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传奇"商人胡雪岩 >

第7章

"传奇"商人胡雪岩-第7章

小说: "传奇"商人胡雪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发展风生水起的机会。在你忘掉别人的名字和面孔时,你的名字和面孔也会被人忘记,当你记住别人的名字和面孔时,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也就会被加深,最终赢取机会。

雪岩启示:

记住别人的名字和面孔,是一种人际交往艺术,是高效经营自己人生的一种智慧。没有什么是比记住对方的名字与面孔让人欣慰的了,善于记住别人的名字与面孔,会为对方带来深深的震撼,加深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印象,使得对方在合作和机会中首先选择自己。不要漠视你身边人的名字与面孔,他们或许就是使你平步青云的机会或贵人。

第十八章  亲疏分寸要掌握

什么是点到为止?什么是适可而止?什么是不失分寸?这其中都有一个度,而这个度却又是让人难以把握的,这都需要根据事情发展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处理。什么是亲?什么是疏?在牵扯到利益关系时人们往往难以理智的把握亲疏分寸,盲目做出决定,往往是苦不堪言的结果。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为人还是为事,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掌握好亲疏分寸方能获取长久的发展。胡雪岩通晓此理。

亲属之间,把握分寸

“亲疏之间,自己要掌握分寸”这句话是胡雪岩有感而发的。胡雪岩认为为人不能过分的亲近慷慨,那样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互生怨恨,成为仇敌,但也不能过分疏远,那样更容易淡泊人情失去发展机会并有可能树立对敌。所以,胡雪岩说,亲疏之间,分寸一定要把握到位。

王有龄作为湖州知府,进省城时却落下了个“好”差事:不归他辖管的新城县百姓造反,巡抚却委任他去处理此事。这件事比当年让他解决漕米解运的难题更麻烦,最让他头痛的是他无法带兵去剿。一是因为新城县本就是因为当地官员不体恤民众而引起的民变,而清兵向来都把剿匪当作发财的机会,带兵前去必然会激起更大规模的民变。二来朝廷派驻地方的绿营兵,平日里都像八旗子弟一样养尊处优没有操练,根本上不了战场,就算带兵前往一旦打败,王有龄即使不丢性命也会被革职查问。思来想去决定先采取安抚政策,但又不想冒风险亲自前往便派嵇鹤龄前往。

嵇鹤龄一向为人耿介、恃才傲物,有勇有谋却官场不得志,自然不愿为王有龄效劳。胡雪岩便仔细分析了嵇鹤龄的处境主动为其着想,经过一番努力解决了嵇鹤龄生活中实际问题,最终说服其前去新城安抚民变。

在嵇鹤龄很有把握地出发后,王有龄心中甚是高兴,便对胡雪岩说,如若嵇鹤龄能够成功归还一定保荐他担任归安县令。俗话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丰裕的归安县一年能给知府带来五万两银子的进项,而归安县属王有龄兼管,让嵇鹤龄当归安县令就等于从王有龄的荷包里挖走五万两银子的进项。胡雪岩觉得王有龄的慷慨虽看似义举但实际上却是损害自己利益为代价的,过些时日不免后悔,这样他与嵇鹤龄的关系就难以维持了,甚至互生怨恨成为对敌。

胡雪岩否定了王有龄的慷慨,而主张把自己兼领的浙江海运局坐办的位置让给嵇鹤龄,一来为王有龄省了麻烦,二来由嵇鹤龄管海运局,王有龄胡雪岩经手的海运垫款、借款料理起来也会顺利很多,不愧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胡雪岩确是人情练达的,他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交往分寸的把握问题,他觉得王有龄和嵇鹤龄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分享如此大的利益而依然可以相安无事相处的程度,在胡雪岩看来王有龄的慷慨不免有失分寸,所以他即使阻止。朋友之间,如若把握不好亲疏分寸,必会为以后的交往瞒下隐患。

俗话都说亲疏有别,理应把握分寸。然而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的恰到好处。人,总是现实的,利益总是诱人的,所以在利益面前,人们常常会乱了把握亲疏的分寸。有的人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地阿谀奉承,以求共享利益,有的人会为了眼前危机而疏远,弃人不顾只求自保,如此失衡的亲疏分寸自会引发以后交往发展的种种危机。

雪岩启示:

为人处事都应当有所把握有所分寸,利字当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绝不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在亲疏分寸中失衡。利,不只求独享,危,不只求自保,把握好其中人情亲疏分寸,方能化弊为利,得到更多的扶持力量。亲疏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把握分寸,才能利己利彼,取得共赢。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十九章  善于处理金钱账背后的人情

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也往往随着金钱而不断的沉浮。背债的亡命般的逃,追债的人往死里讨债,往往因为不善于处理金钱账背后的人情而造成恶果,让我们不断叹息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殊不知,金钱账背后也有人情,也需要用心理智的对待。

10两银子背后的人情

要账不是件轻松的活,店里很多人对要不来的账就会对老板讲述很多的理由,可胡雪岩从不陈述各种理由,他说:“要账是店里交给我的职责,是我分内之事,和掌柜无关,要来要不来都要自己想办法”。所以每次要账胡雪岩都会研究很长时间,看要账的对象是谁,账务拖欠多久以及欠账不还的原因,然后制定出不同的要账方法,多年的旧账都讨了回来。在讨账的过程中,牵扯到的种种人情世故胡雪岩都能够很好的处理,这都成为他以后圆融处世的砝码。

胡雪岩在店里坐了三年的堂才成为跑街,跑街就是为柜上催讨欠账,即要账。胡雪岩深知金钱背后的人情世故,所以他都极尽心理地处理账后的人情,善待自己的客户。一年中秋,胡雪岩被派讨要一笔欠账三年的老账,500两银子。只是当他找欠债人徐疯子时,看见徐疯子正被另外的追债人毒打,胡雪岩有点于心不忍便说了两句公道话,结果也被暴打了一顿。后来徐疯子因欠债无力归还,感觉人生无趣,走投无路便投水而亡。胡雪岩将徐疯子的家当变卖成10两银子,并用这10两银子将徐疯子给安葬了。

徐疯子死了,那500两银子自然成了死账,伙计也抱怨他该把那仅有的10两银子交给老板,多少也有个交代。胡雪岩却机敏过人的说:“10两银子不是什么大钱,这样走可以为信和挣回好声誉,人们都会念叨:是信和帮徐疯子入土为安的。”

这十两银子不仅为信和挣了声誉还使胡雪岩得到了意外收获,曾被徐疯子救过的颇有身世背景的小姐得知此事,不仅拿出500两银票替徐疯子还债,还将胡雪岩作为恩人并送其一块玉佩作为他们有意的标志,这无疑在胡雪岩以后在商场上发迹发挥了很大作用。

金钱总是诱人的,金钱背后的人际关系也总是复杂的,稍不留意就会挑起事端惹出难明难理的是非。特别是有关金钱的道,黑道、白道都不好惹,不仅能够处理好金钱背后的人情世故关系还能求得自保,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谋略更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智慧。

金钱永远都是有着无限的魅力,历史上为了钱财而互相残杀的例子不乏其数,为了金钱而不仁不义成为魔鬼的人也不计其数,金钱总有着强大魔力冲击着脆弱人情,那些被金钱驾驭的人往往会为了利益而弃人情于不顾,只有那些善于处理金钱背后人情关系的人才能够成为金钱的主人成就大业。生意场上不是赢在蝇头小利上,而是胜在善于打理疏通金钱账背后的人情上。

雪岩启示:

在这个“金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万能时代,有着金钱关系的人情往往是微妙的易碎的,不堪一击,太多的人为了金钱横冲直撞争的头破血流,却从不肯静下心来理清其中利弊关系,打理其中的人情关系,使自己一步步退入死局。但,世事毕竟还是由人主宰,只要能够抵御金钱的诱惑,在金钱利益面前,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人情世故等关系,其他的问题也就能够随之迎刃而解了。

第二十章  信义是处世的根本

人常说无奸不商,可是让多少世人仰慕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却说:“做生意与做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讲个信义”。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在堂内高高悬挂着两块巨大的金匾,一为对外的宣言:“真不二价”;另一为对内的警戒:“戒欺”。旁有跋云: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可。胡雪岩立足商海屹立不倒并使其生意遍地开花,信义,是他处世中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

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

俗话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生意做人也都是一样的。胡雪岩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胡雪岩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世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成功,更因为做一个商人把信义作为处世的根本在他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样,也正是因为他的信义,他成功的条件都比别人要多得多、硬的多。

在胡雪岩十三岁那一年,在野外放牛的他在凉亭里捡到一个蓝布小包,里面有银票和一些现银,贫穷的胡雪岩并没有私下据为己有,而是把小包藏好,坐在那里等待失主来寻。一直等到日落西山,才有一个外地做生意的米商过来,胡雪岩经过对证确定那个包是米商所丢,便悉数归还。如此的信义使他跟着米商来到杭州,为自己的以后铺就了前程。

已经名噪商场的胡雪岩依然坚守着做人做生意都要讲信义的原则。绿营兵军官罗尚德在上战场之前将自己的银子存入阜康钱庄,一方面因为他相信阜康的信用,另一方面因为他马上就要去打仗,生死未卜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因此坚绝不要存折,但胡雪岩一定要出具存折,即使这个存折时交给第三者阜康“档手”刘庆生保管,开具存折的手续也一点都不能省略,对此胡雪岩说:“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具存折,这是照规矩来”。

信义是处世之本

胡雪岩说:“做生意和做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要讲个信义”。无论古今,不分伟人还是平民,信义都是一个人处世立世的根本。

每个人都怀有梦想,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轰轰烈烈地干凡大事业,而信义是不可或缺的根本。

罗斯福曾说,做一个有信义的人胜过做一个有名气的人。信义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品德,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的金字招牌。

信义,写下来也只不过是比划寥寥的两个字,却有着泰山般的厚重,是人生中无价的财富。人活一世,最重要的就是信义二字,不管你是面对家庭还是面对职场,不管你是务农还是经商,都要始终记得信义二字,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人处世处事的根本。人只有拥有信义,才能被人信任,被机会光临,被成功耀眼于世,人只有有信义讲信义,才能够脚踏地头顶天问心无愧地拥有自己的天地。

雪岩启示:

“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经商重信义,无德不从商”这样的话从胡雪岩口里说出来,他虽说身为商人,话却依然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胡雪岩的话让人们明白商道即人道,而道之精髓在于信义,这是立世、处世、赢世的根本。

第二十一章  不要自招嫉妒

人常说树大招风,人满招妒。历史上多少英才俊杰恃才傲物招人妒忌,有多少忠诚贤良过满过刚遭人排挤,全因不能伸缩自如,不懂得在进、退、藏、显等方面适度地把握自己。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在官与商之间游刃有余,在时与势之中追逐名利就是因为其深深明白树大招风,人满招妒的道理,懂事适时的进退。

适时进退,不招人妒

在生意场上,刀光剑影中,大家争的你死我活。胡雪岩倒霉时,不会找朋友的麻烦,得意时,也不会忘记照应朋友,就是他如此懂得适时的进退才没有受到同行的排挤与妒忌,而是安好的把生意做大做红。

在商言商,胡雪岩深深懂得生意场上致命的打击就是自招人妒,所以他总是设法联络同行互惠互利,照顾同行的利益真心实意的合作,从而免去同行对自己占据半壁江山的生意的妒忌。

鸦片战争后,列强各国把中国当作家副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南当辑里湖似大量外销,为抓住这一机遇胡雪岩也开始做丝生意,后又得到左宗棠的支持,丝生意做得更大。但钱庄出身的胡雪岩对丝业是个外行,于是他便寻求居湖丝产地、对生丝颇为内行的庞云缯合作。为面、免招其妒忌,胡学前虚心学习关于丝行业的行情,并给予庞云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