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188章

决战1984-第188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防空旅,每个防空旅下属2个防空导弹营和5个高炮营。从某种意义上说撇去装备的优劣不论,中国空军第7混成防空师仅在编制上便比普通的地空导弹师和高炮师多出近二个团的战斗部队。

第7混成防空师每个混成防空旅的装备基本与陆军甲类集团军相同,主要以中低空的野战机动防空武器为主。不过在具体型号上却略有不同。与陆军甲类集团军防空旅所装备的“红旗-61”甲型防空导弹相比,中国空军第7混成防空师所属的各防空导弹营装备的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所研制的“红旗-64”型防空导弹。而5个高炮营中,除了3个装备70式37毫米高射炮外,还有1个80式57毫米自行高炮营和1个装备最新型美制最新型“针刺-火神”弹炮结合型防空系统的特种高炮营。

对于中国空军第7混成防空师的存在,莫斯科方面所知甚少。在他们眼中中国空军的地面防空能力甚至尚不如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而苏联空军的第一轮空中打击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显然苏联人并不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千年文明积淀和谋略宝库的古老帝国。虽然冲破了中国空军截击机群的阻拦。但是面对由弹幕和火球组成的长城,庞大的苏联空军运输机群还是不可避免的留下了他的第一滴血。

被凌空爆炸的导弹战斗部所产生的碎品打着的引擎拖着熊熊燃烧的火光和与比夜色更为黯淡的浓烟在挣扎中爆裂,纷飞的铝片之中更多的苏制大型运输机被直接命中的而折断的残骸中一朵朵绝望的伞花在冲天的火焰中挣扎着跃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第九章:无人永生(一)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始终无法战胜其对夜晚的恐惧。当伸出自己的双手只能触碰到漫无边际的黑暗之时,即使再坚强的战士也会深陷入无边的战栗和孤独之中。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火焰始终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特别是在夜晚的生死搏杀之中。即便是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当爱迪生用毕生的精力去研发的人造太阳熄灭之时,人们为了生存还是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将昔日的家园化为一炬来获取那大脑深处最为迫切的光和热。

在古老的帝国都城,熊熊的火光再度冲天而起。如果这座城市拥有记忆,他或许还记得两百年前那团吞噬了北京城西三山五园的大火,也应该还对当年头戴狗皮帽子的百万雄师在城下架起的庞大炮群记忆犹心,而今夜战火终于又再度降临在他的头上。古老的城市在轰鸣中震颤着,无数巨大的黑影在火光中掠过他的上空,一团团或大或小的模糊黑影纷乱的以自由落体的速度投跃而出,随后在张开那绚丽的华盖缓缓飘落。

尽管苏联空降军第二梯队的部队在空中机动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中国军人以生命为代价的殊死拦截。但是同样对于同样强调数量优势的莫斯科而言,为了夺取这座关乎战局成败的都市,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在第二波次空降北京的苏联2个空降师之中,第76近卫空降师在运输过程中还损失相对较小一些,仅有4个空降连成建制的战斗减员而已。而第105近卫空降师更直接有近一个空降团的兵力无法顺利的抵达战区。而来自民主德国的“威利?桑格”第40空中突击团则最为幸运,他们几乎毫发无伤的降落在遥远的异国土地之上。

对于第二波空降部队着陆场的选择,莫斯科在事先制定战略计划时颇费了一番脑筋。按照预定计划,第76近卫空降师的4个主力空降团之中,第23空降团、第234空降团、第1065空降炮兵团、空降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将在第98空降师已控制的登陆场内降落。而全师最为精锐的第104空降团则将独立空降于工人体育场一线。

这无疑是又一支奇兵或者说孤子,从正面角度去考量,第104空降团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工人体育馆的空降行动将有利策应日坛公园方向第106近卫空降师所属的第119空降团,形成阻断中国陆军警卫第3师从朝阳区方向中心城区突进的一对犄角。但是事实上战区的发展却令这对犄角尚未成型便先被掰断的一支。应该说苏联空降兵司令苏霍鲁科夫大将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太过于自信了。原本认为可以支撑到第二梯队抵达的苏联空降兵第119团的防区已经被中国陆军警卫第3师压缩到了日坛公园附近的狭小登陆场内。

在这样的情况下,位于伊尔库茨克的苏联远东空降集团军司令部临时决定将原本空降于南苑机场加强给第345独立近卫空降团的民主德国“威利?桑格”第40空中突击团配属给第104空降团,使用于北京工人体育场方向,组成一个战斗群首先解除中国陆军警卫第3师对苏联空降兵第119团的合围之势,从而恢复苏联空降兵对北京中心城区东部的阻击线。

与以精锐而闻名世界的苏联空降兵相比,一向被视为莫斯科的仆从军的民主德国人民军要显得默默无闻的多。一度在西方世界的眼中,包括民主德国人民军在内的华约组织成员国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无法与莫斯科麾下的红色铁骑相提并论。何况在一向鼓吹自由和所谓“体制问题”的民主精英眼中,华约组织各成员国的执政党早已是站在了其本国民众的对立面上,其军队不过是维护国内统治的暴力机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便会土崩瓦解,根本无力跨出国门。不过这一点在中苏战争正式打响之前却早已被欧洲战场的一片风声鹤唳所取代。

为了声援英国的“无产阶级兄弟”,华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几乎公开的战备活动,包括大规模的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和部队扩充。以民主德国为例,到1984年的5月份其所属的4个军区司令部已经全部改编为集团军编制,各师级单位也全部转入战时编制。

这对北约而言无疑是一个空前危险的信号,一般来说民主德国人民军的坦克师在平时仅编制有9000人左右,而一旦转入战时编制则总兵力将达到1。2人。而机械化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在战时编制下也将补充3000人左右的预备役兵员。毫无疑问华约集团正在发动他们的战车,曾经无数次在兵棋推演中出现的入侵随时可能在明天黎明化为现实。

东欧既是苏联防御西方进攻的屏障,又是其向西欧发动入侵的前进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参加华沙条约组织的东欧国家总面积近1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亿多,常备军队150万,工业发达,机器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当于苏联的60%到70%。这些无疑都是苏联在对外扩张中可以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力量。因此当苏联方面抽调多个驻欧精锐集团军开往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之时,北约方面普遍将其判断为莫斯科的战略欺骗或为了遏止中国在远东制造危机的预防性措施。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北约决策层都这种假象所蒙蔽。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本部高级分析官―杰克?雷恩便注意到苏联大批空降部队向西伯利亚和蒙古方面的集结,从而推断出苏联方面的真正目标很可能是中国。但是这一意见却遭到了五角大楼方面的漠视。因为在五角大楼看来,中苏边境正在集结的苏联军队尽管规模空前,但其总兵力仍不足以发动一场与中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而在欧洲大陆,美国及其同盟所遭遇的压力却已经达到了危险的临界点。

的确,即便不计算苏联军队从列宁格勒军区、基辅军区、白俄罗斯军区、敖德萨军区和喀尔巴阡军区陆续调往欧洲前线的5个集团军、30个级单位的二线部队。即便是华约各成员国的武装力量,也足以用数量优势淹没北约在欧洲大陆那几个孤立的桥头堡。

民主德国人民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华约体系之中最为精锐的组成部分。尽管在70年代两德合并之前,这支位于冷战最前沿的军队都只拥有7个师的编制。但是随着联邦德国的瓦解,民主德国人民军迅速得以膨胀,到80年代初已经拥有了11个常备师―7个机械化、摩托化步兵师,4个坦克师,此外还有5个预备役师。战时其地面突击力量总兵力可高达50万,即便没有驻德苏军的参与,也可以组成华约来势凶猛的第一波攻击。

何况在华约体系之中,与民主德国同属于第一梯队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西方世界一般认为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遭到了莫斯科发起的全面清洗,导致部队士气低落,军官和士官位置上人才短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个国家在1968年之后的历史。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事实上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建立的第1军、国内的游击武装和流亡国外的旧军队合编而成。因此可以说与拥有悠久军队文化的民主德国以及经历过战火磨砺的波兰人民军相比可以说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其国家领导人安东宁?诺沃提尼更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处处模仿斯大林: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样的元帅服,经常拿着一个斯大林式的大烟斗。这位锁匠出身的总统能占据这样的高位,是靠他在捷克斯洛伐克50年代初的大清洗中的积极和狂热。

政治清洗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和支柱。就像斯大林以枪毙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开始,然后将政治恐怖遍及全国一样,东欧各国也是从党内最高层的清洗开始,以全国性的政治恐怖为最终目的。捷克斯洛伐克从1950年开始政治清洗,到1952年12月3日以捷共总书记斯兰斯基、外交部长克列门蒂斯以及其他9名政府部长被绞死而达到高潮。诺沃提尼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这个时间迈出的:他得到了被绞死的斯兰斯基留下的空缺―捷共总书记。

诺沃提尼才疏学浅,但他统治这个国家并不困难,在政治恐怖之后,他可以任意推行各种政策――正确的或是不正确的――而不用担心有人反对;再说,一个庞大而健全的官僚机构已经构建起来,要操纵这个机器只需要权力而不需要能力。因此诺沃提尼上台后大搞个人崇拜,继续制造冤假错案,培植私人势力,压制党内民主,对苏联则唯命是从。

关于他的政治笑话在捷克斯洛伐克层出不穷:有一天,布拉格天气晴朗,独是诺沃提尼撑着雨伞穿着雨鞋行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因为现在莫斯科正在下雨。”另一则是:威尔逊、约翰逊、勃列日涅夫、诺沃提尼同乘一架飞机。但是,这架飞机在途中发生了故障。所以把重的行李都投了下去。尽管这样,还有危险。这时,首先是威尔逊喊了一声“为女王陛下”,就跳下去了。紧接着约翰逊也喊了一声,“为了自由和和繁荣”,也跳下去了。最后,勃列日涅夫看了一看,也喊一声:“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就把诺沃提尼推下去了。

在这样的领导人统治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自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发展。而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面对华约军队的干涉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事实上也正是诺沃提尼那长达10年统治的结果。而“布拉格之春”虽然被无情的扼杀。但是在这次运动之中,被唤醒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义的精神和改革的意愿却是无法抑制的。

在接替杜布切克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并于1975年就任共和国总统的胡萨克执政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稳步进行,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平衡,捷共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国民经济在1971~1984年期间增长较快。70到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年经济增长为4。7%。在相对雄厚的经济支撑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80年代保持着很高的战备标准,其第1、第4集团军下辖三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空降旅在华约体系之下是少数保持常年齐装满员状态的精锐部队。

而下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的第2集团军虽然属于预备役部队。但是总兵力却高达30万人,一旦战争打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2周之内便可以完成总体动员,出动50万地面部队配合民主德国及苏联中央,西部集群组成华约的第一波进攻力量。

而波兰人民军不仅是苏联华约盟军里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也是苏联的华约盟友里唯一拥有师级空降部队国家。其现役地面部队为34万人,编制有3个集团军,13个师的庞大地面突击力量,而2周之内波兰人民军还可以动员超过30万的预备役人员。以70万人的强大地面突击力量配合苏联本土的二线部队组成华约的第二波突击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忽略苏联和法国的力量,北约在荷兰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共和国一线所要面对的华约部队在2个月的充分动员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经到达170万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约则要面对由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