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普天之下 >

第145章

普天之下-第145章

小说: 普天之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于汉至五代之治经那样,从章句训诂处着手,但终究是学问本身,于国无益,只能供做学问者参考一二。”
    赵诚见刘翼有些泄气,鼓励道:“明远兄不必颓唐,诚如你所说,这朱熹所著述不过多了一副筋骨,因而其血肉丰满,为江南士人所景仰。若是你刘明远若也能给自己找到一副筋骨,那岂不是也成一大家?”
    “做学问岂能如此?”刘翼诧异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先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代又一代的君主都这么说,文人们也这么说,所以天下百姓都认为皇帝就是天,是不可违抗地。倘若先人说,普天之下百姓最大,皇帝若是不堪,应当被赶下皇位,后人会怎么看?这不过是一妄言,既使说了,没人会放在心上。孟子也曾说民为贵,然而真正为皇帝者在意吗?”赵诚道,“我赵诚也是一国王,所以我若是说你刘明远所说地就是普天之下最正确的主张,凡是与你所言相背的,都是伪禁之学,将来若是在我治下兴科举,那么我贺兰的读书人谁会不将你刘明远的著述当一回事?再进一步说,我赵诚若是得了天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上有所好,下有所趋也!”
    赵诚光明正大地说出来自己的意见,无非是要确立自己的治国主张。刘翼是赵诚的心腹,虽然并没有沽名钓誉之意,但自己地著述若是有利于赵诚的统治,他当然不会拒绝。
    “蜀学如苏氏,洛学如程氏。临川如王氏,皆有所长,不可偏废也。然学者好恶。入乎彼则出乎此,入者附之,出者污之,此好恶所以萌其心者。苏学长于经济,洛学长于性理,临川学长于名教,诚能通三而贯一,明性理以辨名教。充为经济。则孔氏之道满门矣,岂不休哉!”刘翼怀疑道,“难道国主欲以一家之学盖百家之学乎?”
    “我早就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来我不会去禁止任何一家学说。但为政者,总会有所取舍,何为治国之道。全有赖于明远兄之著述。”赵诚道。“司马公著《资治通鉴》,试图以史为鉴,考历代之得失,借以今用。明远兄所述不仅要有自己的地筋骨,这副筋骨还要经得起考验才行,言前人所不能言,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为要。然文字由大篆到小篆,又从秦篆到汉隶,尤其是经秦火,古代经文亡逸颇多,后世之儒不得不穷首皓经。有一二字经文便有三五万言之注疏。以致有白首不能通一经之说,故步自封罢了。但宋人却不这么做。是从义理大义出发,讲究经世致用。我观朱熹之学说,却是道德性命之说太甚,虽有经世致用之主张,我却不太赞成,用来治国却是差了些。”
    “治民、军事、天文、算术乃至百工,处处皆学问,国主要是让士大夫精通百业,岂不是太强人所难了些吧?”刘翼道。
    “儒学为体,杂学为用。”赵诚道,“譬如练军,儒学可没告诉我如何练兵;又如冶铁,若无技巧高超之匠人,如何才得沙场杀人之利器?再如律法,儒家主张仁字当先,然而时世却是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只因律条规定之不同,不能因时因人而异,时人都云秦法苛刻,然宋国不杀士大夫,却也是过宽了。还有商业及商人之地位,我一向却将其视为国家基业之一。若是儒者,重农而轻商,则吾不喜,重文而轻武,我又不喜。宋人治学,从释家中寻求真义一二,却又反佛。我心目中的儒学,却不是故步自封,虽坚持本心,却不排斥他家之学,譬如技艺末学。”
    刘翼并非是死读书之人,一来是因为他年轻,不会如老夫子一般热衷于科举,也没那个机会,因而思维比较活跃;二来这些年来远离故土,四遭地环境变了,他地心境也自然发生变化,尤其是追随赵诚多年,见过太多让他有所触动的东西。所以他不会故步自封,对所谓地名教大防存在着自己看法。
    文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抱负,通常来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有许多人千里求学只为官,但不能否认总有一部分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命运会改变一些人的最终结局,有文弱书生不得不持刀横卧沙场,有羽扇纶巾的文士为了心中的理想,却不得不与奸臣权贵攻讦伐异。
    时势造英雄也,英雄并非总是武士,文亦英雄。浑源刘翼因为赵诚注定改变了他自身地命运。倘若天下太平,他恐怕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穷首皓经,赴科举,或中进士为官,或屡试不第。但是命运让他沦为蒙古人的奴隶,又因为看见太多的生死别离,与外面世界的迥况,他丢弃了以前自家书斋里的幻想。
    他丢弃虚妄的理想主义,捡起了实用主义,一种需要儒学理论支撑的实用主义。《刘氏十三经集注》就是一个很好地开始,如宋国文人疑古一样,他缺少地只是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体系。而这个主张从一开始却是中原的沦丧与战争的杀戮给他带来的震憾,然后遇到了一个思想奇特让人既使不太信服,也无法辩驳的赵诚…………因为他有一定的治世经验作为自己的证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正如赵诚自己所说的,他是一个有权力者,既可以让文人地主张成为治国之纲,又可以去证明这种主张是否能达到国家昌盛的最终目的,只要他有机会付诸行动。正如宋国文人所希望的“内圣外王”政治理想一样。
    赵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有野心,但却缺少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去支撑统治。他不能绝缘于这个时代,这种体系并不会脱离于儒家经典的论述,这是政治现实,只是更加讲究经世济用地。
    三月地这个夜晚,在江南临安这座院子里,贺兰国王赵诚与刘翼两人秉烛夜谈。赵诚试图在朱熹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完善,弱化人欲天理之辩,增加诸如“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地方法论,对于君子为学强调“学贵履践、经世济用”,并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孔子经典言论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而优则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进行重新解读,还原或者赋予其进步意义。
    譬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本身没有问题,但由此衍生出的理解就有问题了。许多人认为,孔子是不看重“利”的,由此推之,君子是不言利的。其实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依然好利,他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追求“利”,但不能有“不义”之利;他甚至认为,当国家清明时,个人不能得利不能富贵,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如此,赵诚就可以找到提高商人地位,进而大力发展商业获利的理论依据。而商业的发展,却会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就意味着技术进步有了可能,并带来社会形态的变化。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哲学思想是基础,一种有着进步意义的哲学思想,虽不会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若是占据主导地位,却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不能成为助力,就会成为阻力。
    总之,是按照赵诚的治国思路,从儒学中寻找理论支持,使之成为一种有理有据,思想严密的体系。这也是赵诚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寻找中间道路的尝试,王敬诚是自己的智囊,何进等武人是自己手中的刀箭,这刘翼就成了赵诚手中的笔。
    文治与武功,二者缺一不可。
第五十三章 满江红㈠

           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
    这是用来形容临安商业的繁华,但在赵诚这个“外国人”看来,这还不足以形容临安的繁华。
    临安城内,沿御街分别形成了北、中、南三个商业街区。清河坊、三桥址、官巷口、众安桥、观桥是其中最热闹的地方。赵诚等人都如同一个大辈子没见过世面的老农,繁华的临安城让他们看花了眼。陪伴左右的苟梦玉心中暗笑,自豪感达到了顶点,卖力地介绍着街景。
    “官巷方梳行、销金行、冠子行最为著名,城东蟹行、姜行、菱行,城北鱼行、米市、城西花团、泥路青果团、后市街柑子团、浑水闸鲞团等,而清河坊与清泰街之间有一条巷,称扇子巷,自是以扇子最为有名。其他作坊又有如碾玉作、钻卷作、腰带作、金银打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作等。”苟梦玉道。
    “临安百闻不如一见,市易昌盛,买卖者众。若没有一两旬日,我等恐怕看不尽临安盛景。”刘翼赞叹道,“刘某不虚此行也!”
    “刘副使有所不知啊,我临安城内买卖昌盛,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由此可见,临安之繁华自古未有也!”苟梦玉骄傲地说道。
    赵诚直奔融和坊的珠子市,那里不仅热闹。而且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来自真腊、天竺与西域地珠宝商人,大多云集与此。但当赵诚在此地出现时,这些外域的商人们忽然围了上来。这些人当中,一部分跟着赵诚的使团来此的。大部分却是从海上来此地地,赵诚在西域时,这些奔波于东西的商人要么都在赵诚治下做着生意,受过恩惠,要么听说过赵诚的“贤名”。在这遥远的临安城,商人们听说贺兰国王在此,全都赶了过来,高呼贺兰国王英明。宽敞的大街上竟黑压压的一大片。
    那畏兀儿商人赛赤。见有机可趁,献出自己带来的价值连城的西域宝石,其他商人纷纷慷慨解囊,竟堆成了一座小山。蓝色宝石在明媚地阳光之下,折射着灿烂的光茫,来自天竺的珍珠映衬出象牙的洁白。苟梦玉惊叹,这一堆珍宝其价值恐怕不下百万贯。尤其是商人们是发自内心地贡献。但赵诚却看都没看一眼。相反却是鼓励之辞溢于言表。
    “诸位远道来此做买卖,其实是翻山越岭,餐风宿露,也是极为辛苦的。舍大本逐小利,不如牙侩坐地分财赚得多。大凡求利,莫难于商贾,莫易于牙侩。商贾要四处奔波,以大资本赚小利,风险莫测。牙侩则稳坐一地。不管商贾是盈是亏都有佣金可取。”赵诚高声道,“尔等对我恭敬之心,本王心领了,无功不受禄也。本王愿诸位生意兴隆事业发达,也希望诸位客商来赴我贺兰做买卖。本王无论尔等资本大小。来自何国何地,均一视同仁。”
    牙侩就是市集中的生意中间人。他们其实就是坐地收钱,赚得比商人们多了,尤其是那些与行会结合的牙侩。赵诚这话其实也是在拍商人们地马屁,他希望商人们都去河西做生意,这样他也可从中获利。西域商人漂洋过海,受季风地影响,一年不过一个往返,若是从陆路却是一年可以两个来回,若是在赵诚的河西设立商贸中转站,则不受时间的影响。
    赵诚公开鼓励商人们经商,这恐怕也是让苟梦玉及宋国商人们大为惊讶的。
    外国商人们听贺兰国王亲口这么说,大感鼓舞,俱感这贺兰国王果然名不虚传。
    “国王英明!”赛赤等人高声颂扬道。他不得不拍着赵诚的马屁,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因为赵诚赚了多少钱,尤其是前几年的免税待遇让他做梦都在笑。
    一时间,颂扬之声雷动,那些闲着无事的商人们则远远地跟在赵诚的身后。赵诚一袭白衣,如玉树临风,腰中长刀又显得他英武不凡,被众人簇拥着如众星捧月般让行人行注目礼。
    中午赵诚去了著名的熙春楼品尝临安地美味。
    这熙春楼内不仅有时鲜的蔬菜,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吃到任何东西,当然来此用餐的都是腰包殷实的商贾,官场应酬的官吏。苟梦玉作陪,赵诚与刘翼两人包了楼上一层,楼下被跟在赵诚身后地商人们蜂拥包了。热情周到地店家,不仅提供最可口的酒食,还安排了说书地招揽生意。那说书的说的正是《三国演义》,正说到张飞长坂坡那一吼,讲得是口若悬河,抑扬顿挫,调动着听众的情绪,座中食客纷纷叫好。自从赵诚剽窃了后人的小说,并被苟梦玉带回宋国之后,《三国演义》就成了说书者首选的节目。
    “苟大人,在我贺兰,印书坊印书然后对外出售,是要给著者润笔费的。”赵诚开玩笑道。
    “斯文岂能卖钱?”苟梦玉惊讶道。
    “能卖钱则显得斯文之价值。”赵诚却道,“古人云,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嘛。”
    “贺兰风俗,果然与我江南大不同。”苟梦玉对赵诚这强词夺理并不认同,但出于礼貌,也只能这么说。“寒门读书人,一纸一笔一砚均不易得。我瞧这临安城内不也有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