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传奇"商人胡雪岩 >

第3章

"传奇"商人胡雪岩-第3章

小说: "传奇"商人胡雪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能力与努力,一定会比别人早一步走向成功的!

第六章  和气才能生财

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和气生财”这句话,但事实上能够真正懂得它的真谛的人却很少。拿生意人来说,大家同样都是做买卖,可有的人就会亏本,而有的人则会赚钱,这便是“和气生财”的意义所在。胡雪岩认为:“待人和睦乃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也是生意人的根本原则。”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了和气

胡雪岩做人做事历来都是坚持着和气的原则,不到山穷水尽之时,从来不会放弃以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亲人、对朋友、对有生意来往的人从来都是如此。

胡雪岩曾经遇到过一件事关旧朋新友今后出路和彼此间相互关系的事情。一次,胡雪岩在上海购置了一批洋枪并负责押运。这批枪需要经松江漕帮协助将其运回杭州地面,可麻烦的是,松江漕帮老大魏老爷子的旧友俞武成此时已经同太平天国的势力搭上了关系,只等军火一到松江便会动手将其截下。

胡雪岩对此感到十分不安,虽然魏老爷子已经决定和俞武成断交,全力帮助胡雪岩,但胡雪岩并不想因此伤了兄弟和气,因为俞武成毕竟是魏老爷子的“同参兄弟”;况且这批军火乃是跟太平军有关系,他面临的是一个软硬都难着力的局面。

苦苦思索之后,胡雪岩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把即将被拦腰截断的这份老交情抚顺了之后,这一切才能够继续下去,以不至于伤了和气。于是,经过一番调查之后,胡雪岩打算从俞武成年逾九十的老娘余三婆婆入手,由她来说服俞武成,这样就不会为难魏老爷子和松江漕帮了。

经过胡雪岩一番细致耐心,软硬兼施,绵里藏针的劝说之后,余三婆婆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利害,答应劝服俞武成退出截取军火的行动。

然而事情却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俞武成客居异地,手下兄弟也都不在,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此时的俞武成也是受人挟制而骑虎难下。那么,胡雪岩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俞武成安全身退。

凭着胡雪岩的脑筋、实力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关系,将这一点摆平一点都不难。于是,此事得以圆满解决,既解决了问题,又一点没伤兄弟和气。

通过这件事便可以看出胡雪岩为人处事务求圆满的决心和手段以及他所体现出的恒心。这正反映了他所一贯坚持的和为上策,和气生财。商场是复杂的,而人世更加变幻莫测。经商与做人是分不开的,商场上的能手往往是人情练达的行家。

人气+和气=财气

胡雪岩向我们现代人启示:人气加和气就等于财气。做生意要有好脾气,有了好脾气才能凝聚更多的人气,人气高了,财气自然也就来了。生活俭朴能够使人家业兴旺;心平气和的性格能够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家庭的和睦必然使家业昌盛。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又不是件容易的事。

和气是一个人成功的催化剂。很多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上的争吵或是不愉快,甚至仅仅是浪费一点时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你的成功。机遇是从不等待人的,对与自己发生过不愉快的人和气一点,与他们交成朋友,那些不快很容易就会被遗忘掉,甚至从此多了一个助你迈向成功的人。

所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守业者,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人气+和气=财气”。

雪岩启示:

和气是因,生财是果。现在做生意,靠的就是和气,赢的就是人气,一旦牢牢地抓住了顾客的心,又何愁财气不会到来呢?无论是亲人、朋友、同事还是顾客,和气绝对能够使你在这些人当中备受欢迎。家庭的和睦、关系的融洽必然使你在事业上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七章  宁可亏本,也不要亏感情

欠什么都不能欠感情,感情债多了,难免会给自己的生活和精神造成负担。虽有“自古商人重利轻离别”,却不能因此便以偏概全,那种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注定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从胡雪岩到李嘉诚,他们各个都是商人的典范。成功依靠的是实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实力背后还有成功者所赖以成就大事的内在因素,这一点是时常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他说:“即使亏本,也不能亏了感情。”

大商人重利但更重感情

胡雪岩的成功是与他的性格和智慧密不可分的,然而,他的成功与他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大关系。

胡雪岩所处的时代,做生意时还要面对一股特殊的势力,那就是江湖派。在那个时候,要想经商,就必须要与一些江湖势力打交道,胡雪岩对此十分了解。

江浙一带乃是产粮重地,若想将粮食运往北方,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水路运输,而当时的水路运输是由漕帮控制的。王有龄当时任“海运局”坐办,管理着浙江一省的粮食北运,此时,上面要求要将粮食迅速从上海运至南京。

因为时间紧迫,漕米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上海。于是,胡雪岩想到一个妙计:先在上海买商米代替,等漕米到达上海后再归垫,也就是说让上海粮商先卖出、再买进。

于是,胡雪岩随王有龄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到松江之后听说松江漕帮已有十万石米想脱价求现。经过多方打听,胡雪岩大致了解了漕帮的一些情况,便决定出面去谈定这桩生意。

当下松江漕帮中主事的是魏老五,所以,胡雪岩打算亲自上门拜见此人。在两位好友的引领下,胡雪岩来到了魏家。不料魏老五此时却不在家中,家里只有他的老母亲在。一番观察之后,胡雪岩发现魏老夫人面露英气,在魏家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胡雪岩便以后辈之礼拜见。不料魏老夫人虽口中连称“不敢当”,实际上只是略微倾了下身子,接着便用她那一双锐利的眼睛将胡雪岩上下打量了一番。胡雪岩当即决定从魏老夫人着手来突破魏老五。

魏老夫人首先问道:“不知三位来此有何见教?”

胡雪岩答道:“晚辈的东家因为向来非常仰慕魏老爷子,此次路过贵宝地,特地派晚辈来拜见他,并想请魏老爷子小酌几杯,以表敬意。”

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魏老夫人便直接问道胡雪岩此行的真正目的,胡雪岩也就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向魏老夫人详细地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听完此话,魏老夫人沉思了片刻之后,用炯炯逼人的眼光看着他,刚见面时的那副慈祥的面容也随机消失了。

她说:“胡老板,你可知漕运改走了海道无疑是砸了我们漕帮的饭碗,至于卖米之事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们在商言商,胡老板有钱买米,丰裕却不肯卖,这确实有点不合适,我们漕帮一定会出来说几句公道话的。倘若只是垫一垫,生意人都是将本求利,自然也要敲敲算盘,此刻我也没办法给你答复。”

听完此言,胡雪岩并没灰心,漕帮的反应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于是,他反而更加坚定地大声说道:“老夫人请恕我直言,如今战事紧急,朝廷急等着浙米进京,为了此事已经撤了好几个官了,此次若是再误了期限,朝廷一旦追究下来,我们肯定难脱罪责,但我想漕帮也会难辞其咎吧!此事若误在了河运,追究下来,全帮的兄弟都有可能被打上通匪的罪名,前辈又于心何忍呢?”

江湖之人办事最将情义,胡雪岩巧妙地以“义”相激,正中要害,使得魏老夫人不得不再好好掂量一番。随机,胡雪岩又向魏老夫人详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害之处,终于获得了魏老夫人的默许,她即刻派人将魏老五找了回来。

迫于母亲的压力,魏老五虽然口上答应了卖米之事,可心中却极其不愿。胡雪岩看出了魏老五的犹豫,原本这些已经与他无关,他大可以买了米就离开,但是胡雪岩并没有那样做。他诚恳地问魏老五是否有难言之隐,并请他直说,否则即使自己完不成任务他也不会买这批米的。

于是,魏老五被胡雪岩的直爽所打动,将自己的隐忧全盘说出。原来自打官粮走海路之后,漕帮的处境一直都很困难,此时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他们急需将这几十万石粮食变现。如今,垫付给了海运局,虽然可以赚些差额,但收回来的仍然是米,所以,这让他感到十分为难。

了解了这些之后,胡雪岩马上去找钱庄老板张胖子商议,他希望钱庄不要一退米就向漕帮收取银子,而是等到他们把退还的米卖掉之后再收回现在支付的银子。出于对胡雪岩的信任,张胖子当即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胡雪岩的这种不亏欠任何人感情的作风得到了魏老五的欣赏,从此对胡雪岩唯命是从,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是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都是往来迅速。同时,魏老五在漕帮自然会了解到很多最新的贸易信息,他总是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胡雪岩,使他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很多商业情报,从而在众多商业活动中抢占先机。

胡雪岩同魏老五的友情,虽然一开始有利用的成分在内,但当他觉得魏老五是可交之人之后便开始设身处地地来替魏老五着想,也因此赢得了魏老五的尊敬,最终成为至交好友。

重情重义的生意人

胡雪岩告诉我们现代人:感情也是一种财富。生意场上,人们看重的不仅仅是你的学历、能力等外在的东西,更看重的是个人的性格魅力。同样都是经商之人,但人们只愿与其中一个打交道,这便是个人性格魅力的体现。

商场之中其实也遵循这样一种原则:重情义的生意人往往会走得更高更远。现在提倡一种“默默地为他人做点好事”的处世技巧。别人的感激与表扬并不是你最需要的,真正得到的回报是自己从中获得的快乐和一些无形资产。当你在为别人制造方便的时候,你会体会到帮助他人但不求回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久而久之,自然会赢得更多的人心,这些人也会在无形之中为你提供众多方便。

雪岩启示:

人类是一种有丰富感情的动物。想要结交真正的朋友,只看利益时不够的。只有用心相交,看重情义二字才可以结交到知心好友,别人也会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生活上工作中处处给你提供方便,为你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  与人为善方能于己积恩

与人为善就是于己积恩。如果你能够处处为他人着想,那么别人也会事事为你着想,人与人之间就会呈现出一种快乐融洽的气氛,矛盾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封闭之门也会自动打开。反之,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考虑,渐渐地,就会把自己关闭在私欲的牢笼里,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摩擦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甚至会产生仇恨、战争、死亡!所以,只有有友善存在,贪婪、私欲才会失去其滋生的土壤,于人于己都是有百里而无一害的。

饶恕了敌人赢得了友谊

正所谓“多个敌人多堵墙。”胡雪岩始终相信:“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他在生意上与别人构成威胁,形成敌对关系的时候,他总会想方设法化敌为友,因此,在他的从商生涯中,即使是势不两立的敌人也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

一次,胡雪岩的老朋友王有龄在拜见巡抚黄大人的时候却吃了闭门羹,万分沮丧的王有龄对巡抚大人的态度大为不解。因为,自从他担任湖州知府以来,与上面的关系做得可是相当活络,各方官员都被他打点得皆大欢喜,每次他去巡抚院的时候也总是能够得到巡抚大人的马上召见,而今,竟把自己拒之门外。他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便去找胡雪岩共同探讨究竟是何原因。

经过胡雪岩的一番打探,他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一切皆因巡抚大人的一个表亲周道台而起。这个周道台并非实缺道台,也是同王有龄一样通过捐官而来,此人飞扬跋扈,人们对他皆有怨言,黄巡抚知道他的品性,怕他生事,便没敢给他一个实缺的位子,只是留在巡抚衙门中做一些文案的差事。

在湖州知府迁走之后,他和王有龄共同力争这个位子,最终王有龄得胜,于是二人便从此结怨,周道台经常在巡抚面前说王有龄的坏话,此次吃了闭门羹正是由于巡抚黄大人听了表亲周道台的一面之词,说王有龄所治理湖州府今年大收,得了不少银子,但孝敬巡抚大人的银子却不见涨,可见王有龄并没把大人放在眼里。巡抚大人听了之后,心中自然不快,所以那样做是有意要给王有龄一些颜色看看。

胡雪岩与王有龄的关系自不必多说,他当即掏出一张空银票并填上了两万两的数目,派人送到了巡抚黄大人处,并说是王大人早已替他将银子存入了钱庄,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人。收到银票的黄大人自是满心欢喜,当即便派人邀请王有龄到巡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