平,虽然世宗早逝,但威德福被四海。太后不用惊慌,只要调兵遣将,定能将契丹拒之国门之外。”

话音刚落,只听一个洪亮的声音道:“仓促间接到的急报,宰相难道也不核准,就要派兵吗?”

范质一看,原来是另一托孤大臣韩通,只见并没有参加御宴的他从大殿外大步而来,看来是已经听到了这个消息,所以赶过来的。

韩通拜见了皇帝和太后,朗声道:“定州告急,契丹入侵,这都是十万火急的事情。但是按照世宗遗训,不能轻易派兵出征。将如出营,君令难从,所以一定要核准所接到的情报是否真实。”

符太后着急地问:“世宗是说过这个话,但现在契丹三十万大军已经南进,依将军之见,应该怎么办呢?”

韩通还没有来得及回话,太监们又送来一个急报:镇州也有消息传来,契丹大军到了!

李继勋、刘庆义等将领见状,忙说:“镇州、定州是大周距离契丹最近的两个地方,双双传来消息,可见是确有此事。如果再不派兵,恐怕此二州就要沦陷了!”

符太后看着范质、王溥,不知道如何是好。范质悄悄和王溥商议:“军情赛火情,看来应该立即派兵了!”

王溥说:“确实如此,但是现在应该派谁出征比较稳妥呢?世宗在世时,一再交代不能轻易出兵,要出征也要慎重选择将领,否则就会有覆国的危险。”

范质凝眉想了一想,说:“李重进和张永德二人,一个是太祖的外甥,一个是太祖的女婿,和世宗都有同族之谊。但此二人都拥兵自重,世宗在世的时候就对他们非常忌讳,看来是不行的。”

王溥点点头,说:“世宗临终之前,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撤销,正是因此而为,此时若再派他定然不可。此外还有李筠,近来他也是居功自傲,颇有不可一世之态。”

范质说:“韩通将军虽然也是托孤大臣,但要负责保卫京都,世宗一再交代过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让韩通驻守京城,才能保大周不亡啊!”

王溥点点头,轻声说:“看来目前的合适人选,只有一个。”范质点点头,两人已经心照不宣。

范质、王溥请符太后退席来到后宫商议,对她说:“现在军情紧急,看来只能立即派兵前去了。”

符太后忙问:“世宗交代,派兵遣将之事一定要谨慎。你们觉得现在派谁出去比较稳妥?”

王溥说:“遍观朝中武将,有此资历和能力的人只有一个,便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其一,他一直跟随世宗南征北战,从太祖之时就随侍在左右,才略出众,而且与世宗有深厚的情谊,可以让我们放心;其二是此人才三十来岁,相比较李重进、张永德等人,他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其三,世宗和他向来君臣契合,临终之前让他代替张永德做了殿前都点检,足见世宗对他是非常信任的。所以,只有让他出兵才是最可靠的。”

符太后闻言点头道:“世宗对此人确实赞赏有加,既然如此,就让点检赵匡胤领兵出征吧!”

在众人的合议下,赵匡胤立即被任命为北伐元帅。新年的第一天,他便告别妻子,来到禁军军营之中点兵;正月初二,在赵匡胤的命令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便带领着作为先锋队伍的部队,离开京都出发北伐;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着井然有序的大军从开封北上。

在赵匡胤夺权的整个过程之中,看似偶然的因素都在他和他的谋臣们手中控制。古来有矫诏伐敌夺权者,也有假传圣旨争权夺利者,都是通过假信息来造成自己行动的有利条件,而这一次以假情报为由,为自己创造领兵机会的赵匡胤绝对是史无前例。

获得了军权的赵匡胤夜宿陈桥驿,他的部队里人声嘈杂,彻夜不眠,正在酝酿着一次惊天的政变。而今夜的开封城却已经进入了沉静的梦乡,丝毫都没有察觉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的变迁。

8。 陈桥驿:惊天之变

陈桥驿是开封城外的一处驿站,也是离开封最近的一个北方驿站,自后周将开封城作为都城之后,它便一直备受重视。但它最被人所铭记的,是后周覆亡的这一个历史事件。

当赵匡胤带领着禁军队伍走出开封之后,按照行军速度,一般是不需要在陈桥驿歇脚的。但作为统军将领的韩重赟、刘守忠等人却不急不忙地慢慢行走,主帅赵匡胤也没有出声责怪,所以当天黑之后,他们才在这个距离京城最近的一处驿站歇脚。

军队安扎好了营寨,韩重赟等人将行军情况向赵匡胤做了汇报。赵普说:“今天是出师的第一天,我们应该打起精神。为了勉励大家,将军打算今晚设下一桌酒菜,请各位将军过来一起痛饮。”

韩重赟说:“好啊!我这就去派人请刘守忠、王政忠他们几个过来。”

等到大家都到齐了,赵匡胤笑眯眯地举起酒杯说:“我赵匡胤是从沙场上捡回命来的,各位兄弟多年来跟随着我,都是一起出生入死过的,现在又要让大家随我出征,我应该先敬各位一杯!”说着便将手中酒一饮而尽。

将士们都纷纷举杯,其乐融融。

赵普说:“这里距离开封还不远,我们在这儿饮酒,怎么大家都忘记了慕容延钊将军了?”

偏将李处耘笑着说:“听说将军要设宴,我已经派人去请慕容将军了,只因为他比我们出城要早,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到。”

赵匡胤说:“既然慕容延钊还没有到,那我们就先喝个尽兴,等他来了再敬他一杯不迟。”

众人依言,都是沙场勇士,所以饮起酒来都极为豪放,不一会儿,陈桥驿馆之中所藏的酒便被喝掉了不少。驿官过来对李处耘说:“将军,这里的藏酒已经不多了,再喝下去恐怕酒窖就要空了。”

李处耘说:“你尽管奉上酒来,切莫小气。今天喝你一碗酒,他日必回报你一缸。”

驿官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道他是喝醉了,无奈地摇摇头,命人将酒都取出来送到筵席上。

酒过几巡之后,赵匡胤已经有些醉意,他对赵普说:“连日点兵,身体疲乏。我已经有点不胜酒力了,你们就继续喝吧,我先回去休息了。”

赵普忙命人送赵匡胤回房去休息,诸将看赵匡胤已经退席,也收起了酒杯,聚在一起商讨起他们即将要做的大事。

赵匡胤带着酒意和衣睡倒,不一会儿便沉沉地进入了梦乡。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