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普天之下 >

第262章

普天之下-第262章

小说: 普天之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末,何进与郭德海两人面奏详议结果,除了谈及根据以往作战经验修改后的《六军操典》及其它军规、法令。还包括军制改革、军官遴选、边防事宜等等。
    “朝廷以往因外有强敌,兵力又有限,故而有安北、安西、朔方诸军,但如今看来,我朝守外而虚内似有不妥之处,及至刘家军小股渡河西进。以至于银、夏几乎沦于敌手。”何进道。
    “府兵之制虽好,让朝廷战时有可用之兵,又无军费之耗。然亦有其弊处,官府奉朝廷之命征召,各地在家务农的府兵是否能召之即来。则赖地方官吏是否得力与百姓是否响应,并非人人都好战;而召来之府兵是否能力战。并战而胜之,则又考验当地守备军官平日里是否称职,是否勤于练兵。”郭德海道,“此战中,我陕西府兵本众多,家有丁者其数额不下二十万,听闻朝廷征召,十不过六七及时聚于州府,其中又不过十之四五自带刀、弓。再加上淘减老弱。马鞍、长兵器、铠甲等物配齐,古哥元帅终仰仗的不过是及二万余人,这还包括潼关军与我陕西军留守之军。”
    “寻常二万府兵编在一起,若未经过严格训练,军令尚不识,何以为战?”何进道,“幸古元帅从河东及潼关带来不少久于军伍之人,授以更高军职,使各长部曲。七星阁手机站: wap。qixinge。***。***才使军令上下通达。令行禁止!”何进奏道,“故臣请奏。一曰重整府兵之制,督导各地严格训练,使府兵名至实归;二曰设立武学,挑军中有功之人,入学习兵学军规,待结业之后遣返回各军或各地军府,使军中健儿皆有为知兵之人;三曰开设武举,考其弓马箭石及兵法,合格者亦可入武学深造,令我大秦国果敢勇猛之士皆有晋身之途,以往国主为了选拔人才,每年召集一次,眼下却不宜过频,三年一次为好。”
    赵诚略忖道:“设立武学是个良策,就在北郊外禁军驻地另起房舍,可令各军因军功拟晋升之人入学,为期一年,至于学些什么还需详议,千万不可造就出那纸上谈兵的赵括。”
    郭德海躬身道:“臣恭请国主自任武学山长,好令将士们自以为乃君王门生,也荣耀乡里!”
    郭德海这话其实隐含的意思不言而喻,这样地武学一开,有学资格的都是都尉及其以上的军官,假以时日,掌握军队实权就是这些出身于武学之人,而他们的山长就是这些人的老师,只要武学山长有心,就可施加自己的影响。郭德海与何进两人为了避嫌,所以才请求赵诚亲自出任。尽管是名义上地。
    赵诚脸上地笑意一闪即逝,他本来就有这个想法,只不过何、郭两人善解人意顺水推舟罢了。
    “业精于专!用专门学校培养将帅之才,是个良法,无师自通者太少,而实践磨砺出的将才又少之又少。不论这些武学学生出身何军,一旦入校就与原军再无关葛,只要能顺利结业,将来都会很有前途。但是他们将来的去处却要打乱。譬如安北军来的人,可分到它军,如此才是国家长久之道。”赵诚道,“武学学生入校第一件事,就是要滴血誓众,忠君爱国为第一要义!”
    何进与郭德海两人对视了一眼。心说这家大业大了,国王也开始了自己地权谋之道。他们当然不敢有异议,而竭力地表示出自己的赞成之意:
    “国主圣明!”
    “合罗川之战亦留下极憾事也!”赵诚击掌,心痛地念道,“秦九勇则勇矣。如飞蛾扑火,至死不悔。令孤痛失一忠贞之士。英雄末路,身死报家国,令孤徒增伤感!赵诚脸上压抑不住地悲伤表情令何进与郭德海两人也有些黯然,何进劝道:“诸将校们对西凉军主动阻击,不留后路的做法,亦有不同看法。但臣以为阵战之道,瞬息万变,容不得主将犹豫再三。”
    “话虽如此,但秦九战死。令人扼腕长叹。”赵诚道,“故武学可博采古今战阵之典故,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但愿合罗川之惨剧不再重演。”
    “遵旨!”何进与郭德海齐声道。
    “国主,黑甲军郭侃上书有关改良旗号、金鼓、烟火、隐语的,所述详备,颇有可取之处。”何进道,“臣不知国主有何圣断?”
    “兀剌海之战,安北军暴露出一些短处。我等应谨防。”赵诚道。“若不是郭侃有谋略。自出急智,以狼嚎为号。里应外合,否则林岷等人怕是只能坐等着外援。”
    “郭仲和少而有大略,不愧于将门虎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何进赞道。
    “哪里、哪里?国主与何将军过奖了!”郭德海见赵诚与何进交口称赞自己地儿子,连忙谦虚了几句,脸上自豪的表情却展露无遗。
    “林岷当时是兀剌海城守备,而臣率安北军精兵随国主北伐后,余部也各有校尉,职位上皆与林守备同等,平常时在臣帐下听令并无上下之分。及强敌驰至城下,众军官不知听谁号令,莫衷一是,致错失战机。
    故臣提出职官评定新法,同一年入伍之两人,因表现优劣而有职级上下,若有同等功劳的两人,又因年序长短而有所上下。
    譬如禁军王好古与张士达,在中兴府被围之前,同样都是禁军统领,外人只当是他们同级,但王好古追随国主多年,此前战功只比张士达高,资历当然更比张士达要高一等。若是将王、张两人列于同等地位,怕是让忠诚之士寒心。有道是能同享福者多,不能同甘苦者少之又少,以往国家初创尚可一切从简,但如今以后怕是有些……
    若军中在军职之外,又分级别,譬如爵号之类。如此一来,官职相同者,以军阶上等者为主帅;军阶相同者,以职务论高下,使军令上下通达,全军如一。文官尚有从正一品的太师至京畿以外小县之从九品县尉,而我军中将士们只有官职高下,而无品级之分。”
    何进又道:“简而言之,一个领兵之人,其官位即要与其所掌人马数目与职责轻重相衬,又可对应其过往战功大小、年序长短,如此才能令人人知上下求上进,新从军者不因资历短浅而心存不满,立大功者照样可担任高位,如新任西凉军新任副总管陈同;而那些久于军伍,却无过人之处者也可凭资历升迁,我等不可让忠于军队之士不得晋升之门。有谋略者如郭侃、张士达、西壁辉、叶三郎年轻一辈者毕竟只是少数。”
    何进的长篇大论一是为了做到上下有序,并提升军队在逆境之下的战斗力,二是为了理顺军中升迁之路,三是为了与文官地品级相类比。赵诚忽然觉得何进坐上了枢密使的高位,这长篇大论也多了起来。
    赵诚以什、营、团、军编制军队,各有主官、副官、参军,朝廷文官体系也是自有精简体系,他对官员数额的冗肿有些反应过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不愿给武官授诸如“金紫光禄大夫”这类的文职虚衔,也不愿给文官们授“陪戎校尉”这样本是武职的虚衔,爵位倒是十分大方。但是爵位只是给臣子们加薪水地手段而已,没有人在自己脸上写着自己是某某开国侯。这导致许多资历、功劳不同之人,正式的职级却是一样地,因为官设得太少。
    “郭元师以为如何?”赵诚又问道。
    “回国主,臣以为军中讲究上下有序令行禁止。倘若我大秦国两支相互间陌生的军队在野战之中被敌军击溃,仍有活下来地忠勇之士想合组在一起反击,但军士们因为自己所属营团离散,互不相识,无人领军,当此时纵是士卒们勇敢不畏生死,也必败无疑。散兵游勇无法抵抗进退有序之强敌。”郭德海道。
    “孤对此也心有所感,孤闻宋人武职固有军职,亦有31级武散阶及品级,还有12级爵号和1勋级,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听中书令王从之详言,宋人文臣有官有职有差遣,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所谓在位而不视其事也!”赵诚道,“不瞒两位,孤也在考虑此事。武官当然亦有与文官相同地品秩,从正一品到从九品,这个可以与军职相应衬,但武官品级也只是为了与文官们同朝相较罢了,军中并不重要。但孤却想在军职与品级之外别立一勋级,专为武官所有,称为军衔,类比于宋人的武散官。此军衔却非是散官,凡我军中领兵之人,人人皆以军衔为令行禁止之准绳,当在军服之醒目处标识出级别高低,凡人多处,有军衔者当为万人所瞩目,非朝服所比。”
    “请国主详言……”
    何进与郭德海对赵诚地提法感到很有趣,虽然还只是腹案,但他二人已经在揣测自己应该授什么级别的衔,并非贪恋权势,却为了那份可以从外表看得见的荣耀。
    然而这正是赵诚的目地,让将士们为了那或金或银或铜制的军衔而为他奋勇杀敌。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小说,欣赏最新文学章节请访问:wap。qixinge。 



第七十一章 新政㈡

           戒坛寺,中兴府内的第一大寺。七#星#阁^首&;发 。qixingge。
    相传西夏第一位皇帝元昊的妃子没藏氏曾在此地出家为尼。当时的确元昊正意气风发,国力正盛,连连对外用兵。国家不大,却好穷兵黩武,最后弄得国内货物奇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宋人使间,诬陷元昊的重臣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私通大宋国,有不臣之心。元昊中计,便杀了这两位重臣,在得知自己冤枉了大臣之后,元昊感到十分过意不去,野利氏又是一实力雄厚的大族,他便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接到宫中居住,表示补过。哪想到这没藏氏聪慧貌美,元昊一见便贪恋其美色并与其私通,野利氏出身的皇后一气之下便将这没藏氏赶到戒坛寺出家为尼。
    如今,元昊的武功早已经灰飞烟灭,仅有一条昊王渠仍在流淌灌溉着良田和牧场。这戒坛寺也不再有一个尼姑,云游来的和尚倒是日见多了。戒坛寺在秦王赵诚的直接干预下,一再翻修,早已经成了中兴府内首屈一指的大寺。
    寺内的最深处,一排松柏掩映之间,是一间素朴的禅房。秋日的阳光透过树梢将柔和的光线洒在粉白的禅壁上,一排便衣武士肃穆地站在树下墙边,不敢喧哗走动。
    这里是戒坛寺内最清净的地方,乃主持方丈行秀禅师诵经念佛的地方。此时,从里面传来一阵悠远、宏亮又不失温文尔雅的评唱声:
    “……故天童道:杀人刀,一毛不度;活人剑,一毫不伤……石霜虽有杀人刀,且无活人剑。岩头且有杀人刀。亦有活人剑。且杀人刀一毛不度,吹毛度刃,尚为两段。钟利剑,谁敢当锋?活人剑,一毫不伤。天下人恩归有地,意气不从天地得,风流岂是刻雕成?”
    秦王赵诚今日得闲。陪同王后梁诗若来戒坛寺烧香,只因赵诚出征有惊无险凯旋而归,特来还愿。
    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去开封府大相国寺时留下的定制,皇帝即是现在佛,寺庙宝刹大殿中供奉的则是过去佛。赵诚也遵从这一定制,因为他心中从没有佛,这一点他十分感谢宋太祖立下地规矩。省得他也要四处磕头。
    梁诗若带着儿子赵松四处礼拜,见佛像必三叩大拜,赵诚却被主持行秀禅师迎入方丈室。
    行秀禅师正是大秦国御史中丞耶律楚材的佛门老师,行秀属于佛门禅宗之曹洞宗,在中原佛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弟子无数。赵诚在驾临燕京时。便将行秀禅师“请”到中兴府来弘扬佛法。
    行秀年近七十,须眉皆白,面色却红润有光,评唱起天童宏智正觉和尚的《颂古百则》,话露机锋,言谈举止间慈眉善目,宝相庄严。令听者不敢玩亵。听他讲佛法,却毫无不枯燥乏味之处,这倒令赵诚感到惊奇。⑦星阁手打 。QIXINGGE。。行秀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又擅狂草,自是当世佛门高僧。
    蒙古军南下攻中都(1215年),诸僧请行秀南下避难。他说:“北方人(指蒙古人)难道就不知佛法么?”当蒙古军攻到寺院门口时,他抱定必死的决心。率领寺僧念诵《楞严咒》。又有信徒持杖在门外护卫。蒙古军竟未犯寺。传言如此,赵诚并没当一回事。
    赵诚一直不相信出家人一点名利之心没有,道家们总是宣扬着老子化胡的神话故事,那全真教给他的印象更坏。即便如高僧行秀,也曾游走于帝王公卿名相之间,去年赵诚发动“官山之战”前不久,行秀也曾率僧众去官山拜访过正在那里避暑地窝阔台,若是离开的晚点,怕是要死在乱兵之中。
    赵诚半强迫半恭请地将行秀送到中兴府。行秀若是真想离开。赵诚也不会跟一个出家人用强。行秀起初留在此处,多半是看在弟子耶律楚材的面子上。如今大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