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

第618章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618章

小说: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钠笠翟僬∫恍┦奔洌欢豢赡茉傧褚郧耙谎芩且槐沧印!�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一批永远不用上战场的马,骑手也没有动力去好好训练它。只有知道肯定要在战场上指望它保命了,才会有养好它的动力。我们的企业也是一样,总在国内这么舒服的养着,看起来好像钱也没少赚。但真正有多少竞争力,谁能知道?”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一个开放的时间表,才能逼着这些企业真正下功夫去挖掘竞争力。有机遇也有危险这话不对,我看应该说,有危险,但更是机遇!”

    “话是这么说,但如果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最后产业成了外国资本的盘中餐怎么办?”

    “愿赌服输,来日方长。”祝主任抢过来话头,答道:“是谁的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我就不信我们的企业会全军覆没。战争中总是最容易发现人才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嘛。只要在竞争中锻炼出来一支有竞争力的队伍,到时候那些失去的阵地,才能再夺回来。而如果担心失地而拒绝竞争,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在一条船上一起死而已。”

    ……

    会议室里老人们激烈的讨论足足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对于这些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要知道到了他们这个层次,金钱、财富或者智慧都不再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能在一个议题上浪费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取得结果,无疑是非常、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会议陷入僵持,各方态度虽然逐渐趋于相似,但一些关键问题上却始终也谈不拢。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国企处理的态度问题。但归根结底,实际还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在理论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无疑政府对国家企业具有无限责任。

    要下定决心放弃一部分国企和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权,很多人难免转不过这个弯来。

    而左首那位新来的领导更加是沉默赛金,迟迟没有作出决定性的发言。他在等待,初来乍到,他需要通过一些过程,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就在这时,忽然会议室的房门被人从外面敲响。过不多时,手上拿着一份文件夹的庆秘书,在得到允许后推门走了进来。

    “各位领导,这是我从乔办拿到的一份材料。”

    庆秘书将文件夹打开,摆在了左首那人的手边:“乔办在准备一份讲稿,乔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非常赞同,他对这句话做了特别批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童广志和一众谈判团成员们,团团围坐在大使馆的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盯着正在播出的这份录像带资料。

    通过外交渠道航空运输来的一盒录像带,里面记录的是昨天、不,应该说是美国的今天、中国的昨天,新闻lianbo播出的乔老发表的重要讲话。

    “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中国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我们搞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听到这个词汇,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由面面相觑。作为中国复关谈判的实际负责人,童广志瞪着眼睛,不由的深深吸了口气。

    他太清楚,这句话有着怎样的价值了。

    在中国复关的谈判过程中,美国是最大的一道关卡。关贸总协定这个贸易组织,在美国手里却成了对中国政治形势干涉的工具。与美方的谈判除了具体的商业条款,中国的政治制度竟然也屡屡被拿出来成为讨价还价的借口。

    在这其中,美国人最乐于利用的挡箭牌,就是怀疑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每次面对美方抛出的这个问题,童广志都会感觉到一阵彻入骨髓的蛋疼……

    因为在这次讲话之前,中国在理论上确认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按照这个官方定义,童广志当然不敢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

    这么一来,美国人便可以洋洋得意的宣布,因为中国实行的不是市场经济,所以他们不能支持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

    就这么一句话,在中国复关谈判中便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堑。从1986年中国提出复关申请以来,到如今五年时间已经过去,但取得的成果却凤毛麟角。

    可想而知,当童广志听到电视里传来的这句话,内心将会是如何的激动。至此,中国复关谈判的最大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摆在他面前的将会是一个能够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尤其上面提出这个说法的时机实在是太关键了,在中美大采购的背景下,搬开了中国复关最大的一块拦路石。美国人这几年怎么刁难我们的,到时候大可原样奉还。

    不,原样奉还还不够。怎么说,也要加倍奉还吧!

    “童部长,大使先生在等您。”

    一位大使馆的秘书等到放完了录像带,悄然走进了童广志的身边,低声在他耳边说道。

第七百三十八章 十五年计划() 
胡文海一直以来的思路,确实是有一些问题。

    实际上作为一个本质上的凡人,胡总也办过不少蠢事。比如说当年闹着要摩托罗拉解决三十万留学生的乌龙事件,纯粹就是一个拍脑袋政策。

    事情后来被教育部一巴掌给拍了回去,不说没有那么多大学生,就是把高中生也算上。每年出去这么多人,这是嫌弃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吧?

    好在胡总不是那种打肿脸充胖子,宁可错着办下去也不承认自己错了的人。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以辩证法来说,那些死不认错的,反而才是最没有自信的人。

    然而胡文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作为一个晶圆厂的技术负责人,他从性格上来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松鼠症”。

    所谓松鼠症,就是像入冬前的松鼠要囤积食物一样,在某种不安全感的支配下对所有的资源都希望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在胡文海的意识里,这世界上最大的动乱之源不必多说,自然就是在太平洋另一边的那个“天选之国”。放眼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全世界所有的动乱、矛盾、冲突,总能找到美国人的影子。在这其中,华尔街作为资本的具体体现,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既不愿意在未来成为华尔街的一份子,又不认命乖乖的给资本收割,早晚终究有一天华尔街和他的问题会走到不可调和的阶段。只要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会生出严重的不安感来。

    被这种不安感支配,他表现出来的就是松鼠症一样的种田欲。将国内这一亩三分地打造成一个铁桶江山,稳坐不败之地。然后深耕细作种田三十年。一朝付出天下惊,以绝对实力彻底将美帝的资本力量碾压。

    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他对国内产业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想放弃。拼命的往国内捞钱,然后向他力所能及的每一个角落伸出“触手”。

    对于希望将国内打造成自己基本盘的胡文海来说,放任国际资本进入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而事实也已经证明,国际资本也并不是什么帮助中国发展的活雷锋。

    像历史上的黄鸿年,就是国际资本白手套的代表。当年在内地某省份,凭着跟省长的发小身份,以极低的价格将某个行业几乎整个打包收购到了中策的手里。在大港,甚至要一次收购市府手中101家轻工企业,将当地轻工业一网打尽,干脆连轻工局都给撤销了。

    当时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被收购引入外来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黄鸿年将中策收购的这些企业分拆打包,包装上一些吸引眼球的炒作概念,然后拿到国外上市再出售。

    至于在收购的过程中,黄鸿年津津乐道的经验,却是对地方政府的“造假”睁一眼闭一眼,至于原本的管理层更加是一动不动。这些与企业经营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量减少资本运作的阻力。

    结果企业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转手卖给国外的投资人,当初的承诺大多数都变成了一堆废纸。企业解散的解散,工人失业的失业,倒是打开了“资本运作”这么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实业经营者,胡文海的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对这种做法有什么好感。

    在他眼里,华尔街高盛这种资本,和洪水猛兽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然而话说回来,晴天送伞、雨天收伞,这是金融业无法避免的本性。和资本来自哪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胡文海创立的中铁建投,在这上面也无法免俗。

    最多就是在胡文海确定的战略投资方向上,中铁建投能够忍受的风险要更大一些。

    所以从一开始,胡文海的思路就是如何能把国际资本挡在外面。而以他今时今日的影响力,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肯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连着在国际上收割了几茬韭菜,国内也很担心,别自家地里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也被人给割了韭菜。

    然而,正如那句话所说。

    事情正在起变化。

    读了点资本论的胡总,看问题的角度跳出了自己过去狭隘的层次。

    如果是九十年代放开金融管制,当然要担心国际热钱来割韭菜,玩几手资本运作导致金融冲击实业资本。然而话说回来,到二十年后国内积累的国际资本也不算小了。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手段,早就打破了金融封锁。

    这要说,是不是中国经济命脉都被国际资本给控制住了,中国就此国将不国了?

    事情正好相反,二三十年后,中国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反而要吓的那些“国际资本”瑟瑟发抖。真正是买啥啥涨、卖啥啥跌。但凡哪个中国股民学到一成本事,发家致富不是难事。君不见南美洲的毒贩都改行走私铁矿了,石油期货市场看着两桶油都瑟瑟发抖。正常情况下,国际市场表示拒绝带中国小朋友一起玩。

    至于说国际资本到中国国内来兴风作浪?不存在的,完全不存在的。

    就中国政府手里那四万亿的外汇储备,我们赶时间,索罗斯各位你们一起上吧,能让gdp跳0。1个百分点算我输。

    想通了这一点的胡总思路豁然开朗,其实早五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堵不如疏”这句话。然而知易行难,直到这一刻,胡文海才战胜了自己,真正意识到了这句话应该如何解释。

    “美国人正在筹备将关贸总协定改组成国际贸易组织,这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将服务贸易加入了国际贸易管理的范畴。”

    童广志来到大使的办公室,这里可以确保他们这次谈话的安全。双方落座之后,大使便珍而慎之的在保险箱中拿出了一份文件。

    “当然,童部长作为复关谈判的负责人,这方面肯定比我清楚。”说着话,大使将打着封条的牛皮纸档案袋放在办公桌上,推到了童广志的面前:“国内希望童部长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借助中美贸易谈判的优势,敲定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组织创始国的身份。哦,鉴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中国必须在wto中享有发展中国家的优待。”

    “为了能够说服美方支持我们的要求,这份文件里准备好的就是你能够利用的资源了。”

    童广志沉默的稍微点了下头,借助中美贸易冲击wto这是他能够预料的,关键点在国内究竟给了他多大的授权。能够说服美国人的只有政府间的政策交易,否则放到美国的外贸规模上,别说五百亿美元,两千亿美元又能算得了什么?

    等他检查了档案袋和封条的完整性,仔细小心的将封条拆下来,然后打开牛皮纸袋,从里面掏出来的是一个厚厚的黑色信封。

    黑色信封采用的是外交保密技术,可以隔绝一般的技术设备检测,出现在这里说明它的密级很高。打开信封,童广志这才真正看到信件的庐山真面目。

    就在大使的办公室里,他干脆的将信件内容展开,当场读了起来。只是没看两页,他便忍不住要轻轻的深吸了一口气。

    “中央这次,真是下了好大的决心啊!”

    ……

    距离上次中美贸易谈判休会正巧过去了三天时间,中方表示确实因为讨论美方的方案用了这么久,真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当然,这个说法对美国贸易谈判署署长希尔斯女士来说,是一个字都不相信的。

    在中方提出恢复谈判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