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31章

天朝之梦-第331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白恩铭用买下的土地办起了个牧场,用来养牛羊——现在应天城的权贵和洋人很多,所以昂贵的牛羊肉和奶制品销量不错,价格也比较昂贵。另外,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发展迅猛,不仅出现了西式的棉纺、丝纺织业,而且还出现了使用羊毛为原料的毛纺织工业。因而饲养绵羊也成了个不错的买卖,同样的土地用来开牧场的收益比租给农民还高一些,而且还省心省力。于是白恩铭就安排自己的日本小妾绝姬在应天府管理牧场,然后将安娜。玛丽亚安排在香港,自己则在两地往来。

    如意算盘是很好的,可惜却在离开应天府的时候遇到了老熟人。(未完待续。。)

 第573章 羊吃人又来了 求保底票票

    罗罗的月票又高级了,这年头月票榜的竞争咋越来越激烈了涅?呜呜,大大们再支持罗罗几票好吗?

    应天府城,下关码头旁边一处小小的粤式茶餐厅二楼,雅座之内。白恩铭正和他的表弟瓜尔佳。元宝,还有昔日的同僚爱新觉罗。肃顺相对而坐。三碗清茶正冒着袅袅的热气,还有几样制作的还算美味的小点心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不过在座的三人却既不喝茶,也不吃东西。肃顺和瓜尔佳。元宝都满脸疑惑地看着白恩铭,而白恩铭却一个劲儿叹着气在解释。

    “兄弟我真是尽力了,连俄国舰队都请来了,可是结果呢?居然在大阪湾让小日本给收拾了!这是什么?这是天意啊!天都在帮大明,我们还能怎么样?所以兄弟的我已经灰心了,不想再干了,就想安安稳稳过完下半辈子。当然,兄弟是不会为朱家效力卖命的,绝不会做对不起大清,对不起皇上的事情……”

    白恩铭先是表明了一番心迹,接着又开始解释自己来应天府所为何事都一五一十告诉了肃顺和瓜尔佳。元宝。不过两个人还是将信将疑,肃顺冷笑道“恩铭,你说你要在应天办什么牧场?可没那么忽悠人的,这是江南啊!有在江南放牧的吗?你以为我不知道放牧是怎么回事啊?”

    白恩铭端起那碗茶喝了一口,苦苦一笑“江南这里当然不适合放牧了,没有太大的草场。所以是用饲料配合着牧草喂养牛羊的。不过还是有的赚,现在应天的牛奶、牛肉、奶油、牛皮的价格都很高,即使用豆粕喂牛也是划算的……”

    “豆粕?”

    “就是黄豆渣油以后剩下的东西,现在东北那里有大量的黄豆产出,这些黄豆运到江南以后先是渣油。剩下的豆粕就拿来喂养牲畜……对了,现在明军骑兵所用的战马也是用豆粕和牧草混合喂养的。”

    白恩铭其实不大懂畜牧的知识,不过他的波兰妻子安娜。玛丽亚家里面原来是养牛养羊的,知道怎么饲养大牲畜。根据安娜。玛丽亚提出的办法。先要雇人在2000亩的牧场上面种植牧草。修建畜舍仓库,同时从印度和新澳大利亚购买奶牛、绵羊和肉牛。还要公母幼搭配着买。买来以后再用公奶牛、公绵羊和公肉牛和中国本土的牛羊交配产崽……

    听白恩铭说得头头是道,肃顺知道对方没有撒谎,叹了口气,沉默不语。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过了半晌,他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忽然插话道“恩铭,据我所知,这放牧之利应该是不如耕种的,难道现在在江南饲养这些西洋来的牛羊所获可以超过种田?”

    白恩铭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继而又想起现在奕欣的地盘都是游牧区。大概肃顺也想找些办法提高放牧的收入吧?他先是点了点头,又摇摇头道“饲养这些良种牛羊的收益的确高一些,但是要超过种地也是有些困难的。然而这种地所得并不都归田主所有,在江南大致的行情就是绅佃各半或绅六佃四。而且佃户常常会抗租不缴,很是麻烦。如兄弟的2000亩地要招佃的话,起码150家,每家五六口人,就是800张嘴要靠这2000亩田吃饭,另外还得养上一个管家,十来个家丁好去收租,剩下的才是我和官府的。如果改养牛羊,有三四十个人就够了。您说这个牧场有没有搞头?”

    肃顺在心里面一算,好像是这么回事。白恩铭又道“现在广州和上海那里已经有地主收回土地改建牧场了。应天这里兄弟是吃头啖汤的,不过用不了多久,一定会有更多人这么干的。”

    肃顺眉毛一挑,好像想到了什么“何以见得?难道是牛奶、牛羊肉好卖?”

    白恩铭摇摇头“牛奶和牛羊肉是挺好卖的,另外还有牛皮和羊毛也能卖钱!”

    “羊毛?”

    白恩铭道“羊毛可以用来织布,现在明军的军装就是用羊毛纺成的呢绒所制,所以看上去笔挺神气。还有人用羊毛制成绒线打成毛衣、围脖,极为保暖。在西洋需求极大,在广东那里已经渐渐流行开来了,江南这里也有不少人购买。”

    肃顺冷笑“这土地都养羊了,佃户们怎么办?都饿死不成?”

    “江南这里的佃户总归是难的。”白恩铭摇摇头道,“其实就算地主不退佃,他们也很难维持下去了。因为广州、上海那里现在开了许多西式纺织厂。”

    “西式纺织厂和佃户有什么关系?”肃顺有些不大明白。

    一旁的瓜尔佳。元宝笑着解释道“六爷该听说过男耕女织吧?江南这里的农户的收入除了耕田就是织布。”

    白恩铭也道“是啊,江南这里原就有许多的机户雇佣工人生产丝棉布匹,道光年间,仅江宁一地就有织机3万余,男女工人5万余,产品行销四方。不过那个时候有朝廷设置的江南三织造在管束这些机户、机工,不让他们做的太大坏了寻常农户的生计。因而江南机户所出的棉布、丝绸都是上品,都是卖给中上人家的,寻常小民仍用乡下的土布,这些都是江南农妇纺纱织布所产的。而朱明皇帝不管这些,他在广东的时候就引入了英吉利的新式纺机,还用水车和蒸汽机代替人力,所产出的布匹又好又便宜。仅仅几年,广东佛山的机户都改成了纺织厂,把广东农妇纺纱织布的生意都抢光了。想来用不了多久,江南这边也是一样的局面了。”

    肃顺心里面已经是狂喜不已了,男耕女织是千年以来的老规矩了,普天下的农户都是这样过日子的。要是没有了女织的这一块,靠男耕还能维持小农之家的生活吗?要是普天下的小农都维持不下去了,这天下还不要闹翻过来!

    瓜尔佳。元宝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皱眉问道“广东那里可还安稳?”

    “安稳啊。”白恩铭看看眼前的二人,苦笑着道,“若是没有婆罗洲,没有南洋、没有美利坚可去,没有工商的大兴,广东那里大概早乱起来了。可是现在广东是有穷人没有饿死人,只要肯做,再不济就是卖猪仔去南洋去美国,苦是苦,但还是能赚到钱的。

    而且,广东地方上的牛鬼蛇神们从中获利更多,贩运猪仔去南洋、美国就是暴利,在南洋种植香料、甘蔗,开发矿产也是稳赚不赔,去南洋开店办厂开钱庄也能发财……再不济去南洋混黑道包赌包娼都能发财,谁还有心思造反生事?所以全中国现在最太平的地方就是广东省!”

    肃顺和瓜尔佳。元宝听得都有点呆了。广东省被朱济世祸害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而且那里本来就是大清最乱的地方,现在又工商大兴,怎么反而太平起来了呢?

    “问题出在南洋!”肃顺思索半晌,终于下了定论,“朱逆所行皆是祸国殃民,但是据有婆罗洲富庶之土却是对的!听说朱逆的兰芳大公国两个广东都大,而且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广东那边活不下去的民人都往婆罗洲去了,自然没有人造反。若我大清当年也在南洋拓地,何至有现在的亡国之祸啊!不过现在朱逆在江南、中原、四川变本加厉推行恶政,很快就要天怒人怨,我就不相信他有办法把全天下所有活不下去的贫苦农人都弄到海外去!”

 第574章 田土申报制 求保底票票

    应天紫禁城谨身殿,朱大皇帝最近忽然勤勉了不少,谨身殿里面三天两头就开小朝会。

    在大明朝廷做官的人都知道,朱济世的脾气是很好的,对官员们很客气,很少在朝堂上面发脾气,出手还特别大方,基本上是个“好”皇帝。却不料今天朱济世的脸上好像刮了层浆糊,难看的要死,殿内的气氛也变得阴冷潮湿起来。皇帝不但脸难看,而且不说话,看来是被什么事情气到了,众臣都不敢开口,就静静等着。直到最后延平王郑洪的咳嗽声打破了这样的沉寂。

    郑洪是功臣之首,又不是儒臣,思想也比较开明,在朝中居然成了和朱济世共同语言最多的大臣,所以现在这个时候就该他出来说话。

    郑洪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朝朱皇帝一揖,语调有些义愤地说道“皇上,今有《大公报》、《大明时报》等报纸揭露江南田赋之陋规颇多,除了所谓注缓,还有‘长价’、‘短价’之说。大户减价交纳,谓之‘短价’,小户则加倍称之价征收,以补大户之亏欠,谓之‘长价’。”

    这是要捅马蜂窝啊!众臣都在心里面吸了口凉气,有几个还朝郑王爷投去不善的目光。朱济世面色不豫地问左宗棠“左相,你可知道‘长价’、‘短价’之事?”

    左宗棠长叹一声,出列到了大殿中央“臣知道有此陋规。”

    朱济世沉着声问“因何不报于朕知道?”

    左宗棠不动声色地道“时候未到。陛下龙兴之初,乃是与满清争天下之士子,士子向明则陛下大业可成,士子忠清,则满清可苟延国祚,因而不能对天下士绅过于苛求。”

    这个话其实也是在告诉朱皇帝他的天下是怎么来的,现在苛求士绅怎么都有卸磨杀驴的嫌疑!

    朱济世的脸色顿时就黑了下来,沉声喝问道“如今天下大局已定,朕可以苛待士大夫了吗?”

    左宗棠又是躬身一揖。提高嗓音道“皇上,臣以为,如今‘长价’、‘短价’之争实在是事出有因,士大夫居乡野。负担教化维持之责任,因而无暇躬耕田地,只能出租田土以获薄利,若再以‘平价’收取田赋,只怕天下士大夫破产者不知凡几。若无士大夫维持乡野教化百姓,则天下难免又要陷入纷乱了。”

    左宗棠这番话一出来,殿内顿时就有人附和。

    “左相所言极是!”

    “士大夫为朝廷之根基,不可轻动。”

    “士大夫所担责任重大,朝廷理应厚待之……”

    前一阵子,朱大皇帝拿“注缓”发难。已经让殿中的不少大臣损失一笔了。没想到清查田赋的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朱皇帝又在“长价”和“短价”的问题上做文章了。这样搞下去,天下士绅可要去喝西北风了!

    朱济世冷哼一声,目光沉沉地在大殿中一扫,顿时没有人敢说话了。朱皇帝怎么说都是开国皇帝。他的皇位是尸山血海里面得到的,虽然平时为人和气,但也没有人认为这个皇帝是好欺付的。

    “朕待天下士绅还不厚?向来从科举得官者至少需要举人的功名,要得官较易就得有进士功名。而进士者,平均一年不过百人!如今朕的大明是秀才就可以做官了,光是东南八省的官就16万有余,平均一个省就是2万多个官。差不多和满清时候全国的文官相当了。那些士大夫从朕这里得官要比从道光那里得官容易了何止十倍!这还不厚吗?”

    朱皇帝拉高声调道“朕在东南八省所征之田赋还不是用来养他们这些士绅官儿的?而且光是田赋还不足养他们,还要贴不少商税进去。朕是真心和士大夫共天下的,可是他们在做什么?区区一点田赋又是‘注缓’又是‘短价’,大概恨不得一文不缴吧?”

    这话真是不大好听,不过谁也不想去触朱大皇帝的龙威,全都低下了头。装没听见。反正现在殿上的这些大明官儿大都已经听从这位大明皇帝兼全世界首富的投资建议,将部分产业从乡村农田往大城市土地上转移了。现在何苦为不相干的人强出头?

    看到大家都不吱声,朱济世放沉声音道“这一次整个八省田赋,朕要毕其功于一役,不仅要杜绝‘注缓’之陋规。还要绝了‘长价’、‘短价’这个荒谬之极的规矩。今后无论绅民,所缴田赋都应标准划一,无半点长短!朕用16万个官,难道连这等小事都做不好?传朕的旨意,自即日起,所有大明官员在3个月内,都需向所在衙门申报本人、父母、妻妾、子孙名下之田地,以备监察院和各地公局抽查,并且接受报纸舆论之监督。若有所报不实和未及时全额缴纳应缴田赋者,立即革职,夺去功名,永不叙用!”

    这算什么?财产申报!?大殿里面一堆大明高官面面相觑。申报田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