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149章

决战1984-第149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许多方面来看,这次大选和通过自由选举建立起经四国正式认可的奥地利政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向外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奥地利的民主精神虽经多年的独裁统治和战争,却远远未被压服,不仅能够继续存在,而且变得更为成熟了。

而两个主要政党各自抛弃了战前基督教社会党人某些比较极端的教权思想和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伦纳政府当政期间,他们已经显示出能够在一起共事,其合作程度是第一共和国时期所难以想望的。现在他们表明毫不迟疑地同意把这种合作继续下去,而且在职务分担方面几乎没有耽搁什么时间就取得一致意见。

促使他们团结一致的不仅是来自东、西两大阵营的双重压力。还有国内皇室的复辟企图。长期流亡海外的卡尔?路德维希大公和罗伯特大公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的支持重返维也纳,并公开开展政治活动。奥地利人民党所创办的报刊立即提出强烈抗议。而奥地利政府则重申,前共和国所通过的并在宪法里体现的有关驱逐不肯宣布效忠于共和国的哈布斯堡王族成员的法律仍然有效。继而共产党人所控制的内务部雷厉风行的发布一项正式命令,驱逐那两个大公并解散由他们所组织的奥地利人联邦同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卡尔?伦纳博士对于东、西阵营而言都并非理想的人选。他早年所奉行的“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不仅被列宁斥之为“最精致、最彻底、最有害的民族主义。”在西方也缺乏市场。但是不可否认他却是当时情况唯一拥有足够威望、足以领导整个奥地利走向复兴的政治领袖。

战后整个经济体制已经瘫痪了。在维也纳和奥地利东部作战时期,大批的粮食、原料和工厂装备都被撤退的德军运走或破坏。而战争本身又对春耕春种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同时使一年的收成落了空。剩下来的许多东西,不是为当地居民所抢走,就是为苏联军队所征用。在西部占领区内,大批投降德军和难民的存在,纳粹的逃亡,盟国军队的到达,南斯拉夫的侵入和依靠德国战争机器推动的整个工业和经济综合体的崩溃,也使工业处于停顿状态。

伦纳不得不向托尔布欣元帅求援。在苏联的援助之下,维也纳居民分配到了油、肉、糖和干菜,使整个城市免于饥馑。而盟军所控制的西部占领区的情况却并不那么理想。当地多山的地理环境,使得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不宜于农业生产,而大量难民涌入所导致的人口更令正面临广泛性缺粮的西方世界(英国本土当时也被迫实行面包配给制)爱莫能助。

而除了供应人民维持生存的口粮之外。向用户提供煤和电,为恢复国家工业提供燃料和动力,也成为奥地利政府仅次于前者的紧要任务。而奥地利唯一的无烟煤矿和油田都位于东部的苏联控制区。因此在西部的盟军控制区,1945年的冬天老年妇人跟在盟国煤车后面希望从雪地上捡到几块煤的景象,到处可见。而正是缘于苏联对奥地利经济命脉的控制,西方世界对奥地利工业恢复的努力原没有象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那么颇见成效。

而在奥地利,斯大林也接受了一些专家的建议,抛弃了原先那种粗暴的掠夺模式。在德国本土和远东地区,苏联军队一抵达便开始将大量的原料、工业设备和私人财物打包运回国内,但是这种做法对苏联经济是否真的有利,很快就遭到了怀疑,因为许多机器拆卸下来,往往一搁就是几个星期,任其生锈,然后才装走,有些简直永远也装不走。

苏方代表建议与奥地利政府签订一系列单方面协议,仿照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建立公司的先例,建立苏、奥联合公司,以开发齐斯特尔斯多尔弗油田和管理多瑙河航运公司。苏联军方把定为德国财产的设备原封不动地留在奥地利,使之为苏联的经济利益开工生产。尽管西方世界把奥地利工业复苏更多的归功于这个国家人民自身的努力,但是奥地利矿山和基础工业在战后保持着不断向上的趋势,甚至到了1948年3月,其矿山和基础工业的产量实际上已超过战前产量的11%却足以说明苏联对奥地利工业的扶植力度之大。

尽管由于冷战的加剧,使得奥地利结束被多国分区占领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渺茫。但是当艾森豪威尔接替杜鲁门成为美国总统后,以及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关于奥地利最终地位的谈判却再度出现了曙光。奥地利在1954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外长会议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奥地利成为欧洲中立国的建议。这个建议表面上看起来对苏联很不利,是赫鲁晓夫向西方伸出的橄榄枝,但是北约在事后却发现,即便没有70年代的欧洲“鲜花革命”,作为中立国存在的瑞士和奥地利也会将北约的战线沿着阿尔卑斯山脉割裂成西欧和南欧两部分。

但是此刻为时已晚,1955年3月15日关于战后重建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最终在维也纳的贝维蒂宫的大理石厅签署。全称为“关于重建独立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定于1955年6月27日生效。参与条约签署的国家除了奥地利外还有二战后占领奥地利的四个国家,它们分别为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

根据条约1955年9月最后的一名苏军士兵撤离了奥地利,而西方盟国的军队撤出则一直延续到1955年的10月份。这是因为西方盟军认为要在奥地利西部驻扎很长的时间,所以他们各自的军营里建立了许多配套的家属区。而在1955年10月26日最后的一名盟军士兵撤出奥地利时中立声明被写进联邦宪法。声明中规定奥地利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但是西方世界却忽视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条约中明确写到“奥地利将使用一切手段来维护本国的独立。”

战后苏联训练的共产党人和游击队领导人弗朗茨?霍纳成为了奥地利内务部的副部长,尽管重建一支非政治性的警察力量是战后各国所确定的奥地利新政府的初步目标之一。但是对于西方国家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祥之兆。1945年6月,苏联已经在奥地利首先建立若干辅助警察小组,由过去的电车售票员,忠诚的共产党员―鲁道夫?豪特曼领导,而弗朗茨?霍纳领导的则是来自南斯拉夫的奥地利游击营则,这支部队驻扎在霍夫堡,作为共产党中央护卫队。

1945年底第一个自由政府成立后,内务部长的职务交由恩斯特?菲舍尔担任了。从奥地利国内政治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显然是左右大多数选民的人民党和社会党人对共产党表示信任的一种姿态,从而成为加强联盟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也标志着共产党人对国家暴力机关的实际控制。

而奥地利宣布独立之后,原有的警察部队改组为奥地利联邦人民军,有趣的是这支由现役、民兵役和预备役三部分组成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和北日本公安军一样都只有一个大军种―陆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地利的军事力量便停留在地面,除了拥有各下辖1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轻装山地旅的军级单位之外,奥地利联邦人民军还拥有一支颇具规模的陆军航空兵和一支不弱于小国海军的多瑙河内河舰队。

奥地利的军事力量对于战云密布的欧洲而言或许根本无足轻重。但是其所位于的地理位置却成为了华约方面对北约意大利方向的防御前沿和进攻基地。尽管现役兵力不足5万人,但是而和华约国家一样,奥地利也维持着巨大的预备役和动员机制。奥地利宪法规定,凡年满17周岁且未满50周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因此奥地利在72小时便可动员预备役7。2万人,参加训练的非义务性预备役99万人。

针对过去奥地利军队所奉行的一旦遭到入侵,主要在本土内进行全面纵深防御的区域防御作战方针,战后在苏联军事思想的影响之下,奥地利防务思想从区域防御转向主要在边境地区实施机动防御,并将分散的兵力部署调整为相对集中部署,后勤补给的配置也作了相应调整,重点是加强边境控制,保障边境安全。陆军作战部队主要部署在重点城市和东部边境地区。一旦遭遇来自北约的进攻,奥地利军队将在西南战区进行机动防御,逐步削弱其进攻力量之后,再退守其东部平原,等待来自华约南部集群的支援。



第三章:长空死斗(五)

“国虽大,好战必危”这句据说出自古老中国最早的战争法则―《司马法》中的名言虽然不曾为广大俄罗斯人所知,但是作为此刻掌控着苏联庞大的战争机器向东南方向碾压过去的奥加尔科夫元帅而言,却宛如一条可怕的咒语在他的脑海里始终不断的显现着。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莫斯科凭借着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在与华约正面对峙的欧洲战场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兵不血刃便实现了无数代沙皇和俄国将军们的梦想―饮马大西洋。

但是从阿富汗战争开始,曾经无往而不利的红军战车便深陷于游击战的泥沼之中。的确从地图上来看,假道阿富汗南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是苏维埃帝国从侧翼包抄波斯湾,最终切断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石油咽喉的无二捷径。但是曾经令19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三次铩羽而回的阿富汗山民却并非是易与之辈。也难怪一位喀布尔市民在战争爆发之后会对一名外国记者不无骄傲的说:“让俄国人读一读我们的历史吧!”

虽然奥加尔科夫元帅的爱徒―副参谋总长的阿赫罗梅耶夫上将成功用各种手段在苏联红军进入阿富汗之前,令这个国家的十万正规军陷入了事实上的瘫痪之中。但是在许多地方,赤手空拳的阿富汗平民还勇敢站到了苏联红军的坦克面前,而那些已经被苏联军事顾问团解除了武装的阿富汗士兵,也不甘束手待毙,他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对苏联军队的前进制造着障碍。虽然最终凭借着庞大的兵力和严密的组织和计划,苏联军队还是成功的完成了鲸吞阿富汗的奇袭计划,但是阿富汗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游击队却将这一次本该在几个月之内结束的军事行动绵延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目前阿富汗的穆斯林游击队在苏联军队的重兵围剿之下仍在顽强的成长着,在阿富汗东北部和东部各省,塔吉克族的根据地正在日益壮大着。越过终年积雪的明铁盖大坂,来自东方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这个国家。而在阿富汗边境的南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也正在通过巴基斯坦武装普什图人。

“虽然说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力量足以在第一时间突破中国人的边境防御,甚至完全控制这个国家的北部纵深地带,但是如果战争不能在短时间之内结束,那么最终苏联红军将陷入一个数十倍于阿富汗的更大沼泽之中。”虽然在苏共中央总书记柯尔莫哥洛夫的劝说之下,奥加尔科夫元帅最终选择了与那些阿尔巴特军区的“老近卫军”们,不仅接受了对方宏大的增兵远东计划,更凭借着自身的权威力主对中国发动一场“一劳永逸”的战略突袭。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人,他却深知押上巨额筹码的莫斯科所面对的是何等凶险的倾国一赌。

在中苏之间漫长的边境线上,超过300百万人的苏联红军组成了4个战略突击集群。在战线的最东边,在乌苏里江的右岸是由苏联远东军区精锐部队所组成的红旗滨海方面军群,而在这支由战功卓著的第5、第15合成集团军为主组成的方面军群的西北方向则是规模更为“庞大”的阿穆尔方面军群。

在被中国人称为“黑龙江”的阿穆尔河的北岸,苏联国防部部署着3个合成集团军的兵力,但是只有包括奥加尔科夫元帅在内的少数几个人知道,除了长期驻守在这个方向―阿穆尔斯克地区的第35合成集团军之外,剩下的第52、第53合成集团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影子兵团,除了从苏联欧洲部分的各大军事院校和后勤部门中抽调出来冗余人员组成的集团军司令部和伪装部队之外,这两个集团军的实际作战兵力都各只有一个乌拉尔军区调来的后备师。

因为在这个方向之上,苏联总参谋部的意愿是能将更多的中国军队吸引到比邻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国境线上来。在这一地区的中国一侧是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所组成的广袤荒芜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北大荒”的所在。这里曾是曾经击败契丹和中原汉族的通古斯人的发祥之地。但是随着17世纪通古斯人在中原地区建立满清帝国,颁布了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的法令,最终导致这一的边境地区往往数百公里都缈无人烟。而来自欧洲的俄罗斯探险家们和哥萨克们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