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126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126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心存疑虑的李世民,看到建成也用同样一只壶给自己斟了酒,便放心地端起酒杯谢过太子,一饮而尽。可他不知道,太子手中的酒壶中暗藏玄机,一只酒壶装着两种酒,只要在倒酒时稍加控制便能转天换地。

李建成看他喝完,热情地又为他倒满一杯,刚要劝他再饮,身旁的李神通却忽然站起来,对李世民说:“我和秦王一起出征过很多地方,要是没有秦王的谋略,恐怕我早就从战场回不来了。我也要敬秦王一杯!”

说着,便端着酒杯过来要敬酒,李元吉忙一把拉住他,说:“太子和秦王还没有喝完,你就等会儿再敬吧!”已经有点醉意的李神通却甩开李元吉的手说:“我和秦王是在战场上的生死之交,怎么能不敬酒呢?”踉踉跄跄便朝李世民走来,刚走到跟前却一不留神,脚下一绊便一下扑倒,打翻了李世民眼前的桌案,连同杯盏滚落在地上。

突然生出的变故,让李建成和李元吉迅速交换了一下眼神。李元吉上前扶起李神通说:“你喝多了,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李神通却拉着李世民的袖子说:“我一定要和秦王喝一杯。”纠缠着不肯离去。

原本就要喝下太子所赐的酒,却被李神通打断,李世民只好站起来扶住李神通,说:“你喝多了,改天我们再一起喝酒,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又回头对李建成说:“我先到门口找人送他回去,再回来陪太子饮酒。”

李建成“呃”了一声,刚想阻拦,李世民已经扶着李神通来到外厅随从饮酒的地方,让人叫来李神通的跟随,带他回府。

刚送走李神通,被外面的冷风一吹,李世民忽然觉得胸口一阵发热,紧接着腹内绞痛,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尉迟恭和侯君集一看,忙上前扶住李世民,紧张地问:“秦王,怎么了!”

李世民虽然腹内绞痛,但是大脑中迅速思索了一遍,自己不可能突然发病,一定是刚才的酒里有毒。他忙对尉迟恭说:“你去告诉太子,就说我身体不适,先行告退。”又对侯君集说:“快快备马回府!”

齐王和太子举着酒杯等了半天,也不见李世民回来,却见尉迟恭进来禀告说:“秦王身体不适,先行回府了,请太子和齐王见谅,改日再来请罪。”

魏征等谋臣见状忙劝太子派人追杀,但李建成却觉得秦王已经中毒,不用再追杀,犹豫不决给了李世民时间,让他逃回秦王府。在及时的救治之下,李世民居然痊愈了。

对于此次赴宴吐血,李世民和盘汇报给李渊。而李渊眼看二子相残,却不愿外扬,只是对李建成说:“秦王一向不能喝酒,以后就不要再请他夜饮了!”

对于李世民,李渊心中也觉得多有愧疚,便说:“太子是你的兄长,我不能轻易就废除他。但是你们兄弟又如此不能相容,我看你还是去洛阳吧,在那里我可以将陕西以东的地方都归你管理,也可以赐你使用皇帝的仪仗,比长安要好多了。”

这个处理办法也只有息事宁人的李渊可以想出来,但既然皇上已经开口,裴寂等人也不好再插嘴。这一切看上去非常荣华,以皇帝的仪仗在洛阳,其实一点都不输长安的生活。可是,这不是李世民所想要的,离开长安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失败,他要在这里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跪在李渊的脚下,情真意切地说:“父皇年纪越来越大,要我离开长安,就要远离父亲,我怎么能做到呢?我不放心就这么离开您,就请准许我一直守在您的身边,就算危机四伏,只要能每天见到您,在您膝前尽孝,我死也甘愿了。”

在李世民的坚持下,他继续留在了长安。

虽然李建成对他直接下杀手差点要了他的命,可李世民不仅逃过一劫,而且成功获得李渊的同情。所以在这一次斗争中,李建成依旧没有能够得手。矛盾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势必会进一步激化,李世民已经认识到自己被逼到了绝境,再不反击就只能使自己更加身陷险境,而经过长久等待和积蓄的力量,也将在反扑之中爆发。

8。 导火索:昆明池危机

在东宫夜饮事件发生之后,虽然李渊依旧以掩饰为主,希望可以安抚秦王和太子之间的矛盾,但这种办法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太子和秦王的斗争已经被摆到了桌面上,满朝文武都各有倾向,齐王李元吉更是为了打击秦王而马不停蹄地奔走。他先后以李世民奖赏将士、收买人心、久战无功等理由向李渊告状,希望可以促使李渊下令处死李世民。但因为军功卓著,又没有明显的叛乱行为,李渊也找不到对李世民不利的理由,加上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李渊的重臣都倾向于秦王,不断为李世民说情,所以暂时为李世民赢得了时间。

李建成和李元吉因为数次不能得手,对于李世民的恨意已经无法掩饰。而李世民虽然也一直在积极部署,却下不了决心向李建成发动最后的攻击。眼看着秦王府在太子的主使下逐渐被分化,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被调到了其他地方去任职,并且被李渊强令不许再和李世民见面,理由便是防止他们挑拨离间太子和秦王的关系。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能让矛盾更加恶化。

被调走之后,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和秦王已经不能共存了,齐王和太子的联盟针对秦王府的举动已经不加掩饰,嫌隙越来越大,而皇上却还希图将这种裂缝缩小。如果真的出了祸事,那将不仅是秦王府的灾难,更是社稷的不幸啊!”

作为秦王府最被信任和重用的谋臣,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多年,又是天策府主要成员。他的看法和房玄龄是一致的,他对房玄龄说:“我所想的,正是你所说。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敢把这件事拿出来讲,但是现在,太子对秦王的不容之心已经大白于天下。如果这么下去,秦王肯定危险了。”

房玄龄说:“所以我们不能再继续等待下去了,应该劝说秦王尽快下决心动手,不然一切都晚了。我现在被命令远离秦王府,因此无法再向秦王建议了,就请您将我的意思转告给他,希望秦王尽快采取行动,这才是保家保国的根本办法。”

长孙无忌将房玄龄的话转述给李世民,而屡遭不测的秦王却依然说:“就算是太子对我不利,我也不能先于他动手,这样岂不是授人以柄,让天下人耻笑吗?”

长孙无忌说:“自古成王者都要在危急时刻采取特殊手段,如果我们不先动手,而只是一味等待,势必会给太子机会,只怕我们想反扑也没有机会了。”

李世民说:“我在天策府中所做的准备也很充分,就算太子想要对我不利,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得逞。我也相信他不敢赫然违背皇上,对我直接下手。这些危机是存在的,但并没有你们所想的那么严重。”

虽然一再劝说,而李世民却下不了决心。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都非常失望。但没有多过久,李世民的想法忽然出现了转变,而真正让这件事出现转机的,却是由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在李世民和太子都暗中筹划的时候,忽然从东宫中逃出一个率更丞,名叫王郅,他本是东宫中的一名小官,但是却不被重用,眼看着东宫和秦王府斗得越来越凶,他敏锐地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在一次当值偷听到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对话之后,连夜逃出东宫,直奔秦王府告密。

长孙无忌带了这名告密者,将他领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问他:“你为何要来投奔我?”

王郅叩头说:“太子残暴,天下人都希望秦王您得胜。只是现在太子企图谋害您,小人知道了消息,便赶来向您汇报。”

李世民问:“你知道什么消息?”

王郅便将自己所见所闻全盘托出,他说:“我昨晚当值的时候,听到齐王对太子说:‘现在,我利用皇上,让秦王府的骁将勇兵都跟随我出城伐敌,这一次杀死他的机会也就来了。’太子说:‘能有什么机会?’齐王对太子说:‘过几天我出兵的时候,你便假借为我饯行,请秦王一起到昆明池,到时候在幕布后面掩藏勇士,秦王一到就将他拉下去杀了,对外就说是暴毙。’太子说:‘这个办法甚好,只是秦王府的那些人肯定也不会顺从我们。等杀了秦王,你我掌握了朝政,就将尉迟敬德、侯君集、长孙无忌这些人全都坑杀,到时候就天下太平了!’”

李世民一听这话,气得两眼圆睁,厉声问王郅:“他们果真是这么说的?”吓得王郅赌咒立誓,声称句句都是亲耳所闻。

长孙无忌忙上前说:“秦王你看,我们一天不动手,他们便会一天谋划如何杀我等。这么等下去,只能是等死啊!”尉迟恭、张公瑾等武将一个个剑拔弩张,对李世民说:“您一向是仁厚孝顺之人,为了皇上安心,不愿意与太子为敌。可是现在这个时候,您再孝顺下去,我们就都要没命了。太子已经决意要杀我们,箭在弦上,我们只有抢占先机,才能确保活命啊。”

李世民说:“我虽然知道太子有杀我之心,但是这么明目张胆地动手,从他一向的个性来看还是有些突兀,我不能这么轻易就相信一个叛逃的人所说的话。”

长孙无忌叹了一口气,说:“王郅是因为心向秦王,所以才跑出来向您告密的。您难道一定要等到被人拿刀砍头,您才相信吗?”

李世民皱着眉头,陷入矛盾中。长孙无忌看他这样,便说:“既然这样,如果我们真的收到请帖,请您去昆明池,那么就能证明王郅所说是真的,太子是要在昆明池下手杀您。”

李世民点点头说:“那我们就等一等,看太子会不会真的邀请我去昆明池为齐王饯行。”

心怀最后一丝希望的李世民,还是不愿意相信太子和齐王会如此明目张胆地对自己下手。然而当天便有东宫派来的人呈上了一份请柬,不仅邀请秦王去昆明池赴宴,还以为齐王饯行之名,号称兄弟们要欢聚一堂,请秦王轻装简从前来。这封请柬终于让李世民最后仅存的一道防线被击破,看来太子是真的打算下手了。

李世民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对长孙无忌说:“我已经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将太子和齐王一起消灭。你快去找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来见我商议御敌之策。”

长孙无忌带着李世民的命令来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可是房、杜二人对于李世民的决心并不相信,他们担心李世民只是一时的怒气,过不了多久又要取消行动,便对长孙无忌说:“皇上已经严令不许我们再见秦王了,如果一旦被发现,是要被砍头的。所以,我等不敢去见秦王。”

长孙无忌说:“秦王此前是没有下定决心动手,但这一次是情势所迫,不得不向太子发难了。这一次迎接二位回去,就是要商讨这件事。”

房玄龄说:“我此前已经进谏多次,请秦王起兵,可是他却一直犹豫,所以才一次次将自己和我们置于危险的境地。既然秦王不愿意与太子为敌,我等也只能自求多福。现在要是违背皇命,恐怕又要被太子在皇上面前中伤,到时候自身难保了。”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带回来的话,果断地解下自己腰间的佩剑交给长孙无忌,对他说:“你以此剑为信物,让房、杜二人看看,让他们知道我这次是决意要起兵消灭太子了。”

房、杜二人看到李世民的剑,终于相信这次秦王是下定了决心了。于是,当夜二人乔装打扮成道士的模样,悄悄进到秦王府,与李世民商议此次政变的细节。

在李世民和李建成长期的对立过程中,两派人都在不断地寻找机会来消灭对方。李建成和李元吉所结盟的一派,更多地倾向于主动出击,他们不断在李渊面前进行诋毁、陷害,又设下陷阱对付李世民。这些措施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渊对于李世民的信任,却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消灭秦王一派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李世民虽然多次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被拉到斗争中,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准备,他也在暗中部署和谋划着自己的行动方案,只是因为忌惮李渊以及认为时机不好,而没有采取主动行动。

在昆明池饯行的计划败露之后,李世民认识到自己光是被动应付是不足以抵御太子、齐王的进攻的,于是开始设置圈套,在斗争中主动出击,以便掌握先机。昆明池事件成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暗斗的转折点,改变了策略的李世民迅速将这场斗争推向了顶峰。

9。 一剑封喉:血溅玄武门

在持续了数年的明争暗斗之后,李世民开始积极筹划对东宫的反扑,立誓要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盟击破,并且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一旦不能一招制敌,势必引来更凶猛的反扑。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消灭太子一党,他开始从一只蛰伏的雄狮变成蓄势待发的利箭,他要求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