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

第40章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第40章

小说: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80年2月19日,清廷下发文件,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担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1880年7月,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代表中国,再次应邀到俄国谈判。

俄国明白,在战场自己优势已经丧失,只有谈判前加大军事威胁力度。为了吓倒曾纪泽,它调集一支20多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从日本出发,逼近北京。

左宗棠听说了,鄙夷地一笑。楚军靠胆魄、气势打垮过多少敌人?俄国人也来玩这套,这叫班门弄斧!他决定给俄国佬一点颜色。

这天吃完早饭,左宗棠将部下、也是湘阴老乡的虞绍南叫来,说:你抓紧去办一件事,帮我造个“千年屋”。

“千年屋”是湘阴方言,就是棺材。虞绍南说:大军正要趁势出征,做个这样不吉利的东西做什么用?

左宗棠哈哈一笑,说:我要带兵亲征,移师哈密,带着它上路,随时准备躺进去,埋骨在西北。

左大帅要造口棺材抬去带兵收复伊犁的事情瞬间传开,国内国际同时炸了锅。一位相国高官,一个封疆大吏,居然要亲自披挂上阵,跟俄国军人赤膊拼命,士兵个个激动得血脉贲(bēn,激奋)张。'4'

有部下看不过去,劝说:大帅您手下多的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们对付俄军绰绰有余,您为什么还要拖着病痛之躯,亲临前线?

左宗棠回答:我要出关,考虑很久了。就算没有战事,我也想去看看,不然,怎么了却五十年来的心愿?为了收复新疆,别人都反对,我硬坚持挺着,不也过来了吗?这一关,我必须再闯过去,否则前功尽弃!

虞绍南马上去造棺材。他一开始准备选用胡杨。胡杨又叫胡桐、英雄树,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腐,但质地不够细。后换成了檀木。精心做好后,刷上黑漆,请左宗棠验收。

左宗棠躺进去试了试,爬起来说,蛮好!以后我就睡在这里面了。

没想到,爬出来后,左宗棠用手一摸,棺材很厚。再掂盖子,很沉。他转喜为怒,质问:什么木料?从哪里搞来的?

虞绍南如实相告。

左宗棠用湘阴话骂道:你是个混球!随便找点木料,轻一点就可以,为什么做这么重,用这么贵重的木材?!

虞绍南默不作声,三天内,再造了一口用白杨木做的棺材。做好后不辞而别,赶回湘阴老家。

左宗棠马上反省到,老乡虽然理解错了,但自己脾气发大了,态度过于粗暴,马上写封道歉信,并派人送去200两白银,追了过去。

虞绍南骡子倔强脾气,收信拒银,再没回来,在湘阴隐居了。

左宗棠怪虞绍南办事太实在,只知原则性,不懂灵活性,不会转弯:就算自己真死了,也不可能真用这口棺材。用棺材做道具,表明一种姿态,抬出国际政治影响来。道具真枪实弹,比生铁还沉,这戏不好演,但又不能事先跟虞绍南说透,只好靠他领悟。偏偏虞绍南一根筋,好心办了错事。

棺材造好后,老管家曾昆厚来了。他看后想了想,提了一个建议,抬口棺材上阵,应是吉祥之物,而不应是不祥之兆,所以黑漆应改成红漆。

左宗棠觉得有道理。三天后,棺材漆得红光透亮。

但给统帅造口棺材抬着去打仗,这实在过于惊世骇俗。棺材虽然造好,抬不抬得,部下还在争执。

掌管关内外粮运的史念祖认为,抬不得。道理摆在那里:现在伊犁有俄军大兵压境,俄军公开挑衅,大帅你抬口棺材去打,不是摆明打不赢,我们会全军覆没,所以您才要以死相拼,打死了我们就把您就地埋起来。您都死了,这不是等于告诉将士们,我们都有去无回了?

左宗棠解释说:我为什么要抬口棺材出关打仗?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西征大军,上下同心,抱定了必胜的信心。俄军在那里虚张声势,对我们搞恐吓,我们这边呢,不搞假的,我们全是真枪实弹。林公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抬棺打仗用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躲祸。现在曾纪泽正在俄罗斯谈判,我以必死的决心兵临城下,做他谈判成功的坚强后盾。万一没谈好,或者谈得不如意呢?我马上率领军队杀进伊犁,一天之内就可以拿下来。无论是哪种预计,都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

众将士恍然大悟,佩服左宗棠深谋高见。

左宗棠带棺上阵,主要是三个用意:

一是激励全军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

二是以极端的方式惊醒李鸿章那帮和事佬,事要成功,全在自己的决心与努力,不是求和与怕死可以得来的;

三是让俄国明白:我左宗棠可是铁心要收回伊犁的,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谈判桌上,俄国政府都得死心认输。

带棺上阵具体怎么做的?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舁榇出关”;二是“舆榇出关”。“舁”跟“舆”同音不同义。“舁榇”(yú chèn)是由人抬着棺材,“舆榇”则是由马车装着棺材。

左宗棠出关,军旗招展,烟尘飘扬。棺材开始由8个士兵抬着,左宗棠不忍心,抬了一阵,叫他们将棺材装上了马车。

西出玉门关,一路行军艰苦。

1880年8月,西征军抬着大红棺材,驻军于哈密。

左宗棠上相亲征的消息传进民间,沿路民众千里迎接,十里相送,端茶送水,擂鼓壮行,场面情深意重。

消息通过密探,迅速传到俄国,俄国上下全被这口大红棺材切切实实给镇住了!

这是什么打法呢?搞不懂。难道是要跟我们拼命了?

俄国政府有点害怕起来,毕竟国库空虚,底气不足。他们担心这个倔强得让人胆寒的湖南老头蛮干。

沙皇知道,战争一旦打开,一年半载刹不住阵脚,他担心持久战。

而经俄国事前挑衅,中国人的士气,已被这口棺材全激活了,后援军事还在接力跟来。

已经在家养病的鲍超,率领15000名“霆军”,在直隶乐亭封住俄军入侵警戒线。'5'

山西巡抚曾国荃,也早带领一万兵马抵达山海关,在中国东北划下一道高压警戒线。

外攻内守,在西征军兵临城下的高压态势下,几番针锋相对,折冲樽俎,寸土必争,曾纪泽在俄国打开了谈判的话头。

俄谈判官员格尔斯说:我们打算和谈,可你们总是固执己见,还在西域调兵遣将,听说你们那个左大帅还抬了口棺材,看样子准备跟我们拼命。可是我们并没有打算兵戎相见啊?

曾纪泽说:打不打,你们皇上决定。我们现在只是积极准备而已,你们不是也说还要出兵辽东湾吗?

格尔斯说:那是因为你们真想打仗,我们并不想。你们不想打,重兵包围伊犁干什么?

一个回合下来,格尔斯明显处到了下风。但就在曾纪泽谈判顺利逼进的节骨眼上,左宗棠突然接到一纸调令。

1880年11月初,朝廷命左宗棠马上回北京面见皇上(“入京陛见”)。

这又是李鸿章通过总理衙门给朝廷出的主意。眼看着新疆即将被收复,李鸿章纠结到极点:左宗棠一旦打赢了,自己以后在朝廷根本说不上话,会完全边缘化。

赢不得,输不起,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釜底抽薪,将左宗棠调离指挥前线。

朝廷命令不能违抗。左宗棠心感憋屈,惆怅赴京。俄军密探马上报告。

格尔斯完全被搞蒙了,搞不懂清廷葫芦里卖什么药。猜来猜去,只有一种可能,皇帝在这个关键时刻召见左宗棠,是要面授机宜,全面部署进攻俄罗斯的计划。这样一想,他心乱如麻,马上报告沙皇。

沙皇本想通过军事恐吓,用谈判解决,不想动武,也担心真动武。

第二天一早,格尔斯又赶紧约曾纪泽来谈。

格尔斯先试探地问:听说你们左宗棠已经奉朝廷之命进京,恐怕要挑起战事了,这个消息是真是假?

曾纪泽说:这是谣言。

格尔斯一听,心里更加没底了。自己明明探听到了最新进展,为什么曾纪泽要掩盖?目的只有一个,麻痹自己。

格尔斯不知道,曾纪泽说了大实话,他确实不知道。

格尔斯说:俄中两国,和好两百多年了,如果为伊犁这点小事就打起来,怎么说都不合情理吧?

曾纪泽回答:是的,“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但为了领土主权之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广大,虽数十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

格尔斯倒抽了一口气。活该自己倒霉,碰到两个湖南蛮子。左宗棠抬着棺材统领重兵进驻哈密,直逼伊犁与自己对话,曾纪泽现在用“能打数十年仗”的口气与自己交锋。

打不得,谈不赢,无计可施,焦头烂额。

格尔斯回去想了一晚,怎么也扛不住了,只好又赶紧汇报沙皇。沙皇一听,寝食不安。沙皇倒不是很惧怕中国,关键是怕左宗棠。左宗棠兵临伊犁,现在打还是谈,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掌握主动权的人,可以放心将别人当猴子耍;被动接受挑战与挨打,提防的滋味可不好受。

左宗棠大兵压境,曾纪泽桌上顶牛,俄国并不想硬碰硬。怎么让兵去牛走?唯一的办法,是抓紧签约。

仅仅两天,沙皇下令格尔斯赶紧与曾纪泽签约,以免节外生枝,夜长梦多。

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条约》应俄方要求在圣彼得堡签订。这个条约对中国而言,在领土、主权方面,当然比崇厚所签订的条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因为崇厚前面已签订一份条约,这次属于“改约”,俄国为了达到目的,避开左宗棠、曾纪泽,直接恫吓清廷,所以最后结果对中国依然十分不利。中国虽争回大片土地、主权,但赔偿的卢布增加到900万,比原来反倒增加了400万。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6'

这个条约签得太快了。但快对中国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再磨上半年,俄国发现左宗棠回京真相,则中国又将由主动变成被动。

20年前,潘祖荫说得一点没错:“是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没有了左宗棠的威慑力,伊犁能不能收回,新疆能不能再守住,未知数了。一个从体制到人都彻底腐败了的朝廷,气数将尽,终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一直撑起来的。

但不管怎么样,左宗棠在最危险的时候,撑住了清朝大楼最危险的西北面危墙。

1882年3月22日,金顺作为新任命的伊犁将军,正式率领清兵,浩浩荡荡开进伊犁,结束俄国对中国领土达11年的殖民强占历史。'7'

新疆全境的成功收复,比外人预想要容易。左宗棠真正用在新疆打仗的时间,不到两年。北疆仅半年多便全部收复,收复南疆也不到1年。

迅速取得成功,原因在以下几点:

一是清廷听取了左宗棠的意见,改变最初的犹疑不决、摇摆不定,坚定了收复决心;二是左宗棠出师的性质正义,出师前定位准确,得到民众的支持;三是左宗棠制定的“先北后南”战略、“缓进急战”战术完全正确;四是西征军组织纪律严明,练心、练胆,气势逼人,行动上雷霆万钧;五是左宗棠制定了正确的俘虏政策,“攻心战”作用巨大。此外,左宗棠作为军事统帅超凡的个人魅力、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以及胡雪岩提供的良好后勤保障,都对战争超常顺利,有着重要作用。

这也证实: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胜利往往要靠政治与军事两手交替使用。前期的政治战略决策,比纯军事的嗜血斗狠,重要得多。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左宗棠5年里的主要精力,多花在政治运筹与军事准备上。

这是晚清在领土谈判上唯一的一次扬眉吐气。

至此,新疆全境收复。

回想5年前,慈禧太后征问左宗棠:收复新疆,要多久?答:全部收复,需要5年。今天,左宗棠如期兑现了自己对朝廷的承诺,在忍辱负重中承担起个人对中国与历史的责任。

事情办好了,荣誉与利益,自动扑面而来。左宗棠要被委以重任,登上一生权力的巅峰。

处理关系不怎么用心的左宗棠,怎么告别做当代诸葛亮,来当好军机大臣?

'1' 伊犁作为中国的领土,最早见于《汉书》。伊犁名字,来源于伊犁河。“伊犁”两字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思是“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平墟”。简单地说,伊犁就是“光明显达”的意思。伊犁先后称过“伊列”、“伊丽”、“伊里”,定名“伊犁”,则到了乾隆年间。清朝统一西域,1762年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

'2' 1870年4月,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事件。育婴堂中有30多名孤儿患病而死;每天有数百人到坟地围观,挖出孩子的尸体查看。民间开始传言:怀疑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幌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