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33章

天朝之梦-第333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则徐看着左宗棠“怎么?皇上又给你出难题了?”

    左宗棠苦笑“这次的难题有些多了。皇上想要整顿吏治,实行官员田产申报制,还要全面整顿东南八省的田赋,不仅那‘注缓’开刀,连‘短价’都要扫了。还准备实行朝廷和地方分税制……”

    “什么,一下子要做那么多事?皇上想要做什么?”听完左宗棠的一番详细介绍,林则徐也吃了一惊。

    左宗棠两手一摊“不明白啊,穆翁,实不相瞒,我这个丞相现在也弄不清楚皇帝想要做什么了。说他要整顿吏治吧,他似乎也不打算抓几个大贪砍了杀一儆百。说他是为了平均税负。免得小民受害吧,他好像也不把小老百姓的生计放在心上。还有那个分税制,摆明了就是鼓励下面的官员往多了收税嘛,最后这负担还不是落在升斗小民肩上?”

    潘世恩在一旁撇撇嘴“升斗小民到什么时候都是苦的,命不好,有什么办法?”

    林则徐皱眉道“季高老弟。你想叫老夫出来做什么?老夫这身子骨……”

    左宗棠叹口气“穆翁,晚辈就想请您老出来担个名义,主持清理两江田赋的事情。”

    林则徐闻言沉默半晌,才道“季高,你知道这是恶政吗?”

    左宗棠点点头“晚辈如何不知?田土之事从来就是非常麻烦的。不仅仅是田租高昂,税负不公。其中的门道之多,说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皇上现在拿官员田产偷逃田赋开刀,只怕到头来受害的还是小民小户。且不说别的,就是田土的好坏优劣,还不都地方士绅和官员说了算?只需将士绅的上田改为下田,将民人的下田登记成上田,还是可以将负担转嫁出去的。皇上的这番新政,怕是适得其反的!”

    “那你为什么不劝阻皇上?”林则徐反问。

    左宗棠叹息一声“哪里能劝的听……”

    “那你要老夫出山来做什么?”林则徐皱眉。“老夫的身子如果还健朗些兴许能做些事情,现在这样门都出不去……”

    “当然是糊弄事情呗!”左宗棠苦嗤的一笑,“有穆翁的名望做担保,皇上那里安心,就算事情做不好也死心了。下面的士绅也放心,大概也能稍微收敛一些,总给升斗小民留条活路吧?”

    林则徐哼笑“合着季高你是要用老夫的一世清明来当浆糊抹啊?”

    ……

    应天府,一家名为范家老号的皮货行楼上,肃顺、瓜尔佳。元宝、白恩铭等人相聚一堂,正在推杯换盏,席间不时有人爽朗地大笑起来。

    “好啊!好啊!太好啦!姓朱的终于出昏招了,这是要把天下人都逼反,都逼到我大清一边来啊!”

    连声叫好,还口出狂言的人正是肃顺,他手里拿着一份刚刚出版的《大公报》,头版上面赫然刊登着朱大皇帝颁布的实行官员田土申报、整顿八省田赋和实行分税制改革等三项谕旨。

    瓜尔佳。元宝也笑着附和道“朱逆真是得意忘形,居然连出昏招,看来是天不绝我大清啊!六爷,属下觉得,最多再有三年,大清一定会再回中原的!”

    白恩铭皱着眉头道“还是谨慎些好,朱济世能创出现在这番市面,可不是好对付的……”

    肃顺哼了一声“我知道他不好对付!可是天下的士大夫就是好相与的?他现在是在和天下士子为敌,天下士子背明向清只是早晚的事情!”

    白恩铭咂了下嘴“可是现在不是还没有大清吗?”

    他和肃顺、瓜尔佳。元宝不一样,他已经有了近300万两银元的身家,对房地产生意的前途又极有信心,在大阪湾受了惊吓之后早就不把心思放在恢复大清朝上面了。可是肃顺和瓜尔佳。元宝却非要拉他入伙,瞧这个架势,似乎是看中他的身家了……

    听了白恩铭的话,肃顺好像若有所悟“这话也对,现在没有大清朝,天下士子只能对朱逆敢怒不敢言。”

    白恩铭耸耸肩“或许是敢怒不敢言,或许不是,就看朱皇帝的新政能贯彻几成了?想当初雍正爷不也搞过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么?一开始的时候也捅了马蜂窝,后来呢?还不是和了稀泥?”

    肃顺一愣“什么和稀泥啊?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是千古未有之善政,只有煌煌大清方可做到的。”

    白恩铭苦笑不得,心道“当初雍正爷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要是没有被和了稀泥,现在朱皇帝还折腾个啥?想要中国这些士大夫交点税,真是比登天还难,朱皇帝的改革最后多半也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一样,明面上看看是一回事,下面还是差不多的老样子!肃顺想象的士绅揭竿而起是不可能的,朱皇帝想要平均民人的税负同样也是做梦,这中国的事情,从来就是上面说上面的,下面做下面的,上下相蒙罢了!”

    肃顺这时忽然一拍桌子,大声道“不行,我要去亲眼见识一下朱逆是怎么用新政害民的!”

 第577章 害人的新政 求保底票票

    又是一个秋收将近,和去年不同,大明的东南八省终于迎来了一个丰年,但在两江的农村,却处处弥漫着忧愁的气息。

    泸州府合肥县城外,一群农人刚割完稻子,聚在一起聊天,不,应该是聚在一起诉苦。吧嗒吧嗒抽着水烟,话里话外都在埋怨这世道不好。

    “真是想不明白,我家的几亩旱地,怎么就成了水田,要按照上田来纳粮了呢?”

    “是啊,我家里面也一样,本来是中田,现在官府一查田亩,就说是上田,田赋立马涨了一倍!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还不是朱家皇帝的新政闹的?原来的老办法挺好的,他偏偏要改什么绅民均税,那些官老爷如何肯和咱们一样纳粮?还不是想方设法把手里面的田都记成了下田了……”

    “那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把咱们的中田、下田变成上田呢?”

    “当然是为了完成上面额定的税收呗,老爷手里面的田都是下田,税当然少缴,上面的税额又不减,自然只能让咱们这些苦汉子来顶缸了!”

    “唉,这样可怎么办啊!难道也要和东乡李家的那几个佃户一样去关外谋生?”

    这话题实在有些沉重,一张张朴实黝黑的面孔上都浮现出了浓重的怨色。

    “这个世道变来变去,总是他们豪门大户得利,咱们小家小户吃亏啊!东乡的李家的几千亩上好的水田一查都查成了旱田,还都是下田,可咱们……”

    “咱们怎么和李家比啊?人家一门二公,听说朱皇帝原本是要给李二封王的,结果李二谦虚推辞才封了个公,这么大的功臣县官张老爷还不使劲儿巴结?”

    “哼,什么功臣!不就是卖主求荣吗?要不是他们李家,这安徽现在还是大清皇上的呢!”

    “哎哟,这个话不能乱说。要是让当官的知道了可不得了,一顿板子是逃不掉的!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都没得活路了,还怕什么板子怕什么官司?就是吃官司也是流放关外流放婆罗洲……”

    “唉,其实查成了上田也没什么。听说今年完粮的时候没有什么长价短价了,都按照平价来完,这样算下来还是合算的。”

    “你当然合算了,你家本来就是十二亩上田!现在没了长价就少缴一半的田赋,每年省下六七石谷子,很快要发了!”

    “才六七石谷子,发个啥?村里面入行伍的那几家才是真的发呢!每家在武昌府分到了20亩上好的水田,10年以后还能再得到关外的20亩上田!”

    说到军饷田,众人都唉声叹气,现在不是当初了。大明皇上不怎么招兵了,难得招几个人也得有门路才能去当,哪里轮得到寻常小民?就在这时,几个人走了过来,听到大家的议论。大声道“现在还可以参加集体农庄去关外啊。朝廷发了明旨,一丁一妇之家都能有五十亩地,虽然没有田契,不过却是永佃免租子的,等于是自己的,还免三年田赋,官家还给路费、种子、口粮、建房费呢!”

    说话之人是一身士人打扮。戴着儒尽,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算盘,看上去不是地主就是管家,搞不好还有个秀才功名。

    “关外都是活不下去的人才去的,咱们好歹还有几亩地,没有到那个份上。听说关外的鞑子可凶呢。抓到咱们这些南边过去的都要割脑袋的……”

    “唉,再被官府逼下去就不好说了,这把骨头真不知道要丢在关外还是埋在南洋了!”

    “老李啊,你也是李合肥家的人,是不是能帮咱们乡亲们说说话啊?还是原来的办法。咱们情愿交长价。”

    其实按照原来的办法交“长价”,大部分农人的负担比现在的办法甚至还要重一些。但是这个时代中国内陆地区的农人总喜欢好规矩老办法,不肯尝试新事物的。对于整顿田赋的态度都是如此,何况离家万里呢?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还真没有几多少人肯下南洋、闯关东、走美洲的。

    这个合肥李家的男子哈哈笑道“我可没功夫帮你们说话,因为我很快就要走了,去南洋和李四老爷一起开个橡胶园子,你们有人想和我一起去吗?我出每年100块银元的工价,比你们在家乡种地的收入高出好几倍啊!”

    说起去南洋开橡胶园,这李家男子脸上就光彩四溢,这个买卖是李合肥家的四老爷李蕴章告诉他的,说是皇帝老子都在婆罗洲办了大胶园,现在一年能赚上千万银元!李文安、李鸿章都看着眼馋,把应天府的赐田都卖了钱,让李蕴章带着去投资胶园,说是稳赚不赔的!这位老李家的堂房兄弟会做生意,当下就决定把家里的田都卖了,和李蕴章一起去南洋发财。他已经盘算好了,一边和李蕴章合伙办胶园,一边想办法在兰芳大公国的政府里面谋个差事,怎么都强过在安徽乡下当土财主啊……

    这个名叫李庆章的男子看没有人肯跟他走,摇摇头就带着几个家丁走了。农人们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好半晌才有人道“这老李家已经有那么多银子田地了,怎么还不太平,万里迢迢跑去婆罗洲呢?”

    另有人道“都说南洋好发财,现在看起来是有几分理的,那李庆章多抠门的人,居然一开口就给100块一年的工价,顶一个八九品的官了!”

    又有人附和“听说皖南已经有不少人去南洋发财了,他们比咱们淮南人可精明,大概真是不错的。”

    这个时代的合肥还是泸州府的一座小县城,论起繁华程度远远比不上南边靠长江边上的安庆府,那里才是安徽一省的首府。所以沿江而上调查大明百姓疾苦的肃顺一行并没有来到合肥,而是在安庆府转悠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安徽省巡抚衙门所在的怀宁县城。

    “果然是民不聊生了!看看,那个什么顺风行门口自卖去南洋的猪仔都排出长队了!恩铭,咱们大清那会儿可没有这回事吧?”

    肃顺坐在一家名叫麦龙香的包子铺里面,一边吃着鲜美多汁的肉包子,一边指着对面一家顺风行的商号对身边的白恩铭说道。

    肃顺已经让手下人打听过了,顺风行是最近两年发起来的一家徽商商号,东家姓胡,是跑南洋航线卖猪仔发的家,现在还在南洋开了一家名为埠康银行的“钱庄”,主业是南洋和大明本土的小额汇兑,也红火的不得了。不过人家的猪仔买卖也没放下,而是趁着大明国内民不聊生的机会变本加厉做大,在安徽所有的县城都开了分号,招诱贫苦民人下南洋去闯荡。最近还开通了南下澳大利亚的航线——现在澳大利亚悉尼附近又发现金矿(新金山)了!

    白恩铭却摇头苦笑,心说“大清朝那时候怎么没有人下南洋?没有人下南洋,南洋那里那么多华人哪儿来的?”

    不嘴上却只能附和肃顺道“六爷所言极是,朱济世的地盘上的确是民不聊生……”

    肃顺又叹了口气“怎么就没有士绅闹事呢?这些读圣贤书的人怎么没有一点骨气?想当初雍正爷搞摊丁入亩还起了好大波澜呢!”

    白恩铭心道“摊丁入亩多收的银子是归朝廷的,下面的士绅当然要闹一闹了。朱济世这里,安徽地方上收取的银子基本上是应付本省开支,官员俸禄又占了大头,多收了银子都是安徽当地官员的,现在又是本地人当本地官,那帮士绅还闹个鬼啊!”

 第578章 闹一回公车上书 求保底票票

    又是一个秋收将近,和去年不同,大明的东南八省终于迎来了一个丰年,但在两江的农村,却处处弥漫着忧愁的气息。

    泸州府合肥县城外,一群农人刚割完稻子,聚在一起聊天,不,应该是聚在一起诉苦。吧嗒吧嗒抽着水烟,话里话外都在埋怨这世道不好。

    “真是想不明白,我家的几亩旱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